CT灌注成像联合CT血管造影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应用

2015-12-28 02:42严补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年16期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

CT灌注成像联合CT血管造影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应用

严补生

湖北鄂州市鄂刚医院鄂州436000

【摘要】目的探讨CTPI及CTA对TIA诊断价值。方法选择180例TIA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于发病后3 h内接受CTPI及CTA检查。比较患者各感兴趣区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的差异,分析患者头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差异。观察CTPI灌注异常与TIA患者发作频率、发作持续时间及MRS评分的相关性。分析CTPI灌注异常与CTA显示责任血管的一致性。结果(1)CTPI检查阳性136例(75.56%),MRA检查阳性146例(81.11%)。CTPI显示病变区CBV及CBF低于镜像区、MTT高于镜像区(P<0.05)。(2)NIHSS≥4分患者CTPI阳性率为88.89%(64/72),高于NIHSS<4分者(χ2=6.45,P<0.05)。TIA发作时间≥10 min患者CTPI阳性率为71.43%(50/70),高于发作时间<10 min者(χ2=6.76,P<0.05)。TIA发作频率≥2次/d患者CTPI阳性率为83.33%(50/60),高于发作频率<2次/d者(χ2=5.68,P<0.05)。(3)CTPI阳性与CTA责任血管一致者比例为73.33%,显著高于两者不一致及阴性者(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54,P<0.05)。结论CTPI及CTA可以显示TIA患者脑内病变,且与临床表现密切相关。

【关键词】CT;灌注成像;血管成像;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

【中图分类号】R743.3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TIA)是指脑组织短暂性缺血缺氧而引起相应神经功能异常,但24 h内会恢复正常,无后遗神经功能障碍。研究显示,30%以上的TIA患者会进展为缺血性脑卒中,引起严重的临床后果[1]。其具体的发病机制不明,可能与脑动脉局部微血栓形成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有关,两者均可以导致短时间内局部脑组织供血不足而引起相应的神经功能异常。对其早期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助于预防和阻止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随着CT设备及后处理技术的发展,CT功能成像及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技术均日臻成熟,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 Imaging,CTPI)可显示组织血流灌注状态,反应脑组织微循环情况[2-3]。头颈部血管成像则可直观的显示头颈部主要动脉血管的走行及管腔变化。本研究通过分析TIA患者CTPI及CTA图像,探讨两者对TIA的诊断价值。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3-01—2014-04我院急诊科及神经内科诊治的180例TIA患者为研究对象,男104例,女76例;年龄49~79岁,平均(65.6±7.7)岁。纳入标准:年龄40~80岁;临床及影像学检查符合中华医学会关于TIA的诊断标准[4];均于入院3 h内接受CTPI及CTA检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颅内血肿,脑肿瘤,脱髓鞘,严重肝、心、肾脏功能不全,凝血功能障碍,碘造影剂过敏,幽闭恐惧症,有精神系统疾患病史及家族史者。

1.2研究方法所有患者均于发病后3 h内接受CTPI及CTA检查。CTPI检查:设备采用GE lightspeed 64排螺旋CT机,去除扫描范围内金属物品(义齿、首饰、拉链等)。嘱患者仰卧,头先进,制动。首先行颅脑CT平扫,扫描范围自颅顶至枕骨大孔下缘。而后行CTPI扫描,扫描参数如下:管电压:120 kV;管电流:210 mA;层厚5 mm;矩阵:512×512;间隔时间1 s;扫描时间16 s,共80层;扫描范围80 mm(以基底节区为中心)。造影剂注射方法:应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以4.0 mL/s的速度团注含碘造影剂欧乃派克60 mL,而后以30 mL生理盐水冲管。CTPI扫描与团注造影剂同时进行。CTA检查:头颈部CTA检查于CTPI扫描结束后10 min进行。经肘静脉以4.0 mL/s的速度团注含碘造影剂欧乃派克80 mL,30 mL生理盐水冲管,延迟20 s后进行扫描。扫描范围自自主动脉弓下缘至颅顶。扫描参数如下:层厚5.0 mm;间距1.0 mm;管电压120 kv;管电流210 mA;FOV 23 cm×23 cm;矩阵512×512。

1.3图像处理将CT数据传输至后处理工作站,应用系统配置的后处理软件进行分析。观察患者CTPI伪彩图像中的异常区域,测量各感兴趣区CTPI参数,包括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通过曲面重建法(CPR)、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及容积重建法(VR)对头颈部血管成像数据进行分析,分析颈内动脉系统及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的形态及管腔变化。

1.4观察指标比较患者各感兴趣区(病变区及镜像区)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的差异,分析患者头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差异。观察CTPI灌注异常与TIA患者发作频率、发作持续时间及NIHSS评分的关系。分析CTPI灌注异常与CTA显示责任血管的一致性。

2结果

2.1CTPI及CTA检查结果CTPI检查阳性136例(75.56%),MRA检查阳性146例(81.11%)。CTPI显示病变区CBV及CBF低于镜像区、MTT高于镜像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病变区及镜像区CTPI参数的比较

注:与镜像区比较,﹡P<0.05

2.2CTPI灌注异常与TIA临床表现的关系NIHSS≥4分患者CTPI阳性率为88.89%(64/72),NIHSS<4分患者CTPI阳性率为66.67%(72/10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45,P<0.05)。TIA发作时间≥10min患者CTPI阳性率为71.43%(50/70),发作时间<10 min患者MRPI阳性率为45.45%(50/110),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76,P<0.05)。TIA发作频率≥2次/d患者CTPI阳性率为83.33%(50/60),发作频率<2次/d患者MRPI阳性率为61.67%(74/120),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68,P<0.05)。

2.3CTPI与CTA检查结果的关系CTPI阳性与CTA责任血管一致者比例为73.33%,显著高于两者不一致及阴性者(2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2.54,P<0.05)。见表2。

表2 CTPI与MRA检查结果的关系

3讨论

TIA是神经内科常见病,研究[5]认为,TIA是脑梗死重要的危险因素,30%以上的TIA患者会进展为脑梗死,且发作频率越高,持续时间越长,日后发生脑梗死的几率越大。因此,早期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对TIA从而采取及时的干预措施对降低TIA患者发生脑梗死具有重要的意义。

影像学检查在TIA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螺旋CT具有很高的时间分辨率及密度分辨率,是神经内科急症急诊检查首选方法[6]。但对于脑组织缺血的前两个阶段,常规检查难以显示器质性病变。研究[7]显示,TIA患者常规CT及MRI检查常无阳性发现,CT与TIA相符的几率为2%~30%,MRI与TIA相符的几率为3%~40%。CTPI作为功能性检查的一种,能够早期显示脑组织灌注的异常,及时明确TIA的诊断。其原理是经外周静脉团注含碘造影剂后,对感兴趣层面进行连续动态扫描,获得同层面不同时间点CT图像,经后处理软件处理后可得到时间-密度曲线,并可以对不同感兴趣区脑组织进行相应数据的测量[8]。MTT等指标的敏感性高,能够客观的反应脑组织血流平均通过时间,显示脑组织灌注的异常。CTPI反应的是组织血流动力学特征,可以在形态学发生变化之前提示病变的存在,优于CT平扫及普通增强扫描[9]。头颈部CTA成像技术成熟,空间分辨率及密度分辨率均较高,可准确显示颈内动脉系统及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的走行、形态及密度特征。常用的后处理技术包括最大密度投影,容积再现及多方位重组等。不但可以从整体观察血管形态,还可以从各方位旋转,显示血管的不同侧面观。CTA可对管腔及管壁进行观察和测量,区分斑块的性质,并能够定量的评价动脉管壁钙化,具有直观性、客观性和准确性[10]。CTA图像甚至可以与DSA图像相媲美,两者具有良好的一致性。本研究中,CTPI检查阳性136例(75.56%)。MRA检查阳性146例(81.11%),两者阳性率均较高。在CTPI图像中,病变区CBV及CBF低于镜像区、MTT高于镜像区,提示CTPI可反应TIA病变的存在,并能够进行量化分析。本研究将患者临床表现及神经功能评分与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NIHSS≥4分患者CTPI阳性率为88.89%(64/72),高于NIHSS<4分者;TIA发作时间≥10 min患者MRPI阳性率为71.43%(50/70),高于发作时间<10 min者;TIA发作频率≥2次/d患者MRPI阳性率为83.33%(50/60),高于发作频率<2次/d者,说明MRPI与TIA临床特征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能够应用CTPI检查结果对患者临床特征进行推测,对预后进行评估。本研究还显示CTPI阳性与CTA责任血管一致者比例为73.33%,显著高于两者不一致及阴性者(26.67%),提示CTPI与CTA检查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综上所述,MRPI与MRA联合应用可早期显示脑内异常灌注区及责任血管,对TIA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4

[1]蔡慧敏,陈明月,张宁,等.老年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非惊厥性癫痫的鉴别诊断[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5(10):1 062-1 063.

[2]殷云志,陈燕浩,金朝林,等.CT动脉成像在颈动脉斑块特征与缺血性脑血管病风险因素相关性的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10):1 616-1 618.

[3]暴党振,王鹤,暴焕英,等.小覆盖范围CT灌注成像对急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卒中的评价[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4(4):411-413.

[4]杨帆,时惠平,史文倩,等.全脑CT灌注联合血管成像在评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应用[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3,47(11):988-992.

[5]旃培艳,张临洪,徐武平,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短期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及脑动脉狭窄的特点[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24):6 265-6 266.

[6]叶子明,刘莹,秦超,等.前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ABCD2评分的关系[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3,26(4):293-295.

[7]Finlayson O, John V, Yeung R,et al. Interobserver agreement of ASPECT score distribution for noncontrast CT, CT angiography, and CT perfusion in acute stroke[J].Stroke,2013,44(1):234-236.

[8]黎佩君,黄飚,梁长虹,等.迭代重建算法CT灌注成像与CT血管造影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12):881-885,890.

[9]刘晓红,吴玉芙,臧婷臻,等.应用CT血管成像检测颈动脉斑块及狭窄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关系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33):3 916-3 919.

[10]徐方元,陈爽,关颖,等.多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与血管成像联合评价颈动脉狭窄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1,27(7):1 370-1 373.

(收稿2004-08-11)

猜你喜欢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作用探讨
依达拉奉对短暂性脑缺血的干预效果观察
血栓通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在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效果观察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技术评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研究
伴吞咽障碍的脑梗死患者胃黏膜保护治疗的对照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