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规矩意识的内化

2015-12-26 19:29王德志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5年11期
关键词:内化初中学生

王德志

摘 要 创建优质学校,学生“规矩意识”的内化是一个重要环节,它需要管理者深入理解规矩意识的内涵及其重要作用,把握树立和内化学生规矩意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科学探寻学生规矩意识的内容并寻找其内化策略。

关键词 初中 学生 规矩意识 内化

众所周所,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往往有三个历程:首先是用制度来强制学生遵照执行;接着是优化制度来灵活管理学生,引导学生遵照执行;最后是创建特色制度来引导学生自愿、自觉且乐意地遵守规矩。每个管理者都想通过优质管理来实现学校较高的升学率进而培养更多的优秀学生,都想实现由学生发展带来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但管理者常常忽略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学生“规矩意识”的树立、形成和内化。

一、规矩意识的内涵及作用

1.规矩意识的内涵理解

思想决定意识,意识决定言行,规矩意识决定规矩言行。学生规矩意识是指学生发自内心的、以规矩为行动准绳的意识。学生不讲规矩,学校就会失序。强化学生规矩意识,关键是强化和培养学生遵守制度的愿望和习惯。在没有强制性力量阻止违反制度的时候,学生也能自觉遵守规范,学生才算真正具有了规矩意识。只有当学生把遵守规矩变为内在需要、在内心对制度形成尊重并明白遵守制度能给自己和学校都带来好处时,才说明学生规矩意识已经形成。

2.规矩意识的积极作用

在初中学校管理中,如果能把外在的制度转化为学生内在的遵从意识,学校付出的管理成本就会很低,效果也会很好。学生对制度敬畏与遵从,他们就能自由生活、快乐学习,做到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就学校管理而言,强化学生规矩意识,是学校健康运行的基础,是依法治校的内在保障,是构建良好秩序的重要保证,是培养优秀学生的内在要求,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必要条件。就学生发展而言,强化规矩意识是促进学生智力、能力和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是支撑他们人生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就治理措施而言,《初中学生管理规定》《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制度都是学生管理的规矩,都要求学生按规定去做;就管理效果而言,每个学生能按规定去做,都愿意、乐意按规定来做,都明白按规定去做的好处。可见,树立并强化学生的规矩意识,是优化学生在校行为最根本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品质的最好途径。

二、内化学生规矩意识的重要性及规矩内容的设定

1.内化学生规矩意识的重要性

在校学生需要制约,让学生理解设规用意,明辨是非,在灵魂深处才能形成规矩意识,在意识的暗示下,才能遵守制度。学校在借助制度反复督促和规范学生行为之中,把各种规则深深地镌刻在学生心灵的碑石上,将各种规矩转化为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自然地践行于行动中,使其既遵规又不认为是一种束缚,才能使他们精神得到完善,步入到学校所期望的良好境界,才能有效实现学校以德育人的良好愿望。

2.学生规矩内容的设定

《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从国家层面对学生规矩内容的设定,此外,学校还应结合本校学生实际制定相关的学生管理制度。在制定这些制度时,既要考虑制度与学生联系的密切性,还要以《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为依据,做到不损害学生的合法权益,做到因生而制、因校而制,还要考虑学生对制度的认同感和信任感,通过宣讲让其理解制度的约束性和权威性,设定的内容应包括学生考勤制度、校园环境制度、升国旗及大型集会活动制度、学生礼仪规范、学生行为安全规范、课堂纪律常规、考试纪律制度、体育锻炼纪律制度、作业制度、公共财物管理制度等。

三、明确管理内涵,树立规矩意识

1.监管控制与沟通协调相统一

“管”的内涵是“控制”,“理”的内涵是“协调”。学校管理中没有控制,就会失序;没有协调,就会导致学生的压力与紧张。只强调控制,有管无理,会导致强权专断,压制学生;只强调协调,理而不管,又会导致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只有一手抓控制,一手抓协调,两手抓,两手都很硬,双管齐下,才能因势利导,对于问题学生,管的成分多于理的成分,对于优秀学生,理的成分多于管的成分。创建优质学校,管理要跟上,“管”与“理”要结合,才能创造出和谐、团结、积极向上的育人环境。

2.制度约束与因生而异相结合

管理学生离不开制度的约束,但制度约束需以制度为准绳,以灵活执行为基础,不管哪个学生,都没有理由和借口来否认制度对自己的约束;因生而异强调以学生个体的差异、情感的需要为依据,它必须以师生的沟通、交流以及两者和谐关系为基础,教师须根据学生心理特点进行启发引导,须尊重学生意见和考虑学生的实际。制度约束带有强制性、严肃性,因生而异又具有情感性、灵活性,两者有效结合运用得当,才能让学生乐意、愿意遵规守纪进而培育起学生的向上性和进取心。

3.沟通交流与科学评价相统一

在管理中,教师对各项制度的解释要到位,讲理要充分,用心倾听学生的建议,与学生多沟通、多交流,避免和学生形成对立,即使学生对制度有误解,也要耐心解释,切不可专横跋扈,以势压人。另外,对学生评价一定要科学,多采用肯定性评价,充分肯定其成绩,给学生心理上带来满足,精神上带来安慰与鼓励,努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并为继续发扬成绩而坚定信心,增强他们对制度的认同感和归宿感,使其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从而弘扬校园正能量。

四、把握管理原则,培育学生规矩意识

1.“寻找问题”的原则

初中学生的烦恼是多方面的,有学习成绩上不来的烦恼,有交往上遇到困难产生的烦恼,有与老师和父母的各种矛盾,青春期生理上形成的若干问题等等。教师寻找这些学生的问题,帮助其分析问题原因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千万要避免使用侮辱性的语言甚至体罚、打骂等不文明的手段,更不能以不恰当的方式(偷听电话、偷看日记等)来探究学生问题,一定要寻找最佳途径,让他们体会到老师既关心又尊重他,才能科学有效地培育学生的规矩意识。

2.“个体差异”的原则

教师要了解学生,细心观察每一位学生的活动、行为、感情、意志、饮食、穿戴、与他人的关系等方面的变化,对孩子的不良行为要及早发现,做到心中有数,进行针对性教育,避免其积小成大,误入歧途。对于品德问题学生,要引导其理解与宽容别人,懂得礼让,善于竞争,在接受别人关爱的同时,学会把关爱传承;对于行为问题学生,应制定一系列合理的、可操作的教育流程,狠抓日常行为习惯检查,采用自我约束与同伴约束相结合的方式,规范其行为习惯。

3.“自我教育”的原则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能激发和发展学生的自主性,让其主动地自我完善,达到让学生主动锻炼、提高和完善自我管理的能力。在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努力激活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管理才能行之有效。对于意识有问题的学生,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动机,端正态度、勤奋进取。对于不能进行自我管理的学生,可让其他同学帮助督促,可通过教师引导,将遵守各种规矩内化为他们的发展目标,杜绝其我行我素的行为,让其在思想上经受锻炼、考验,找到做人的正确准则,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

4.“正面教育”的原则

教育家马卡连科说:“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用缩小镜看学生的缺点。”教育学生一定要以正面教育为主,不能小题大做或借题发挥,更不能刺激、伤害其自尊心,不能突破其心理承受底线,遇到学生“顶牛”的情况,应暂时搁置,冷处理,避过双方激动的情绪,再心平气和地摆事实、讲道理、论危害、明是非。一味的批评与刺激,只会引起他们的极端行为。如果教师遇到棘手问题时能选择暂时搁置,学生反而会忐忑不安猜测教师心理,进行自我反省,冷处理一段时间后,再与学生交换意见,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寻找管理策略,内化学生规矩意识

1.建立机制,让内化得到保障

针对学生不良习惯、不当言行、错误行为及错误想法,可建立心理超前干预机制,对违纪学生进行心理超前干预,为帮助他们正确理解道理做铺垫,让他们提前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避免他们遇事时陷入无所适从的困境;针对学生群体内部小范围知晓的却又具有危险性的事情,可建立情报收集机制,通过情报者的上报,教师及时捕获重要信息,让那些突发、危险及偶然的事故及时而有效地得到控制;在奖与罚的平衡问题上,可建立以奖代罚机制,教师用奖励的方式激发出学生更为积极的情绪,促进其良好行为的形成。此外还可建立人文关怀的机制,教师用关怀来感染和教育学生,做到以爱育爱,就能让学生的规矩意识得到有效内化。

2.品德教育,让内化实现目标

当前,学生的思想问题集中体现在:价值观错误,重物质,轻精神;心理问题严重,厌学思想严重,逃学逃课,崇尚暴力解决问题;普遍缺少责任感,对家庭、对自己、对父母没有责任感;法制意识淡薄,沉迷网吧难以自拔,道德理想世俗化……鉴于此,教育者就要采用感召、示范、教化等方式对他们进行价值观与道德观教育,如加大对学生法制教育力度,增强其法律意识,纠正其不良心理,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他们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引导学生阅读健康有益的课外读物,自觉抵制低级庸俗腐朽思想的侵蚀;积极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实践活动,引领学生健康成长,采取各种实践锻炼方式,创设各种情景,采取有效且符合道德规范的措施,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品德教育应贴近学生生活,结合热点问题组织讨论、正确引导,了解他们、理解他们、帮助他们,才能让内化实现目标。

3.多法并举,让内化科学有效

能够自我管理的学生,对学校规矩较为敏感,他们在自我管理过程中能不断确立新目标,能积极进行自我教育。但不能进行自我管理的学生,教师就要多法并举,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可指导他们确定自我管理目标,制定自我管理计划;可帮助他们建立自我管理机制,培养他们的自立与自律能力;可采取表扬激励与批评相结合的手段,激发其潜力,让他们谋求自我发展;可向他们提供各种机会,让其都有能为班级或学校做一点贡献的意识,让他们学会自我管理;可开展生动有趣的班级活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调动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还可在校园及班级建设中营造正确的舆论环境,美化教室环境的布置,优化人际关系的协调,营造优良的学习风气,突显出人文氛围,培育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

4.问题导向,让行为得到矫正

学生问题行为是指学生在校内发生的,违反校规并妨碍干扰学校正常秩序的行为,是学生在与他人交互作用中产生的危害本人或他人的一种违规行为。对于学生的问题行为,可对其行为进行矫正:确定需要矫正的行为,制定矫正目标,排除各种问题行为的刺激,以良好的行为取代或消除问题行为。可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寻找心理问题,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耐心及时地进行心理辅导,规范其行为。可对其进行目标引导:确认学生错误,向学生解释错误及错误后果,帮助学生改变其错误。可对其明确纪律要求:让学生明确校规要求及课堂规矩,确切地告诉学生什么行为他人不能接受,什么行为他人可以接受,什么行为会危害自己与他人,什么行为对己对人都有好处。

5.纪律教育,让内化得到保持

纪律教育是规范学生行为、强化学生规矩意识的重要手段。纪律教育中,教师要给学生准确定位,要重视心理开导,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给学生讲规矩时,要看规矩是否有价值,要立足现实,结合学生特点,长期有效地进行纪律教育,内化学生规矩意识才能得到保持。比如:课堂上通过纪律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生活中注意用日常行为规范的约束来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通过宿舍规范教育来培养学生健康生活的习惯。值得强调的是,在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时,师生之间要能平等互动,因材施教、因势利导,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才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

总之,要创建优质学校,管理者就一定要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质量就必须从内化学生的规矩意识开始,就必须多角度地对学生的管理进行思考和研究,并把研究成果付诸实践。

参考文献

[1] 刘琨.和谐是学校管理中的法宝[J].中小学校长,2014(11).

[2] 应银秧.传统经典文化:班级德育工作的新方向[J].教学月刊:教学管理,2015(4).

[3] 雷良忠.县级职校生的班级管理初探[C].曲靖教育,2011(5).

[4] 卢琳.初中生课堂规范意识的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1(4).

[5] 周晶.大学生规则意识现状及教育对策探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4).

[6] 柳成超.论纪律教育与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3(3).

【责任编辑 郑雪凌】

猜你喜欢
内化初中学生
读悟化展:小古文浪漫教学四重奏
思辨:儿童哲学促学生道德内化的教学实践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
内化与外化:鉴赏之二弦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