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锋
【关键词】立交桥 交流 互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0A-0092-02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政涛在《教育的灵魂在哪里》中说道:知识只能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一粒沙子就是一粒沙子;智慧却能在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在一粒沙子里看到灵魂。这一理念与新课程的理念是吻合的,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反对“塞知识”。笔者认为,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在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学生与教师之间搭建互动三维“立交桥”,才能促进知识融会贯通。
【课堂片段】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00页《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想想做做第4题:
在解答“用16个小正方形能拼成不同的长方形吗?”这一题的过程中,学生想出了如下几种方法:
这时,又有学生想出了“空心”的一种:
教师当场肯定了学生的这一种拼法。
【教师交流】课后,教师们针对这一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教师1:这肯定不对,既然是“拼”,就必须是实心的。
教师2:我认为这一种也是“拼”,只是拼成了空心的。
教师3:哦,照你这么说,那做这样的题就没有方法可循了。(找来了五年级上册的教材)
像这种题目,如果要拼出空心的,那就很多了,还有什么方法可循呢?而这一题,考查的知识点就是看48是哪两个数相乘,就拼成几排,每排几个。
教师4:那一种是“围”,不是“拼”。
那么,什么是“拼”,什么是“围”?教师们立即查询了它们的含义(拼:连合,凑合。围:环绕,四周拦挡起来)。
看来,严格意义上,“拼”是要“实心”的,而“空心”的长方形是“围”成的。那么,在课堂上,学生有了这种“围”的方法,教师在第一时间内应该如何处理呢?教师们的观点也不一致:观点1:直接跟学生说这种方法不对,是“围”,不是“拼”;我们只研究“拼”成实心的方法。观点2:直接挡回去不妥,就说这种方法很好,但这里指“拼长方形”,我们现在就研究这一种,以后再找时间研究“空心”的。观点3:既然孩子出现了这种思想,那么就应该因势利导,让其继续深入研究。
显然,第三种观点比较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且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那么,继续研究“围”的方法,是不是就如上面教师3所说的“无方法可循”了呢?其实,仔细想想,“围”也有“围的方法”。于是,教师们开展了课堂的“再实践”。
【课堂再实践】课堂中,放开手让学生去探索,学生得出了如下“围的方法”:
【分析】上述中,从课堂小片段到教师交流再到课堂实践,教师将课中的疑惑带到课后讨论再进行课堂实践,形成了我们平日教学中的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三维“立交桥”。
一、“课堂研究”——学生的发现之旅
在课中,学生想出了多种拼法。在多种拼法的基础上,一个孩子想出了“空心”的拼法。这种打破常规的“发现”让同伴和教师感到惊讶。那么,这种方法可不可以呢?学生渴望知道,但教师“没把握”。所幸的是,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直接的否定,而是将这个疑惑带到了办公室与同事们一起探讨。
二、“办公室讨论”——教师的研究之旅
办公室是教师办公的场所,更是观点碰撞、智慧迸发的场所。“真理穿了衣裳,觉得事实太拘束了。在想象中,她却转动得很舒畅。”在休息中,在闲聊中,教师们带来了真实的一线资料,进行了自由式争论,而这种争论往往来得最直接、最实用,直接引导教师的行为。你瞧,教师们有的认为这是“围”,有的认为这是空心的“拼”,争论得不可开交。继而,他们查阅资料,统一意见,同时又在争执中落实下一步的课堂行为。
三、“课堂再研究”——师生的智慧之旅
在“二次学习”中,果然,学生们发现了多样的“空心”围法,而且,这样的“空心”围法也是有规律有方法可循的。从中,教师、学生的智慧同长,而这智慧来源于对“第一次学习”的困惑,来源于对课后的思索。教师、学生、文本,构成了这川流不息的“立体桥”,三者,既互相独立,又“磁性共处”,奏出现代教育和谐发展的篇章。
肖川所认为的“完美教学”是“完美的教学必定有两个不可或缺的要件,那就是深刻与真诚。所谓‘深刻,意味著能够给予学生匠心独运、别有洞天之感,能够唤起学生的惊异感和想象力,能够使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而所谓‘真诚,意味着师生之间坦诚率直,彼此都尽情地表露瞬间的感情和态度,所表达的一切都是从心灵深处流溢出来的切肤之感,没有矫揉造作、故作姿态,没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无奈与空洞,有着自然、真切与和谐之美”。在这真实的教学互动中,呈现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坦诚、教师与教师之间的率直,带来了教育的深刻与真诚,这不就是我们所追求的完美教学吗?
(责编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