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汉市江岸区珞珈山街幼儿园百步亭分园 石 英
提升幼儿园新教师岗位适应能力的思考与实践
■ 武汉市江岸区珞珈山街幼儿园百步亭分园 石 英
留守和流动儿童数量大幅度增加及二胎政策的出台,学前教育资源空前紧张,供需矛盾更加凸显。学前教育是人生发展的起始阶段,只有专业、敬业的教师队伍才能更好地促进学前教育发展。本文立足于新教师在岗位中出现的突出问题,通过文化熏陶、职业规划、专业历练、园本研训等多种途径,帮助新教师及时调试职业心态,提升岗位适应力,获得自我认同感和职业价值感。
新教师 职业理想 岗位适应专业能力
新教师能否顺利适应教师岗位,不仅影响其职业倾向和职业持久性,而且还将影响他们整个职业生涯的专业发展模式,进而决定他们将成为什么样的教师,对幼儿实施怎样的教育影响。因此,每一位新教师都应快速适应本职工作,以科学、专业的姿态进入工作状态。幼儿园则应针对新教师发展过程中对自我角色定位缺乏责任意识、自身工作经验不足、与家长沟通缺乏自信、进入新集体易产生孤独感等突出问题,及时把握新教师心理需求,提供专业支持,通过个人、团队、管理三级联动,为新教师构建一个立体化成长平台,使其专业发展效益达到最大化,从而提升职业适应能力。
文化是一个集体赖以生存的根基,是园所发展的灵魂。对于教师个体而言,文化就是一种态度、一种感受、一种境界,良好的校园环境对于新入职的教师来说有着润物无声的积极影响。
1.营造温馨氛围。在幼儿园的环境中应处处彰显浓厚的人文气息,因为这积淀着教育者对职业理想的解读与追求。如,可在班级教室门口张贴新教师的座右铭,办公长廊悬挂教育名言,“美丽留声机”“幸福漂流瓶”展示新教师融入团队的瞬间,这些环境可以潜移默化地帮助新教师了解园所的发展历史、教育理念和职业愿景。
2.构筑和谐团队。开展多种形式的团队活动,丰富新教师的工作与生活,让其感受和谐的团队文化。如,新老师过生日时,工会组织送上一束鲜花、一条短信或一盒巧克力;新教师加入教研组时,组长在其办公桌的玻璃板下悄然压上“真诚欢迎你!”的小卡片,让新教师感受温暖和幸福。
3.实施激励评价。新教师的成长除了幼儿园要建立良好的机制,更需要新教师的自我反思与总结。新教师最初走上岗位时,管理者可根据个体特点,帮助他们规划职业发展。如建立《师德成长档案》,利用定期开展家长问卷、同伴互评、自我反思的多元评价,推动新教师加深对自我的认识。
新教师是推动园所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幼儿园要积极发挥教研组的主阵地作用,通过内容、形式、组织上的变革,为新教师搭建发展的平台,帮助新教师获得最初的专业成就。
1.尊重个体。园领导要高度重视新教师的思想动态,建立与新教师的常态化交流制度,满足教师愉快轻松的心理疏导需求,促使教师产生专业自主成长的动力。同时,面对新教师多元、多样化的个性特点,鼓励新教师展示个性魅力,把学科特点与自身爱好相结合,在常态化的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中,实现个性化发展。园领导在安排工作时,根据新教师个人特长、爱好分配工作任务,合理加压,让他们在担负重任的同时,不断更新自己的奋斗目标,挖掘潜在能力。
2.活化教研。针对年轻人思维活跃的特点,教研中可采用游戏体验、案例研讨、竞赛活动、师徒结对等形式。通过“亭荷讲坛”“理论加油站”“头脑风暴”“世界咖啡”“轻松一刻”等版块,帮助新教师敞开心扉,丰富对教育的认识和收获。在教研管理上,发挥他们擅长运用网络多媒体的优势,启用新教师作为组长助手,参与教研管理与建议,激励新教师不断反思、总结自己的教育行为,提高其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能力,以积累自己的教育经验。
3.岗位竞赛。优质活动评比、环境交流、半日活动设计比赛等各类竞赛是推动新教师岗位适应力发展的最佳途径。在这个过程中,新教师可以加速与其他教师的思想碰撞,促进自我展示和自我认识。
4.加大投入。幼儿园应将新教师的培训作为专项资金纳入全年资金预算计划之列。通过多类型的学习培训,逐步完善幼儿园教师培训、发展、激励等一系列管理制度,为新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保障。设立新教师学历和教育专业提升单项奖励、评优评先专项奖励、新教师外出培训竞争机制,将“培训是优秀教师的福利”这一理念植根新教师心里,增强新教师的职业认同感。
幼儿园要通过管理制度的改革和激励机制的创设,鼓励教师团队之间信息交流和分享,促进新教师合作意识的形成与合作能力的提高,使新教师在园所文化的熏陶下能够尽快适应岗位。
1.样板学习。对于新教师而言,最缺乏的就是实际经验。幼儿园可通过样板示范、模仿来指导新教师逐渐熟悉和掌握基本实践能力,帮助新教师有效缓解来自常规教育教学的各种压力。在初级阶段,园部可组织新教师说课、听课、评课,观摩经验丰富的教师的常规教学,引导他们在最初的教育实践中,学会观察、发现、反思、积累,学会在实践中找差距、学方法,变被动为主动。通过模仿优秀教师,及时吸纳正能量,能帮助新教师建立自信心,引发职业向往。
2.青蓝结对。充分挖掘内部资源,通过“青蓝结对”,为新教师找师傅、结对子,采用点线结合,构建立体式、多空间的学习交流,推动对新教师的跟踪指导。通过调查问卷,抓住新教师“与家长沟通自信不足”及“幼儿常规管理经验缺乏”的两大突出问题,开展经验分享、案例分析,实现新老教师优势互补、共生共长的发展目标。
3.和谐师幼。通过保育工作培训、礼仪培训、规范言行、培养爱心等方式帮助新教师逐步建立职业角色意识、自律意识,得到幼儿的认可。通过幼儿成长记录单、家园联系、班级QQ群、个别约谈等形式,积累与家长沟通的艺术和能力,在获得家长信任、赞许的过程中感受职业成就。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强调:“幼儿教师必须树立师德为先、幼儿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理念。”学习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自我成长的需要。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通过不断的阅读、学习,拓展思维广度、转变思维角度、提升思维高度。
1.做好规划。幼儿园可建立“皮格马利翁效应”管理模式,帮助新教师做好规划。一是引导新教师制定自我职业发展规划,引导青年教师从个人现状分析、拟定发展目标、理顺实施举措、申请团队支持等方面进行反思、总结、归纳,让其学会挖掘自身潜质、博采众长,最终脱颖而出。二是重视新教师职业规划管理,对照幼儿园发展规划,鼓励新教师以每学期、每学年为期限,将读书学习作为重点,细致反思个人落实规划的进展情况,并及时做出调整,如制定出幼儿园《自我发展促进评价表》、《新教师成长手册》等,增强新教师的目标意识和进取精神。
2.强化理想。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为核心,通过学习先进事迹、组织师德承诺、演讲座谈、评价考核等活动,帮助新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引导他们对各种教育事实做出恰当的价值判断。通过参与社区志愿服务、传统节日实践等,培养新教师的社会责任感,感悟一名教育者的社会价值。
3.注重反思。鼓励新教师在每一次的学习中,反思自己该如何实施和改进,并把这些想法和措施以叙事、案例等方式进行归纳提炼,逐步提高专业素养。越来越多研究明确:儿童观直接影响教师的教育行为,观察、解读幼儿行为背后的思想才是获得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
4.爱上阅读。读书可以让新教师的内心更加鲜活、开放。新教师要牢固树立起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理念,学习并践行科学保教思想。幼儿园可建立新教师温馨书屋,配备涉及教育、科普、人文、艺术、保健等多领域书籍,满足新教师多方面的学习需要。还可通过建立读书沙龙会,组织好书推荐、教师读书汇、品读同一本好书、家庭藏书展等系列活动激活教师的思维,丰富教师读书类型,让新教师感受阅读的乐趣,感悟教育人生的美好。
总之,在新教师岗位适应能力发展的进程中,园长以及每位年长的教师都是新进教师的导师和朋友。如何加深新教师对幼儿心理发展的认知、了解儿童学习与发展的特点、以游戏和尊重的理念与幼儿进行探究互动,更好地调适自己的教育行为,对新教师成长来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彭兵.(2012).成就专业的幼儿教师:幼儿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孙凌毅.(2010).促进初入职幼儿园教师岗位适应的策略与措施.学前教育研究,8,57-59.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2).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