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时间与临床护理要点
周玉萍
(贵州省贵定县中医院贵州贵定551300)
摘要目的:分析急性的心肌梗死在出现之后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时间以及发生的规律,并且对临床的护理方式进行探讨。方法:随机选取我院于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20例心肌梗死的患者,对他们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统计心肌梗死发生之后患者心律失常通常的发病时间以及发病的例数。结果:在患者出现急性的心肌梗死之后,凌晨五点至下午四点这段时间患者心律失常的现象发生的通常比较多,而下午五点之后一直到凌晨四点这段期间心律失常现象发生得比较少。结论:研究显示,心肌梗死之后患者心律失常出现的时间具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因此护理人员应该加强易发生时段的护理力度和观察力度,防止出现不必要的意外事件。
关键词心肌梗死 ; 心律失常 ; 护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R473.5
在通常的情况下,急性的心肌梗死主要指的就是患者的冠状动脉出现了急性的缺氧,从而造成心肌坏死的出现。临床的表现主要有心前区的剧烈疼痛等,严重时可以引起患者的休克,由心肌梗死引发的心律失常十分容易造成患者的死亡,因此分析并且掌握心肌梗死后患者心律失常容易出现的时间以及部位就显得尤为重要。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了我院于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20例,并且对这2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的分析。在这20例患者当中,有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8例,他们的年龄在51岁至82岁之间,年龄中位数为66.5岁。这20例患者心肌梗死发生的位置包括了内膜下以及右室、下壁等部位。患者出现心律失常的类型也包括了室早、室速以及室颤等。
1.2 方法
通常患者出现心律失常主要指的就是患者出现胸痛以及其他的一些症状,将患者出现心肌梗死之后心律失常现象发生的时间分成六个时段来进行具体的统计。这六个时段分别是凌晨的一点至四点、凌晨的五点至八点、上午九点至十二点、十三点至十六点、十七点至二十点、二十一点至二十四点。对不同时间段出现心律失常的患者数量进行统计。
15例心肌梗死之后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时间分布统计
1.3 统计学方法
本组研究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平均数(±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结果显示,在这20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当中,有15例患者出现了心律失常的现象,发病率为75%。在这15例出现心律失常的患者当中9点至12点以及13点至16点这两个时段当中的发病率最高,而1点至4点以及17点至20点这两个时段的发病率最低,差距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因此在患者出现了急性的心肌梗死之后,心律失常出现的时段通常为凌晨五点至下午四点,在下午五点至凌晨四点这段时间内发生的比较少[1]。
急性心肌梗死之后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主要时间段就是凌晨的五点至下午的四点,造成这种发病规律的主要原因可能同患者体内神经内分泌出现的变化有着一定的关系。通常情况下,患者在上午的时间段体内的儿茶酚胺分泌量比较大,因此会造成患者的血压有所升高并且伴随着心率加快的现象,这些情况的加重就会使得患者出现心肌的供血不足,从而造成供需的失衡[2]。此外研究表明,一些急性的心血管事件,例如心肌梗死以及猝死等现象也大多发生在上午。
在对急性心肌梗死后的患者进行护理时,相关的护理人员应该注意在上午这个时间段内加强对于病房的巡视力度,从而能够更加及时的发现患者在病情方面出现的变化,对患者的生命体征也要进行更加密切的关注。还要定期的对护理人员进行训练,提高他们电击除颤以及心肺复苏等抢救技术的应用水平,避免不必要的意外发生,提高抢救的质量。此外气候的变化也可能会造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现心律失常的现象,这是由于凌晨以及上午这个时间段通常气温都比较低,因此可能会造成患者血压的升高,加重患者的病情。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及时的根据实际的温度来对病房内的室温加以调节,适当的为患者进行衣被的增减。
综上所述,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在凌晨五点至下午四点这段时间之内心律失常出现的概率比较高,因此护理人员要加强这个时段的护理质量,帮助患者缓解紧张焦虑的情绪,多对患者进行安慰,不要因为治疗工作而忽视了对患者精神方面的鼓励和支持。
参考文献
[1]张荣,徐毅,王晓丹,等.急性心肌梗死后血浆中升高的microRNA-1与QT离散度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3,29(2):102-104.
[2]李秀娟,黄从新,丁家望,等.急性心肌梗死后快速延迟整流K+通道基因表达的变化[J].重庆医学.2012,(20):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