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临床特点与护理分析

2015-07-07 14:04赵丽梅
医学信息 2015年15期
关键词:护理分析临床特点

赵丽梅

摘要:目的 探讨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临床特点及护理干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27例发生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输血者,按照发热时间先后分为两组,输血期间发热患者110例为研究组,输血后发热者17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年龄、体温与伴随症状及输入血量和体温变化情况等。结果 两组在年龄方面差异显著,且年龄越大患者的发热反应出现时间越迟,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体温高于对照组,且畏寒、血氧饱和度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A组体温高于C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加强对输血前30min、有妊娠史或者输血史的输血者的观察,特别是老年输血者,应做好症状护理与保暖等工作,以保证患者的输血安全。

关键词:非溶血性;输血反应;临床特点;护理分析

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FNHTRs)是输血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反应,其指的是患者在输血期间或输血后的1~2h内体温上升≥1℃,且临床主要表现为寒战、发热、畏寒等[1]。为了能够更好的对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实施护理,以保证患者的用血安全,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已选定的127例非溶血性输血反应者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127例发生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输血者,按照发热时间先后分为两组,输血期间发热患者110例为研究组,输血后发热者17例为对照组;其中男61例,女66例,年龄 22~86岁,平均年龄(56.12±14.12)岁;41例血液病患者、34例外伤患者、23例恶性肿瘤患者、28例其他患者。

1.2方法 首先建立血液反应预报系统,由采集血液至受血者的全过程予以追踪监督与预警;院方制定相关输血反应报告与处理流程,将输血时出现的不良事件及时上报,数据的收集、整理及分析则均由血站负责。其次制定FNHTRs记录表格,并由值日护理人员填写出现发热反应患者的性别、年龄、输血类型、诊断、输血前的体温、发生发热反应的具体时间、体温变化、血氧饱和度及血压、发热后输入的血液量,妊娠情况、输血次数,处理情况等;最后对收集的数据与资料进行整理并分析,主要包括患者发热时的最低或最高血压、最高体温、最低血氧饱和度[2]。

1.3统计学处理 数据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用百分比(%)表示,以χ2 检验,当P<0.05, 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FNHTRs出现时间对比 研究组发热患者年龄及发生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体温与伴随症状对比 127例患者体温均升高≥1℃,其中112(88.19%)例体温为38℃~39℃,15(11.81%)例体温>39℃,研究组出现者居多。研究组体温(38.77±0.74)℃显著高于对照组(38.30±0.42)℃,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畏寒、血压改变等伴随症状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患者输血量和体温对比 按照患者出现FNHTRs时已经输入血量分为三组,A组(<50ml)、B组(50~100ml)、C组(>100ml);其中A组发生FNHTRs共56(44.09%)例,B组40(31.50%)例,C组31(24.41%)例,A组FNHTRs发生率44.09%,显著高于C组24.41%,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A组体温(38.72±0.83)℃显著高于C组(38.37±0.32)℃,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人体在接受器官移植、妊娠、输血之后,受血者的血中能够产生淋巴细胞毒抗体、白细胞抗体等,而重复接受输血时,即输入HLA中不相容的血小板、白细胞时,细胞表面同种异型的抗原将会受到诱导,从而发生免疫排斥等一系列反应,引起FNHTRs[3]。若将浓缩的血小板分成细胞与血浆成分后再将其输入至给受者,此时血浆成分的输注将更容易引发FNHTRs,这说明浓缩的血小板在保存期间,细胞因子在聚集后引起发热反应,患者在输血后,其细胞因子由供体细胞和受体细胞产生,且血浆内的凝血系统、补给系统等亦被激活,从而加速FNHTRs的发生[4]。

本研究结果显示,患者在输血后短时间内即出现寒战或者畏寒、发热等症状,80%左右的患者是于开始输血30min左右,且最早出现于输血后6min,这说明护理人员在给患者输血之后的前30min,应加强观察与巡视。对照组输血者中17例发热反应发生于输血之后,且最迟的1例发生于输血之后的3h,由此可知,护理人员对输血者进 行观察时,尤其是对老年患者,需将观察时间延长至输血后,对输入血量低于100ml且出现发热反应的需重点观察与护理,以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患者中存在15(11.81%)例体温>39℃,其中研究组出现者居多,且大多均伴有寒战或畏寒,其中26例血压发生改变,67例血氧饱和度有所降低,显著高于对照组3例、5例。提示:当输血者发生发热反应时,医务人员需立即停止或减慢输血,保留血袋,并及时送检。对输血者生命体征进行测量,且适当对其予以保暖措施,根据医嘱静脉注射地塞米松或者非那根等,同时密切监测患者心律及尿量等情况;加强对出现发热反应者的心理护理,缓解其内心的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而对于出现寒战等症状后发热者,则可采取物理降温的方法进行降温,同时密切关注体温的变化情况[5]。输血前需仔细评估患者的相关既往病史情况,且发热者需先将温度降至正常范围,然后再予以输血治疗,而对于有FNHTRs史患者,需于输血前对其加用适量抗致热原性药物,同时需全面了解输血适应症,并积极推广采用成分输血[6]。

综上所述,对于输血前30min、有妊娠史或者输血史的输血者需,需加强对其观察,减缓输血速度,且延长输血完成后观察时间,特别是针对老年输血者,应做好物理降温、症状护理及保暖等工作,以保证患者的输血安全。

参考文献:

[1]许洁.预防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相关问题探讨[J].吉林医学,2012,33(15):3159-3160.

[2]赖金养.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临床症状与防治[J].中国当代医药,2014,18:36-37.

[3]叶青.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临床分析及护理干预[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23(07):1092-1093.

[4]蒲蓉.输注血浆致输血反应的临床分析与护理[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3,2:25-26.

[5]邓小湄.输血反应的相关因素分析及临床护理[J].中外医疗,2014,33(02):167-168.

[6]陈彤彤.输液输血反应的护理[J].中国民康医学,2012,24:3015.

编辑/成森

猜你喜欢
护理分析临床特点
急诊留观病人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分析
心理护理对减轻空腹抽血患者不良反应的效果分析
院前急救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
顽固性高血压临床诊疗分析
64例儿童学校恐怖症患儿的临床特点及心理护理干预
大量输血后的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的临床观察
探讨骨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及影像表现特点及其相互联系
DC/CIK细胞治疗恶性肿瘤的护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