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宇
师生关系是一对既相互统一又矛盾重重的人际关系,既存在着和谐、一致与配合的方面,也存在分歧、对抗与冲突的一面。本人长期从事技工院校教育教学工作,担任过多届班主任,现就师生冲突原因及对策试谈个人肤浅的体会。
什么是冲突?美国社会学家特纳认为:“冲突是双方之间公开与直接的互动,在冲突的每一方的行动,都是力图阻止对方达到目标。”而克·芬克对冲突的概念作了进一步的解释:“不一致的目标,各自专有的利益,感情上的敌意,观点的异议,以及有节制的相互干涉。”师生是学校的主体,由于师生的社会基础、社会地位、社会角色各不相同,加上年龄差异,师生冲突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
只要师生有交往互动,就难免存在冲突。师生冲突主要表现在课堂冲突,其次是课外生活,因为在交往互动中,师生双方频繁地接触,日复一日地各自将自己的言语、行为暴露在对方面前,这些言语、行为传递给对方不同的信息,这些信息对于师生双方来说,有的被接受、认可,有的则被排斥、抵制。双方互动中,教师就会对学生有了不同的看法、印象,学生自然也会产生不同的期待、异见。由于师生各自条件的局限,师生之间的矛盾有些不易调和,处理得不好,就会引起对抗性的冲突。
师生在课堂上接触最多,职校师生的实训课堂在实习工厂,所以职校师生冲突主要表现在课堂和实习工厂里,冲突的具体表现:
1.一些学生不想念书,上课打瞌睡,做小动作,交头接耳;实训时违规操作,甚至损坏器件,故意浪费材料。教师干预学生的违纪行为,当面点名批评,学生无所谓,不服管教。当教师多次批评、训斥,学生感到特丢面子,对老师产生不满情绪,拒不执行老师的命令,师生冲突由此而来。
2.师生冲突有时是因为教师误解学生,学生委屈辩解而产生。一些教师对学生有所偏爱,对一些学生有所偏见,因而有一些学生当教师批评不当时不服气,大部分会当面反驳、抵制,小部分会忍气吞声,事后讲理。
3.由于师生个人修养不同,处理课堂冲突的办法也不同,通常情况是互不理睬,继续上课,不影响上课进程。但也有少数教师火气大,听不进学生的解释,大声训斥、讽刺、挖苦学生,由于言行失控、出格,对抗性的冲突直线上升,教师失态,拒绝上课、抢夺学生的东西、用力推扯学生、把学生赶出教室,甚至殴打学生、师生对打等。冲突时,大部分学生一般停留在言语冲突、互不理睬层面,认为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要上纲上线;小部分学生脾气大,会当着老师面扔书本、拍桌子、摔笔盒,甚至冲出课堂,不告而别。
师生对抗性行为的产生,往往会导致师生冲突的进一步扩大,甚至难以收场,造成师生身心的伤害,恶化了师生关系,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的正常秩序。
教与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只有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教学才能成功。但是一些教师往往只考虑教而忽视学。在教学方法与策略上着重于严格控制,不惜采取批评、斥责、漫骂,甚至体罚手段来维持班级纪律,这样与学生不断增强的独立、自由、平等、民主的意识与观念产生了矛盾,从而引发冲突。大量的师生冲突事例说明,老师以权力者自居,采用压服的办法,大部分学生表面上表示服从,但内心里对教师充满敌意,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在校园教学与日常生活中,教师与行政人员肩负着繁重的管理责任。一些学生在课堂上讲话,看与课堂无关的书籍,玩手机,吃零食,甚至故意干扰其他学生听课,老师为了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能顺利进行下去,就需要维护课堂纪律,必然会采取一些适当的控制方法,对学生加以管教。同样在课余生活中,一些学生打架斗殴、损坏公物、夜不归宿,或早恋等,班主任、生管教师,甚至学校领导不可能不闻不问。在形形色色的管教过程中,由于学生的不服从或教师不理智行为,都会导致师生由一般性冲突升级为对抗性的冲突。
当今社会正经历着巨大的变化,竞争的加剧,节奏的加快,物质生活的丰富,超前消费,自我中心等影响冲击着青少年一代,致使他们的内心世界趋向复杂,内心矛盾和困惑增多。现在职校生大多是九十年代后的独生子女,由于家长过度的关爱,导致了学生产生任性、自私、依赖性、娇气、骄横、不合群等问题行为,加上单亲家庭或再婚家庭的增多,这些家庭关系的教育面临着新的问题,由此种种原因,埋下了师生冲突的火种。
教师与学生分别代表成人文化和青少年亚文化,在人生价值观和道德观上都存在较大的差距。一旦学生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和管理表达的方式不能接受时,就容易产生对立情绪,引起师生冲突,通常会以种种问题行为方式表现出来。而很多教师却往往忽视这一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不能客观看待,更缺乏预设的应对策略。师生人际矛盾与冲突通常是师生双方存在成见进而引起冲突,造成冲突客观原因,首先是平时师生缺乏有效的沟通,除了课堂上的教与学之外,平时师生没有更多的接触,有时连基本的人际交往礼仪都没有,师生相遇,有意回避或互不问候,甚至视对方为路人,师生关系一旦处于疏远、冷漠状态,就会容易产生对立情绪,引起人际冲突;其次是教师冷漠和偏见,教态不端正,教学语言不规范,简单粗暴的方式导致学生反感,进而引起师生对抗与冲突。
教师的责任是“传道、解惑、授业”,我国历代教育家都强调传道重于授业、解惑,人师重于经师,身教重于言教。为人师者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学生耳濡目染,自然容易向善;如果言行不一,教育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教师平日要提高自身修养,严于律己,言行一致。首先,教师要恪守职业道德,依法执教,教师只有站在“法”的高度,理解和把握了自身的权利与义务,才能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尊重学生的人格,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其次,要学会自我完善,做好角色转换。师生关系是对立统一的,教师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运动变化中起着主导作用,作为教师就应该结合自身的工作转变观念,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师德素养和工作能力,以高尚的品格和过硬的素质去征服、感染学生。要知道,在素质教育大舞台中,教师不再是独奏者而应是伴奏者,舞台的中心应该是学生,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不是学生的监督者。再次,要学会把握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当前职校教师面临的人际和教育压力非常大,面临形形色色的师生冲突,有的甚至远远超出一般知识分子的承受范围,要消除不良情绪不是那么容易的,教师要保持有秩序的生活,保持头脑清醒,心情舒畅,心理健康,要坚持每天适时适量的体育运动,要努力寻找工作乐趣,乐观应对一切。
教育家艾玛逊说过:“教育的秘诀在于尊重。”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相互尊重人格是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受到应有的尊重是人类个体基本的精神需求,而对于敏感而自卑情绪占大多数的职校生来说,尊重学生比热爱学生更重要。因为给学生以尊重,学生才能感受师生的平等,才能感受自尊的存在,才能获得积极向上的动力源泉。尊重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意愿、隐私权,采用各种方式,肯定学生、赏识学生。首先教师教态要端正,语言要规范。师生冲突多为语言冲突,作为教学的主导者,教师的语言和肢体语言对营造课堂乃至校园氛围起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所以教师在教学与管理中应忌用命令、斥责、高压、威胁的语言和姿态;忌刻薄讥讽甚至人身攻击;忌翻旧账,全盘否定等,这些对学生心灵伤害最大。许多高明的老师往往都会注意选择语言,选择恰到好处的表达方式,不管是直述式、委婉式,还是幽默式,只要效果好就行。其次是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世界上最得人缘的,不是最会说话的人,而是最懂得倾听的人,被学生爱戴的老师,大都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倾听,本身就是一种尊重,就是调查研究,如果教师对情况不明,又不听学生诉说,就先入为主、自以为是,甚至捕风捉影、横加训斥,师生冲突无法化解。再次是提倡换位法,运用“冷处理”,师生没有根本的利害矛盾,教学、管理、生活遇到的冲突也是难免的,师生之间要设身处地地替对方着想,处理冲突要就事论事,只对事,不对人,一旦遇到难以控制的冲突事态,不妨采用“冷处理”的办法,先回避矛盾,等待时机成熟时再说。这样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老师更应该注意公正善意地对待学生,平等地看待每一个学生。教师作为人之模范,对于具有向师性的学生来说,具有模仿和导向的价值,教师要做到“公平”两字谈何容易,但是只要教师能以善意的眼光看待学生,从善意的角度去理解学生,以善了的原则处理学生,师生冲突就一定能取得向善的结果。
笔者所在的院校的学生大部分为高职生,小部分为中职生,教师年龄、学历、专业结构比较合理,学校党政领导十分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德育工作,注意处理化解。不同时期师生矛盾与冲突,及时转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学校运用创建文明校园活动形式,依托党、团、工、妇、学代表大会和各种活动载体,让师生有充分表达自己看法和意见的机会;同时利用广播、板报、信箱、座谈会、演讲会、辩论会等形式促进师生关系的融洽和凝聚,唤起学生对集体生活的参与,加深学生对学校规章制度的体验。通过对话、协商,师生有了释放内心压抑和不满的机会,降低了师生冲突的程度。由此看来,师生冲突不一定都是坏事,冲突有它积极、正向的功能,只要引导控制得当、化解有力,就会营造生动活泼的校园氛围,就会有促进师生素质的提高,就会有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