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红, 卢 玉
(1.安徽工程大学 外国语学院 ,安徽芜湖241000;2.安徽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安徽 芜湖241000)
近些年,在日益增长的大众体育休闲需求的推动下,体育旅游业逐渐成为一个新兴行业,尤其是21世纪以来,体育旅游掀起热潮并成为一种时尚。《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等相关政策的出台,积极推动了体育与旅游的联动。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不仅产生了明显的“聚金效应”,其社会效应也十分凸显,正因如此,各地的体育旅游开发也就备受各界的广泛关注。
皖南地区不仅有着世界闻名的黄山、中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的九华山,也有着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西递与宏村等古村落,具备有国际旅游竞争力的自然生态和历史人文资源。2014年2月,经国务院同意,发改委正式下发了《关于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纲要的批复》,文件对皖南旅游作了明确规划:“围绕体育市场,合理规划、布局太平湖水上运动、黟县山地车训练、石关国家体育训练等一批体育产业基地,积极举办各类国际大型赛事活动,打造具有皖南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赛事品牌,培育一批体育健康休闲产品。积极发展自驾旅游,合理建设自驾车宿营地和房车基地,科学规划自驾车环线。”2014年10月2日,国务院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 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指出,“鼓励地方根据当地自然、人文资源发展特色体育产业”“支持中西部地区充分利用江河湖海、山地、沙漠、草原、冰雪等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发展区域特色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旅游、体育传媒、体育会展、体育广告、体育影视等相关业态的发展”。在此背景下,本文拟分析皖南地区体育旅游开发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对策,旨在为皖南体育旅游的发展提供参考。
皖南地区主要包括黄山、池州、宣城、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七市,是中部地区主要经济和旅游热点之地。皖南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在地理学中又把皖南地区称作皖南山区,地跨长江、新安江两大流域,处于全国经济发展的战略要地和国内几个经济版块的对接地带,内拥长江黄金水道,外承沿海地区经济辐射,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皖南独特的地形、地貌不仅造就了神奇的山水风光,也孕育着厚重的融历史人文、宗教文化、民俗体育文化为一体的体育旅游资源,其自然和人文景观丰富。从体育旅游开发的资源条件看,皖南体育旅游的资源优势主要包括自然资源优势和人文资源优势。
“皖南旅游区中拥有2个5A级景区、26个4A级景区、30个3A级景区、37个2A级景区、4个1A级景区,占全省所有A级景区的47.6%”[1]。在以上旅游景区中:有黄山、九华山、齐云山、天柱山和敬亭山等名山大川;有被誉为“古建三绝”之一的绩溪牌坊;有世界文化遗产古村落的西递与宏村[2];更有被评为中国体育旅游精品景区的徽商古道和太平湖等。诸多皖风徽韵的自然生态景点,无疑为皖南体育资源的开发提供了基础,同时也为皖南地区各种形式的体育旅游项目的发掘提供了有利条件。总体而言,以山水为主要特色的皖南生态资源在地域体育旅游中具有垄断地位,这些独特的山水生态景观不仅是旅游的基础,也为开展攀岩、登山、探险、穿越、漂流、水上运动、徒步旅行、山地车、自驾车等特色休闲运动提供了优势条件。
“文化需求往往是旅游活动的核心内容,也是旅游者从事相关活动的动机所在”[3]。因而,特定区域环境中个性文化、历史遗迹、民俗体育等文化资源也就成为体育旅游开发的灵魂。皖南徽州素有“相王古城”之誉,徽州文化的灿烂与辉煌举世皆知,歙县古城一直是世界各地旅游者向往的文化圣地;芜湖、马鞍山等沿江之地有吴越文化的遗存。皖南各地不仅历史悠久、文化遗迹众多,民间民俗体育文化更是异彩纷呈,数千年来一直成为皖南地方文化亮丽的风景线。据统计,皖南徽州民俗体育项目共有130余项[4],如休宁县的双龙戏珠、傩舞,歙县的叠罗汉等。这些内容丰富、项目繁多的与地方生活风俗、节庆活动相关的社会文化、体育文化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为皖南体育旅游提供了广泛的题材和丰富的内容,并以其独特性和稀有性对游客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在旅游市场中形成庞大的消费群体。如“2014春节黄金周安徽全省累计接待游客1 761.62万人次,同比增长8.14%,其中过夜游客376.68万人次,同比增长0.46%,实现旅游总收入92.10 亿元,同比增长 22.39%”[5]。
2.1 皖南地区体育旅游开发的现状近些年,在安徽省体育局和旅游部门的领导及社会各界的推动下,皖南体育旅游取得长足发展:“体育赛事”“民俗体育表演”等体育观赏游,“古道徒步”“自行车骑行汽车摩托车自驾”“登山”“漂流”等休闲体验游基本构成皖南地区体育旅游的内容体系。
竞技性是体育的重要特征,也是当前旅游吸引物之一。在我国体育职业化、市场化改革的强烈推动下,各类体育赛事在旅游市场中也日益活跃,吸引了大量的外来游客,拉动了地方经济的增长。皖南各地从2008年开始,依靠黄山、九华山、天柱山、太平湖、升金湖等自然景点先后成功举行了“黄山国际登山节”“黄山论剑”“黄山国际健走节”“黟县国际山地自行车大赛”等具有影响力的体育旅游品牌赛事;天柱山则依靠“天柱第一城国家体育训练基地”,与“国际体育挑战赛的赛事”结缘,并相继成功举办了安徽天柱山首届登山大赛、安徽省攀岩大赛等[6];池州市举办“绿色运动会”等致力打造体育旅游产品,初具规模(表1)。借助体育赛事与皖南旅游景点的融合,不仅充分展示了皖南地区自然和人文景观的独特魅力,拉动了地方旅游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提升了皖南各地旅游景点的对外形象,进一步拓宽了该区域旅游客源市场。
表1 皖南各旅游景点开发的体育赛事旅游项目情况Table 1 Sports events in scenic spots of Southern Anhui
民俗体育表演观赏游也是皖南体育旅游开发的主打产品之一。皖南徽州不仅历史遗迹众多,体育文化资源也十分丰富。近5年来,徽州不少乡镇古村落紧抓旅游市场机遇,初步实现生态休闲旅游与地方民俗体育文化活动相结合的开发战略,成效显著。徽州古村落民俗体育表演与地方旅游的联动不仅吸引了大批游客,也为徽州众多历史遗迹的呈现发挥了社会效应。其中旅游开发较为成熟的主要民俗体育表演项目是目连戏、跳钟馗、叠罗汉、赛灯船、采茶扑蝶舞等,这些项目主要分布在徽州的歙县、太平县、黟县、祁门县等古村落中。
歙县雄村专门设置了跳钟馗等体育活动的场所,使游客在领略徽州古村落历史文化的同时,参与观赏民俗体育的欢愉中,体验徽州丰富多彩的民俗、民风、民情,有效地提升了景区运营效益。这些带有地方特色的民俗体育表演在丰富皖南体育旅游产品、塑造村落和乡镇形象中起着积极作用(表2)。
表2 皖南地区已开发的体育文化观赏游项目Table 2 Sports cultural sightseeing in mountainous area of Southern Anhui
此外,黄山市每2年举办一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活动,其间“大刀舞”“叠罗汉”“目连戏”等民俗体育活动在各类艺术节的开幕式上纷纷亮相,进一步推动了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的建设。
近几年,体育休闲游也是皖南各地兴起的一类旅游形式。皖南各地依托自然优势和民间体育资源的特色优势初步开发出不同形式的体育休闲旅游产品,此类产品在皖南不同的县域有着不同的分布。目前开发初具规模的此类旅游产品主要是新安江、泾县第一漂、第二漂景区的漂流等(表3)。
表3 皖南地区各旅游景点开发的体育休闲游项目Table 3 Sports and recreation events of tourist attractions in Southern Anhui
皖南地区独特的生态环境、人文资源与体育赛事、体育休闲娱乐活动的有机结合,在市场经济运作的环境下,通过一系列主题鲜明、内容活泼的旅游项目,尤其是依托体育文化资源开展的旅游活动,使得游客能观赏和体验并参与到体育旅游过程中。一方面,为皖南体育旅游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为体育文化遗产的生存和繁衍营造了新的土壤,既传承和挖掘出民间文化遗产自身所蕴含的文化和经济价值,有力地推动了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等融合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拉动内需,扩大消费,加快了经济发展并成为新的增长点;另一方面,也使皖南旅游市场在其发育过程中处在一个良好的旅游环境中,既培养了本地旅游接待的能力,也培养了域内居民对体育旅游的兴趣,促进了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这种因“皖风徽韵”要素所带来的混合型旅游态势,在很大程度上亦是皖南旅游产业在全省乃至全国发展的“比较优势”。黄山的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新安江沿途多深潭与浅滩,两岸多徽派民居。“皖南翡翠”太平湖青山环绕,烟波浩淼,湖光山色自然天成,绿树倒影,碧波万顷,适合登山、徒步旅游和水上运动项目。徽州地区自秦置黟、歙西县始,至今已有2 300多年的历史,古老的徽州山水、民俗风情,孕育出独树一帜的徽州文化,产生出丰富的、有着地方特色的民间游戏竞技,这也是皖南地区体育旅游“借力”市场的基础。
2.2 皖南地区体育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2.2.1 产品类型单一,配套设施有待完善 皖南地区有着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目前体育旅游产品结构主要表现在体育赛事观赏游、体育活动体验游等形态上,开发的产品类型相对较少,还有待进一步拓展和丰富。体育旅游资源的丰富与少数旅游产品之间形成很大的缺口,体育自然资源的旅游开发相对较少,各县域不平衡。旅游交通、旅游宾馆(饭店)等接待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皖南体育旅游设施还不够完善,硬件配套设施跟不上,供旅游者运动和娱乐的设施不足。
2.2.2 缺乏有效的政府监管和运营机制 体育旅游是个高度综合的产业,涉及体育、旅游、文化、发改委、规划、土地、工商等多个部门,有时会出现责任归属不清等问题,引起市场混乱。各部门应依照《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意见重点工作分工方案》文件精神,明确责任,通力合作,各司其职,这需要地方政府部门在体育旅游的开发中加强监管和监督。皖南地区高山、湖泊等自然生态较为集中,地势险要,处在旅游安全事故高发地带。在体育旅游的开发中不仅要加强安全防范,还要建立意外保险等机制,确保体育旅游市场的有效运营。
2.2.3 体育旅游观念滞后,经营管理人才缺乏 对皖南地区而言,体育旅游是一个新兴行业,其专业人才较为缺乏。正因如此,部分民众对体育旅游的认识不够全面,体育旅游的需求不够旺盛,受惯性思维制约,往往将体育和旅游分开对待,体育旅游观念还未被民众普遍接受。政府或相关部门就体育旅游对经济社会产生的作用及其未来发展前景缺乏足够的认识。从目前看,除了以上三类体育旅游外,大部分地区对体育文化缺少推广,对体育旅游行业的政策、规划、开发与保护、策划、营销等方面缺乏系统的研究,体育旅游市场培育不够,这些均影响和制约了皖南体育旅游业的发展。体育旅游产业的组织形式还处于规模小、经营分散化状态,缺少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产业集团的参与,体育旅游产品较少,具有品牌影响力的精品少。
2.2.4 旅游开发造成文化失真,地域文化生态受影响民间体育是地域传统生活方式、文化传统的载体,属于地方原生态文化。目前,皖南部分地区以发展体育旅游为借口,为了赢利而随意改变、歪曲甚至捏造所谓的“民间体育”,甚至利用现代娱乐形式随意改造民俗体育,以迎合游客的兴趣和需要。这些文化资源一旦变成“产品”拿到市场上展示,就完全脱离了具体的环境和地域生态背景,导致理解和阐释的差异,从客观效果上看就失去了“真实性”。其后果不仅造成体育文化失真,影响到地域文化生态系统的发展,同时也损坏了体育文化在市场中所应有的市场潜力,弱化了体育文化的实际功能和特殊价值。
3.1 利用资源优势,丰富旅游产品“体育旅游是指游客借助各种自然资源和社会文化资源获得身体健康和心理需求满足的活动过程”[7]。当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已引起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不同人群的需求也逐渐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因此,多元化的体育旅游产品对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形成市场凝聚力至关重要,而体育旅游产品的发掘需要建立在两者联动的内在机理上。就社会现象和市场需求视角而言,这一机理主要表现在资源的互补利用上。故皖南体育旅游产品的发掘应充分利用区域资源优势,结合体育的自身特点形成多元化体育旅游产品,弥补当前产品的单一和不足。如根据旅客不同的山水、村落、古道爱好,开发、设计不同的徒步旅行景点和线路,以满足当前不同层次体验者的个性化需求。
皖南众多优势资源是开展体育旅游的天然场所,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发展优势。体育旅游的开发有着自身的独特之处,对资源的利用又必须结合体育文化的自身特点才能形成满足市场需求的体育旅游产品。宏观而言,以参观体育文化遗产展演等为主题的体育文化旅游,以户外体育运动为目的的休闲体育旅游,以观赏体育赛事为内容的观战体育旅游是当前体育旅游的主要形态。针对皖南地区体育旅游已开发的产品相对偏少、资源的利用率较低的现状,应围绕地方的优势资源着力打造体育旅游的多元产品以满足市场需求。如以自然景观为背景建成参与性为主的休闲娱乐型体育旅游产品,依托青山绿水等资源开发攀岩、冲浪、漂流、高山探险等体育探险游,以丰富的民间体育、民俗体育、传统体育开发传统体育文化观赏游和体验游(表4)。同时,逐步完善交通、饮食、住宿、导游、商品和体育设施等体育旅游相关软硬件配套设施,提高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
表4 皖南地区深度开发的体育旅游产品Table 4 Sports tourism products explored in Southern Anhui
3.2 重点开发体育休闲参与游,以点带面推动发展基于社会经济和体育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体育旅游的形式、内容和方式也发生适应性变化,特别是休闲时代的到来,以参与性为主体特征的旅游为体育旅游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体育休闲参与游是一项集观光游览、休闲娱乐、健身强体于一体,是为获得生态体验和健身为内容的旅游项目,是一项已逐渐发展为大众化的体育旅游形式,其市场前景广阔。依据旅游心理学的观点,“越是趋于大众化的旅游项目越具有体验性和感官性”[8]。在体育旅游中,体验性和体育参与相关,感官性不仅与地域生态空间相联系,也取决于体育本身的艺术形式。近些年,皖南各地在民间体育参与游上有了一定程度的开发,但将户外运动、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结合以适应休闲时代游客需求还十分有限。因此,皖南体育旅游的开发在形成多元化体育旅游产品的同时,应重点发展以自行车骑行、登山、漂流、攀岩、徒步旅行等户外运动为内容的体育运动体验游,充分挖掘皖南旅游自然资源优势,结合地方的山川、田野、古道、古村落景观,以及民间体育游戏和竞技等自然、人文资源,以市场为导向,依据旅游群体的需求,积极开发体育运动体验游。以点带面,形成主体带动、多元发展的体育旅游发展格局。
3.3 以人文资源为载体,打造体育专题游品牌“到各地旅游的人,有80%以上是为了了解当地文化和满足审美情感的需求”[9],不仅如此,近年来以健身娱乐为目的的旅游也有着巨大的游客市场。鉴于以上旅游市场现状和皖南丰厚的文化资源,可以逐步树立体育娱乐文化游品牌。一是打造体育专题旅游园。依据皖南旅游资源的不同类型结合体育功能的市场需求,建设以“健身养生类体育文化”为主题的体育旅游养生园,以民间艺术、文化为主题的体育民俗游乐园,以体育中的竞技项目为主题的体育游戏竞技园,以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个性需求。二是打造各类民间民俗体育节庆游。皖南各地都有不同形式与内容的民间民俗体育文化节,如“皖南国际旅游登山节”“黄山武术文化节”“歙县民俗游戏竞技节”“九华山佛教体育养生节”“天柱山道教体育养生节”等等,应充分利用这些旅游节庆,将各地零散的体育旅游资源融合,进行综合开发。三是推出体育文化精品线路游。选择黄山、九华山为体育旅游中心点,向各乡、镇、村扩展,形成梯次推进的精品旅游线路。这样就从单一的以自然风景区为代表的自然观光旅游产品发展到以徽商古道、徽州古镇、古村落等为主要内容的旅游线路专题游。如:将太平湖、新安江为代表的水上旅游—牯牛降生态旅游—休宁乡村福地旅游—齐云山道教圣地旅游等线路串联起来,形成精品,从而带动皖南体育旅游的快速发展。
3.4 完善相关政策,为体育旅游开发保驾护航皖南地区体育旅游的开发是一项综合产业,涉及开发的目标、战略、措施等一系列的政策体系扶持和保障。应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和区域的比较优势,依据《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纲要》《安徽省体育局安徽省旅游局关于加快发展体育旅游的实施意见》等规划和政策,制订符合皖南旅游实际和特色的体育旅游发展政策,使体育旅游业在财政、土地、税收、金融等方面得到扶持。地方政府应结合实际,将体育旅游资源进行深度整合、优化资源融合,加快推进皖南体育旅游发展进程。重点扶持一批专业化、集团化的旅游企业经营体育旅游,在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处理好文化资源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另外,完善体育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和资源配置方面的政策,通过政策引导,强化体育休闲的外部氛围;鼓励体育旅游消费,深入贯彻大旅游、大体育、大产业、大发展的理念,进一步夯实体育旅游开发的交通等硬件支撑体系,将皖南地区体育旅游开发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提升皖南地区社会效益,促进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1] 安微省旅游局.安徽已有44家4A级以上景区[EB/OL].[2014-02-28].http://news.qq.com/a/20080228/004269.htm
[2] 黄成林.安徽旅游文化[M].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54-188
[3] 姚昆遗.旅游文化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41
[4] 卢玉.徽州民俗体育文化概述[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5):79
[5] 张希,连品洁.安徽省2014年春节黄金周旅游总收入92.1 亿元[EB/OL].[2014-02-07].http:∥http://travel. people. com. cn/n/2014/0207/c41570 -24290631.html
[6] 姜同仁.安徽体育旅游产业开发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1(6):35
[7] 钟海平.发展与困惑:西部文明进程中的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134
[8] 李长秋.旅游心理学[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6:196
[9] 李霞.构筑旅游文化[N].中国教育报,2008-0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