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远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学生处,江苏 无锡 214000)
导生制是一种新的教学组织模式,现已广泛运用在各大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这种教学组织模式起源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安德鲁·贝尔和约瑟夫·兰卡斯特,因此也称其贝尔-兰卡斯特制。[1]而早在我国西汉时期,《汉书》、《后汉书》中就有“弟子以次相传”、“高足弟子传授于”等弟子代师传授技艺的文字记载,而这种同伴导学的思想早已蕴含其中。[2]此外,我国20世纪初,陶行知推广了“小先生制”。无论是西方的贝尔-兰卡斯特制,还是我国的同伴导学制,其内涵都是一样的,都是当今导生制的雏形。
随着高校教育改革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学生管理工作面临新的挑战。自高等教育普及之后,高校一方面逐年扩大教学空间,满足日益增长的学生规模,因此,很多高校存在师资和学生管理人员不足的困境。按照《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高校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应该在1∶200以内。而在现实情况下,师生比例往往超过这一规定,师生比例不协调导致学生管理工作的低效率、低质量,导生的加入恰恰缓解了这一矛盾。导生身份特殊,更易接近学生,学生也更乐意接受其给予的建议。导生制在新的学生管理工作模式中发挥着自身的优越性,是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的产物,当然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仍需要不断地完善与改进。
导生制是指思想政治素质好、学习优秀、综合能力突出的一定数量的在读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在校内团学组织的领导下,对低年级学生,尤其是新生进行日常管理和教育引导。[3]导生工作主要以引导、教育为主,协助专职辅导员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导生制的工作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导的内容。主要是在思想、课业、文化、生活等几个方面做出引导。二是导的方式。应该用“传、帮、带”的方式对低年级或者新生进行教育引导。三是导的作用。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师资矛盾,满足学生需要。此外,对导生自身能力的提升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是做好教育引导工作。导生制的应用对于帮助新生尽快适应高校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经历角色的转变,新生面对高校陌生的人文环境,很可能在学习或生活中出现一系列的困惑。而导生作为经验丰富的引导者,不仅可以分享自身所总结的经验教训,还能给予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建议。此外,导生也是新生与辅导员之间沟通的桥梁,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导生可以很好地传达辅导员下达的各类信息,同时又可以收集归纳学生的反馈意见。
二是提升导生综合能力。导生角色的多样化锻炼了其自身综合能力。导生在学生管理模式下需要处理三组人际关系:导生与学生;导生与导生;导生与教师。因此,多元化的人际关系促使导生探索更多行之有效的思路与方法,激发导生自我学习的动力,增强自身责任意识,提升自我创新能力与综合管理能力。
三是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量”与“质”。当今高校学生管理模式下,一名辅导员往往要管理上百名学生,辅导员配备不足导致学生管理工作质量的下降。而导生的存在不仅可以分担一部分专职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其学长的身份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其传达的信息,进一步提高了管理工作的执行力。
“角色”在社会学概念中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4]导生在学生管理过程中的多重身份导致其角色定位模糊。如图1所示。
图1 导生、教师与学生角色分析
在实际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导生直接承担了专职学生管理人员的部分工作,视其为单一的助手,忽视了其具备的教育引导功能。导生在完成自己学业的同时,还要分担专职管理人员的部分工作,繁重的工作压力及多重身份的角色转换使其陷入了“角色冲突”。管理工作还会占用其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不仅会影响导生的学业,自身的特有价值也不能得以实现,大大降低了其在学生管理事务中的能动性。
导生多数是在学生干部中选拔,且多为辅导员或者班主任指定人员,有“任人唯亲”之嫌,选拔途径缺乏民主性。如此选拔方式有违民主原则,导生素质良莠不齐,大部分都缺乏专业素养与师范素质,这类导生不仅不能起到“导”的作用,还会给所带班级造成不良影响。经选拔进入导生队伍的学生,应该组织专业教师对其进行专门的培训,而现实情况下,高校并未重视这一环节,导生不具备专业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引导技巧、团队管理能力等。此外,为了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对导生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导生自身能力的过硬,更需要高校重视对导生的选拔与培养。
高校对于导生工作开展情况并没有一个完整的考核体系,评价角度单一,只包括辅导员、管理人员的评价。还缺少学生的评价及导生的自评,导生评价体系需要完善。此外,高校也并未制定具体的考核指标,考核工作缺乏规范性。这样的考核方式不能对导生工作有一个全面准确的评价。经过考核后,对于考核合格的导生,学校会给予一定物质与精神上的奖励,具体给予多少经济补助基本有一个标准,但是与勤工助学的补助标准大体相同,导生与勤工助学的同学工作职责不同,不能用同一的奖励标准。对于表现突出者有些学校会在就业方面给予更多的推荐机会等。但是对于优秀的导生学校也不能保证毕业后一定给予推荐一份好的工作。当然在工作期间表现不佳,造成恶劣影响的导生,学校也没有出台相信的处罚措施。
导生的主要角色是学生,在完成自己学业的同时,承担一部分学生管理工作。导生的工作应该是“重引导,轻管理”,不能完全取代专职管理人员的职能,在辅助专职管理工作的同时,发挥自身特有的功能,即“引导”。在实际的学生管理过程中,导生在所带班级中传递着个性化的学习经验,接受和倾听学生的想法与需求,鼓励和引导同学以有效的方式进行学习,搜索和提供学生各类学习资源,检查、监测学生的学习情况等。其承担的角色可以概括为:灵敏的观察者、激励者、任务监控者、经验传递者、人际关系维系者、资源提供者[5]等。多维度的角色分析得出导生在学生管理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不应简单将其定性为辅导员的助理或者普通的学生干部,应该发挥其自身特有的管理价值。
对于导生资格应该有一个量化的标准,必须具备思想政治素质好,学习成绩优秀,工作能力较强等基本条件。选拔程序上应该秉承公平公正、民主公开的原则。经过初选后,还应对入选人员进行培训。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让导生了解工作内容、具体职责;二是加强导生的师德、师言、师行等教育。三是对团队管理、教育引导技巧及心理素质进行培训,为导生更好地开展工作做好充分准备。从学校层面考虑,完善选拔培养机制可以保证培养高素质的导生;从导生自身出发,这也是为其再学习提供支持和保障。
有效保障导生制的贯彻落实,真正达到导生制的实施效果需要构建完整的导生评价体系,规范现有的导生奖惩机制。由于导生的工作职责较为宽泛,应该从多维度来考核导生工作情况,如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强度、工作效果等。制定导生工作考核表,将“量”与“质”的指标有效结合起来。改革单一的考评方式,应引入学生评价与自我评价考核模式。学生是导生工作的对象,对导生工作的完成情况最有发言权。向导生所带班级发放调查问卷,或者随机抽样学生进行访谈,对导生工作进行评价。此外,导生自我评价有利于总结自身在工作中的经验与教训,对于存在的不足可以在以后的工作中予以纠正,而自身成功的例子可以分享给其他导生。多维度的考核模式及明确的考核指标可以对导生的工作情况做一个全面完整的评价。对于表现突出的导生予以奖励,有些学校在给予精神奖励的同时,每月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当然这不能与外出兼职打工的经济报酬相比。导生工作旨在培养和锻炼学生综合管理能力,提升学生个人素养,这是很多兼职工作无法相比的。相反,对于考核不合格,表现不佳的导生,应该予以淘汰。对表现恶劣、造成不良后果的导生应予以严肃处理。在严把“进口”的同时,应引入“退出机制”。
为了保障导生制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高校应制定相关的《导生工作条例》、《导生例会制度》、《导生工资管理办法》、《导生行为规定》等规章制度。导生按照相关的条例规定来开展工作、约束自身行为。这不仅明确了导生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地位,使导生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此外,高校还应该完善辅导员制度、班主任制度等,在学生管理工作模式中,导生制与辅导员制、班主任制等相互配合、支持,在充分发挥导生制独特作用的同时,保障学生管理工作有效、有序地展开。
本文在国内外理论基础上对导生制的演变与发展做了归纳总结,结合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现状,导生制的推行势在必行,不仅可以缓解辅导员力量不足的困境,对于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效率具有积极意义。
在当今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导生制还处于探索阶段,其运行模式的各个环节中仍存在一系列的问题,要真正发挥导生制的优越性,需要针对其薄弱环节进行全面地改进与完善。文中就几项问题提出了几点改进措施,强调严把导生“进口”,注重对导生的培养,完善导生评价体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学生管理队伍。
[1] 滕人春.外国近代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382.
[2] 李启谦.孔门弟子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1987:86.
[3] 丁云霞.“导生制”在大学新校区学生事务管理中的应用与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2010(4):61-64.
[4] 社会角色[EB/OL].(2011-03-01)[2014-12-09]百度百科网.http://baike.baidu.com/view/385162,htm.
[5] 李海花.导生角色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