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自20世纪以来,我国的音乐教育主要是在工业文明的意识形态和认识论的思维道路上所做的思考和探索,形成了相当浓厚的工具论色彩。在向系统化、规范化发展的同时也难以摆脱一些固有的缺陷,凸显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今,面对生态文明时代的呼吁与要求,将生态观应用于现代音乐教育的呼声也越来越大,本文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将教育生态理论应用于音乐教育的具体实践中。
关键词 音乐教育 教育生态学 人文精神 本地化 多元化
一、现实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1.现实音乐教育忽视个体的自我感受
雅斯贝尔斯曾在他的著作《什么是教育》中对教育深层的内涵与本质进行了强调和详尽分析:教育的深层意义是在于将现世的既有文化转化为直达灵魂深处的道理,而不是将这些现世道理简单地派生成平淡无奇的知识[1]。在当前的音乐教学中,更多注重知识和技巧的传授,而忽略了音乐教育的本质——陶冶身心,同时,忽略了作为教育对象自身的感受和与音乐的融合。
音乐教育的应试教育化和功利化,没有重视到音乐对个体发展内在价值层面的促进。在当代音乐教育中,音乐作为智力开发的手段,忽略了音乐作为一个有机体自身的特点和特殊性,忽略了学生对于音乐真实的体验和感受,只是一味地采取灌输的方式来教学。音乐技术化层面的教学,与音乐教学的本质需要相偏离[2]。在教学过程中,过多注重技巧的传授与机械化的训练,而没有关注学生内心真实感受的表达,甚至使得学生更加反感学习音乐,最后与音乐教育的目标相偏离。
2.现实音乐教育对音乐人文性的遮蔽
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音乐教育先天的具有人文属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强调音乐的人文价值与精神。但是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人们对应试教育的推崇和对教育功利化的追求,科学性与理性教育占据了音乐教育的主导地位,弱化了音乐教育中的人文精神,使音乐教育完全沦为知识技巧的教育,其人文属性不断丧失[3]。
科学理性和人文精神是共同存在的,其关系是相得益彰、共同促进的。但是,音乐教育主要是人文精神的传授,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加入过多纯粹理性的机械操作和抽象理论的传授,将会导致其人文精神的丧失,而过于表现其物理属性。虽然音乐教学是建立在具体的物理基础(各种乐器、乐谱)之上,但这些物理基础只是一种媒介而已,它们只是学生用来表现人文精神的工具而已,如果过多地注重物理层面的表现,将会遮蔽其人文性[4]。音乐教育不单单是为了对表现对象的把握,更应该注重个体在音乐下的感受、沉淀和启示,使生命的意义得到不断的彰显。
3.现实音乐教育脱离生活、自我隔离
人是依赖这个世界而生存的,在人的生存世界中,人获得物质、文化等生存资源,生活世界也是音乐产生、创造的根源[5]。音乐艺术来源于人们的生活,也改变我们的生活。假如音乐离开了赖以存在的根基,其生命力就要大打折扣。从上世纪到现在,音乐教学的主要目标都是实施技术、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其教学方向为发展人的理性,如此,就体现出音乐教育的不足,它将人与生活世界隔离开来,忽视了音乐与现实、感性世界的关系[6]。
二、现实音乐教育所存问题的原因
1.哲学根源:现代机械论世界观
现阶段,西方音乐教育思想对我国音乐教育思想的影响很大,在分析现阶段我国音乐教育中技术理性相关问题的时候,应该从根源研究与分析出发——西方认识哲学,也就是现代机械世界观[7]。现代机械世界观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它认为人是世界唯一具有内在价值的理性存在物,是整个世界的主宰者,一切事物都是被人类控制的对象,这也就产生了二元世界中人和自然、人和人以及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分离、对立。
认真审视现阶段我国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发现在以审美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下,忽略了个人感受与音乐的互动,将音乐作为被人类控制的对象,最终导致二者的分离。
2.社会动因:工业化社会的驱动
自从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得到极大的释放,此时,不单单是对原有生产方式的一种冲击,更多的是对原有农耕文明的一种彻底的颠覆。自那以后,“知识代表力量”的观念扎根在人们心里,人们逐渐开始重视知识的力量,并且运用知识转化成生产力,将追求的利益转化为最大化形式。在工业化革命的背景下,音乐教育也或多或少的被功利化思想侵蚀,逐渐与自身独立、特殊的地位相脱离。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国也逐渐与工业化社会、现代化社会接轨,音乐教育在社会大背景下,成为了科学与知识教育的工具,导致音乐教育慢慢偏离了其根本价值,使得音乐教育作为了技术与知识教育的辅助,而忽视了对人文精神的教育与传递。
3.教育观念:落后的灌输式教育
传统教育观念的落后思想导致音乐在教育观念上也受到传统应试教育“填鸭”、“灌输”式的影响,在这种落后的教育观念的影响过程中,教师被当成教学的主体与核心,学生处于被动接受与机械化练习的地位,缺乏创新与创造,学生无法质疑与探究[8]。
传统应试教育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使得音乐教学与现实生活相背离。它强调不变,否认事物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事实,最终导致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的生活,缺乏活力,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不到发展。它将组成音乐教学的各个方面分割,将它们分成各自独立的部分,这样导致音乐教学的不完整。
三、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音乐教学课程构建与实施策略
1.在生态视野下对音乐教学观的重建
(1)回归本体
在音乐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过于重视学生对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而忽视了学生根本的音乐素养与音乐文化的培育,忽视了学生对音乐本身的体验和通过音乐对生活的感悟。因此,生态观念下音乐教育的课程构建要回归以学生的感受为中心的本体化教学,使学生的感受与音乐的旋律完美结合,让学生能与音乐真正地统一起来。
回归本体化的音乐教学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的感受,将学生的感受融入音乐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音乐过程中的反馈,将音乐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围绕学生生活背景展开贴近实际的音乐教学,使得学生音乐学习与实际生活发展实现融合与统一。
(2)重视生命意义
重视生命意义的音乐教学要求不仅将老师和学生作为生命意义的主题,作为教学对象的音乐也要赋予其生命的意义。我们可以透过音乐的表现形式感受到音乐具有生命力的本质,不单是音乐知识与技巧的表现,更是通过音乐对于人性的展示。音乐教学中重视生命意义,就须加强师生的对话与交流,构建开放的音乐教学课程体系,重视教学过程而非教学结果。要将生命意义融入到音乐课中,强调音乐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创设音乐情境,使得音乐学习变成生命力的体现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亲身实践,不断强化自身创造力与实践能力。
(3)立足本土化
作为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可以说是全世界各个种民发展与前进的血脉与根基。母语是本土文化的基础与关节,基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意识形态、技术进步等因素,通过这些音乐融合与促进,产生了母语音乐这种艺术形态,也奠定了整体生态环境的基础。母语音乐是音乐教育生存的基础,所以,在生态音乐教育理念下,应该重视本土化音乐的教学。
对于具体的音乐教育,母语音乐课程教学体系不能简单模仿与参照西方课程体系来设计与实施,需要与我国传统民族音乐、民间音乐结合起来,构建独特的、具有本土特色的音乐课程体系框架。构建母语课程体系应该与中国音乐风格史观、文化哲学史观、风格史观等结合起来,全面综合与分析,构建科学的音乐课程体系。还应加强音乐实践活动教学,如参加民间音乐团、采风、民俗活动等,通过引导学生亲身感悟民族音乐文化,加强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认同、认知与感受。
(4)倡导多元化
多元化是单一与固定的对立,生态观强调多元与统一。人、自然都具有多样性,音乐元素也是一样,具有丰富多彩的多元化特点。音乐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面对真实的情感与生活世界,深入了解多元化世界中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走出西方音乐思想与体系的桎梏,面向不同文化不同地区的音乐,同时也要面向不同类型的音乐,如流行音乐、新民乐、民族音乐等。在考虑到音乐多元化的同时,也需要考虑学生的差异性,根据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执行略有差异的教学过程。除此之外,学习的人与音乐存在多元化特点,音乐课程评价也应该选取多元化方式,站在不同角度,分析不同个人、团体对音乐课程的不同评价。同时,优化传统的量化、标准化评价方法,转向观察学生学习态度、进步情况、学习效果等,采用调查、访谈或自我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
2.生态视野下音乐教学的实施
(1)重视身心的融合与统一
笛卡尔创设了身心融合与统一的“二元论”思想,他的“我思故我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西方哲学的发展,这也影响了音乐教学理念与思想。生态理念下,身心是融合在一起的有机整体,身体是我们对外部世界进行感知的媒介,而心智则是对这些感知的分析和综合。
音乐教学实践中,应该充分调动学生身体的每一个器官,引导学生将身体的感官与四肢融合运用,呈现动态的音乐学习过程,让学生在音乐中实践、领悟与创造。如乐器学习,引导学生将身体、感官与灵魂都融入到乐器操作中,感悟音乐的美,将自身的思想借助乐器演奏活动进行表达,使得音乐学习与自然、内心的表现融为一体。
(2)创设音乐学习生态语境
知识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音乐知识也是一样,如果将音乐知识与学生平时的实际生活、生产环境相关联,创设实用的学习情境,那么就可以有效地提升音乐学习效果。教育生态理论下的音乐教学理念,就是将音乐知识整合到生产、生活实践中,设定生态学习语境,探寻音乐与实际生活的动态练习,促进音乐学习环境的实用、真实。由此,科学创设真实的音乐学习生态语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音乐细胞,鼓励学生挖掘内心最深处的感触,强化学生音乐思维与能力。
音乐教学实践中,需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创设生态音乐学习语境。一是创设真实的生态学习语境。如音乐厅教学活动,教师可以介绍相关背景知识,再引导学生欣赏相关音乐作品,最后要求学生就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进行评价和讨论,力求学生能在在真实的音乐环境下与音乐充分地互动。二是建立虚拟的音乐教学生态环境。比如,提前布置一个与音乐教学内容和方式相关的课程环境,让学生置于一种特有的氛围中,就像是自己在这样的环境下创作音乐一样,提升音乐教学实效与学生音乐素养。
(3)鼓励群体合作交流与协作互助
音乐教学及平时的生活、学习必须与形形色色的人交流互动。在音乐教与学的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与协作互助,师生共同学习、相互探讨、一起创作。在这种学习模式下,强调学生间的交流、合作和对话,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好地领悟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不断完善自我。
针对具体的音乐教学,应该倡导合作学习法,基于学生的认知基础、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实施因材施教、以学生为本的小组合作教学方式。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小组内各成员互相学习、协调互补。或者是通过性别、兴趣、音乐素质与音乐能力的差异将学生分组,形成组内多样化、组间同样化的小组划分。实施小组间竞赛,小组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共同学习模式。小组内成员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深入探讨与实践学习内容,促进音乐学习效果的提升。并针对小组学习情况开展小组间竞赛,通过实施激励方式,鼓励学生挖掘自身潜力,找到学习目标,制定科学学习方案,提高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1] 龙逸.社区音乐教育的生态学思考[J].教书育人,2010(5).
[2] 黄浩军.体育教育生态学理论体系构建探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5).
[3] 陈旗敏.教育生态学视野下的课堂教学[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
[4] 邓小泉,杜成宪.教育生态学研究二十年[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5).
[5] 曲莉娜.教育生态学视角下初中英语课堂管理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2013(4).
[6] 欧阳萍.从教育生态学角度看人文与科学教育的平衡[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9).
[7] 邱怀祝.试论“生态课堂”的教学意蕴[J].学子:教育新理念,2014(1).
[8] 袁艳姣.试论课堂生态活力的抑制因素及激活途径[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4).
[作者:张妹姝(1983-),女,河南新乡人,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郑雪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