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课堂管理是教学过程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好的课堂管理可以激发课堂活力,提升教育教学效果。近几十年来,在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学习论等方面的理论得到丰富的发展,对教师提升专业素养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教师在课堂行为管理中需要了解学生课堂行为问题产生的原因,改变传统行为方式,充分了解并尊重信任学生、调控好自身情绪、机智地处理课堂冲突,采用管理日记、功能性行为评价等方式进行反思并制定计划,创造和谐课堂,提升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 课堂管理 行为问题 反思
课堂行为管理是教学每个环节都不可或缺的方面,直接影响教学的最终效果。由于学生课堂行为具有复杂性、不可预知性,教育者对其认识也不尽相同,由于理念不同、视角不同,教育者在课堂行为管理上采取的方式方法必然也不同,最后得到的结果也会有所不同。从上世纪中期起,人们逐渐意识到其对事物和个体本身的认知影响并决定着人的行为态度和行为方式,进而影响活动的结果,学生原有的心理背景和对信息的加工方式是教育的起点。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从新视角进行课堂行为管理的反思以期为教育者提供有意义的建议。
一、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
学生课堂行为问题通常表现为:侵犯,如言语及行动具有攻击性甚至暴力倾向;不道德行为,如常见的欺骗、撒谎;无视权威,如拒绝听从教师的要求、故意捣乱、捉弄他人;开小差、白日梦等。通常情况下,学生在课堂上如果没有按照老师或者学校的要求去做就会受到惩罚,如请出教室、处分、休学甚至开除。当学生在课堂上出现问题行为时教师须对该类行为采取处理措施,如果处置不当极易出现师生冲突事件,这种冲突一旦出现,课堂的教和学都会被迫停滞,学习和教学的机会也就丧失了。认知心理学揭示了课堂行为问题产生的原因。
1.学生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个体关于自己品质和能力的观念,是对自己笼统的判断。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显示,学生进入学校时已经具有了对自我的基本认知,这种认知源于幼年时期对其有重要意义的成年人的评价和反馈。如父母或教师的教育方式如果过于专制则孩子容易断定自己缺乏能力导致自信心偏低;父母或教师的教育方式如果放纵而且缺乏控制则孩子自我判断容易偏高自负,缺乏责任感;父母或教师的教育方式如果缺少温情则孩子容易对别人充满敌意。自我概念还源于其经历的某些重大事件,教师在努力了解学生成长中经历的重大事件同时要重视学生每天正在经历的每一件事情,这些成人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事件对学生来说极有可能就是影响其自我概念的重大事件。学生的自我概念比其他任何客观、专业的评价都更能决定他的情感和相应的行为。如果学生的自我概念中常有“我是不受欢迎的”、“我是个捣蛋鬼”、“我不可能取得好成绩”等认知,那么他极易在课堂上产生问题行为。
2.对课堂教学缺乏兴趣
学生出现课堂行为问题很多时候是为了逃避烦闷、乏味和不愉快的活动,所以当学生对课堂教学缺乏兴趣时课堂教学就是他们想要逃避的活动,反之学生对课堂教学活动感兴趣时则会积极配合教师的要求并乐此不疲。根据同一时刻不同行为的“不相容”原理,学生问题行为出现的几率就会下降。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对课堂教学缺乏兴趣是目前学生和教师遭遇的普遍问题。有效的教学活动、充满教师独特魅力的课堂是预防课堂问题行为的有效途径。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教学方法的生动活泼,而是应该更加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智力活动状态,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制造悬念、激发好奇心,才能保持对课堂教学持久的兴趣。
3.“冲突循环”
课堂上问题行为管理最大的危机在于师生出现冲突,而这些冲突常常源于小事情:小事件引发了教师的不良情绪、教师回击反应、学生新的情绪产生、教师再次回击并情绪增强、冲突上升导致师生关系恶化、教学中断,这就是课堂上的冲突循环。爱捣蛋的学生常常以控制教师的行为为乐,他们一旦发现这种“冲突循环”模式,就会有意引发教师的不良情绪。如果教师用学生对待教师的敌对方式对待学生则称为“反敌对行为”,这种行为一旦出现教师会变得更加感情用事,更依赖于教师“权利”加强对学生的控制,最终使师生关系更加紧张而脆弱,课堂中的师生关系就会如火山般随时可能爆发出现冲突。
4.缺乏课堂行为管理的系统反思习惯和技术
美国心理学家杜威将反思界定为:对于任何信念和假设,按其所依据的基础和进一步推导出的结论,对其进行主动的、持久的和周密的思考。教师经常对自己的课堂行为管理进行反思,并依据课堂行为管理实践的需要,不断超越自己固有的思维定势或习惯行为方式,对自己的课堂行为管理进行重新认识,对自己当下和将来的课堂管理行为作出必要的调整和改进。但是现实是极少有教师会对自己的课堂行为管理进行系统反思,绝大多数教师的课堂行为管理仅仅满足于每一次突发事件的解决,对课堂行为管理没有系统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反思实践的习惯,不习惯于对学生深层的认知层次的原因进行挖掘。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一味依赖于经验积累和简单模仿管理只会使得教师的课堂行为管理越来越程式化,其危害性是非常大的。教师不但要形成课堂行为管理反思意识,还要具备课堂行为管理的具有操作性的技术,这也是很多教师至今仍缺乏和为之困惑的。
二、新时代背景下的教师课堂行为管理反思
1.建立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个体要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须发展归属感、控制感、独立感和崇高感,教师应表现出成熟、周到、理智、热情,满足学生的需要,建立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如果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联系会导致教师发现问题想要干预时却发现自己已束手无策。教师真正需要做的是和所有学生建立真正的联系,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加强学生的归属感,让每一个学生都明白自己的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感觉自己是被关心的。这需要教师做到以下几点。
(1)了解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教师最好记住每一个学生的名字、知道他们各自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付出更多的努力去了解和接触边缘学生,让其感受到尊重,避免辱骂奚落学生或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学生,欺凌弱小的现象发生时教师一定要及时干预。学生在课堂上出现问题行为时要去寻找原因而不是纠结于看到的情境。很多时候,问题行为出现时正是学生需要教师提供帮助的时候,利用得好的话这正是一个良好的教育和发展师生关系的契机。
(2)对学生提出切合实际的期待。教师对学生的期待有“标签性”、“互惠性”、“动力性”的功能,了解、尊重、信赖是建立合理期待的基础。在了解每一个学生特点和兴趣需要的基础上教师设定合理的期待,并巧妙地将期待信息传递给学生,使他们愉悦地进步。合理的期待应该具备这样特征:即期待既不是可望而不可及,也不是唾手可得,只有这样的期待才能转化为动力,给学生创造成功的体验,增加课堂参与度,减少问题行为。而不合理的期待,则可能使学生的发展偏离正常轨道,造成师生的挫败感。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教师要改变偏见,客观地评价学生。别人对学生的评价容易使教师产生对学生的偏见,而偏见会成为处理课堂问题行为时产生师生冲突的催化剂。
2.深入课堂行为管理的核心: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课堂上不能集中注意力、对课堂活动不感兴趣通常源于没有掌握之前的知识,因此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需求,依据个别差异调整教学要求,激发兴趣鼓励思考。如果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他们就会感觉课堂活动对其是有意义的,就会参与到课堂活动来。教师的教学策略要与学生实际相符合,应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学科采取不同策略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学习;激发学生内在动机的学习而不是表层的依赖于外在动机的学习;增加学生参与度并保证到位;教师要整体关注并做到明察秋毫;最根本的是教师需要唤醒学生已有的经验并提升自身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课堂示范。用有意义的方式告诉并证明班级是一个集体,学生须遵守其中的活动规则。
3.调控教师自己的情绪
课堂问题行为管理中容易出现的师生冲突与教师的不良情绪密切相关,所以,教师首先要把坏情绪消化在进教室之前,其次,当课堂出现问题行为时教师须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教师个人的情绪决定着危机是趋于平缓还是进一步升级。心理学研究表明,引起我们情绪变化的并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的看法和态度。学生的课堂行为期待教师和同伴的反应,这些反应决定了其行为发展的趋势。冲突要得到回应才得以循环。教师无法控制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但是可以控制自己对学生行为的反应。教师须让自己理性思考后再进行下一步的行为,如先与学生分开,冷静之后再进行讨论,不把出现问题行为的学生看作是在挑衅教师而是他们需要教师的帮助,这样才能避免冲突循环,并能很快地回到教学中来。处理课堂问题行为时要遵循最小干预原则,尽量不要因自己情绪失控而导致正常教学进程中断,将处理课堂行为问题看成促进学生发展正确课堂行为的机会。
4.通过评估改善学生行为
教师获得的关于学生的信息越多、越详细、越客观,越有利于教师对自己和对学生的行为作出公允的判断。多渠道获取学生各种信息如家庭、性格、人际交往等,信息越系统越有效。教师可以采用一些操作性强的方法来系统地获取学生信息,学生在课堂上出现问题行为时可以借助于对学生的了解寻找问题出现的原因和解决方法。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点。
(1)课堂管理日记。教学日记通常用来记录教师的教学现象和教学反思,是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管理上可以借鉴,采用课堂管理日记,在日记中为每一个学生建立单独的档案,记录对学生的观察和思考。尽量记录具体的观察,搜集可能造成问题原因方面的材料、分析数据,提出措施,改善学生的行为,防患于未然。需要注意的是,在观察和记录中要明确具体问题避免概况化。一定要清楚自己到底看到了什么以及据此作出了何种假设。
(2)功能性行为评价(简称FBA)。这最初是为需要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学生、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和其行为可能阻止他人学习的学生设计的。FBA的基本观点是:行为的发生是有原因的,在对问题行为进行干预时,应该找出问题行为发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干预计划。FBA就是为确定行为发生的原因而收集有关前提事件、结果事件和行为信息的一系列评价方法。FBA的主要目的是识别与问题行为相关的情境,确定特定的环境事件与特定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识别具体的、可控制的环境变量并通过对这些变量的调控引发某种行为的改变。教师可以用来帮助自己管理学生的课堂行为问题。FBA可以清楚地描述学生的不受欢迎行为、预计该行为可能何时何地会发生、定义该行为对于该学生的功能。在实施FBA时,既要认识行为的结果事件,又要明确行为的前提事件。前者有助于了解行为出现的目的,后者有助于了解行为出现的原因。FBA表格的出发点是记录可观察到的行为,同时又可以超越表面的观察对行为问题提供清楚准确的描述,为教师提供有用的信息,并帮助教师作出合理反应。FBA的表格形式有很多种,但是涉及的内容基本相同:前提、行为、结果,可以在网络搜索然后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设计。
教育心理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有了完善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有了完善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体系,可以帮助教师提升教学水平。深刻把握当前教育心理学的核心思想,关注教师自身的认知结构、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经验,尊重、信任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氛围。提升师生在课堂活动中的愉悦感,快乐地教、愉快地学,以和传统方式不一样的思路解决课堂问题行为。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赵中建主编.教学方法——应用认知科学,促进学生学习[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 钟启泉,张华主编.初任教师手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 周恒艳.自身认知视角下探析课堂行为规范[J].教学与管理,2014(7).
[4] 陈时见,西方课堂行为管理主要理论述要.[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2).
[5] 尹自强.基于具身认知的课堂行为规范新探[J].教学与管理,2014(5).
[6] 陈宁,张庆林.教师期待效应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6(6).
[7] 宋尚桂,于海荣.功能性行为评价研究述评[J].济南大学学报,2006(4).
[作者:王玉(1973-),女,贵州安顺人,安顺学院特殊教育学副教授,硕士。]
【责任编辑 王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