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合理地运用语文教材

2015-12-24 06:23张慧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 2015年12期
关键词:教材整合优化教学语文课堂

张慧

摘 要:课程的本质是一种教学事件。语文课堂教学对教材进行取舍、整合,新旧知识联系,调动学生分析和理解,学会学习;从地域特点加入内容,调整教学计划,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效果,为学生的创作性学习提供平台。

关键词:语文课堂 教材整合 优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12B-0054-01

课程的本质是一种教学事件,这是美国心理学家加涅提出的概念,构成教学事件的主要因素:教师、学生、教材、环境。教学不是“知识的灌输”或“知识的移植”,应当是学习主体和教育主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课程是一种体验和交流,这种体验和交流的学习者即教师和学生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和独特的感受对教材进行交流。由于课程中教师和学生是主体,是认识者,都带着自己的特有感受感知教材内容,教材的客观性和主体的主观认识间必然产生“空间”。所以教师不能简单传授教材,而要创造性使用教材,应考虑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丰富多彩的课,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处理教材内容。所以新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尝试和做法。

一、从课程标准方面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发现若教材能够实现课标要求,我们会按照教材完成和设置某些环节,如果教材不能实现课标要求,就需要对教材进行取舍和整合。如课例《记金华的双龙洞》在教材中并没有提出“复述双龙洞”、感受大自然的壮观景象的要求,在课标中却提出这样的要求,这就需要依据教材引导学生进行复述训练,在这个过程中对教材内容进行编排和调整,根据复述要求,在不改变原文主旨的基础上,取舍和添加某些内容。这是从课标的要求出发对教材的变通。

二、从学生的实际需求方面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考虑,建构主义认为,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习者的经验和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才可能是主动的。如课例《落花生》,学生从教材中略知花生的生长特点,但教材提供的信息不足以满足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需要,借此引导他们收集有关花生生长过程的资料并结合日常生活中对花生知识的积累,通过相互交流讨论,对花生的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拓展了教材内容。这个知识的存储过程是为了引导学生感知,了解花生的特点是为了探讨“我们要做怎样的人”这个问题而做的知识铺垫,在此基础上便于学生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三、从教师的理解高度方面

如课例《爬天都峰》,教材只是让学生明白爸爸说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的含义。笔者并没有就教材而讲教材,而是从老人和孩子之间怎样汲取力量爬天都峰的话题延伸到生活中,比如,想想在生活中哪些事情让我们能感受到“汲取”带给我们的力量,这样同学们的思路拓宽了。对于“汲取”一词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样处理教材就拓展了深度,给学生留出思维的拓展空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充实了教材内容。

四、从地域特点方面

从教材内容的编排看,发现教材选定的某些篇目和当地的实际状况有些偏差,比如,和“春天”相关的古诗和文章,当我们在使用教材时,需要结合本地的实际。如课例《燕子》描绘了南方春天生机盎然的景象,此时北方的春天还没有到来,所以在感受南方春天带给我们的美的享受的同时,联系北方的实际。比如,让学生思考:回忆北方的春天什么样?把你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春天和文中南方的春天做比较,通过比较,学生明白了不同地域同一季节春天的差异性,这也是对教材内容的补充。

五、从教学情况方面

我们的备课建立在教师的经验基础上,带有主观性。教学中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事先考虑到学生课堂中的变化因素。因此,老师的教案要设计成为学生提供学习便利的学案,更多加入或考虑到学生学习中的动态变化,所以教师一定要活用教材。当课堂出现预案之外的问题时,要把握住课堂,灵活处理突发事件。比如,笔者在讲《北京亮起来了》时,在备课时考虑到学生可能要关注到的问题,如北京道路发展、名胜古迹,但在学生交流时,突然讨论到北京申奥的问题,讲到在申奥过程中北京的种种变化。这时及时加入学生感兴趣的奥运内容,适时调整教学计划,就能满足了学生求知的需要。

六、从信息技术运用方面

在传统教学中,黑板、粉笔、模型等传统教学工具发挥着应有的作用,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课堂带来变革。如课例《爬山虎的脚》,文本描述爬山虎的脚怎样一步步向上爬比较抽象,运用信息技术把文字描述具体化,就会直接清楚。扒住墙——拉一把——紧贴墙,这一系列动作利用动画演绎的方式,形象地把爬山虎的脚怎样用吸盘吸住墙,用力把茎往上拉,一步一步贴住墙向上爬的过程表现出来。运用这样的呈现方式,把教材的文字表达方式演化为生动直观的表现形式,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同时把抽象的表达变成具体的演示。通过信息技术在教材中的应用,优化了教学效果,丰富了教学内容。

总之,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更利于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也为学生创造性学习提供了平台。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教材整合优化教学语文课堂
巧用应答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
浅谈游戏化教学提升低年级语文课堂实效的策略研究
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语文课堂生成资源运用例析
“表现性”语文课堂风景——建瓯市东峰中学课改观摩侧记
浅谈如何开展高中历史教学
小学语文的趣味化教学探析
优化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巧借现代信息技术优化中职会计教学研究
关于病理实验教学的一点体会
有效进行教材开发整合,提升语文教师课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