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爱华
摘 要:数学教学中要设计有效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充分的操作、感知、观察、比较活动中,不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形成经验图式,建立起知识表象,抓住知识的本质属性,促进数学知识的生成。
关键词:数学活动经验 思考 内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12B-0021-01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教材中《100以内的单数与双数》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有些同学会把单数与双数记反,有些同学会认为“54”是单数,究其原因是看到十位的5是单数,便认为54是单数。
翻开教材,我们发现,这部分知识是安排在练习中的,只用了两道习题进行讲解。从教材的编写意图看,是以数数为基础,在数100以内数的过程中,把100以内的数分成两组:单数和双数。在分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双数的个位都是2、4、6、8、0;单数的个位都是1、3、5、7、9。在圈数练习中进一步体会单数与双数的排列规律。基本采用的是识记的方式让学生记住100以内的单数和双数。如果离开情境,直接给学生一个数,学生便会觉得困难,因此,出现文中开头的那些错误便不足为奇。
大家都知道,单数、双数就是奇数和偶数,在小学高年级认识了2、3、5的倍数特征后,学生能够得到这样的认识:“是2的倍数的数是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是奇数。”一年级用单数、双数称呼较为口语化,更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问题是采用怎样的方式能让一年级学生真正理解单数、双数的意义,能够准确判断100以内的单数和双数。
笔者认为,需要设计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通过对具体事物进行实际操作、考察和思考,获得对于数学的体验和认知,实现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从而理解概念的本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了“四基”,即:“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由此,数学活动经验不仅是数学知识的一部分,还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理解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感悟数学思想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经验成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教学的目标。数学活动经验成为数学课程教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基于以上的思考,笔者在教学这一节课时设计了一系列数学活动:
一、10以内的单双数情况
出示本班同学排队上课间操的图片,问:我们上操时排成几队?男生队和女生队是怎么对齐的?今天我们像这样给小棒排排队,好不好?拿出一根小棒,只能排一队;拿出两根小棒排成两队,怎么排? 三根小棒呢?四根呢?……九根呢?把刚才分小棒的情况分分类,你觉得可以怎么分?比较:两队一样多的,一根对着一根正好对完,小棒是一双一双出现。小棒表示的数是2、4、6、8,我们把这样的数称为“双数”;两队不一样多的,一根对着一根,还有一根会剩下来,成为孤单的一根。小棒表示的数是1、3、5、7、9,我们把这样的数称为“单数”。思考:为什么2、4、6、8是双数,1、3、5、7、9是单数?
二、整十数的单双数情况
再来分分10根小棒,20根,30根……100根,你会发现什么?(几十根小棒都可以一根对一根分得正好,也就是说几个十都是双数。)
三、几十几的单双数情况
刚才通过分小棒,我们知道了小棒的根数分成两队,如果一根对一根正好对完,小棒的根数就是双数;如果一根对一根最后还剩下一根,小棒的根数就是单数。11是单数还是双数呢?你能摆小棒想一想吗?12呢?45呢?你又有什么发现?(因为几十都是双数,我们只要看个位的数是单数还是双数就行了。)这个发现很重要,下面不摆小棒,老师报一个数,你来说它是单数还是双数。26、47、38、66、89出示百数表,圈出所有的双数,没有圈的是什么数?
那么,对于1~100的数,想知道它们是单数还是双数,你有什么好办法吗?(几十和100是双数,其余的数看个位,个位是1、3、5、7、9的是单数;个位是2、4、6、8的是双数。)
这不正是我们想要让学生知道的:个位是1、3、5、7、9的数是单数;个位是2、4、6、8、0的数是双数吗?这些是学生自己在数学活动中逐步感悟出来的,这是多么的了不起!这样的经历对他们来说印象非常深刻,在头脑中建立的表象也是最清晰的。在接下来的练习中,学生的正确率非常高。
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慢慢积淀、逐步积累、渐渐深化。教学中,从“10以内的单双数情况”到“整十数的单双数情况”再到“几十几的单双数情况”,从摆小棒判断再到根据发现的规律判断,逐步抽象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学生能够运用在活动中积累的数学活动经验经过多次调用和加工逐渐内化为概括性更强的经验图式,进而达到理性的领悟,更有效地推广到同类问题的解决中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王林.我国目前数学活动经验研究综述[J].小学数学教与学,2012,(5).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5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