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伟,倪亚莉,杨杰,李亚梅
(甘肃省妇幼保健院,兰州 730050)
胚胎种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即使是通过形态学和染色体标准判断的高质量胚胎,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经历了多次胚胎移植而不能获得妊娠,种植成功率徘徊在较低水平(25%~35%),反复种植失败(RIF)目前已成为限制辅助生殖技术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1-2]。既往研究发现易栓症(IT)可能是RIF的原因之一[3],但尚无定论,鉴于上述情况,我们就IT 与不明原因RIF 的关系进行系统评价,以期为此类患者提供临床决策。
1.研究设计: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关于IT 与不明原因RIF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各研究的目的、设计方案基本相同或相似,文种限中、英文。
2.研究对象:病例组为不明原因RIF 患者,暴露因素为IT。
英文 检 索 词 包 括“thrombophilia”、“factor V Leiden mutation”、“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 mutation”、“prothrombin gene mutation”、“protein C deficiency”、“protein S deficiency”、“anti-thrombin deficiency”、“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recurrent implantation failure”,以“血栓形成”、“因子ⅤLeiden突变”、“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凝血酶原突变”、“蛋白C 和蛋白S缺乏”、“抗凝血酶Ⅲ缺乏”、“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反复种植失败”为中文检索词,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4年5月,并追溯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和手工检索相关会议资料。检索策略采用主题词与自由词相结合的方式,并辅以手工检索会议资料和追溯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
由两名评价员独立提取纳入研究资料,包括试验设计方法、期刊名称、第1作者、出版年、国别等评价指标,然后对结果进行交叉核对,对有分歧而难以确定是否纳入的研究通过讨论或与第3位研究员协商确定。采用Downs and Black清单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4]。
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5.1 软件进行Meta分析。对纳入研究进行异质性分析,统计学异质性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平为α=0.05,对无异质性(P>0.10)的研究结果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效应量,存在异质性(P<0.10)的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如研究间异质性太大,无法进行Meta分析时,则进行描述性分析。绘制倒漏斗图估计偏倚的情况。
初检文献1 332篇,通过阅读摘要和全文排除后共纳入8篇[5-12],共计1 290例患者。各文献对病例组的纳入标准基本相似,其详细特征见表1。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得分在18~22分之间,文献质量较高。
1.抗凝蛋白缺陷:主要包括抗凝血酶(AT-Ⅲ)缺陷症、蛋白S(PS)缺陷症、蛋白C(PC)缺陷症。Meta分析各个研究间[5-6,11]不存在统计学异质性(I2<50%,P>0.1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结果提示,病例组与对照组抗凝蛋白缺陷率的差异与不明原因RIF无显著关联(P>0.05)(图1)。
2.凝血因子缺陷:主要包括因子V Leiden(FVL)突变、凝血酶原(PRT-G20210A)突变。Meta分析各个研究间[5-12]不存在统计学异质性(I2<50%,P>0.1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结果提示,病例组与对照组FVL 突变率的差异与不明原因RIF明显关联,OR=3.09,95%CI(1.80,5.34)(P<0.01);而两组间PRT 突变率的差异与不明原因RIF无显著关联(P=0.42)(图2)。
3.代谢酶缺陷:主要包括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C677T)突变。Meta分析各个研究间[5-6,9-12]不 存 在 统 计 学 异 质 性(I2<50%,P >0.1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结果提示,病例组与对照组间MTHFR 突变率的差异与不明原因RIF 无显著关联(P=0.11)(图3)。
4.遗传关联性分析:FVL、PRT、MTHFR 突变基因型又分纯合型及杂合型。根据异质性检验结果采用不同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提示:病例组与对照组间FVL突变杂合型及纯合型差异与不明原因RIF均显著相关,分别为OR杂合型=2.78,95%CI(1.46,5.28),P=0.002;OR纯合型=9.47,95%CI(1.18,75.88),P=0.030。两组间PRT 及MTHFR 突变杂合型及纯合型差异与不明原因RIF 无明显关联(P>0.05)(表2)。
5.发表性偏倚分析:绘制倒漏斗图发现,纳入的8篇文献[5-12]以合并效应量OR 值(图中虚线)为中心散开分布,小样本的效应点基本分布在底部,大样本逐渐趋于在上部一个较窄的范围内,基本呈倒置漏斗形(图4)。
表1 纳入研究的基本情况
表2 基因关联性Meta分析结果
图1 抗凝蛋白缺陷与不明原因RIF关系的meta分析
图2 凝血因子缺陷与不明原因RIF关系的meta分析
图3 MTHFR 突变与不明原因RIF关系的meta分析
图4 FVL突变与不明原因RIF关系的倒漏斗图
RIF是指患者已经经过连续多次的优质胚胎移植均无法建立妊娠,一直是IVF-ET助孕治疗过程中研究的难点,目前已公认的原因包括胚胎因素、子宫内膜容受性、免疫因素、移植技术等[13]。既往有研究发现易栓症在RIF中的致病机制类似于反复习惯性流产,可引起子宫胎盘微循环障碍,导致种植失败,已有文献报道RIF与获得性易栓症有一定关联[14],对此类患者予以抗凝治疗可提高种植成功率[15]。Martinez-Zamora等[16]纳 入30 例RIF 患 者、60 例1 次IVF-ET成功患者及60例生育正常妇女,发现RIF组患者血浆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TAFI)明显高于其他两组。Qublan等[17]纳入83例≥3次种植失败的易栓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依诺肝素)与对照组,结果发现,治疗组种植成功率(20.9%vs 6.1%,P<0.001)及活产率(23.8%vs 2.8%,P<0.05)明显高于对照组。本研究发现抗凝蛋白(AT-Ⅲ、PS、PC)缺陷、MTHFR 突变、PRT 突变均与不明原因RIF无明显关联,而暴露FVL 突变发生不明原因RIF的危险性约是未暴露FVL突变的3倍,合并效应量OR=3.09,95%CI(1.80,5.34),提示FVL 突变与不明原因RIF 呈正相关,即FVL 突变很可能是不明原因RIF 的独立危险因素,与既往研究相符。此外,FVL突变分为纯合型及杂合型,纯合型形成血栓的风险明显高于杂合型[18-19]。本研究也发现FVL突变纯合型发生不明原因RIF 的危险性要高于FVL 杂合型,但前者纳入的研究过少,且95%可信区间过宽,降低了结果的精确性。
虽然本研究结果提示FVL 突变与不明原因RIF呈显著关联,但FVL突变具有地域和种族的不同性。在西方国家FVL 突变是高加索人群中最常见的IT 缺陷,普通人群中的总检出率高达5%,而在亚洲和中国地区人群中目前统计FVL 突变发生率却很低,我国人群最常见的遗传性易栓症是抗凝蛋白(主要包括AT-Ⅲ、PC 和PS)缺陷[18-19]。根据《2012年易栓症诊断中国专家共识》建议[20],有明确静脉血栓栓塞症家族史、复发性不良妊娠结局等高危因素患者应行IT 筛查,建议检测项目包括抗凝血酶(AT-Ⅲ)、蛋白C和蛋白S的活性,而对于哈萨克、维吾尔等高加索血统的少数民族人群还应加测FVL和PRT(G20210A)突变,提示针对我国人群也应对不明原因RIF 与抗凝蛋白缺陷的关系进行相关临床研究。
本系统评价尚存在许多局限性,如(1)目前对于RIF的定义尚无严格限制,每个生殖医学中心可以根据自己中心的妊娠状况制定自己的RIF标准,而本研究所纳入文献的RIF定义不完全相同;(2)不明原因RIF的病因很多,涉及配子、胚胎、年龄、内分泌及免疫调节等多方面因素,纳入的文献可能存在潜在的异质性;(3)本研究纳入的文献均为观察性研究等。尽管我们对纳入研究进行了严格评价,但由于文献受到来源、提供的信息量和控制混杂因素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在一定程度上对本研究的结论产生影响。
综上所述,FVL突变与不明原因RIF存在一定关联,但中西方国家人群IF的危险因素存在较大差异,FVL突变在我国人群发生率很低,结合我国易栓症流行病研究结果,在我国尚需进行IT 与不明原因RIF关系的实验室研究,尤其是抗凝蛋白缺陷与不明原因RIF的关系。
[1] 倪丰,张莹莹,姜宏.冻融胚胎移植在薄型子宫内膜患者的临床结局[J].生殖医学杂志,2014,23:805-808.
[2] 高辉,孙正怡,邓成艳,等.人工周期准备子宫内膜进行复苏囊胚移植的影响因素分析[J].生殖医学杂志,2008,17:85-89.
[3] 王琼,周灿权.反复种植失败的病因探讨[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3,29:100-102.
[4] 陈泽鑫,刘慧,潘益峰,等.试验性和观察性研究相关医学文献质 量 评 价 方 法[J].中 国 循 证 医 学 杂 志,2011,11:1229-1236.
[5] Bellver J,Soares SR,Alvarez C,et al.The role of thrombophilia and thyroid autoimmunity in unexplained infertility,implantation failure and 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J].Hum Reprod,2008,23:278-284.
[6] Qublan HS,Eid SS,Ababneh HA,et al.Acquired and inherited thrombophilia:implication in recurrent IVF and embryo transfer failure[J].Hum Reprod,2006,21:2694-2698.
[7] Grandone E,Colaizzo D,Lo Bue A,et al.Inherited thrombophilia and in vitro fertilization implantation failure[J].Fertil Steril,2001,76:201-202.
[8] Martinuzzo M,Iglesias Varela ML,Adamczuk Y,et al.Antiphospholipid antibodies and antibodies to 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 in women with implantation failures or early and late pregnancy losses[J].J Thromb Haemost,2005,3:2587-2589.
[9] Martinelli I,Taioli E,Ragni G,et al.Embryo implantation after assisted reproductive procedures and maternal thrombophilia[J].Haematologica,2003,88:789-793.
[10] Simur A,Ozdemir S,Acar H,et al.Repeated in vitro fertilization failure and its relation with thrombophilia[J].Gynecol Obstet Invest,2009,67:109-112.
[11] Azem F,Many A,Ben Ami I,et al.Increased rates of thrombophilia in women with repeated IVF failures[J].Hum Reprod,2004,19:368-370.
[12] Vaquero E,Lazzarin N,Caserta D,et al.Diagnostic evaluation of women experiencing repeated in vitro fertilization failure[J].Eur J Obstet Gynecol Reprod Biol,2006,125:79-84.
[13] 李蓉,肖宇,杨伟洪,等.卵巢对促性腺激素的反应性与内膜对胚胎容受性[J].生殖医学杂志,2008,17:419-420.
[14] 倪亚莉,邓伟,张霖.抗磷脂抗体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结局的Meta分析[J].生殖医学杂志,2014,23:619-623.
[15] Stern C,Chamley L,Norris H,et al.A randomized,doubleblind,placebo-controlled trial of heparin and aspirin for women with in vitro fertilization implantation failure and antiphospholipid or antinuclear antibodies[J].Fertil Steril,2003,80:376-383.
[16] Martínez-Zamora MA,Creus M,Tassies D,et al.Reduced plasma fibrinolytic potential in patients with recurrent implantation failure after IVF and embryo transfer[J].Hum Reprod,2011,26:510-516.
[17] Qublan H,Amarin Z,Dabbas M,et al.Low-molecular-weight heparin in the treatment of recurrent IVF-ET failure and thrombophilia: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J].Hum Fertil(Camb),2008,11:246-253.
[18] 赵永强.遗传性易栓症研究概况[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3,26:1-3.
[19] 方碧晴,张纪蔚.遗传性静脉血栓栓塞症的研究进展[J].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2014,6:12-15.
[20]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血栓与止血学组.易栓症诊断中国专家共识(2012年版)[J].中华血液学杂志,2012,33: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