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晓莹 卢 巍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优质提问的特征分析
——以《斜面》一节教学为例
●郑晓莹 卢 巍
提问是课堂教学重要的组成要素,优质的提问会极大地提高教学质量。本文通过描述六位教师在小学科学“斜面”一节的课堂提问情况,从提问数量与提问类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发现不同教师针对同一内容进行提问的差异,以及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优质提问所应具有的特征。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优质提问
六位参评教师所讲的课题均选自青岛出版社出版的《科学》五年级第五单元18课“斜面”,同课异构更有利于对教师课堂提问的比较分析。为了清晰地比较不同教师关于同一内容进行提问的差异,本文采取课堂观察与视频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一)六位教师在“斜面”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数量分析
“斜面”这一节教材内容主要介绍了什么是斜面,引导学生对斜面省力的特点进行探究,进一步探究斜面省力大小与坡度的关系,最后引导学生认识斜面在生产生活当中的应用。多数教师都是按照此编排顺序进行授课的。因此,笔者针对什么是斜面、斜面省力的实验探究、斜面坡度与省力大小关系探究以及斜面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四个方面内容对六位教师课堂上提出的、能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进行数量统计。
为了叙述方便,笔者将六位教师编号为A-F,表1简要描述了A-F六位教师在“斜面”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数量情况。
表1 六位教师在“斜面”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数量
由表1可以看出,除E教师外,其他五位教师在一节课中提问的次数相差不大,均在25~30次之间。E教师提问次数为19次,与其他五位教师相比,主要在“斜面坡度与省力大小关系探究”部分提问次数较少。回顾视频可发现,该教师在本部分并未像其他教师一样,引导学生探究如何改变斜面的坡度,而是直接告诉学生斜面的长度与高度均可影响斜面的坡度。所以,明显地减少了提问的次数。
在“斜面定义”这部分,A、B、C、D、E五位教师提问次数均较少,而F教师提问了7次。仔细分析,F教师在引入斜面的过程中,使用了较多的素材,既有图片也有视频。此外,F教师在本部分介绍了较多的斜面知识,如斜面定义、斜面的高、斜面的长、坡度,并对两个不同的斜面进行了比较,故提问次数较多。
在“斜面省力实验探究”与“斜面坡度与省力大小关系探究“这两部分,六位教师基本上都进行了多次的提问,这与课程标准中阐明的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一致的。其中,在”斜面省力实验探究“部分,六位教师提问次数较集中。而在“斜面坡度与省力大小关系探究”部分,A教师提问次数明显较多,为17次,E教师提问次数则较少,为3次。仔细分析,A教师在本部分细致地引导学生分析了斜面坡度的影响因素。同时,针对影响斜面坡度的两个因素,即斜面高度与长度,引导学生分别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故提问次数较多。而E教师在本部分直接告诉学生坡度的影响因素,故提问次数较少。
在“斜面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部分,B、C、D、E、F五位教师提问次数较多,这对于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是极为有利的。而A教师在本部分提问次数相对较少,仅有3次。回顾视频发现,A教师在本部分仅是简单地呈现了生活中应用斜面的例子,并未引导学生思考具体是如何应用斜面的,故提问次数较少。
(二)六位教师在“斜面”课堂教学中的提问类型分析
六位教师课堂教学中提问类型又是怎样的?笔者结合小学科学课程的特点,将汇总的课堂提问分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大类。由于篇幅有限,在此只呈现各类问题的统计数目,如表2所示。
表2 六位教师在“斜面”课堂教学中的提问类型
由表2可以看出,“是什么”的问题数量最多,且各位教师相差不大,这与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是相符的。本阶段,学生观察能力与表达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是什么”的问题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该类问题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基础,也为“为什么”与“怎么办”类问题作了铺垫。
总体来看,“为什么”的问题数量最少。这是因为,在本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认识、了解生活中的斜面及其特点与应用,而不深究其原因。D教师提出的“为什么”的问题明显多于其他教师,而且该教师在“斜面省力实验探究”、“斜面坡度与省力大小关系探究”、“斜面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三个阶段均设计了“为什么”的问题。尤其是在“斜面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阶段,该教师对“人”字形铁路的介绍产生了三个“为什么”的问题,稍显复杂。
除D、E两位教师外,其他四位教师提出的“怎么办”类问题较集中,大都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设计实验方案。这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很有益的。而且从实际的课堂教学效果来看,使用此类问题较好,绝大多数学生通过思考和小组讨论可以设计出较好的实验方案。D、E教师提出的“怎么办”类问题较少,D教师仅在“斜面省力实验探究”部分设计了两个“怎么办”的问题,且两个问题出现了些许重复。而E教师的提问比较精炼,仅在两次探究时各提出了一个“为什么”的问题。
由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同一节课,不同教师的提问设置是不同的,有时甚至存在较大差异。究竟什么样的提问才是优质提问,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提问才能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一)优质提问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一个问题的目的性是由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需求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盲目地提问,盲目的提问不但不会促进学生的思考与理解,反倒会带给学生新的迷惑与困难。因此,教师在提问时需要明确:“问这样一个问题,我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我期望学生回答到什么程度?”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有价值。
例如,C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验证斜面坡度与斜面省力大小的关系时,提出问题“哪种斜面更省力?”随后要求学生设计实验方案验证该问题。学生针对该问题的反应大多为“平一点儿的斜面省力”或“把木板儿放平”,而并未想到通过测量不同坡度的斜面所用力大小来判断哪种斜面更省力,由此出现学习困难。在接下来的引导中,该教师也是费尽周折。事实上,这种情况的发生是由于教师提问的目的性不够明确造成的。本意为探究斜面省力大小与坡度的关系,问题却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了斜面上。对于同样的内容,B教师的处理方法是先引导学生得知斜面省力大小不一样的原因是斜面的坡度不同,进而分析改变斜面坡度的方法,最后提出问题,“验证斜面省力大小与坡度大小的实验方案应该怎样设计呢?”这样的引导与提问目的性明确,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需求,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
(二)优质提问指向重要的课程内容
提问基于一定的内容,优质提问则应指向重要的课程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清楚课程内容的主次,进而做到提问有其针对性。如此,便可避免过多的提问浪费在不重要的内容上,既耽误了课上时间,又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思维负担。
根据表1所示,大部分教师将本节课的提问重点放在“斜面省力实验探究”、“斜面坡度与省力大小关系探究”、“斜面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三部分内容上,其中“斜面坡度与省力大小关系探究”提问最多。事实上,关于斜面的探究及应用正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而且,关于斜面的探究也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老师们如此设计提问,有利于教学重点的突出和教学难点的突破。但由表1也可清楚地看出:F教师在“斜面定义”部分进行了较多的提问,E教师在“斜面坡度与省力大小关系探究”部分提问较少,A教师在“斜面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部分提问较少。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F教师在“斜面定义”部分耗时较长,包含重要内容较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所减弱。E教师在“斜面坡度与省力大小关系探究”部分直接告诉学生斜面坡度的影响因素,学生缺乏思考,理解效果欠佳。A教师在“斜面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部分仅是简单地呈现了生活中应用斜面的例子,提问内容较少,学生掌握情况不尽理想。由此可见,偏离重要课程内容的提问会降低课堂效率,而缺乏指向重要课程内容的提问则会给学生带来理解上的困难。
(三)优质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深刻思考
优质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深刻思考,促进其深入地学习。像那种“是不是”、“对不对”、“能不能”的提问,学生无需思考便可作答,不属于优质提问,应尽量少用。
例如,六位教师在确定了实验方案之后,均提问“实验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学生通过对先前讨论的实验方案进行思考,总结出进行该实验应该注意的事项。这样一来,学生既加深了对实验的理解,又为接下来实验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又如F教师在处理“斜面省力实验探究”这部分内容时,未引导学生思考设计出一个实验方案,而是问道“老师也有一个实验计划,想不想看看?”在对给出的实验计划介绍完毕之后,F师又问道“按这个计划进行实验行吗?”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几乎未进行深刻地思考。在表1统计的数据中,不包括此类无需学生思考的教师提问。
(四)优质提问具有清晰性、简明性和可理解性
认知负荷理论指出,人的工作记忆容量是有限的,过多的无用信息会占用记忆容量,从而干扰人们对有用信息的加工处理。因此,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就要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外部认知负荷,即减少无关信息对学生的干扰。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应避免啰嗦、模糊或晦涩难懂,而应做到陈述清晰、简明、易于理解。
例如,在学生回答使用斜面搬送物品较好,是因为所用力较小时,D教师继续提问“他谈到一个科学问题,力是如何变化的?换句话说就是斜面怎样?”该教师本意为引导学生认识斜面省力的特点,却因为提问不清晰给学生带来了认知困难。又如该教师在实验开始前提问学生实验注意事项“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同学们你再考虑考虑,我们要注意哪些事情呢?哪些地方需要注意,或者说我们做实验应该怎么做?”该提问不够简明。C教师在此处的提问为“在做实验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显然C教师的提问较简明、清晰,避免了无关信息对学生的干扰。
对照课堂视频仔细分析发现,提问过于啰嗦、模糊的现象不在少数。所以,为了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教师应做到课前对每次提问仔细斟酌,严密推敲。
(五)优质提问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是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二是学生的可能发展水平,两种水平之间即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的教学应该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为基础,促进其达到可能的发展水平。课堂教学中的优质提问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教师的提问应该建立在对学生知识背景的分析之上,使其“有所知而又求知”,最终通过问题的解决促进其发展。需要说明的是,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建立联系的提问内容既可以是与已有知识经验相一致的,也可以是与某些已有知识经验相矛盾的。相矛盾的提问内容会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进其学习。
例如,E教师在教授“斜面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部分时,进行提问“如果有两个螺丝钉,一个螺纹比较密,另一个螺纹比较稀,哪一个使用起来会更省力呢?”要能顺利回答本题,学生需要知道斜面坡度与省力大小的关系以及螺丝钉哪里应用了斜面。事实上,通过本节课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这些知识。但学生尚不清楚螺纹的密与稀和斜面坡度的关系。该教师通过展示螺纹模型,使学生直观地看出螺纹的密与稀和斜面坡度的关系。由此可见,该问题以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又超出了其现有发展水平,具有一定的思维容量,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
提问是一项技术,优质提问则是一门艺术。通过对六位教师课堂教学中提问行为的分析,可以看出,教师的课堂提问还存在许多问题。优化提问,势在必行。我们认为,教师首先要具有优质提问的意识,了解优质提问的特征。其次,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多提问题,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提问水平。如此,方可成就一个精彩的课堂。
(责任编辑:金传宝)
郑晓莹/山东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卢 巍/山东省教学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