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化假说普遍性之再思考
——以招股章程中的连接词翻译为例
潘韩婷
(澳门大学,澳门)
摘要:本文对显化研究的起源,即Blum-Kulka(1986)的显化假说,进行了批判性的思考。文章从回顾显化假说及翻译共性的定义出发,通过证伪的研究方法,对招股章程中的连接词翻译做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显化假说成为翻译共性受到一定条件的制约,因此不能说绝对成立。显化的产生可能受到翻译过程所涉及的语言系统、文本系统、译者自身的背景及主观能动性等条件的制约,需要综合多维度进行考察。
关键词:显化假说,翻译共性,证伪,衔接,连接词
自Blum-Kulka于1986年提出显化假说以来,显化一直是语料库翻译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并被认为是一种翻译共性或翻译普遍性(translation universal)。国内学界从2005年首次引介隐化和显化这两个概念(柯飞2005)开始,对显化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息。绝大多数的研究结果均倾向于支持把显化归为为翻译共性,主流观点也认为显化在翻译中具有普遍性。那么,显化真的在任何翻译事件中都普遍存在吗?带着这个问题,本文对显化假说的普遍性进行了再思考。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本文将首先回顾显化假说的起源及定义,以及国内外学界先前对显化的研究,接着在回顾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借助一个小型语料库对论题进行探讨验证,希望通过重新思考显化这个已被广泛认可的翻译问题,为后续研究提供一个批判性的视角,从而使读者更为全面地认识显化作为翻译共性的适用程度。
1.关于显化假说
显化假说最早由以色列学者Blum-Kulka于1986年发表的“Shifts of Cohesion and Coherence in Trans-lation”一文中提出。Blum-Kulka观察到,经过译者理解原文这个过程,译文会变得比原文更加累赘,例如,显性衔接标记在译文中会增加。因此,她(1986:19)提出了显化假说(Explicitation Hypothesis):“无论原文和译文是否属于不同的语言系统或不同的文本系统,且无论系统之间的差异有多大,译文必然会显化原文隐含的衔接关系”。这个假说认为,显化是翻译过程中固有的产物。
*本文系澳门大学研究委员会资助跨年度研究项目“翻译研究的功能途径:理论与应用”(编号MYRG2015-00234-FAH)的阶段性成果。
Baker在显化假说的基础上,将显化加入到翻译共性之中。她将翻译共性定义为“存在于译语文本且不同于自然文本的特征,这样的特征不受任何具体语言系统的影响”(Baker 1993:243)。因此,作为翻译共性之一的显化,不受任何具体语言系统的影响。换句话说,不管是在哪种语言环境下,显化都会随着翻译事件的发生而存在于译语文本中。
国内对显化假说的研究也随着语料库翻译研究在国内的引介(王克非、黄立波2007)而热烈起来。不过,值得说明的是,Blum-Kulka的显化假说是基于翻译中衔接标记的变化而来,而后来学者,特别是中国学者,在针对显化作为翻译共性的研究时,将显化对象扩大到所有的语篇功能(胡开宝、朱一凡2008)语义及文本信息(姚琴2013),以及文体风格(胡显耀2010;黄立波2011)等。像Blum-Kulka一样,国内大部分的显化研究也是以文学翻译作为研究数据。我们对1986年至2013年中国全文期刊数据库核心期刊来源进行搜索,发现此类研究就占了三分之一,还有少数研究涉及科技翻译(刘丽娟2013)、口译(潘峰、胡开宝2013)、商务翻译及影视翻译等。
显化研究的对象虽然不断扩大,但依然是以1986年的显化假说为基础,因此,对此问题的再思考对确定未来显化研究的发展方向有一定启示。正如前文所述,显化假说的提出是基于欧洲语言、文学文本,以及衔接标记,其考察的翻译方向也是单一的。基于这样的单一性,研究选取的案例虽有可能得出显化的结果,但是要真正证明显化的普遍性,却需要无数次在不同实验环境下得出同一结果才能成立。先前大多数研究在没有经过双向实验就声言显化的普遍存在(Pápai 2004;Konšalová 2007),这也是后来不少学者的批评所在。Becher(2010;2011)通过对英德、德英双向翻译的考察,得出与显化假说不同的结论,指出显化假说“研究目的不明确(unmotivated),对数据的解读不严谨(unparsimonious),以及推断过程含糊不清(vaguely formulated)”,呼吁学界停止对显化假说的研究。而在国内,支持显化假说的声音仍然占主流地位(见柯飞2005;胡显耀、曾佳2009;肖忠华、戴光荣2010)。尽管有学者在2010年的亚洲翻译家论坛上提出对显化假说的质疑(Pan 2010),但这样的声音仍十分微弱。考虑到国内支持显化假说的研究也存在文本选择单一、翻译方向单一等问题,本文认为显化假说在英汉、汉英翻译中的普遍性也应受到质疑。根据显化假说和翻译共性的定义,本文认为可以借由以下三个问题来考察显化假说的普遍性:(1)显化假说是否完全不受所涉语言系统(linguistic systems)的影响?(2)是否完全不受所涉文本类型的影响?(3)添加衔接标记是翻译过程的固有行为,还是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所致?
2.实验设计
根据上述三个研究问题,本文采用了以证伪(falsification)作为主导思想,辅以语料库数据统计及案例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数据的选择上,本文采用了先前显化研究较少涉及的应用型文本,即三家在香港交易所上市的澳门博彩公司的招股章程,并选择了中科院汉语分词系统中文语法分析(ICTCLAS 1.0)及AntConc这两项语料库辅助工具,依照研究问题限定了实验参数。下文详细介绍“证伪”研究方法、实验参数及比较结果。
2.1证伪
证伪是由英国哲学家K.P.Popper提出来的,他(1968:20)认为证伪是“科学哲学的核心概念”。证伪理论对西方科学哲学和语言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我国著名语言学家钱冠连(2002:111)曾发表专文介绍这一证伪理论,并指出证伪论对中国语言学家具有重大意义。证伪论的一个重要观点是“科学理论虽然不能被事实所证实,然而可以被经验事实所证伪”(Popper 1968,参见钱冠连2002:115)。这也是证伪的名称由来。根据这个观点,普遍的全称陈述,如“显化是翻译共性之一”不能被个别的或有限数量的事实加以肯定,但可以被经验事实所否定。要证明显化假说的成立单靠几个案例是不足以成立的,但是要推翻该假说,也就是证伪,只需要一个反例就够了。基于部分学者对显化假说提出的种种质疑,本文认为在此采用证伪的方法最直接也最有效。
2.2数据、工具与参数
本文用于证伪的反例选择了先前显化研究较少关注的应用文本。由于以往的显化假说绝大部分采用语料库辅助的分析方法,本文也采用语料库以平衡实验结果。但由于证伪只需要有限的数据,且考虑到案例的代表性,本文选择了小型的专门语料库(参见Koester 2010:66;Pan 2014),其组成如表1所示。语料库辅助工具为中科院汉语分词系统中文语法分析(ICTCLAS 1.0),主要用于对中文文本的词汇切分,检索工具AntConc用于关键词检索和语境提示。根据研究问题所设的实验参数如下:语言系统为英汉;文本类型为应用文中的招股章程;翻译方向为英译汉;考察对象为衔接标记中的逻辑连接词。根据不同的逻辑连接词在句子中起到的提示含义不同(Halliday & Hasan 1976),又可以把语料库中的逻辑连接词分为以下七类:添加、转折、因果、时空、承接、假设、解释(参见Trebits 2009;Pan 2014;张美芳、潘韩婷2014)。本研究对显化对象的考察将细化到具体的逻辑连接类别。
表1 招股章程小型平行语料库
2.3实验结果
关键词通过AntConc对语料库中的(即逻辑连接词)的搜索,我们统计了语料库原、译文中的逻辑连接词的类型与使用的原始频率(raw frequency)(见表2、表3)。原文共使用逻辑连接词1320个,约占文本总量的5.04%。译文共使用逻辑连接词1500个,约占文本总量的3.31%。就连接词在文本的占有量而言,译文的连接词比例较原文下降,不符合显化趋势。
[中图分类号]H315.9
doi[编码] 10.3969/j.issn.1674-8921.2015.04.011
作者简介:潘韩婷,澳门大学人文学院英文系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研究、语篇分析、跨文化研究。电子邮箱:panhanting@gmail.com
表2 原文逻辑连接词的分布状况
(续表)
表3 译文逻辑连接词的分布状况
细化到具体的逻辑连接类别,如表4所示,译文只在转折和时空这两类逻辑连接类型上出现显化趋势,而在添加、因果、承接、假设、解释这五类逻辑连接类型上出现译文中连接词的比例较原文下降的状况,特别是在添加和解释这两类连接词,其所占比例仅及原文的一半。结合总量观察,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在所选招股章程的翻译中,译文并没有出现绝对的衔接标记显化;相反,在某些逻辑连接类型上,译文出现了连接词隐化的现象。
表4 具体连接类型连接词(标准化)比较结果
为了更好地了解译文在某些连接类型上隐化的原因,我们又进一步地调查了隐化程度最高的添加类型及解释类型连接词所采用的翻译方法(关于翻译方法的分类,参见Zhang & Pan 2009)。结果发现,除了在所有连接类型翻译中均占首要地位的选词法,省略法是翻译这两类连接类型时最常用的方法(见图1)。以原文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添加关系连接词“and”为例,该词在译入中文时常常被省略。如例1所示,原文的添加关系“operate and offer”,在译文中转化为两个由逗号连接的小句“经营……,提供……”,省略了连接词“以及”。其他添加关系连接词,如“or”和“also”,也属于高频的省略对象,如例2中的“or”和例3中的“also”均被译文省略。所以在文本层面,招股章程英译汉中的英文添加标记大多被隐化。除了添加关系连接词,解释关系连接词也是常见的省略对象。如例4所示,英文中不可或缺的解释连接词“such as”在中文可以通过将解释列举的对象前置为主语而被省略。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例1.原文:SJM operates the most extensive portfolio of casinos in Macau out of the six Concessionaires and Sub-Concessionaires and offers a wide array of gaming experiences that caters to different types of gaming patrons.
译文:在六间承批公司及获转批给人中,澳博经营澳门最多元化种类的娱乐场,提供种类广泛的博彩游戏体验来满足不同类别的博彩顾客。
例2.原文:[...] we derived approximately 12.2% of our total net revenues from non-gaming operations and 45.8% of our gross gaming revenue, or 81.9% of gross gaming profit, from mass market players.
译文:[……]本公司总收益净额约12.2%來自非博彩业务;中场客户占本公司博彩总收益45.8%,佔博彩毛利81.9%。
例3.原文:[...]The integrated resort will also feature approximately 300,000 square feet of gaming space, which, subject to Macau Government approval, will be sufficient to accommodate up to 670 tables and 2,200 slot machines.
译文:[…]综合度假村的博彩场所面积约达300,000平方尺,待获得澳门政府批准后,最多可容纳670张博彩桌及2,200部角子机。
例4.原文:An outbreak of infectious diseases, such as, H1N1 influenza, avian flu or SARS, may adversely affect our business.
译文:H1N1流感、禽流感或沙士等传染病爆发或会对本集团业务构成不利影响。
图1 添加、解释关系连接词翻译方法统计
实验结果表明,在当前的实验条件下,显化无法满足翻译共性定义中的所有要求,因此,显化假说的“普遍性”是带条件的普遍性。实验使用的参数,包括语言系统、文本类型、翻译方向及考察对象等均有可能是影响显化假说成立的条件。当然,显化的成因可能较所提实验参数更为复杂,比如相关翻译方法的使用以及语境的影响。为此,我们将在下文就相关问题进行讨论,以重新审视显化假说的普遍性。
3.讨论:重新审视显化假说的普遍性
本文通过证伪的方法对Blum-Kulka以及后来的一些学者所认同的显化假说在翻译中普遍存在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实验结果显示,衔接标记的显化并非出现于任何语言对的翻译之中。本实验所涉及的语言系统是英语和汉语。与欧洲语言形态相近的情况不同,英、汉语为两个截然不同、相距甚远的语言系统,其中,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在衔接标记的使用方面,英语连接词在很多情况下是必须使用且不可或缺的,但在汉语中却常常可有可无,连接词的使用与否几乎不影响读者对文本逻辑的理解。所以,添加关系连接词和解释关系连接词在中文译文中大量被省略,可能是受到英汉两种不同的语言系统特征的影响。中文文本中隐含原有的衔接关系,可收简洁明快之效。
文本类型也是影响显化假说成立的因素之一。过去大多数显化假说研究使用的是文学文本,本研究采用了应用文本。相比文学文本,应用文本更加强调行文的严谨,而严谨的行文则需通过大量地使用逻辑连接词来实现。招股章程作为法律财经性质的文件,其严谨度比一般应用文更高,因此每一个逻辑衔接都需要通过连接词在文本表面显示。法律财经文类并非原产中国,而是由西方传入,所以,其自然文本的写作也深受英语写作的影响,例如大量地使用连接词。
Abstract译者的选择也应该是显化假说成立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上文提到,舶来的法律财经文类深受英s of Major Papers in This IssueAbstracts of Major Papers in This Issue文写作影响,大量地使用了连接词。但即便如此,在本文所涉的招股章程翻译中,译者还是根据汉语的特点在大多数情况下选择了省略法,而在转折、时空等容易引起误会的逻辑连接类别上选择了增词法。这说明,译者在决定省略或增添某衔接标记时,不仅考虑到翻译所涉语言系统、文本类型,而且结合文类自身的特点对不同连接关系作出相应处理。
译者的选择和文本产生所处的文化语境之间的互动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本文所涉之招股章程文本是为招股企业在香港交易所上市所需。其翻译也均由香港的翻译公司负责。由于港澳地区一直使用繁体字,保留了大部分的古体中文写作习惯,而古体中文言简意赅的特点也符合招股章程庄重严肃的文类特点,所以译者结合了这些背景在译文中大量使用了古体中文,在连接词的使用上偏爱单字词,如“倘”、“则”等,在一些连接词可用可不用的地方更是直接将连接词省略,如例1、例2所示。译者的选择可能受到自身语言水平,对所译文类的熟悉程度,以及具体的文化语境,比如翻译目的、文本功能、特点语言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这些因素也可能通过译者的选择间接地影响显化的产生。换句话说,显化(即增添衔接关系)不能说是翻译过程固有的,其形成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语言因素,文本因素,也有可能是译者根据具体情况有意而为之。
4.结语
本文对显化假说进行了批判性的思考。文章通过证伪的研究方法,对招股章程中的连接词翻译做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显化假说的成立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显化也并非“翻译过程中固有的产物”,显化的产生可能受到翻译所涉及的语言系统、文本类型、以及译者的选择及文本产生的文化语境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将其简单地归纳为翻译共性是危险的做法。正是由于这些限制因素的存在,对显化及其成因的考察需要关照到更多的语言系统及文本类型,还需要关照到译者及文本产生的社会文化语境。显化的考察也不一定局限在衔接标记,还可以拓宽到其他语法因素,如主述位,过程参与者等等。
本研究结果对翻译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在决定是否添加某衔接标记时,应该考虑到具体的语言特点、翻译方向、文类特征等因素,而不应对译文进行盲目添加以达成翻译“共性”。在未来研究中我们将进一步反思显化的成因及其成为翻译共性的限制条件。本文还希望,通过对显化假说的再思考,可以为学界提供一个批判性视角来看待所谓权威理论,对理论批判地引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更好地为翻译实践服务。
参考文献
Baker, M.1993.Corpus linguistics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Implications and applications [A].In M.Baker, G.Francis & E.Tognini-Bonelli(eds.).TextandTechnology:InHonourofJohnSinclair[C].Amsterdam: John Benjamins.233-50.
Becher, V.2010.Towards a more rigorous treatment of the Explicitation Hypothesis in translation studies [J].trans-kom(1): 1-25.
Becher, V.2011.When and why do translators add connectives? A corpus-based study [J].Target(1): 26-47.
Blum-Kulka, S.1986.Shifts of cohesion and coherence in translation [A].In J.House & Blum-kulka (eds.).Interlingualand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DiscourseandCognitioninTranslationand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Studies[C].Tübingen: Gunter Narr.17-35.
Halliday, M.A.K.& R.Hasan.1976.CohesioninEnglish[M].London: Longman.
Koester, A.2010.Building small specialised corpora [A].In A.O’Keefee & M.McCarthy (eds.).TheRoutledgeHandbookofCorpusLinguistics[C].London: Routledge.66-79.
Konšalová, P.2007.Explicitation as a universal in syntactic de/condensation [J].AcrossLanguagesandCultures(1): 17-32.
Pan, H.2010.Can the Explicitation Hypothesis be applied universally?: A case study of the conjunction “AND” translated in prospectuses of listed companies [R].Paperpresentedatthe6thAsiaTranslatorsForum,Macao.
Pan, H.2014.Translating conjunctive cohesion in legal documents [J].Perspectives(1): 1-20.
Pápai, V.2004.Explicitation: A universal of translated text? [A].In A.Mauranen & P.Kujamäki (eds.).TranslationUniversals.DoTheyExist? [C].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143-64.
Popper, K.R.1968.TheLogicofScientificDiscovery[M].London: Hutchinson.
Trebits, A.2009.Conjunctive cohesion in English language EU documents-A corpus-based analysis and its implications [J].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28: 199-210.
Zhang, M.& L.Pan.2009.Introducing a Chinese perspective on translation shift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shift models by Vinay & Darbelnet [J].TheTranslator(2): 351-74.
胡开宝、朱一凡.2008.基于语料库的莎剧《哈姆雷特》汉译文本中显化现象及其动因研究[J].外语研究(2):72-112.
胡显耀.2010.基于语料库的汉语翻译语体特征多维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6):451-58.
胡显耀、曾佳.2009.对翻译小说语法标记显化的语料库研究[J].外语研究(5):72-79.
黄立波.2011.译出还是译入:翻译方向探究——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文体考察[J].外语教学(2):96-101.
柯飞.2005.翻译中的隐和显[J].外语教学与研究(4):303-7.
刘丽娟.2013.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策略研究——以医学专业文献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15):57-59.
潘峰、胡开宝.2013.基于语料库的汉英会议口译中some的应用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95-100.
钱冠连.2002.证伪论与语言学研究——西方语言哲学系列研究(之七)[J].现代外语(2):111-19.
王克非、黄立波.2007.语料库翻译学的几个术语[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6):101-05.
肖忠华、戴光荣.2010.寻求第三语码0:基于汉语译文语料库的翻译共性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1):52-58.
姚琴.2013.基于平行语料库的《红楼梦》意义显化翻译考察——以霍译本林黛玉人物特征为例[J].外语教学与研究(3):453-63.
张美芳、潘韩婷.2014.法律文本及其翻译中的逻辑连接[J].当代外语研究(7):50-55.
(责任编辑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