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晓梦,张芹
科技创新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安徽已经被国家纳入长三角城市群,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安徽从2008年启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合芜蚌”成为全国第4个国家级创新示范区域。加入长三角,给安徽科技创新提供了新的契机。
针对安徽科技创新,不少学者和专家进行了相关研究。葛万锋通过采用SWOT分析的方法,对安徽科技发展所具有的内、外部条件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全面概括和综合分析,为安徽科技的发展道路及创新路径选择提供必要的参考[1]。袁杰、秋劲松建立主成分分析回归模型,探讨科技投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通过分析实证检验数据得出研究结论,提出安徽省增加并有效利用科技投入促进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建议[2]。汪晓梦对安徽省2006-2011年科技创新情况,采用总量绝对数、相对数和灰色关联方法,多角度进行科技创新差异性综合评价,并和长三角科技创新进行横向比较[3]。李荣富以安徽省地方高校为样本,通过建立分层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2010年地方高校四个维度的创新能力和总体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实证研究[4]。徐飞、许仁青选取全国、安徽、上海作为不同阶段样本代表,运用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VAR脉冲响应方法,实证研究样本R&D投入与产业结构适应性[5]。
虽然人们开始尝试应用数量经济学方法对科技创新绩效评估,但是方法单一,没有进行多种数学模型的结合应用,得出的结论不能相互印证。据悉,安徽省有关部门对科技创新绩效进行了评估,在笔者看来,这只是经济审计,并不是科学意义上的绩效评估。近年来,安徽省及16个地市都出台并完善了支持科技创新政策。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取得了不少成就,但关于评价科技创新绩效还是主要集中于定性研究。
本文将采用回归分析法、灰色关联理论以及定性分析法等对科技创新绩效评估进行分析比较并相互印证。运用定量分析方法开展科技创新绩效评估是一次尝试。其研究意义和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立科技创新绩效评估体系和评价机制,为其它绩效评估体系和评估机制建设提供示范性、先导性及基础性解决方案。二是采用经济数学模型定量分析,对安徽省科技创新进行客观公正的绩效评估,并将分析结果与中部地区做出比较。三是开展政策绩效评估,为科技创新政策调整、修正、延续和终止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四是开展对安徽省16个地市的科技创新绩效评估,有利于政策资源的优化配置,进一步提高政策过程的科学化水平。
2013年全省有研究生培养单位21个,普通高校106所,其中有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著名高校。2013年研究生招生数、在校生数、毕业生数分别是1.6、4.7、1.3万人。普通本专科招生数、在校生数、毕业生数分别是31.5、105.2、28.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35%,比2012年上升4.4个百分点。各类中等职业教育 (不含技工学校)463所,在校生96.8万人。各级各类成人学校毕业生101.8万人。
全省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94万人,科研机构3 013个,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科研机构978个。从事研发活动人员15.6万人。全省R&D活动人员11.93万人年,每万人从事R&D活动人员17.79人年,每万人就业人口从事R&D活动人员27.91人年。全省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9人,中国工程院院士9人,两院院士1人,院士工作站62个,院士工作站柔性引进院士数79人,入选“千人计划”人数130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数523人。
全省有国家大科学工程5个,国家实验室2个,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19个,省级(含重点)实验室111个,部属(含院属)实验室51个。全省有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68家,其中国家级23家。
全省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5个,其中国家级4个;有高新技术企业2 018家,其中新认定441家。截止2013年底,全省共有高新技术企业2 018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97家,上市高新技术企业54家。
2013年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920项。全年受理申请专利93 353件,授权专利48 849件,比2012年分别增长24.7%和12.8%。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6951 项,成交金额 130.8 亿元,比 2012 年增长 51.7%[6]。
科技创新是一项复杂的投入产出经济活动,可以分为科技创新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考虑到各省的科技统计年鉴与统计公报的口径不一致,很多数据无法统一取得。结合实际情况和数据分析方法,设置以下科技创新统计与分析指标。其中,科技创新投入指标设置为全社会研发经费、地方政府科技拨款;科技创新产出指标设置为专利授权量、技术市场成交额。
全社会研发费用,指报告期内全社会实际用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试验发展的经费总支出。地方财政科技拨款是国家财政拨款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经费的重要来源,保障地方科技计划实施。专利授权量指在报告期内由专利行政部门授予专利权的件数,是发明、实用新颖与外观设计专利授权数的总和。技术市场交易额指登记合同成交总额中,明确规定属于技术交易的金额。
数据来自2007—2014年中部六省(安徽、湖北、湖南、河南、山西、江西)的《科技统计年鉴》、《科技统计公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1.相关系数
相关系数是用以反映变量之间相关关系密切程度的一种统计指标。它是按照积差法计算,以两变量与各自平均值的离差为基础,通过两个离差相乘来反映两变量之间相关程度。在实际应用中,一般采用Pearson 简单相关系数[7]。
2.灰色关联度
灰色关联分析法是灰色系统分析方法的一种,是根据因素之间发展趋势的相似或相异程度,作为衡量因素间关联程度的一种方法。
3.主成分分析
主成分分析是将多个变量通过线性变换以选出较少个重要变量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
我们应用系列数据分析方法,得到以下系列处理结果。
表1 安徽省科技创新投入与产出的相关系数及灰色关联度
表2 湖北省科技创新投入与产出的相关系数及灰色关联度
表3 湖南省科技创新投入与产出的相关系数及灰色关联度
表4 河南省科技创新投入与产出的相关系数及灰色关联度
表5 山西省科技创新投入与产出的相关系数及灰色关联度
表6 江西省科技创新投入与产出的相关系数及灰色关联度
表7 安徽地市主成分分析得分及排名
1.安徽省科技创新投入与科技创新产出绩效
安徽省科技创新投入与科技创新产出高度正相关。科技投入与专利申请量相关性基本一致,R&D经费与技术市场成交额相关性最高,达到0.99;地方政府科技拨款与技术市场成交额相关性、关联度最差,只有0.96、0.58。R&D经费与科技产出灰色关联度基本相近。这说明政府科技拨款在科技创新产出市场转化中的作用发挥得不好。科技创新投入在专利申请授权量中的作用显著,反映出加大科技创新经费投入,有利于促进科技创新活动。
2.安徽省科技创新绩效与中部地区比较
全社会R&D经费与专利申请量、技术市场成交额相关性在中部地区排名均为第二。政府科技活动拨款与专利申请量、技术市场相关性在中部地区分别位居第二位和第四位。
全社会R&D经费与专利申请量、技术市场成交额灰色关联度在中部地区分别排名第四位和第二位。政府科技活动拨款与专利申请量、技术市场灰色关联性在中部地区位居第三位和第五位。
3.安徽省内区域科技创新
安徽省16个地市技术创新绩效是非均衡的,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合肥市技术创新绩效最好,位居第一。淮南市、蚌埠市和亳州市技术创新绩效相对来说不太理想,排名靠后。合肥市、滁州市、阜阳市和马鞍山市科技创新绩效综合得分都是正值,其他12个地市综合得分均为负值。地区综合得分最好与最差的综合得分相差13.99,差异性较大。
1.加大科技创新经费投入,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从分析的结论可以看出,全社会R&D经费和地方政府科技拨款与科技创新产出之间相关性和灰色关联性都比较紧密,反映出科技创新经济投入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政府要加大科技创新经费的投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科技活动所使用的费用纳入政府财政预算,确保科技经费逐年增长;另一方面,企业也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大企业科技创新自筹经费的能力。政府需做好在科技创新中的监督监管作用,做好科技资金的分配与调度,减少企业对政府科技创新资金的依赖性。要探索科技创新资金渠道,争取民间社会资本注入。可激活科技金融市场,盘活资金使用效益。政府划拨的科技资金要做好监管、审批和审核,力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2.探索安徽科技创新路径,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与绩效
从前面统计分析中看,安徽省科技创新指数在中部地区总体占优,但仅有创新指数的分析是不够的,还要看到绝对数上的差距。2013年安徽省全社会研发经费为352.1亿元,湖北省的全社会研发经费高出安徽省的94.2亿元。安徽省地方政府科技拨款在中部地区最高,达到109.7亿元,但是通过分析发现其使用效益不是最好。安徽省技术市场成交额103.8亿元,而湖北省的技术市场成交额高达418.7亿元,是安徽的4倍多。安徽省与江苏、浙江和上海市差距更大。因此,安徽要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独特的创新潜力和优势,把握打造全面深化改革“安徽版”。要发挥合肥经济圈中心城市、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城市、长江中下游城市群副中心城市优势,集聚人才、技术、风投资金等创新资源,在皖江城市经济带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中,加快安徽科技创新,促进经济转型升级[8]。
3.把握安徽成为长三角的新机遇,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安徽省已经加入长三角,这是非常难得的历史机遇。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借鉴长三角城市创新经验,加强区域联合与合作。安徽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科技创新资源优势,加强与长三角的合作交流,学习长三角的科技创新高层次人才引进、高技术市场建设等创新方面的经验。结合安徽省省情,探索出符合安徽省科技创新道路,不断缩小与长三角城市创新的差距。推进区域创新基础平台建设一体化,加快科技成果应用交易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区域创新要素市场一体化,建设区域风投资金等金融市场,构建区域技术市场、人才资源市场,实现区域创新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科技创新投入除了经费投入,还有人力资源的投入。做好科技创新人才服务工作。除此之外,还应做好科技创新规划和政策,以此推动安徽科技创新的进程[9]。
4.建立健全城市创新指标评价体系和督查监控的长效机制,形成科学的城市创新评价方法
制定安徽省科技创新情况监测制度,对区域创新活动实行实时动态管理,并纳入各地政府工作目标考核范围。开展安徽省科技创新科学研究,向社会发布科技创新研究课题,吸收民间智慧,全力群策,共同推进安徽科技创新进步。围绕科技创新情况,进行科技创新绩效评价。成立由省委、省政府牵头,业务主管部门参与主导,由第三方评价机构或民间非营利评价机构对创新效果开展评价,力争做到评价工作去行政化。科技创新绩效评估工作坚持定性与定量、历史和现实、理论与实践三结合原则,保证创新评价的客观性与科学性性,为制定科技创新政策提供参考。
[1]葛万锋.安徽科技发展的SWOT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8(2).
[2]袁杰,秋劲松.安徽科技投入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21).
[3]汪晓梦.安徽与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差异性实证分析与对策[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6).
[4]李荣富.安徽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实证分析[J],池州学院学报,2013(6).
[5]徐飞,许仁青.科技创新投入与产业结构适应性分析:基于上海安徽全国样本研究[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6]安徽省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4-02-26).http://ah.anhuinews.com/system/2014/02/26/006328362.shtml.
[7]陈胜可.SPSS统计分析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8]云坡,王伟,等.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经济综合实力的差异比较分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3).
[9]唐圣利,朱云鹃等.东部省份的科技人力资源创新能力分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