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继忱
摘要:美术是一门独特的艺术课程,具有美育特征。教师可利用其中蕴含的丰富多彩的美,来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其心灵,塑造他们的三观,健全其品格,提高他们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其成长为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人才。本文将从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渗透情感教育、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三个方面来展开论述,希望能为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提供崭新的思路。
关键词:小学美术 培养 审美能力
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提出,要注重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和美育特征,以陶冶学生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人的情感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唯有在这些高科技产品或快节奏生活以及艺术作品中,融入情感,才能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和人文文明的持续进步。美术除了具备美育特征之外,还具有情感性。因此,教师想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不妨从美术课程出发,结合其学科特征,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并通过针对性地教学,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之情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
一、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
小学生年龄较小,他们对于生动、形象、趣味的教学情境更感兴趣,也更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情感,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可采用情境教学法,将学生引入到真实的情境中,去感知、鉴赏美术作品中蕴藏的人性美、颜色美、意蕴美等,为其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提供途径。
例如我在教授三年级美术上册《我的小天地》—课时,就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在上课之初,我先利用多媒体呈现了一间儿童卧室,这间儿童卧室起初无论是床还是写字桌摆放都比较混乱。在呈现了一张这样的图片之后,我利用信息技术对图片中家居的位置進行拖拽、整理,片刻功夫,刚才的那间儿童卧室焕然一新。在我对图片中的物品进行拖拽时,学生们一直在窃窃私语。在引导学生观察完第二幅图片之后,我说道:“同学们,这两张图片,哪一个更像自己的卧室呢?”同学们纷纷回答第一张。在看到学生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到我身上之后,我接着说道:“第二张图片是老师的设计,你们认为桌子放在窗户边好看吗?或者,你们对房间摆设有什么看法呢?同学们可以想一下自己的房间,结合自己的房间布置,说一说自己的想法。”这样的情境创设,既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又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他们开始在纸上写写画画,并迫不及待地将自己的想法讲给自己的同桌或前后桌听,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意识。
二、渗透情感教育
美术具有情感性特征,教师在教学中,可渗透情感教育,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美术学科教育人、熏陶人和培养人的功效。在具体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美术作品为切入点,运用具有个性化和感染力的语言,来渗透情感教育,开启学生的美术感知、鉴赏和创造的大门,从而使美术作品不仅成为引领学生美术学习的明灯,更是培养学生文化素养,提高其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例如我在教授人教版四年级美术上册《四季色彩》-课时,便将情感教育融入其中。在上课之初,我先将学生分为了几个小组,然后利用多媒体出示了四张图片,图片内容为日本画家东山魁夷的《早春之路》、俄罗斯画家列维坦的《夏》、中国画家林风眠的《金秋》和尼德兰国家勃鲁盖尔的《冬猎》。为了使学生的学习更具针对性,我在让学生进行赏析之前,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问题一:这幅画作体现了什么风格?问题二:这幅画使用了哪些色彩?问题三:看到这幅画你的感受是什么?问题四:请将自己的感悟写出来,如果你觉得该作品未展现出你心目中的四季,那就动手画一画。通过设置问题,从而使学生的小组讨论、交流和创作更具科学性和实效性。在此过程中,有的小组为了更好地解读作品,在细致观察作品细节的同时,还列出了思维导图,以求更为全面、整体地观察作品,了解其蕴藏的感情。这样的情感渗透,结合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分激发了他们的参与意识,提高了其审美能力。
三、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部分小学美术教师在教学中往往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课堂成为了教师的一言堂,他们以三尺讲台为基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注入,注入时,以学生的学习成绩、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等作为衡量自身教学成效的标准,忽视学生的美术学习能力、审美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忽视美术课堂教学的互动,忽视实践教学,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下,审美水平也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基于此,就需要美术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和方式,理论和实践教学并重,从而提高美术教学效率。
四、结语
总之,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途径多样,教师在教学中不可完全照搬名师的教学模式,而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新课程标准,来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使其更复合现代教育趋势,更能发展学生专长。
参考文献:
[1]杨玉姣.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J].学周刊.2012(11).
[2]张亚玲.小学美术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审美能力[J].大众文艺.20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