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广宏
摘要:新课改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是动手操作在课程学习中的应用。小学阶段是学生由形象思维转换到抽象思维的重要阶段,在数学课堂中引入动手实践有助于小学生转换思维。教师应当正确引导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确保小学生能够参与实践性探索,提高动手实践操作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 动手实践 有效性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但是实际教学中,很多动手实践活动起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提高动手实践活动的有效性呢?
一、深入挖掘教材的设计意图,提高动手实践的有效性
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目标,学生的活动方式等问题全盘考虑。在备课时,教师一定要准确把握教材,把握教材的科学体系和逻辑结构,把握教材的难点和疑点。因为这样才能在忠于教材和尊重教材的前提下,研究相关的学习策略。教学中只有操作是不够的,教师还要重视对学生操作活动的设计、指导、优化,充分发挥材料的作用,使动手操作与思维培养紧密联系。例如,在教学“乘法意义”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安排学生摆一摆、算一算。先摆3个2,再擺2个3.用加法算,再说说由几个几相加得几;接着让学生自由地摆出类似的图形;最后总结乘法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这样设计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通过摆算,对一组数进行有规律的分类。分得多了,学生就自然而然地将具体的动作进行心里图式化抽象,最后总结出:“几个几,就是几乘几”,由此过渡到抽象的语言概括阶段。
二、引导实践过程并提高有效性
针对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望强烈的特点,教师应当在数学动手实践教学中将实践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相结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动手实践操作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学生只有亲历知识的发现和运用过程,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操作才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同时在操作中获得学习的乐趣。通过对实物的操作和通过实物对理论的验证过程,学生能牢固掌握知识的原理,为以后更加深入学习抽象化的原理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在鼓励学生参与到实践中的同时,应该先构建好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点的结构模式,按照特定的步骤和计划指导实践操作,使实践操作有利于帮助学生攻克知识难点、掌握知识重点。比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这节课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用纸张剪切的方式来研究和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将平行四边形拆分拼接成长方形,根据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底和高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三、动手实践过程中的激励性评价反馈
学生在动手实践操作中大脑的思考与动手的有效性,与教师在此实践教学中的激励性和及时性反馈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相互刺激的关系,教师的激励性反馈有助于学生动手实践积极性的提高。动手实践过程是现代教育中培养人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和感知非常重要。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实践之后进行反思和自我评价,与他人之间相互分享实践的成果,并在分享的过程中交流学习的心得。教师在其中起到主导作用,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综合性评价。采用鼓励性的语言和行为使学生乐于进行成果总结和成果分享,提高学生对动手实践的兴趣。学生通过形象的实践操作更加深入了解数学学科的抽象逻辑,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比如在教学鸡兔同笼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尝试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时,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时教师给予学生积极性的评价与反馈,使学生在该实践活动中加深了对每种方法的认识,经历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认识了数学具有“模型”的力量。
四、教师对实践活动的创设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下,教学步骤主要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老的教学方法往往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整个教学环节都会死气沉沉,没有新意。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合作学习和实践学习被引入到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新的环境下应当有新的认识。实践教学活动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在实践教学中引导学生合作和探究性学习,并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起到的是主体引导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有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跟学生的年龄以及自身的知识结构、知识掌握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教师在引导的过程应当注意这一点。对于低龄学生,教师应该逐步带领其进行动手实践,对于大龄学生,教师可以放开手来,让学生自主训练,自己找到实践的技巧和方法,自己得到结论,由低年级到高年级的教学方法是一步步渐进的过程。根据不同知识结构的学生,教师应按照不同个体的差异情况进行点拨,顾及到个人。
数学的学习过程往往需要多个人相互配合,因此要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之间分享具体操作的经验,使学生在互动中找到数学实践操作的乐趣。数学规律的发现往往是一个抽象推理的过程,一个人的思维往往比较片面,这就需要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补充共同推导出结论,在共同的动手实践操作中相互配合,使实践的效率大大提高。在引导学生实践的过程中也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动手去验证自己的猜想,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的学习。比如,在实践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减法”中,24减5应该怎么减?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拿出24个小棒,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从这24个小棒中取走其中的5个。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会发现余出来的4个小棒减去5个不够减,就会思考如何调整其他小棒的方法。最后,教师让学生讲述自己在实践中摆放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以及最后得出了什么结论。在教学的过程中,整个课堂气氛热烈,教师和学生不断地反馈和接受彼此的观点。
五、结语
总之,在小学教学中,根据小学阶段的认知和心理规律,给小学生布置实践内容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使学生不断提高。学生可以在动手实践和研究学习的空间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发现学习数学的乐趣。
参考文献:
[1]田晓玲.动手实践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J].学周刊,2015( 24).
[2]解春玲.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动手操作与思维能力的培养路径刍议[J].求知导刊,20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