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思远
摘要:随着高校扩招和职业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办学规模不断发展,学生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主体,学生管理工作的管理对象规模也随之扩大,生源和质量多样,使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国家重视高职院校建设,加大高职院校的建设力度是当前的外部大环境背景,学生管理工作的水平和质量便尤为重要。笔者试从学生管理工作现状及思路创新两个方面对高职学生管理工作进行浅探。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生管理 思路创新
一、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现状
1.多层次生源,教育背景和思想水平多元化。受近年高校连续扩招的影响,学校规模迅速扩大,学生人数一路走高,同时也伴随着高职高专院校的录取分数线降低,学生性质多元化的趋势势不可挡,形成学生的学习基础、知识水平、思想素质参差不齐的现状,加之学生管理队伍的建设及管理能力的提升和模式的创新并没能与时俱进,使教育教學和学生工作队伍的改革创新缓慢与学生人数和办学需求的急速扩增产生矛盾,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新的挑战。高职院校学生是富有生命力和充满活力的群体,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学生价值取向多样,性格特点鲜明,生活方式时尚进步,他们期待并追求有时代特色和现代气息的多元校园文化和学习环境。
2.学生对学校和就读专业的认可度不一。经历过题海试山的高三,大部分学生有着考上大学就是“船到码头车到站”的认知心理,憧憬着走进向往已久的象牙塔,林荫小路,鸟语花香,脑海中歌曲《校园的早晨》里的种种情景再现,可是在开启高职教育独特的大学模式之后,并不是想象中的自由潇洒,诗意浪漫,理想与现实出现落差,如此失落感使其大学梦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对于非第一志愿,甚至第三志愿之后专业的所录取的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可度大大降低,在缺少认同感之后,学习兴趣降低,努力方向缺失,就会产生对于就业压力和发展前景的担忧,不能投入学习知识技能,缺乏努力奋斗精神,导致大学时光虚度。
3.受环境因素影响,学生管理共性问题凸显。进入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人手必备,上课,走路,吃饭,睡觉常不离身,在给学生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在消耗着学生的学习精力,侵蚀课余活动时间。与此同时,电脑作为生活必需品逐渐进入学生公寓,并迅速普及,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信息平台和实践操作空间,学生们可利用网络寻求实践和就业的机会,提高应对问题的能力,然而电脑用于消遣娱乐比例远远超过了真正用于学习实践的比例,由于自制力缺乏,教师用心良苦的教导轻易被寝室中网络的巨大诱惑所淹没,并由此引发蝴蝶效应,寝室内插排网线乱接乱插,摆放无序,学生网络成瘾,作息时间紊乱,沉溺网络,注意力和精力不集中等现象,存在生活健康和安全卫生的双重隐患,玩物丧志屡见不鲜。
4.适合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模式仍在探索。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在刚刚结束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全面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在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中被再次提出。在新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下,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决定了学生管理工作并没有现成的章法可循,各院校形势各异的内部环境也成为学生管理工作建设道路上的重要影响因素。如此,便要求从事学生管理工作各个战线上的人员综合考量,自主创新,在学生管理工作的建设进程中,通过实践探索符合高职教育发展要求和时代特色的学生管理工作新模式。
二、转变学生管理工作模式,培养学生成长成才
1.由局部管理转为全局管理。充分利用学生会和班级学生干部,引导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干部与学生之间形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机制。由辅导员老师进行宏观指导和方向把控,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建立老师和学生干部常态化联系,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和生活动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利用好学生会成员的学生和干部双重身份,在与学生干部的接触和工作过程中,老师要通过自身的态度和行动,以沟通的方式建立良好的师生情和团结协作氛围,培养工作中的默契和信任,对其形成潜移默化的教育,从而培养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和踏实负责的态度,进而形成对学生形成“抓两头,带中间”宏观全局管理机制,使学生相互影响,相互约束。
2.由统一管理转变为因材施教。现在大学在校生进入“90后”时代,当代大学生的朝气在他们身上尽展无疑,每个人有独特的个性,思维敏捷,灵活多变,然而如今的大学生,他们在长辈和父母的宠爱甚至溺爱中长大,叛逆心理较重,缺乏独立面对困难和自我管理能力。对此,要针对不同性格、不同成长环境,采取针对性教育管理方式。对大学充满好奇却不勇于尝试挑战的学生,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及时肯定成绩,不断鼓励其继续努力;对于封闭自我的学生,多于他们沟通和相处,在自己的经历中寻求与他们的契合点,走进他们心理,体会学生感受,换位思考,解决问题,使他们敞开心扉,信任老师,团结同学;对于消极、应付度日的学生,要适时对其敲响警钟,提醒他们这种心态和状态的危险性,同时仔细观察,侧面了解,寻找他们的兴趣点,从其感兴趣的方向加以引导,使其在大学生活中寻求自己的价值和锻炼升值空间。
3.强制性管理与引导式教育相结合。“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学生工作和管理过程中,要加大各项校纪校规的执行力度,严格按照学生手册相关规定考量学生日常行为,使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内在约束与外在规范相辅助,使学生时刻注意,身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要在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约束下成长成才,才是对自身、对社会有益的。在规章制度的实施过程中,还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通过实践检验制度的科学性、适用性、可行性,不断进行完善,建立适合自身管理,适应发展特色的规章制度体系,实现量身定做,使规章制度真正为学生管理工作保驾护航。将引导式教育融入到常规管理中,明晰奖惩办法,加大对评先选优结果的宣传和鼓励力度,扩大其影响范围和程度,以召开表彰大会、张贴评优结果等形式,树立榜样,恰当并有效“利用”学生的虚荣心,让当选学生感受到作为榜样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同时也让其他同学以此为奋斗目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协助学生树立每学期的短期目标。而对于违反校纪校规的学生,绝不姑息,让其意识到行为的严重性,并且为自己的错误行为承担后果,树立责任意识。
三、结语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各高校实现教育培养目标的一种重要手段和不可替代的有效机制。近年来,通过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等方式,学生管理工作不断创新,成绩可喜,在今后的工作中,仍需通过体制和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再上新水平,实现学生管理的科学化,总结典型经验,不断提高理论研究的层次和水平,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形势下,大胆开创学生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