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旧集》的辑录与雕印

2015-12-23 04:04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山人渔洋朱彝尊

周 园

(北京市西城区第一图书馆 信息咨询部,北京100035)

清乾隆刻本《感旧集》(又名《渔洋山人感旧集》)一函4 册16 卷,为卢氏雅雨堂刻本,王士禛辑,卢见曾补传。此书纸墨精妍,雕刻精良,字体秀丽,润朗悦目。书高185 毫米,广137 毫米,版式疏俊。半页11 行,行21 字,小字双行,行32 字,白口,单鱼尾,左右双边[1]。书前附朱彝尊原序、王士禛自序、卢见曾序及感旧集补传凡例,书后附张元撰刻感旧集后序。“感旧集”之名为卢见曾刻本卷端所题,“渔洋山人感旧集”之名为其书名页所题。后人多称后者。北京市西城区第一图书馆藏有此书乾隆刻本,卷轶精整,历经二百余载,仍触手如新,古意盎然,被列为馆藏古本珍籍。2014 年3 月,雅雨堂本《渔洋山人感旧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由此引发笔者对其成书及刻印历程的考索。

《感旧集》是清初著名诗人王士禛辑撰,收录清初顺治、康熙两朝诗人共333 位,诗作2 572 首,涵盖面广,代表性强[2]1,其中不乏钱谦益、吴伟业等名人诗作。王士禛少时以诗闻名,论诗创“神韵说”,文以诗序、传志、题跋为多。王士禛一生著述颇丰,《感旧集》为其秉持神韵理念,精心辑撰的一部诗歌选集。全书不仅将“神韵”理念纵贯始终,彰显“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而且蕴含了王士禛感时怀旧之情,辑选诸多平生师友、故人之诗作。锺大源《读渔洋感旧集偶书》中云:“搜罗暨倡酬,盈箧富词翰。只字绝诋諆,片语亦珍玩。”张世进赞扬该集“谋付枣梨垂不朽,遗编赖有替人搜”,使得布衣诗人得以借此流传后世。朱庭珍《筱园诗话》中也有对《感旧集》的评论:“元遗山所辑《中州集》意在备一代掌故,若诗则佳章寥寥,多无足观。国初若王阮亭所选之《感旧集》、陈其年之《箧衍集》皆同时人诗,虽去取未尽精当,而评隲平允,体例颇严,足成一家之书,可供採择也。”[3]颇得世人赞许。

一 辑录缘起

《感旧集》初成于康熙十二年(1673 年)。是年,王士禛在家乡山东新城为母亲服丧期间,受长兄王士禄(号西樵,官考功员外郎)病逝的触发,感念故友非死则病,触情伤怀,遂辑《感旧集》以怀念故旧,感念旧友、旧事。王士禛《感旧集》卷8 中王士禄卷后有文一篇,阐释了编选缘由:“先是,士禛尝集同时名辈诗为《神韵集》,兄剧爱其书,趣便成之,未及卒业。兹感念存殁,别次平生师友之作为《感旧集》,而以《神韵集》所录旧本,割什三以附益之,因钞兄篇什次于后。昔代宗答王缙云:‘卿之伯氏,天下文宗。’石室所藏,殁而不朽,先兄生值。”[2]628-629

王士禛与王士禄弟兄一向恪守孝道,康熙十一年(1672 年)八月初一,王士禛的母亲太夫人不幸辞世。王士禛与长兄王士禄先后回乡,为母奔丧。《王考功年谱》记:“西樵闻讣绝而复苏,累日不食,杖而后起,亲知多为忧之。”“是年闰七月,以遵旨一并详察议奏事,都察院议,吏部堂上官各降一级,罚俸一年,郎官分别调用。西樵竟镌三级,时论冤之。”“九月,西樵奔丧抵里。寝食不离毡次,中夜哀号,枕席血渍,而体自此不康。”西樵因无故降级,而心情低落,又闻母亲病故,犹如晴天霹雳,伤心欲绝,身体大受影响。此时正遇王士禛在四川主持乡试。《渔洋山人自撰年谱》记:“十月,次内丘,闻太夫人讣,徒跣奔丧,抵里居庐服丧,与诸兄侍太公起居。”[4]210

康熙十三年(1674 年)王士禛辑《感旧集》8 卷成书,撰有自序。序中言:“自考功云亡,倏及半载,恒欲编缀遗文,以报地下。呜咽摧藏,辄掩卷而止。一日读魏太子与元城令书,徐陈应刘一时俱逝,谓百年已分长,共相保何图。数年之间,零落殆尽。既痛逝者行自念也,又读欧阳子所作张君墓表。叙述河南幕府旧游,以为自君之卒,师鲁死,且十余年,王顾者死亦六七十年,其与君同府而游者,盖八九死矣。其幸而在者,不死则病,且衰如予是也,枨触纡郁,不禁泣下沾襟也。”由此,王士禛触发曹丕《与吴质书》中“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的感喟,遂有辑《感旧集》之想,始有编箧中师友往来诗为《感旧集》之举。

二 稿本问世

《感旧集》的刊行问世经历了一个艰辛的过程,由初成的稿本到8 卷本,再到多年后卢见曾整理的16 卷本,从成书到刊印出版,前后历经79 年之久。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书稿一直处于不断的修改和递补之中,另一方面是书中所辑诗句多涉及前朝遗老的怀旧情感,当时文网日密,恐罹祸端,因而未能及时刊印。直到康熙五十年(1711年),王士禛卒,世人仍未见其书。《感旧集》虽未问世,却已让众多学儒有所耳闻了。张元在后序中称:“余闻渔洋先生有《感旧集》一书久矣,先生所著诗古文集及说部诸书,先后皆已行世,独是书久而未出,然尝纵观先生诸书所载,自诸老前辈名公巨卿外,类多隐逸穷约憔悴专壹之士,而于其间或举其生平轶事,以及谈燕歌咏名章雋句……”[2]1191

《渔洋山人自撰年谱》卷上记:“辑考功诗,因撰平生师友诗为《感旧集》若干卷。”惠栋在《渔洋山人自传年谱注补》中曰:“梅耦长《知我录》云:‘新城先生著述,甫脱稿辄已流布,独《感旧集》一书,编成逾廿年不以示人,因别有微指。尝手疏其篇目见示,云:右康熙甲寅撰,故无新篇。尚有《屏风集》,伫近作入之。盖是集始于癸丑,成于甲寅也。’案:《屏 风 集》他 处 不 载,盖 未 成 书也。”[5]140-141梁同书辑《明清两代明人尺牍》载渔洋致姜宸英札云:“弟读礼时,小祥后偶撰《感旧集》,盖有感于陈徐应刘一时俱逝之言,因辑海内师友篇什,自虞山、娄江而下,约录诗五百有奇,存殁悉载,其书略似唐《御览》、《才调》二集,又援《箧中集》载季川、《中州集》载敏之之例,以先兄考公终焉。于中取先生之作最多。此书自讱庵外亦无睹者,以毫无时世周旋,虑且滋谤。三四十年后或有知者。”

康熙十三年(1674 年),《感旧集》8 卷编成,士禛自为序。自序称:“因念二十年中,所得师友之益为多。日月既逝,人事屡迁,过此以往,未审视今日何如。而仆年事长大,蒲柳之质,渐以向衰,岁月如斯,讵堪把玩。感子桓来者难诬之言,辄取箧衍所藏平生师友之作,为之论次,都为一集。自虞山而下,凡若干人,诗若干首。又取向所撰录《神韵集》一编,芟其什七附焉,通为八卷,存殁悉载。窃取《箧中》收季川、《中州》登敏之之例,以考功终焉,命曰感旧集。”[6]《感旧集》的成书与《神韵集》有着很大的关联,《感旧集》中很多诗篇即是直接选自《神韵集》。

卢见曾在《补传凡例》中言:“先生自序编纂是集在康熙甲寅年,是成书已久,特未尝版行于世,闻先生殁后,其甥益都赵缓菴执端,即其家遍索原本不得,得散稿一束,开有目录,抄存此本共为四大卷,卷百余页……”法式善《陶庐杂录》中述:“王新城尚书《感旧集》十六卷,德州卢见曾所重编,乾隆十七年補刊於扬州者也,作者三百三十三人,诗二千五百七十二首,竹垞序云凡五百余首者与此不合,此本出宛平黄昆圃侍郎家,为新城晚年更定未成之书耳,其诗多主神韵,宛然一家言。”乾隆十六年(1751 年),王士禛所辑《感旧集》被卢见曾发现,后经整理刊行。卢见曾序言谓:“乾隆丁巳罢官扬州,尝与马君秋玉(马曰琯)论及此事,自维谫陋不足扬扢风雅而顾瞻当代。迟之又久,以至于今则仍未有其人,予滋惧焉。辛未冬,以公役至京师,谒昆圃黄夫子,于家出所抄渔洋先生《感旧集》见示,拜受而卒读之。其搜剔也,广而不滥,其持择也,约而不遗,窃谓此书传我朝之诗与人与俱传矣。盖治熙之交,正当我朝诗人初盛之会,遁世之遗老,兴国之硕彦,无不萃会一时。”[2]24

王士禛《感旧集》选诗严格,彰显“以诗存人”。这对一些寒士更有积极的意义,那些社会地位比较低或无力自己出版别集的诗人,诗作可以通过选入该总集而流传后世。朱彝尊序中云:“先生仕为郎,一时岩廊翰苑,朝会燕喜,应制投赠之作咸乐得先生甄综之顾,寥寥数人外,多置而不录。”《感旧集》从编选到刊刻成书,内容发生很大变化,在选录诗人、诗歌数量、重新排版、补编小传、补录诗歌、诗歌评价等方面发生很大变化,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辑者诗学趣味及其生平交游事迹,极具真实性。

三 辑刻者

一部《感旧集》将王士禛、朱彝尊、卢见曾3 位文坛名宿联系起来。王士禛与朱彝尊处于同时代,并称“南朱北王”。康熙十八年(1679 年)至康熙三十一年(1692 年)二人同在翰林院为官,神交已久,友情笃深。后世卢见曾,与王士禛同为山左诗乡文人,又都在扬州为官,经历与地域的相似性,使卢见曾对王士禛颇为推崇。卢氏雅雨堂曾为前辈学人王士禛、朱彝尊刻印图籍多种,如《渔洋山人感旧集》、《渔洋山人精华录》等。在朱彝尊之孙朱稻孙的推荐下,卢见曾为已逝世20 余年的朱彝尊刻印《经义考》,使这部凝结朱彝尊毕生精力的巨著刊行问世,嘉惠学林。

(一)辑者——渔洋山人王士禛

王士禛(1634—1711),字子真,一字贻上,小字豫孙,号阮亭,自号渔洋山人,人称王渔洋,山东新城(今桓台县)人,清初杰出诗人、藏书家、文学家。王士禛出生于官宦家庭,祖父王象晋曾任明朝河南按察使。父王与敕(字钦文),母孙宜人。崇祯七年(1634 年)八月二十八日王士禛出生于开封官舍[4]7,王象晋于“豫”地得“孙”,祖父遂呼其小名为“豫孙”。

王士禛兄弟4 人,皆负文才。长兄王士禄工诗最早,对士禛影响最深。士禛自小聪慧过人,5岁学诗,7 岁读《诗经》,肄业之暇,常取文选、唐诗咀吟咏味。久之,学为五七字韵语。士禄见之,甚喜,取王维、孟浩然、王昌龄、韦应物、柳宗元诸名家诗集予士禛抄录[4]10。士禛早岁蜚声,15 岁已结成诗集《落笺堂初稿》,长兄为其刻印。顺治七年(1650 年),17 岁的王士禛应童子试,郡、邑、提学三试皆第一。顺治十四年(1657 年)秋,王士禛游历济南,在大明湖畔结社吟诗,即景赋《秋柳》诗4首,其一曰:“秋来何处最销魂,残照西风白下门。他日差池春燕影,只今憔悴晚烟痕。愁生陌上《黄骢曲》,梦远江南乌夜村。莫听临风三弄笛,玉关哀怨总难论。”[7]秋柳诗不胫而走,传遍大江南北,和者众多。《菜根堂诗集》序云:“顺治丁酉秋,予客济南,时正秋赋,诸名士云集明湖。一日会饮水面亭,亭下杨柳十余株,披拂水际,绰约近人。叶始微黄,乍染秋色,若有摇落之态。予怅然有感,赋诗四章,一时和者数十人。又三年,予至广陵,则四诗流传已久,大江南北和者益众,于《秋柳》社诗为艺苑口实矣。”[5]98-99略带“故国之思”与“盛衰之感”的《秋柳》诗,引发了清初诗坛盛况空前的大唱和。士禛因此崭露头角,颇显文坛领袖之气韵。他曾遍请海内诗人和之,这其中当然包括钱谦益和柳如是,然而“《秋柳》诗眷怀故明,牧斋于郑延平方率师薄金陵败后,何敢命笔”[8],因此,士禛一而再请却终遭婉拒。顺治十五年(1658 年),士禛赴京殿试,中进士。次年十一月,谒选为扬州府推官。其间,士禛于公事之暇,与诸名士摛翰振藻,文酒留连,于红桥、如皋进行修禊活动(见表1),为当时的江南诗坛和文人搭建社交平台,促进江南文化的再生和复苏。钱谦益为王士禛诗作序云:“贻上之诗,文繁理富,衔华佩实。感时之作,恻怆于杜陵;缘情之什,缠绵於义山。”[9]其后,孔尚任、卢见曾、曾燠等人组织的“红桥修禊”,兴会飙举,风骚相接,仍是延续王士禛的遗风流韵。扬州“红桥修禊”至今仍余韵不绝,2008 年10 月,清词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召开,会后偕游广陵,与会学者仍以《浣溪沙》词牌发后红桥唱和之雅兴[10]。[?]

顺治十八年(1661 年),王士禛渡江至吴下,游渔洋山,自此以“渔洋山人”自号。康熙四年(1665年)九月,士禛入京迁官礼部主事。康熙十七年(1678 年)正月,受康熙帝召见于懋勤殿。次日,康熙谕曰:“户部王士禛诗文兼优,着以翰林官用,改入侍讲。”此后,王士禛先后任国子监祭酒、翰林院学士、都察院左都御史,官至刑部尚书,御赐“带经堂”匾额。康熙四十三年(1704 年),士禛因受“王五案”失察牵连,被罢官,实为他曾与废太子胤礽唱和,引起康熙帝不惬。此后,士禛回乡归隐,杜门息影,外绝声华,潜心著述。康熙四十九年(1710 年)十二月,康熙帝眷念旧臣,特诏复其原职。康熙五十年(1711 年)五月十一日王士禛卒,得年78。雍正年间,因避胤禛庙讳,改名王士正。士禛殁后无谥,门人私谥“文介”。《清实录》记载:“乾隆三十年(1765)四月谕曰:‘原任刑部尚书王士正,绩学工诗,在本朝诗人中流派颇正,从前未邀易名之典,宜示褒荣,以为稽古者劝。着大学士察例议谥具奏,寻谥文简’。”[11]17930乾隆三十九年(1774 年)十二月,赐名王士祯。《清实录》载,壬午谕曰:“原任刑部尚书王士正之名,原因恭避庙讳而改,但所改正字与原名字音太不相近,恐流传日久,后世几不能复知为何人所有王士正之名,着改为王士祯,凡各馆书籍记载,具一体照改。”[11]21475王士禛雅负文誉,入祀扬州名宦,又入平山堂,与欧阳修、苏轼并祀,为世推重。

表1 扬州主要修禊[12]

王士禛为一代诗坛盟主,创诗作3 000 余首,《感旧集》为王士禛友人诗作的合集。其诗多抒写个人情怀,清新蕴藉、刻画工整,早年作品清丽华赡,中年清淡苍劲,兼擅各体,尤工七律。论诗创“神韵说”,源于唐司空图“自然”、“含蓄”和宋严羽“妙语”、“兴趣”之说。其诗字少而富神韵之美,律体典雅精工,七绝独具一格,堪比王昌龄、杜牧而无逊色。《王士禛诗歌研究》前言谓:“王士禛论诗崇尚盛唐,上溯魏晋,旁采齐梁,不薄中晚,不卑宋元,门庭广大。《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七三《精华录》提要曰‘当康熙中,其声望奔走天下。凡刊刻诗集,无不称渔洋山人点评者,无不冠以渔洋山人序者。下至委巷小说,如〈聊斋志异〉之类’,士禛偶批数语于行间,亦大书王阮亭先生鉴定一行,弁于卷首,刊诸梨枣,以为荣。……国朝之有士禛,亦如宋有苏轼,元有虞集,明有高启。”[13]所传诗文中,有不少题咏济南风物,记叙济南掌故之作。曾为蒲松龄评点《聊斋志异》,并题诗共勉。著述有《带经堂集》92 卷、《渔洋诗话》3 卷、《池北偶谈》26 卷、《古夫于亭杂录》4 卷、《居易录》34 卷、《香祖笔记》12 卷等传世。

(二)序者——金风亭长朱彝尊

《感旧集》朱彝尊序称:“新城王先生阮亭以诗名天下,久于学,无所不博,其交友较予尤广,感时怀旧,辑平生故人诗,存殁兼录凡五百余首,而以哲昆考功终焉。入是集者,山泽憔悴之士居多,故皆予旧识。其诗或往日所见,谓为无足异,兹讽咏之,而信其可传,传之更久后之嗟,咨叹赏宜何如矣。”

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号竹垞,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浙江秀水(今嘉兴)人。清代著名诗人、词人、学者,以博学多才、出经入史、精于考覆、著述如林而得世人称誉。朱彝尊出生于一个破落的书香之家,曾祖父朱国祚,字兆隆,明万历十一年(1583 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历任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等职。早年尝从事抗清复明活动,事败远游。

青年时期的朱彝尊摒弃科举仕途,而以古学论著为志向,与反清志士和遗民诗人多有往来。中年后因迫于生计,于康熙十八年(1679 年)应清廷博学鸿词试中式,年逾五旬的朱彝尊以布衣授翰林院检讨,时王士禛任翰林院侍读。康熙二十二年(1683 年)朱彝尊入直南书房,充《明史》纂修。其学识渊博,通经史,精金石,能诗文,好藏书。诗与王士禛齐名,时称“南朱北王”。词与陈维崧相埒,为浙西词派的领袖和代表。辑有《经义考》300 卷、《词综》34 卷、《明诗综》100 卷、《日下旧闻》42 卷、《曝书亭集》80 卷、《曝书亭集外稿》8 卷等流传于世。《清史稿》卷484 云:“当时王士禛工诗,汪琬工文,毛奇龄工考据,独彝尊兼有众长。”顾炎武在《广师篇》中赞许朱彝尊:“文章尔雅,宅心和厚,吾不如朱锡鬯。”朱彝尊嗜书成癖,每到一地,总是搜购书籍,自是束修之入,悉以买书。宁波天一阁、嘉兴曹氏倦圃、晋江黄氏千顷堂所藏珍本,因不能出售,他不厌其烦,不辞辛苦,借而抄之,日积月累,其藏书有8 万余卷。诗人赵执信曾说:“论国朝之诗,以朱彝尊及王士禛为大家,谓王之才高,而学足以副之;朱之学博,而才足以运之。”[14]《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朱彝尊诗“至其中岁以还,则学问愈博,风骨愈壮,长篇险韵,出奇无穷”[15]8。朱彝尊于顺治十六年(1659 年)作《同曹侍郎遥和王司理士禛〈秋柳〉之作》:“回首秦川落照残,西风远影对巑岏。城头霜月从今白,笛裹关山祇自寒。亡国尚憐吴苑在,行人只向灞陵看。春来已是伤心树,犹记青青送玉鞍。”[15]92-93又于康熙十年(1671 年)作《红桥》诗以和红桥修禊。

朱、王二人年龄相若,志趣相投,交谊笃深。作为同辈人,不仅在论诗上均有见地,而且均家富藏书。二人在京师翰林院为官期间,经常互借书籍抄录,互为著述作序,王士禛曾借朱彝尊的藏本《能改斋漫录》18 卷抄录,朱彝尊也曾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 年)从士禛处借抄珍本秘籍《太平寰宇记》。康熙二十七年(1688 年),朱彝尊请王士禛为其《日下旧闻》作序,康熙三十年(1691 年)王士禛请朱彝尊为他编选的《十种唐诗选》作序[16]。王士禛的池北书库与朱彝尊的曝书亭均为时人称颂。王士禛称道朱彝尊诗,在《曝书亭集》序中评价:“锡鬯之文纡余澄澹,蜕出风露,于辨证尤精,诗则舍筏登岸,务寻古人不传之意于文句之外,今之作者未能或之先也!”朱彝尊在《池北书库记》中言:“池北书库者,今少詹事新城王先生聚书之室也。新城王氏,门望甲齐东,先世遗书不少矣。然兵火后,散佚者半。先生自始仕迄今,目耕肘书,借观辄录其副。每以月之朔望,玩慈仁寺,日中集俸钱所入,悉以购书。……夫宋元雕本,日就泯灭,幸而仅存于水火劫夺之余,藉钞本流传,顾士之勤于钞写,百人之中一二人而已。”[17]

(三)刻者——雅雨山人卢见曾

《感旧集》的刻印之功,当推卢见曾。卢见曾钦慕前辈王士禛的文采风流,早年受益于王氏《感旧集》,沾其膏馥,兴致盎然。他独具慧眼,于乾隆十六年(1751 年)冬在老师黄叔琳家发现《感旧集》书稿,遂加以厘订,并作序,还将作者补遗之作进行调整,又诚邀81 岁的淄川名儒张元赴扬,共同为书中300 多位作家补做小传。仿金代诗人元好问编纂《中州集》“以诗存史”的前例,搜罗幽隐,知人论世,其体例为编排金代名家诗作,附列作者小传,传中附载作者小字或记录作者议论,既是一代诗歌总集,也是历史汇编。张元,字长四,又字殿传,号榆村,山东淄川人。雍正四年(1725 年)中举,长期在济南缙绅之家坐馆,颇具文名、学有渊源。《淄川县志》卷六称其:“博学强记,力学过人。居恒手不释卷,生平师法,自有渊源。一时名流,若唐太史梦赉、毕解元世持、谭大令再生,皆深许之。”著有《绿筠轩集》、《书香堂制艺》、《平山诗抄》[18]。张元晚年受到卢见曾的推重和提携,为《感旧集》补写小传。他在其书后序称:“余闻渔洋先生有《感旧集》一书久矣……于是遍检渔洋诸书,其有未备则参之他家撰著,搜罗咨访,辑为小传。”同时记录下卢见曾为刊刻此书苦心孤诣、致力尤挚的情景:“发凡起例,增减审定,则公自总其成。时当盛暑,案牍委积应酬轇轕。公五官并用,犹且日不暇给,稍有间隙,即复披阅,膏以继晷。挥汗援毫,动过夜分,如是者两月有余,乃得就绪。公之勤于所事,虽其天性然哉,而于是书亦已究心不遗余力矣。”乾隆十七年(1752 年),《感旧集》手稿被卢氏雅雨堂刊行于世,有裨于王士禛生平学行之考实。

卢见曾(1690—1768),字抱孙,号澹园,又号雅雨,自号雅雨山人,山东德州人。康熙六十年(1721年)进士。历任四川洪雅知县、庐州知府、江宁知府。乾隆二年(1737 年),授两淮盐运使,驻扬州。乾隆十年(1745 年),授直隶永平知府,旋迁直隶长芦盐运使。乾隆十八年(1753 年)复任两淮盐运使,长达10 年。乾隆二十七年(1762 年),卢氏告老还乡。乾隆三十三年(1768 年),两淮盐引案发,因收受盐商贿赂,被押解入狱受审。纪晓岚与卢见曾为挚友,将长女嫁与卢见曾之孙卢荫文。盐引案发,纪晓岚暗中将盐和茶叶放入信封,派专人送达卢见曾,暗喻查盐。卢氏见信即将财产转移,因此惹恼了乾隆皇帝,受到更加严厉的审讯和惩罚,卢见曾因年事已高,最终瘐死狱中。纪昀因漏言获谴,赴戍乌鲁木齐。

卢见曾一生重视教育,兴办书院,所到之处,以兴学造士为先,曾建洪雅之“建雅书院”、六安之“赓飏书院”、永平之“敬胜书院”、长芦之“问津书院”、扬州之“安定书院”等[19]。卢氏为官颇有政绩,且为人正直,雅好诗文,“主东南文坛,一时称为海内宗匠”,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藏书家、刻书家。其诗文颇富文采,有王士禛遗风,少年时曾受教于田香城先生,而香城受教于难兄山姜,山姜曾叩学请益士禛门下。可见,卢见曾的诗学理论渊源于王士禛,一脉相承,师承有序。在扬州期间,卢见曾广结文士,啸咏骈集,扬扢风雅,极一时之胜。卢见曾为饱学之士,喜校刊图书,又礼贤下士。《清史列传》云:“见曾勤于吏治,所至皆有殊绩,然爱才好士,官监运时,四方名流咸集,极一时文酒之盛,金农、陈撰、厉鹗、惠栋、沈大成、陈章等,前后数十人,皆为上客。”“青浦王昶谓其爱才好士,百余年来所罕见。”[20]他效仿王士禛、孔尚任,多次主持红桥修禊,郑板桥、金农、袁枚、罗聘等名士均参与其中。乾隆二十二年(1757 年)三月三日,卢见曾邀集诸名士于红桥倚虹园修禊,作七律4 首,其中“十里画图新阆苑,二分明月旧扬州”广为传唱,各地依韵啸咏相和者竟达7 000 余人,后编诗集达300 余卷,并绘《红桥览胜图》以纪其胜。红桥修禊的美名传遍大江南北,成为中国诗歌史上传诵不衰的盛事。

卢见曾为藏书世家,他秉承家业,几代庋藏,锦函牙签,芸帙盈架,建藏书楼“雅雨堂”,增益图籍10 万余卷,珍秘善本数十种。他以著述、刻书、藏书为己任,置办刻书之所,以校刻古籍闻名于世,藏书以手抄本居多而著名。先后校勘《战国策》、《尚书大全》、《周易集解》,辑刻《雅雨堂藏书》、《国朝山左诗钞》等,著述有《雅雨堂诗文集》、《出塞集》、《雅江新政》、《渔洋山人感旧集小传》、《读易便解》、《尚书大传补遗》等。在扬州盐商、藏书家马曰琯、马曰璐兄弟的协助下,卢见曾补传、刊刻了王士禛的《渔洋山人感旧集》,又补刻了朱彝尊的《经义考》,玉成完帙,枣梨以行,有益来学。他主持刊行的书籍校勘精细,刻板精美,楮墨精良,字体整齐划一,善本居多。

卢见曾刻印的雅雨堂版《渔洋山人感旧集》在扬州印行不久,即遭朝廷禁毁,故成罕觏之书。诗集收入卓有声望的遗民诗人,如顾炎武、邵潜、林古度、申涵光等,他们入选的诗篇不乏怀念旧朝之作,这也是诗集遭禁毁的主要原因。此外,诗集也收两朝为官之诗人,如对士禛有“代兴”之举的钱谦益诗作37 首,曾授士禛诗法的吴伟业诗作43 首,还收入宋琬、施闰章、叶方蔼、陈维崧、朱彝尊等人诗作,突出了“广而不滥,约而不遗”的选诗标准。

四 主要版本

《感旧集》版本除乾隆十七年卢氏雅雨堂刻本外,还出现过清早期钞本、四库全书影印本、清中晚期刻本、清末石印本、清末铅印本、民国排印本等。北京文物局藏有《感旧集》4 卷本,共4 册,为清初钞本,钤有北京市文物管理处藏书印。此抄本共收录335 人作品,其中包括钱谦益、屈大均二人诗作。钱、屈二人之作被清廷列为禁书,清乾隆十七年卢见曾雅雨堂所刻《感旧集》16 卷中已不见屈诗,且历时已远,因而此抄本更接近王氏自辑《感旧集》的原貌。将此本与雅雨堂本对照,有多处字句不同,可进行互勘。“玄”、“弘”字避讳严格。全书抄录端整,字迹不一,从中可见清初诗坛流派之特征。是书曾为北京市文物局收藏,线装书局2005 年出版的《中国古籍善本总目(集部)》中有著录。书高239 毫米,广160 毫米。

民国八年(1919 年)十二月,上海有正书局依据乾隆雅雨堂写刻本石印出版《渔洋山人感旧集》16 卷,线装一函8 册594 叶。书高195 毫米,广134 毫米。此本前有卢见曾刻渔洋山人感旧集序、朱彝尊原序、王士禛自序、卢见曾感旧集补传凡例,后有张元刻感旧集后序。《感旧集》可视为顺治、康熙两朝的经典诗选,主倡“神韵说”。卢见曾《感旧集补传凡例》曰:“一经先生选次,如金之入大冶,渣滓悉化,融炼一色,洵选家之巨手也。”

《感旧集》两卷1 册,竹纸木刻,出版者不详,出版时间为清代,有清名士何维扑题字和康熙、乾隆序文。线装,书高250 毫米,广120 毫米。何维朴(1842—1922),湖南道县人,字诗孙,号盘止、盘叟、秋华居士、晚遂老人。同治六年(1867 年)乡试副贡,官内阁中书,协办侍读,江苏候补知府。何维朴为何绍基之孙,以山水画著称,宗娄东派,清远高妙,对古画之鉴尤精。书法摹其祖父何绍基,亦得神形兼似。少精篆刻,收藏古印甚多,有《颐素斋印存》6 卷传世。何绍基(1799—1873),晚清诗人、画家、书法家。字子贞,号东洲,别号东洲居士,晚号蝯叟。道光十六年进士。咸丰初简四川学政,曾典福建等乡试。历主山东泺源、长沙城南书院。通经史,精小学金石碑版。书法初学颜真卿,又融汉魏而自成一家,尤长草书。

此外,南京图书馆藏有《感旧集》16 卷的康熙刻本,民国时期还出现过中华图书馆石印本,神州国光社铅印本等。1957 年,台湾广文书局出版《渔洋山人感旧集》、卢见曾补传和《渔洋山人感旧集小传拾遗》,陈拾遗著。2014 年3 月,上海古籍出版社依照雅雨堂刻本影印出版《渔洋山人感旧集》,使古籍化身千百,传布为藏,赞襄学术,有裨学林。

[1]王澄.扬州刻书考[M].南京:广陵书社,2003:146-147.

[2]王士禛.渔洋山人感旧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3]张亚琼.《渔洋感旧集》研究[EB/OL].[2013-05-28]http://cnki.clcn.net.cn/kns55/brief/result.aspx.

[4]蒋寅.王渔洋事迹征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5]王士禛,编.惠栋,注补.渔洋山人自撰年谱二卷[M]//张爱芳,贾贵荣,选编.清代民国藏书家年谱.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6]谢正光.清初诗文与士人交游考[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402-404.

[7]王士禛.王士禛诗选[M].赵伯陶,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19.

[8]黄裳.绛云书卷美人图:关于柳如是[M].北京:中华书局,2013:180-181.

[9]钱谦益.钱牧斋全集:五[M].钱曾,笺注.钱仲联,标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765-766.

[10]张宏生.传承与创新:清词研究论文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596.

[11]清实录:高宗纯皇帝实录[M].影印本.北京:中华书局,2008.

[12]曹虹,等.清代文学研究集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102.

[13]王利民.王士禛诗歌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7:1.

[14]清史编委会.清代人物传稿:上编第七卷[M].北京:中华书局,1994:338.

[15]朱彝尊.朱彝尊选集[M].叶元章,钟夏,选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16]张明.王士禛志[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190.

[17]王士禛.重辑渔洋书跋[M].陈乃乾,校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102-103.

[18]袁世硕.蒲松龄事迹著述新考[M].济南:齐鲁书社,1988:269.

[19]林存阳.卢见曾与汉学的崛起[J].清史论丛:商鸿逵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专辑,2007:580-600.

[20]王钟翰,点校.清史列传:卷七十一[M].北京:中华书局,2005:5838-5839.

猜你喜欢
山人渔洋朱彝尊
陈洁白
论谢榛诗歌的山人书写
王士禛“渔洋说部”研究综述
金石同契 共好结纳
——朱彝尊与书法篆刻家的交游
最后的守山人
渔洋山人的三大癖好
——成功男士必备
朱彝尊年谱新考
渔洋河畔的铭记——湖北省财政厅倾情帮扶五峰老区纪略
叫你不告诉我秘方
王士禛《唐人万首绝句选》选诗特征与诗学思想考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