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

2015-12-22 06:14赵自伟
学周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自学能力兴趣培养

赵自伟

摘要:自学是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

中,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的一种学习方法,它会使学生掌握和理解数学的真谛。培养数学自学能力,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自学,并运用各种途径,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学探究,逐步形成自学能力。

关键词:培养 兴趣 自学能力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4.084

高效课堂提倡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主掌控课堂,将课堂上的学习内容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学习行为,不再只是做课堂上教师教学的木头人,呆呆地听教师讲课,而是自己主动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将学习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样的学习过程是属于学生自己的,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才能更和谐,更高效。因此,为了使我们的课堂更高效,必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教会学生自学

(一)让学生学习自学方法

教师如果单纯只给学生布置好自学的内容,不给予指导,一般的学生是不知道该如何自学的。往往只是走马观花,抱着完成任务的态度随便翻翻书罢了。我认为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确立学习目标。其次是加强时间管理。让学生对时间的利用更加高效,对于时间的流逝更加紧张,在有效的时间里做更多有效率的事情。再次是整合利用有效资源。资源是无限的,重要的是怎样在浩瀚的资源海洋中,寻找自己所需的内容,学生要掌握的就是这个方法和策略。最后要重视反馈信息。自学不是毫无目的地胡乱学习,而是有计划、有方向的、目的性很强的学习过程, 学生需要明确这个问题。

(二)培养自学习惯

习惯是人们可以自觉地去做一些事情,不需要别人的监督和督促,这样的学习模式才是学生应该达到的最佳状态,当做某些事情变成一种习惯的时候,每当没能完成时,自身就会感到不安或者失落。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也要如此,让学生养成自学习惯,日后就能自觉地保持自学的良好习惯。

培养自学的良好习惯先要培养预习习惯,因为预习是学习新知识之前的重要环节。

培养数学的预习习惯,首先指导学生读,要求学生逐字逐句地阅读下一节课的授课内容,尽量了解新知识的基本框架(如概念、计算方法、解题方法等)。从整体上对知识有所了解和把握。其次是查,预习的时候如果发现学过的概念有不清楚或者规律、方法等含糊不明白,就要在上课之前的时间里,把自己不太懂的知识进行查阅,通过相关资料的学习,做到尽量不留简单问题。再次是思,对所预习的内容要多问为什么?例如,预习“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要思考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与长度单位间的进率为什么不同?要尝试推导对照,课前自己的推导过程要记牢,其次是将课上教师的推导过程与自己的相对比,找到不同,并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推导。第四是记,预习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不但要理解自学内容,还要识记知识要点、概念、规律等。总之,只有引导学生广泛阅读、积极思维,才能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有了疑问,才能在课堂上寻找答案、生成知识,达成目标。逐渐养成预习的习惯。

二、运用各种途径,激发自学兴趣

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从别人的传授中获得,二是从自己的学习中获得。而通过自学获得的知识往往会记得更牢。所以,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是非常关键的。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讲身边自学成才的事例,或者通过一些科学家的故事来激发学生自学兴趣和信心。如爱迪生,他曾被人称为“低能儿”,可是他通过刻苦自学,终于成为发明家;还有华罗庚,他家境贫寒,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他却凭借着自己的坚强和信念,完成了自己的学业,最后还成为了著名的数学家。利用这些典型实例,不断地激励学生产生自学的兴趣和信心。

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少讲、精讲,有些问题稍加点拨,采用启发诱导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兴趣,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操作、去思考、去交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得到答案。一定要相信学生,还要鼓励学生相信自己的能力,让学生可以在思想上对自学更加重视,愿意自学,产生更大的自学动机。从而使学生从教师“指路”学习,变成自己“找路”学习。

三、指导课堂合作,提高自学效率

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合作学习是为了让学生一起完成一个学习任务,进行一定的责任划分,采取互助性学习。在这个环节中让全班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心参与。由小组长负责组织,围绕问题进行交流、讨论甚至争论,每个学生都可以提出不同的观点。先要分组进行组内一对一讨论,一起讨论如何解决问题,依然解决不了的向其他程度好的学生请教,如此操作,不仅能提高效率,还能促进问题顺利解决。关键点是在学生进行讨论时一定要把握好时间,组织有效讨论,详细记好勾画记录,将自己组内总结出的有效的解题方法和规律整理好,以便供给大家共同学习。教师所起的作用是,解决学生经过讨论后还是难以解决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指导。指导学生课堂合作,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合作的机会

教师要寻找机会、创造机会激励学生合作。比如,教学“步测”时,教师可以设置实践活动步测操场,学生在步测中既要保持步伐大小基本一致,又要数步数,这样测量效果可能不理想,教师就布置两人一组,一人走一人数,给学生合作的机会。

(二)形成合作的习惯

有了合作的需要,教师就要根据班级情况适时引导学生建立合作小组,组织多种形式的讨论,包括同桌互帮式、四人小组研讨式、多人小组合作式和全班合作式等,为学生充分表现、合作和探究搭建舞台。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强化“小组”的集体荣誉感,组内就会出现“互帮互助,扶携共进”的良好氛围,达到合作的另一层意义——共同提高。这样就会逐步形成合作的习惯。

(三)提高合作的效率

为了让合作“出成效,有意义”,给学生设计“合作学习记录表”,要求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时,必须做好记录。在组内每个学生轮流当小组长、轮流做记录员、轮流发言。合作学习开始阶段,教师经常性地回收“合作学习记录表”,对操作错误的及时给予纠正,对操作优秀的要给予表扬,激励学生把合作学习的形式逐步完善。不断提高合作效率。

总而言之,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就要让学生不断地产生要学习的兴趣,重要的是还要掌握自学的方法和策略,将自学养成习惯,会给学生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不管学生将来从事任何职业或进一步的深造学习,自学的习惯都能带给学生无限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契机,这是对学生一生都有用的学习技能。

(责编 赵建荣)

猜你喜欢
自学能力兴趣培养
浅析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初中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