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红燕武汉市按摩医院康复科 武汉 430020
中医按摩辅助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彭红燕
武汉市按摩医院康复科 武汉 430020
中医按摩;脑卒中偏瘫;运动功能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80%的存活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1]。目前,药物治疗很难缓解运动功能,而作业疗法已被西方国家证实为能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提高运动能力的有效手段。中医按摩作为我国传统医学重要组成部分,与西医的作业疗法类似。本次研究采用中医按摩结合作业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后运动功能障碍,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02—2014-01 7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35例,男19例,女16例;年龄43~89岁,平均(63.2±4.2)岁;疾病类型:脑出血20例,脑梗死15例;左侧偏瘫22例,右侧偏瘫13例。观察组35例,男21例,女14例;年龄45~87岁,平均(63.5±4.5)岁;疾病类型:脑出血18例,脑梗死17例;左侧偏瘫20例,右侧偏瘫15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为首次发病,符合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且经头颅CT或MRI证实[2]。所有患者均存在运动功能障碍,生命体征平稳,且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偏瘫,排除年龄90岁以上者,排除存在严重肝、肾功能损害者。
1.2 方法 对照组予常规西医作业疗法,包括卧床休息、保持良好的体位、被动关节运动、桥式运动、神经肌肉促通术、步态平衡等坐站位平衡。另外加以作业疗法,内容包括:(1)早期体位变换,侧位或半侧位,多卧向健侧,防止患侧上肢及肩关节牵拉受压损伤,且要定期翻身;(2)被动活动各个关节,活动度由小到大,以不引起患者疼痛为宜;(3)进行腕部背伸和踝关节等背伸牵张练习;(4)保持良好的肢位,促使患侧处于功能位,上肢以伸展为主,下肢以屈曲为主防止关节挛缩,变形或痉挛等;(5)对健、患侧进行翻身和搭桥运动;(6)坐位或站立位平衡训练;(7)进行步态或上下楼梯训练;(8)日常生活训练,包括刷牙、洗浴、入厕、拧毛巾等;(9)坐位训练,包括床头抬高30°左右,以患者能承受为准,次日则增高10°左右直至维持在90°左右,每次30min,>30min则进行平滑训练等。另外,可进行低频脉冲电疗和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等,对瘫痪侧无法背伸的肌肉则运用低频脉冲电刺激,出现主动收缩则采用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医按摩治疗:(1)采取滚、按、揉、搓、擦等法进行患侧肢体的按摩,同时指按点穴天宗、肝俞、胆俞、膈俞、肾俞、环跳、阳陵泉、委中、承山、风市、伏兔、膝眼、解溪等,根据患者基本情况加减穴位,时间20~30min;(2)在弛缓期用拇指对患侧上肢进行功能性肌肉收缩,对三角肌、肱二头肌、股三头肌等进行指压,时间5~10s,用手掌等拍打患侧肩胛取和背侧区等,频率约100次/min,若刺激过程中出现痉挛则停止治疗;(3)痉挛期则用手掌在患侧上肢进行轻轻按压,在关节痉挛处用缓慢、轻柔的按揉周围肌肉,频率50~60次/min,且进行牵拉手法治疗。以上均1次/d,连续治疗9周。
表1 2组治疗前后相关指标比较(±s)
表1 2组治疗前后相关指标比较(±s)
评分 时间 对照组(n=35)观察组(n=35) t值 P值Fugl-Meyer评分治疗前 15.2±4.7 15.4±4.5 0.894>0.05治疗后1个月29.4±4.6 37.6±4.8 6.733<0.05治疗后3个月40.7±4.2 55.7±3.9 6.325<0.05治疗后6个月66.9±3.5 77.89±5.3 7.894<0.05 Barthel指数 治疗前 17.6±4.2 17.4±3.9 0.893>0.05治疗后1个月34.6±5.2 40.7±4.5 6.732<0.05治疗后3个月55.3±4.5 60.5±3.1 5.674<0.05治疗后6个月67.1±3.5 76.7±5.3 6.084<0.05
1.3 疗效评定标准 患者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评分法进行[3],共50项,每项2分,满分100分。<50分为严重运动障碍。而对于日常生活评分则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共10项,每项5~15分,总分100分。低于60分则为生活不能自理。观察治疗前与治疗后1、3、6个月以上指标变化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组治疗前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3、6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脑卒中偏瘫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后遗症,而康复锻炼是在脑可塑性和大脑功能重组理论下进行的治疗方法,目的是促进部分神经元的再生。研究指出[4],运动疗法可促进大脑皮质活动能力,能改善神经系统兴奋性和反应性,促使运动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同时可促进脑内肾上腺素、乙酰胆碱等神经介质的分泌;另外,运动疗法可保护大脑,减少梗死面积和神经元的损伤,促使失能区功能恢复。研究报道,运动疗法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有利于诱发来自皮肤、关节深浅感受器的传入性活动和大脑中枢运动冲动,能促进大脑皮质功能重组,最终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加上电刺激后能促进肌肉收缩,协调主动机群和拮抗肌群,有助于促进肢体的恢复和随意运动,对偏瘫后的肢体异常模式等有较好作用[5]。
中医认为,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暴强直,皆属于风。所以,脑卒中偏瘫是由于气中无血形成的本虚标实证。而研究又指出,中风后偏瘫是由于风痰流窜经络,筋脉失养所造成的,是机体脏腑阴阳失调,阳气亢进无制而形成的一种病理状态。弛缓期以元神突然受损、肝筋无所主所致,表现为筋肉弛缓无力;痉挛期以元神渐复,但统摄肝筋之能仍有不及,加之肝血不足为主,即“气中无血,血不荣筋”则见肢体痉挛[67]。中医认为,偏瘫是脑髓神机受损,不能正常统摄肝筋,造成肝功能失常,加之肝气血不足不能濡养筋脉故出现肢体痉挛状态。治疗上要提高元神对肢体的控制力,加以按摩方法以达到疏通痉挛、调补气血,消除疲劳和恢复元气,增加局部营养,濡养筋脉和达到送解关节、滑囊、韧带和关节囊等粘连和萎缩等作用,可灵活运动关节、缓解痉挛等。
本次研究运用中医按摩方法,在弛缓期予点、叩、擦等手法刺激运动神经元,诱发肌肉收缩,而在痉挛期则采用按、揉、牵拉等方法,以放松肌肉、松解粘连,防止组织痉挛。研究报道[8],传统中医疗法中的滚法、点按和拿法等在肌力恢复、肢体水肿、瘫肢痉挛状态等方面很有作用,通过对肌肉推拿可促使机械热转化为热能,促进毛细血管扩张,增加局部的皮肤、肌肉等营养供应,促使萎缩的肌肉得到改善,同时可缓解痉挛,消除水肿。现代研究表明,按摩可加强局部组织循环,促进局部组织温度升高,在适当的刺激下促使组织痛阈增加,可缓解肌肉痉挛松弛状态,且按揉法可消肿散结、祛瘀止痛,清除肌肉紧张状态,点按法则可增加血运,顺气降逆、扩张血管等[9]。
本研究结果显示,加用中医按摩治疗1、3、6个月后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明显变化,说明采用中医按摩方法能有效缓解偏瘫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可强化日常生活能力。但需要强调的是,中医按摩是一个持续进展过程,要持之以恒,效果往往是在坚持数月后才能得到明显提高,短期内很难达到立竿见影效果,所以,也要做好患者的心理辅导工作[10]。
[1]林红霞,廖辉雄,王文靖,等.现代康复训练结合中医按摩治疗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疗效观察[J].吉林中医药,2013,33(4):414-415.
[2]谭毓,虞立勤,刘香弟,等.传统按摩疗法与现代康复训练结合治疗脑卒中偏瘫概况[J].北京中医药,2010,27(5):384-387.
[3]Viana R,Pereira S,Mehta S,et al.Evidence for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s for hemiplegic shoulder pain during the chronic stage of stroke:A review[J].Topics in Stroke Rehabilitation,2012,19(6):514-522.
[4]雷龙鸣,庞军,黄锦军,等.按摩足反射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10,10(11):11-13.
[5]范培武,姚婷,胡青,等.针刺拮抗肌配合推拿治疗中风后偏瘫肢体痉挛状态的临床研究[J].按摩与康复医学(下旬刊),2011,2(10):23-24.
[6]陶玉东,王东雁,殷毓琪,等.穴位注射结合神经促通康复技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J].甘肃中医,2010,22(1):31-32.
[7]姚秋丽,郑萍,邬继红,等.穴位按摩对早期中风偏瘫患者抑郁状态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12):1 197-1 199.
[8]谭永霞,戚晓昆.下肢穴位按摩对急性脑卒中偏瘫病人膝过伸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9(10):1 193-1 194.
[9]杨二红,郭政权.针灸、推拿联合功能训练治疗中风后偏瘫62例效果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4,5(1):61-62.
[10]周卫星.针刺推拿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80例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3,6(15):42-43.
(收稿2014-04-12)
R743.3
B
1673-5110(2015)03-01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