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青年教师互动教学能力理论构建及应用

2015-12-22 06:35:58许广永刘福成
关键词:显性胜任隐性

许广永,刘福成

(安徽财经大学 商学院,安徽 蚌埠233000)

根据教育部2013年3月20日的一份统计报告显示,我国高校40岁以下青年教师人数已达到88.44万,占全国高校专任教师总数的61.69%。这些青年教师许多都有博士学位,但是他们多数来自非师范院校,既没有实践教学经验,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学、教学法、心理学等课程的全面学习和训练,他们的教学能力明显不足,[1]特别是在互动教学方面,存在师生互动过于简单,缺乏群体互动;互动形式化,为互动而互动;互动教条化,缺乏创新等诸多问题。[2]不少初上讲台的青年教师出现诸多状况,走进教室浑身不自然、目光不知往哪里投,眼神和学生无交流;手部无意识的小动作太多;照稿子念、对黑板讲,不敢正视学生,和学生无交流;语速快,草草把准备的讲稿念完;怕学生提问,上课没有预留时间和学生互动,下课匆匆离去,等等。这些都是互动教学效果差的典型表现,而互动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教师能力、学科性质、学校教学运作机制、人文环境等都有着一定的关系,[3]其中,教师的互动教学能力起着关键作用。高校教师胜任力的研究成果颇为丰厚,但针对高校青年教师的胜任力的探讨,特别是对青年教师互动教学能力的研究与理论成果还很欠缺。因此,构建高校青年教师互动教学能力理论模型,并以FCM为例加以应用,可丰富教师胜任力的研究,深化互动教学能力理论。

一、研究基础

(一)高校教师胜任力

胜任力(competency)也称为胜任特征,是指任何能将绩优者与绩效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人潜在特征,如动机、个性、态度、价值观、特定知识和技能等,是担任某一特定角色需要具备的胜任力总和。[4]教师胜任力就是优秀教师与普通教师区别的胜任能力特征组合,[5]具体包括职业价值观、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6]高校教师胜任力是指高校教师根据职业表现和任务要求,实现教育目标所具备的胜任特征的独特组合,包括情感道德特征、教学能力特征、动机与调节特征、管理能力特征等。[7]高校青年教师胜任力是指我国普通高校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年龄在40周岁以下的专任教师所具备的胜任特征组合。青年教师互动教学能力其胜任力特征的重要组成。

(二)互动教学

课堂互动实质上就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互动,它先天地蕴含着社会性。[8]社会学习论的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人类的行为是认知、行为和环境因素三者连续交互作用的产物,在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不同的个体之间认知发生交互、行为发生交互、并且受到环境的影响,被称为交互决定论(reciprocal determinism)。简言之,交互决定论即人、环境及人的行为本身三者交互作用,再产生后继行为,三要素不能相互独立于其他二者。王家瑾借以教师、学生和教材三因素,构建师生课堂互动模型:正向互动型和反向互动型;[9]吴康宁根据教师行为对象划分为师个互动、师班互动、师组互动;根据行为属性划分为控制—服从型、控制—反制型和相互磋商型。[10]

互动教学是在知识、情感、思想等方面相互作用和交融中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11]互动教学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特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形成教学中各种因素和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12]从形式上看,分为显性互动和隐性互动,显性互动,可观察到的语言和行为表层互动,师生互动交流,学生之间互动交流,学生、教师、网络之间的互动;隐性互动,比较隐蔽,很难观察到的心理深层互动,包括教学主体和教学环境之间的互动、教学方法之间的互动、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之间的互动等。从互动的内容上看,教学主体之间认知互动、情感互动和文化互动属于隐性互动。[13]两者相互关联,隐性互动由显性互动表现出来,隐性互动的进展程度决定着显性互动的有效性。互动教学目的在于优化教学机制,变革学习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多样化、个性化和具有创造力的人才。[14]

二、高校青年教师互动教学能力理论构建

(一)互动教学能力理论框架

知识的学习是处于一定环境和平台支持下完成的,它是一种真实、复杂的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下,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多向沟通和交流等行为,互动式地完成对新知识的加工和创造,从而习得新知识。如图1所示,互动的个体由学生、教师主体以及学习资源客体构成,学生和教师在互动情境下的行为表现是通过交互方式进行的,而且在不同的学习环境和互动平台下,交互行为亦有所差异,另外,个体的特征影响师生关系,也会影响环境潜移默化的改变,三者的关系是,行为、个体 和环境相互依存,不能把某一个因素放在比其他因素更重要的位置,尽管在某些情境中,某一个因素可能起支配地位。教师和学生之间不是主客体的关系,而是教师、学生、环境三位一体的互动关系。因此,教师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应是学生知识构建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应具备较高的互动教学能力。同时,由于互动教学由个体、行为和环境三位一体构成,互动的形式包含了显性互动和隐性互动,进而,显性互动能力和隐性互动能力构成互动教学能力的两个方面。

(二)高校青年教师互动教学能力模型分析及构建

语言互动能力表现为教师通过启发式发问、指令或建议等方式发起语言沟通和调动学生参与语言互动,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给予鼓励、表扬、认可、同意、忽略、批评等。[15-16]非语言互动能力指借助符号而非言语所进行的互动能力,比如,身体姿态、衣着、个人所属物及空间距离等产生的信息交流的互动能力。其中,教师的身体姿态在师生互动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17]教师的体态语言是典型的非语言行为,用于解释和指导学生的行为,与学生的理解和学习形成互动。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基于计算机技术实现的多媒体组合教学,具有交互性等特点,如互动屏幕技术。特别是随着网络的普及,师生间的沟通途径更加多样和便捷,诸如电子邮件、飞信、QQ聊、微博、微信等,在教学中都将起到加强师生互动的作用。狭义的互动技术是指在网络技术条件下,利用网络技术平台,能够实现学习者、学习材料与教师相互作用和交流的工具及手段,通过互动技术实现人与人思想的真实交流,进而影响到个体或群体的思想和行为。[18]教学技术互动能力是指在网络技术条件下,能够实现交互功能,并且把握在学习者与教学材料以及教师之间的互动工具以及手段的能力。

基于以上分析,高校青年教师显性互动能力可分为语言互动能力、非语言互动能力、教学技术互动能力。

根据上文隐性互动理论,隐性互动能力是指比较隐蔽,较难观察到的心理深层互动以及环境互动能力等。相对于显性互动能力,高校青年教师的隐性互动能力更加匮乏,不管是情感互动、认知互动,还是个体环境互动在教学中都没有较好地运用。

情感互动能力,是指师生互动在情感的交流和相融下,能够调动兴奋的情绪,激发灵感和创造力,推进言语和非言语等手段的交互活动能力。它可以采用结合生活实际体验引入教学内容,也可以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引入教学内容等方式。教师要学会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要多创造机会让学生感受学习中取得成功的快乐,以成功的欢乐鼓舞学生。情感互动的理想效果是双方产生良好的情感共鸣,达成积极的情感体验。

Glaser认为互动过程分为认知支持和认知冲突两个方面,两者并不是截然对立的,认知冲突将引发更深层次的认知支持。[19]由此,认知互动能力可以认为是师生互动过程中获取认知支持和解决认知冲突的能力,包括学术影响认知能力、权利影响认知能力、个人魅力影响认知能力、平等理念影响认知能力。

学习的情境理论认为个体参与实践活动、与环境相互作用是学习得以发生的根本机制,学习是个体与物理和社会场景交互作用的结果,学习效果受到具体情境的影响,情境不同,产生的学习效果也不同。[20]学习过程中的个体环境互动能力可以理解为个体适应动态环境、营造有利环境,促使学习者学有所成、学以致用的能力。

基于此,可将隐性互动能力划分为情感互动能力、认知互动能力、个体环境互动能力。

高校青年教师显性互动能力和隐性互动能力就如海洋里的冰山一样,显露在水面以上的是可见可直接观察到的是显性互动教学能力,而在水面以下的难以直接观察到,必须通过其行为表现间接衡量的是隐性互动教学能力,同时显性互动能力和隐性互动能力构成一个整体,构成高校青年教师互动教学能力模型,见图2。

三、高校青年教师互动教学能力理论模型的应用

翻转式教学增加了师生互动的时间,使学生可以自控式地深度学习,满足其学习需求,获得个性化的教育体验。[21]随着教学过程顺序的颠倒,学习过程中个教学环节以及对教师的能力也有不同的要求。在翻转课堂过程中,教师的课前和课中与学生的有效互动尤为重要。翻转课堂教学可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教学准备阶段、记忆理解阶段、应用分析阶段、课堂综合阶段,前三个阶段在课前完成,主要通过教学技术互动,特别是网络互动,最后阶段在课堂完成,师生面对面的互动交流。在这四个阶段中,对教师的互动教学能力有不同程度的要求,如图3所示。

教学准备主要包括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的提出、教学任务布置以及教学课件、视频等教学内容的制作。这一阶段需要教师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知识认知互动能力、课前情感互动能力和网络交互能力。记忆理解阶段是指学生通过观看课前布置的任务、记忆并理解知识点、知识结构以及知识背景等。这一阶段需要教师通过网络互动,协助学生自主完成。应用分析阶段是在记忆理解的基础上,学生自主将前面理解记忆的知识用于练习和课前教学任务,这些练习和任务学生可以通过查阅网络资源或在线互动交流完成,具体可以采取读后感、主题写作、在线的配对互动练习来完成,从而实现知识的内化与应用。这一阶段教师的网络互动能力和认知互动能力依然很重要。课堂综合评价阶段是师生面对面互动交流学习过程,学生对课前互动学习成果进行展示,因为课前学生对知识有一定的理解和把握,师生可以通过进一步互动交流,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并且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完成小组讨论、情景对话、角色扮演、主题演讲等一系列教学互动。在翻转课堂的教学环节,课堂师生语言互动、非语言互动等显性互动,知识认知互动,情感互动、个体环境互动等隐性互动都将得到集中体现。

四、结语

互动教学能力是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亟需提高的重要方面,对于改善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果和质量具有积极的作用。高校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深入理解互动教学原理,把握何时互动、怎样互动,积极培养自身的互动教学能力。不仅要拥有语言互动、非语言互动、技术互动等显性互动教学能力,而且还应积极培育认知互动、情感互动和个体环境互动等隐性互动教学能力。青年教师在互动教学过程中,应设计好每一个环节,利用自身的互动教学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窘境,使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主动思考、主动提问,形成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学生基于课程设计主动学习的师生互动的良好局面。

[1]许广永.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分类管理研究[J].蚌埠学院学报,2013,2(6):65-69.

[2]蔡仕鹏.关于大学互动教学方法的创新思考[J].吉林教育学院学报,2014,30(1):19-20.

[3]孟祥林.师生分层 以生为本:互动课堂的问题与对策[J].高等教育评估,2010(4):54-59.

[4]Mcclelland D C.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intelligence.”[J].Americanpsychologist,1973,28(1):1.

[5]李晔,卢静怡,鲁铱.对教师胜任力建模中“绩优”标准的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12(2):21-25.

[6]牛端,张敏强.高校教师胜任特征模型的构建与验证[J].心理科学,2012,35(5):1240-1246.

[7]刘先锋.高校教师胜任力及发展策略初探[J].中国成人教育,2008(1):93-94.

[8]左璜,黄甫全.课堂互动研究的主题、方法与趋势[J].外国教育研究,2011,38(5):81-86.

[9]王家瑾.从教与学的互动看优化教学的设计与实践[J].教育研究,1997(1):51-55.

[10]吴康宁.课堂教学社会学研究中的现场观察[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1):28-34.

[11]孙泽文.互动教学:理论基础、实施原则和相关策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0(10):51-55.

[12]谢建,刘晓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体系的构建[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6):112-113.

[13]张俊英.大学英语多维互动教学模式行动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

[14]李武斌.关于师生“一体化互动”教学模式的探讨——以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试验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2,29(3):25-28.

[15]Sinclair J M,Brazil D.Teachertalk[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2.

[16]Chin C.Classroom interaction in science:Teacher questioning and feedback to students’responses[J].InternationalJournalof ScienceEducation,2006,28(11):1315-1346.

[17]Valenzeno L,Alibali M W,Klatzky R.Teachers'gestures facilitate students’learning:A lesson in symmetry[J].ContemporaryEducationalPsychology,2003,28(2):187-204.

[18]Locatis C,Al-Nuaim H.Interactive technology and authoring tools:A historical review and analysis[J].Educationaltechnology researchanddevelopment,1999,47(3):63-75.

[19]Glaser R.The matur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cience of learning and cognition and educational practice[J].Learningand instruction,1991,1(2):129-144.

[20]姚梅林.从认知到情境:学习范式的变革[J].教育研究,2003(2):60-64.

[21]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2012(4):46-51.

猜你喜欢
显性胜任隐性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反歧视评论(2019年0期)2019-12-09 08:52:40
新形势下如何增强会计从业人员职业胜任性
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
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对管理绩效的影响
消费导刊(2017年24期)2018-01-31 01:29:31
社会权显性入宪之思考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传播(2015年14期)2015-07-18 11:14:05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新闻传播(2015年8期)2015-07-18 11:08:25
显性的写作,隐性的积累——浅谈学生写作动力的激发和培养
中学语文(2015年27期)2015-03-01 03:53:28
隐性但可预防的危险
世界科学(2014年8期)2014-02-28 14:5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