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霑霞
(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教务处,安徽 马鞍山243041)
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翻转课堂作为一种突破传统教学理念的教学范式正日渐成为一股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强大动力。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翻转课堂的主要特点在于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和宏观社会教育系统设计理论,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界限。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让学生从被动接受教育转变为主动参与教育,以独立的主体身份在教育实践中进行自我教育,已成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的迫切需求。
Large和Platt指出,翻转课堂是创设包容性学习环境的路径。[1]在美国佛罗里达州杰克逊维尔市召开的第十一届教学国际会议上,Baker递交了一篇关于利用网络课程管理工具实现“classroom flip”的论文。[2]此后,“flipped classroom”这一概念逐渐被人们所熟悉和使用,与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相关的研究也日渐增多。2011年,乔纳森-伯格曼和亚伦-萨姆斯出版了专著《翻转你的课堂:时刻惠及课堂上每位学生》(FlipYour Classroom:ReachEveryStudentinEveryClassEvery Day)。该书受到了国家教育技术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简称ISTE)和美国督导与课程开发协会(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简称ASCD)的大力推荐。[3]在国内,自曾贞以及张金磊等对翻转课堂做了较为系统的评介之后,翻转课堂这一概念开始为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所熟悉。[4-5]
翻转课堂教学范式所依据的主要是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同化和顺应是外部知识内化成学习者内部知识的两种必不可少的机制。因此,在教学设计上,不再以单纯的知识传递为中心,而是强调以教学任务导入为先导,通过学习者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和反馈,建立有利于学习者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资源环境和运行机制。
较之于传统的课堂,翻转课堂最主要的特征在于其打破了课堂时空界限。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要求学生课前自主预习,然后在课堂内完成教学计划内容的讲解,引导学生认知结构的同化和顺应,通过布置课后练习和预习任务,达到巩固所学的目的,同时为进入下一课堂教学环节做好准备。在这样一个由课前、课中和课后组成的教学循环中,教师起主导作用的仅在于课堂这一环节。翻转课堂则要求教师充分利用课堂内外的各种资源,在三个环节中发挥不同的作用,在整个教和学的实践过程中成为导学者、助学者、督学者和评学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的是围绕学习主题,引导学生进入知识情境,启发学生独立探索,组织小组讨论和交流,给予反馈和评价。可见,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实践主体地位得以突出,而教师在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不再是单一的课堂知识传授者,而是根据具体的教学任务和时间而变化。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之外通过自己探索或与他人讨论,解决一部分原本需要在课堂内解决的问题。这不仅可以实现教学时空的延伸,还能实现师生角色的互动“翻转”。
笔者将翻转课堂的理念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目标相融合,构建出一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在这一模式中,社会实践教学和网络助学被放到和课堂教学同样的地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教学内容通过虚实两种箭头指向不同的教学环境,实线箭头指向的是实现教学目标内容的主要途径,而虚线箭头指向的则是辅助实现途径,如此打破了传统的单一的课堂教学界限。
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实践教育的重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结果。已有的研究表明,把实践教育的理论和方法运用于当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对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整合和利用高校自身丰富的教育资源,促进大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等具有巨大的现实价值。而将互联网络因素纳入教学设计,是主动应对挑战,积极创新教学模式的必然选择。互联网络是现代科技发展的结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无法回避其带来的挑战。当前,以QQ、飞信、微博、微信等即时媒介工具突破了信息传递的单向性和时空界限,“也使思想政治教育在载体、途径、方法等方面面临着创新的机遇”。[6]
学生作为学习实践者、教师作为教学实践者,是作为不同实践内容的实践主体并列存在的,而又以学生接受教学内容为起点。两个主体的确立,实现了学生和教师在教和学的过程中地位的双重“翻转”,避免了实践教育主体模糊或者单一主体的认知局限。其中,辅导和自学方式的提出,则是基于现代社会的教师已经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来源这一共识,这可以节约原本需要在课堂进行知识传递的时间,教师在课堂上将有更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以及运用所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上述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模式只是在宏观上将各种教学因素进行了整合和关联,而要将该模式所体现的思想运用到教学实践中,还需要进行可操作化的设计。
在图2所示的教学过程设计中,学生的学习实践行为和教师的教学实践行为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教学过程起始于教学目标的导入。教师的教学实践和学生的学习实践可依据教学目标的特点和具体的教学环境条件,选择最为恰当的实践途径。这种选择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几种形式的组合,教师和学生可以综合各种因素灵活选择。无论是哪一种或几种教学途径的教和学的实践活动,都需要进行效果评估。教学效果评估因教学途径不同而各有侧重。如实践教学的评估以实践报告、图片和音(视)频等材料为依据,课堂教学实践可以通过主题演讲、小组讨论和辩论的形式加以考查,而网络自学和辅导途径的教学实践效果则可以通过学生的学习笔记以及与教师的在线交流情况综合判断。当评估的结果表明师生的教学实践活动实现了教学目标的时候,于是可以进入新的教学目标导入环节。如果评估的结果不理想,那么仍需回到最初的教学目标导入,寻求更为有效的教学实践途径。
拓宽教学实践途径,打破传统课堂的时空界限,赋予学生和教师一样的主体地位,这是“翻转课堂”教学范式给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带来的启示。本文提出的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过程设计,符合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能够为本土化的翻转课堂实践提供参考。当然,由于对实践教育的片面理解,或不够重视,促进实践教育有效开展的环境条件和组织管理机制远未形成,如何将实践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有机地融合,如何消除网络带来的消极作用,以及如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评估的信度和效度等问题,还都有待深入研究和探索。因此,笔者所探索的模式及设计的教学效果和可操作性还有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检验,从而进一步修正和改进。
[1]Large,M.J.,& Platt,G.J.Inverting the Classroom:A Gateway to Creating an Inclusive Learning Environment[J].TheJournalofEconomicEducation,2000(1):30-43.
[2]Baker J.W.TheClassroomFlip:UsingWebCourseManagementToolstoBecometheGuidebytheSide[C]//J.A.Chambers(Ed.).Selected papers from the 11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llege Teaching and Learning.Florida US:Florida Community College at Jacksonville,2000:9-17.
[3]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2):58-64.
[4]曾贞.反转教学的特征、实践及问题[J].中国电化教育,2012(7):114-117.
[5]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51.
[6]王霞娟,陈海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创设的方法探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1):8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