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荷花
【摘要】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应用,必须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通过富有成效的有创意的媒体“语言”,找到有助于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生长点”。关于媒体的设计与应用,要关注语言的感悟、品味,关注思维能力的训练,关注想象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媒体设计与运用;关注点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教师应该深刻地理解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并在教学实践中自觉地把握,始终咬定“语言实践”不放松。而作为辅助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工具——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应用,也必须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通过富有成效的有创意的媒体“语言”,找到有助于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生长点”,为学生有效的语文学习“助一臂之力”。
一、媒体的设计与运用要关注语言的感悟、品味
只有扎扎实实地开展好听、说、读、写等实践活动,才能真正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丰富审美素养。在此思想指导下,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媒体的设计与应用的着眼点与着力点应让学生把握“形象”和“抽象”的区别,通过阅读、比较、欣赏等语言训练,让学生深入理解语言文字的特点,掌握其运用规律和技巧,进而促进学生语言感悟及运用能力的提高。
我校一位新上岗的教师执教《大自然的语言》一文,在讲到“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这个问题时,该教师让学生一边阅读课文,一边观看循环播放的体现物候现象的图片和表格,然后让学生判断这些图片和表格到底是属于四个因素中的哪个因素或哪些因素。学生讨论热烈,发言积极……反思此教学环节,在学生理解作者“写了什么”这点上,教学目的固然是达到了——学生通过图文对比,直观地认识到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大因素。但作为语文课来说,阅读此文的目的不仅是掌握物候学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理解作者怎样选择和组织语言,条分缕析地告诉我们这些知识的。比如,四个因素在说明的时候是否有所侧重,文章在语言表达方面有何突出特点,等等,这才是学习说明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遗憾的是一些老师在阅读课堂上不以语言训练和实践为“立足点”的课堂,忽略了应有的语言实践机会。
二、媒体的设计与运用要关注思维能力的训练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潜入文本,通过阅读语言文字能够感受到字里行间作者描绘“形象”所寄托的情感、态度,并领略到其中的审美内涵和文本的表达形式之美,这才算是走进了文本,真正读懂了文本。同时,在自主阅读、品味、感悟的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审美素养才会得到有效的提升与丰富。然而,据笔者观察、分析,一些老师在进行媒体设计时,却往往不尽人意,没有收到理想的效果。例如,指导学生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欣赏感悟文章第二段“百草园”时,执教者运用课件呈现了一幅“百草园”图画,要求学生对照图画,思考以下几个问题:①这一段落描写了哪些景物?②这些景物有着怎样的色彩?③对照插图你能发现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景物的吗?④从作者对景物的描绘中,你能感受到作者融入了怎样的感情吗?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实施是否有效,是否能够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就要看它是否遵循了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能够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上述阅读活动,由于插图的及早出现,学生很容易捕捉到问题的答案,其思维能力没有得到考验和锻炼。学生所获取的知识是肤浅的,他们只会知道百草园里哪些景物,处于什么状态,作者是按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的。但倘若教师能够锁定文本,引导学生欣赏哪些修饰性的词语好在哪里,能否替换;再引导学生思考作者能否再按另一顺序来描写百草园的景物;你心中的“乐园”和课文中所描写的乐园是否一致等一些问题时,学生的思维自然就会被激活,就会通过比较、鉴赏,领悟到鲁迅先生对景物进行描绘的用意。因此,出示图画并采取读文与读图相对应的方法去理解文本之美,只能导致学生的思维停留于文字的表层,而没有深入字里行间,去领略其蕴含的情感与思想。
笔者通过教学实践认识到,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过分依赖插图的直观形象的作用,而要立足语言文字,从文字中去探寻、发掘能够引发学生情感共鸣的“训练点”,比如说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百草园”这一段落,就可以引导学生针对两个“不必说……”和一个“单是……”,进行玩味、赏析,针对“按斑蝥”这一细节的作用进行深入思考,等等。通过这些有价值的阅读活动,学生才会自然而然地感悟语言文字背后的东西,体察到作者当时的内心状态和情感倾向。
三、媒体的设计与运用要关注想象能力的培养
从文学创作和读者接受的规律出发,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中常常出现许多艺术性的“留白”,这些“留白”为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让读者能够“由此及彼”,由文本中主人公的经历联想到自身的生活和审美经验,进而发挥阅读的教化、感染、启迪等作用。在阅读课堂中,教师要善于借助课件的展示来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激活学生的美好体验和审美感受,让学生在充实“留白”的过程中,将文本理解引向深入,让学生在文本中“走个来回”,既感悟了文本的内涵,又领略了表达的艺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语言欣赏和应用能力。
如,教学朱自清的《春》,在完成了对“春草图”的文本赏析后,笔者出示了“春草图”的插图,并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插图中,作者笔下的“春草图”绿草如毡、野花遍地,孩子们在草地上尽情地玩耍、嬉戏,但画面毕竟是静止的,难免有些单调,同学们能不能展开想象的翅膀,让更多的景物来充实这幅画面,使之更加多姿多彩、有声有色、洋溢着盎然的生机?学生的想象被这一问题激活,流淌于口中的精彩描写也“应运而生”,诸如鸟儿翩飞、虫儿鸣唱、燕子衔泥……合情合理的美妙想象,赋予了画面更多的生机与活力。在这个教学环节里,插图的使用并没有让学生拘泥于文本,让学生停留在“看一看”,跟文本“比一比”的层面上,而是把它作为一个思维的平台,放飞学生的想象,赋予了教学设计一种开放性的特质,学生不仅领略到了大作家笔下的“春草图”之美,而且能借助自身的生活体验充实、丰富所呈现的画面,使之更加绚烂多彩、生机盎然,这样的过程是对画面内容的重构。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审美素养都得到了同步发展。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