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智库发展现状及路径探析

2015-12-21 09:14费园园,杜孝珍
新疆社科论坛 2015年4期
关键词:智库建设研究

我国高校智库发展现状及路径探析

费园园杜孝珍

摘要高校智库指的是隶属于高校,从事政策研究和咨询的机构。高校积极参与决策咨询,充分发挥思想库、智囊团作用,成为当前推动社会科学事业的主要力量之一。高校智库依托高校的资源而建立,其场所、研究人员通常都隶属于高校,资金通常至少可以小部分来自于教育机构,人员通常和高校教育机构的人员是重叠的,他们在教育学生的同时发挥决策咨询功能。高校智库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尊重智库自身发展规律的同时,也要营造适合其发展的环境。要明确身份,即“正身”又“瘦身”;健全高校智库与政府的沟通机制;打破壁垒,构建高校智库发展的联系网络;完善评价标准,科学评价成果;培育高校智库典范,引领新型智库发展。

关键词高校智库发展优势存在问题路径探析

文章编号中国图书分类号G649

作者简介:( 费园园 新疆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女

一、关于高校智库的概念解读

(一)智库。

智库,又称智囊团或思想库,主要是指以公共政策为研究对象,以影响政府决策为研究目标,以公共利益为研究导向,以社会责任为研究准则的专业研究机构。智库是一个国家“软实力”和“话语权”的重要象征,“它的出现对于改善政策系统和环境、促进决策质量的提高有着积极的影响”①。在我国,智库由于自身具有的“咨政启民”的重要作用,已经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力量之一。

(二)高校智库。

在众多的各式各样的智库中,高校智库是重要的组成部分。高校智库指的是隶属于高校,从事政策研究和咨询的机构。高校积极参与决策咨询,充分发挥思想库、智囊团作用,成为当前推动社会科学事业的主要力量之一。高校智库依托高校的资源而建立,其场所、研究人员通常都隶属于高校,资金通常至少可以小部分来自于教育机构,人员通常和高校教育机构的人员是重叠的,他们在教育学生的同时发挥决策咨询功能。

我国的高校智库虽然起步晚,实力不比官方智库,但其社会影响正日益加深。如2015年3月由广西大学牵头,协同南开大学、云南大学、西南交大等6家支撑单位、10家核心单位和11家成员单位共同组建中国-东盟区域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致力于发展中国-东盟领域政治、经济、国防、外交等重大问题的合作与创新研究。2015年3月23日,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启动国内首个农村发展智库平台,实现对全国60万个村庄的数字化管理。②这些事例都在表明,高校智库是当今社会发展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

二、我国高校智库建设历程

当前,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改革与发展问题相伴,经济与社会矛盾交织。改革发展任务越是艰巨繁重,越需要强大的智力支持。高校作为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主力军,是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力量,其建设历程具有起步晚、发展快的特点。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积极参与决策咨询,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作用。”2011年《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0 年)》在“主要任务”和“重点建设内容”两部分再次强调要加强高校智库建设,建设一批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享有国际声誉的学术高地和咨询智库。③在国家教育部的推动下,截至2012年,中国高校智库有700家左右,占智库总数的近1/3。④

2013年5月,教育部主持召开“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推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座谈会”,刘延东副总理在会上强调了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并就如何破解发展难题、推进高校智库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⑤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

在2014年上半年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了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性,并作出关于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批示,把智库发展提高到了国家战略高度。⑥2014年2月10日,教育部以教社科〔2014〕1号印发《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这标志着我国由政府统筹的高校智库建设正式启动。

2015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意见》指出要把高校智库作为构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强大动力。

这些鼓励高校智库建设与发展的政策,不仅反映出国家对高校智库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而且也反映出了我国高校智库建设起步晚,诸多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需要在结合本国国情的基础上,借鉴国外成熟智库的经验,进一步发展完善。

三、我国高校智库的发展现状

(一)我国高校智库的发展优势。

我国高校智库虽力量有限,但结合我国的国情和高校的自身特点,从社会影响力和发展前景来看,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1.从发展动力来看,高校智库政策利好。

现阶段,我国高校智库发展的最大特点就是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保障。近年来国家不断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引导高校智库的发展,提出努力打造一批党和政府“信得过、用得上、离不开”的高校智库。国家先后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和《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一步步明确了高校发展的思路与方向,为我国高校智库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方向引导,这是我国高校智库发展的最大亮点。

2.从先天条件来看,高校智库具有多方面的研究资源优势。

在全球化、多元化、信息化的时代 ,政府面临的决策问题越来越复杂化,单靠政府一方的智力很难应对这种新常态。所以必须借助社会的力量,聚集社会的智慧来处理复杂多样的社会问题。高校智库具有多学科综合优势,先进的科研设施、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而且与社会公众有着广泛深入的互动关系,以及多层次、多类型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关系,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常常能够提出有益的建设性意见,是政府得力的“助手”。正如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指出的:“我国高校聚集了80%以上的社科力量、近半数的两院院士、60%的‘千人计划’入选者,以及规模庞大的研究生本科生队伍,研究实力雄厚、信息资料丰富、对外交流广泛,是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力量。”

3.从发展体制上看,高校智库具有相对独立的科研环境。

独立性作为智库的最基本属性,是智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素。我国的高校绝大多数属于事业单位,高校智库作为高校的“智力产品”,附属于各个高校,不具备法人地位上的独立性。但是相对于党政军智库、社科院智库来讲,高校智库具有与生俱来的优越性——不依附于党政机关,这使得高校智库能够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工作,一定程度上减少政府有意无意的干预,从而保持政策研究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4.从科研的透明度来看,高校智库具有极强的“坦率”性。

公开透明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最好的“防腐剂”。我国大多数官方智库带有“神秘色彩”,信息封闭,数据保密,在对外互动上显得格外保守,而高校智库在这一方面却表现得十分“坦率”。它可以根据社会实际问题开展研究,通过调研获得一手资料,把分析所得的客观公正的研究成果借用多种传播渠道公之于众,表现出极强的公开性。这种“坦率”的公开性和所具有的社会关怀必然加深公众对高校智库研究成果的认识、理解与信赖,从而引发高校智库与社会公众的常态互动,增强高校智库的政策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

5.从社会角色来看,高校具有相对较高的社会认同度。

高校智库的工作人员来自社会最基层,他们是社会问题的切身感受者,也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建议者。在决策过程中,高校智库不仅扮演了公众与政府沟通的桥梁,而且也是连接公众与政策的纽带。相对于社会上出现的某些趾高气昂的“官方人员”,人们更愿意相信来自广大群众中的智库代表,高校智库的报告、建议因而更容易被公众接受,得到公众支持的决策建议也往往被政府采纳。据统计,“2011~2013年,高校社科界为党和政府及企事业单位提供咨询报告26530份,累计有14043份被采纳。”⑦政府和社会对高校智库的认同成为高校智库的一种无形而宝贵的资源。

6.从自身发展来讲,高校建库热情高昂。

高校智库发展繁荣不仅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支持,更与高校自身重视智力建设,重视高校创优发展有关。自《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发布以来,全国重点高校无不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与活力,引领本地区智库建设。目前,上海首批建设18家高校智库,这些高校都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转型方面积极发挥作用。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石河子大学等高校就加强智库建设召开专门座谈会,尤其是地处西北的石河子大学,十分重视高校智库建设,该校智库已为新疆、兵团各级部门提供咨询报告70余份,为企事业单位提供咨询服务500余项,为兵团各级培训专业技术人员3000余人次,为了进一步打造高端智库品牌,承担对国家、民族的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石河子大学紧紧围绕“一带一路”和“三化”建设等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把自身的研究优势与地方特色、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结合起来,根据现实问题主动承担相关课题,将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同时,要求本校智库主动开展区域发展、企业管理、团场城镇建设等领域的前瞻性、对策性研究,可谓全国高校智库建设中的楷模。

(二)我国高校智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校智库发展很快,为国家及地区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亟需解决。

1.高校智库的身份困境。

俗话说“师古之道,必也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高校智库要持续健康发展,当务之急就是要解决好身份问题。我国的高校智库附属于各个高校,不具备独立的法人资格,而我国的绝大多数高校都是事业单位,因此,高校智库就带有一定的准官方或半官方色彩。中国高校智库的这种身份困境会产生以下问题:一是与民营智库相比,优越的生存环境,稳定的经费来源,使高校智库没有生存压力,因而也缺乏竞争力;二是隶属高校,没有独立的法人资格,财务上不能独立核算,事权也受到较大的限制;三是我国高校智库数量较多,但却没有明确的管理机构对其监督管控,所以可能会存在内部管理的漏洞和腐败问题,甚至带来盲目建库的“一窝蜂”现象。要使高校智库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使其研究潜力充分释放,就需要首先解决高校智库的身份困境问题。

2.高校智库信息获取困难。

决策咨询研究必须以一定的客观的信息数据为依据,高校智库的信息搜集除了开展实际调研外,有很大一部分则来源于政府的报告年鉴,由于政府的信息公开透明度不够,加之高校智库既不能从政府手中直接获取第一手信息数据,又不能完全寄望于政府信息公开,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自然难以保证。

3.高校智库研究团队模式单一。

当前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和多元性日益增强,任何一项公共政策的出台都需要权衡社会各方的利益,这就要求智库吸纳不同专业领域的研究人员从不同的视角分析问题,权衡利弊,建言献策,提出令人满意的方案。但很多高校智库仍然采用传统的组建模式,即研究人员均来自同一院系甚至同一学科、同一专业,另外,各高校由于受地域限制、竞争关系或观念限制,很少进行校府、校校、校所组团,而是各自为政,这样使得团队成员知识结构单一,视角狭窄,研究的广度、深度难以拓展,研究成果质量较低。

4.缺乏对高校智库研究的科学评价。

首先,就评价指标来看,在高校智库评价中,往往依据科研项目来源、级别、数量、科研成果的经济收益等量化科研分值。而高校智库研究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三种不同性质的类型,其中有些研究类型很难进行量化考核。简单的量化评价,基本不符合科研生产规律。另外,评价体系不健全。从目前来看,无论是对官方智库的科研评价,还是对高校智库的科研评价,主要是行政机构来主导,外部评价机构很难介入,这样的评价在实践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马太效应”。缺乏科学、灵活的考核评价机制,不仅会影响到高校智库科学研究的积极性,也会制约其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

5.不敌国内官方智库, 更缺乏国际影响力。

2015年1月15日,中国零点研究咨询集团下属的零点国际发展研究院与国新办下属国家重点新闻网站中国网联合发布了《2014中国智库影响力报告》,此报告将我国智库按综合影响力进行排名,前五名只有北京大学入列,前十名中只有两所知名大学(见表1)。

表1 2014年中国智库综合影响力排名

2014年1月22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与公民社会计划国际关系项目”发布《全球智库报告2013》报告,报告指出,目前全球共有6826家智库,其中美国1828家、中国426家、英国287家,是世界智库数量最大的三大国家。而在全球最佳大学智库排名前40强中中,中国大学智库的数量只有两位,远远落后美英两国(见表2)。

表2 2014年全球最佳大学智库排名

2015年1月22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与公民社会计划”继续发布《全球智库报告2014》报告,并在全球55个城市同时发布。在前全球智库150强榜单中,我国有七家智库上榜,其中仍然只有两所大学智库。

表3 2014年全球智库150强中国上榜名单

综合这三份报告,可以发现如下特点:一是国内官方智库势力强劲。不论是全球智库排名还是国内智库综合影响力排名,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均独占鳌头,可谓中国智库界的“佼佼者”。相比之下高校智库数量极少。二是中国高校智库与世界顶级高校智库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尽管中国已经成为智库数量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智库大国”,可是上榜高校智库的整体水平和影响力还需进一步提升。

四、我国高校智库发展的路径探析

高校智库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尊重智库自身发展规律的同时,也要营造适合其发展的环境。针对我国智库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和完善。

(一)明确身份,即“正身”又“瘦身”。

高校智库健康成长的头等大事便是“正身”。有了清晰的身份定位才有权责明确的运行机制,才能使高校智库真正地放手干事。目前,各高校智库都隶属于各个高校管理,但各个高校各自为政使得高校智库的数量和质量无从考究,因而造成了高校智库当下的“混乱”和“虚胖”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为高校智库“正名”,在法律上明确高校智库的身份,解决好隶属问题,建立统一的高校智库登记体系,形成监管有力的智库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其次,要为高校智库“瘦瘦身”,建立健全高校智库考核标准和准入制度,对不同研究领域和不同研究方向的高校智库进行绩效评估,把智库的实际贡献作为考核依据,因校制宜,淘汰落后的高校智库,真正使高质量的高校智库发挥效力。最后,在“正身”“瘦身”的基础上,下放权力,在管理体制上为高校智库“松松绑”。在领导体制上,政府要为高校智库人员灵活进入政府机构任职、借调、调研提供时间和空间;允许高校智库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去雇佣自己的项目工作人员;允许高校智库公平获取政府数据,为研究提供基础。在领导方法上,政府要鼓励高校智库能发出不同于政府的声音,允许高校智库可以比较灵活地使用经费,尊重知识密集型产品的价值,提高优秀研究人员的待遇,从而激发智库的活力。

(二)健全高校智库与政府的沟通机制。

高校智库的科研项目一部分来自政府的委托,一部分来自其他企业机构的委托,其研究成果以产品的形式由委托机构购买。政府购买高校智库的科研成果成为高校智库实力的象征。但因为信息不对称,加上政府本身对体制内的社科院及官方智库的依赖与信任,使多数大学智库对政府决策部门而言位卑言轻,重视不够又联系甚少,导致其与政府之间缺乏通畅的对话交流机制,不仅削弱了高校智库发展的热情,而且又会带来研用脱节的现实问题。为了缩减高校智库与政府之间的这种“距离”,鼓励高校智库发展,政府和高校智库需双向努力,建立固定的信息沟通机制,疏通信息沟通渠道,明确智库参与政府科研项目的方向与路径,保证智库稳定地获取所需的科研信息,实现研究成果真正符合政府所需。

(三) 打破壁垒,构建高校智库发展的联系网络。

1.打破学科壁垒,组建跨学科团队。

在当代社会中,随着社会问题的日益复杂,政府决策越来越要求科学性,而高效智库单一学科各自为政的研究模式难以满足这种需求。要想避免这种传统的研究模式带来的部门利益为重和信息渠道不畅等问题,减少资源浪费,就必须创新研究团队战略,打破学科界限,组建跨学科研究智囊团,充分发挥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积极吸纳相关科学领域的教师加入智库研究团队,拓宽研究视角,提高成果质量,更好地为政府决策服务。

2.打破校际壁垒,开展协同创新。

每一高校都有自己的优势学科,每一高校智库都有自己的研究专长,但一所高校往往难以独立承担某一研究领域所有问题的研究,所以校际协同研究就成为高校智库发展的趋势之一。组建研究共同体,打破学派和地域壁垒,实现科研人才的广泛汇总和创新要素的有机整合,凸显交叉集成,发挥协作优势,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就能够大大拓展,研究成果的科学性更强,更容易被政府所采纳。2013年7月,广州市城管委与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和广州大学等广州地区的五所高校签约建立了“广州城市管理研究联盟”,联盟中的高校针对政府部门需求合力开展相关领域的决策咨询服务和课题攻关,当是高校智库建设模式的有益探索。

3.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拓展国际视野。

在当今世界步入全球化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中,中国智库要想与世界接轨,就必须以本国国情为基础,走出国门,加强与国际著名高校智库的交流,开展跨国家高校智库的合作。具体可通过创办科研论坛、课题问题探究大会、教学交流访问等方式,汲取国外智库的前沿思想,提升管理方式,形成具有国际化先进水平的智库科研及管理系统,提升文化软实力,为我国高瞻性科技发展提供坚实后盾。

(四)完善评价标准,科学评价成果。

高校智库研究的落脚点在于为政府提供政策建议,研究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为调查报告、研究报告和咨询报告等。因此,对高校智库成果的评价标准必须区别于传统的学术评价。中国的专业智库目前将各级领导批示作为重要指标,而高校研究机构将成果发表的数量和质量作为主要评价依据。具体来说,对高校智库成果的考察,要将知识转移的贡献纳入科研考核评价体系中,比如调查报告、研究报告和咨询报告等的数量和质量的稳定性、建议被采纳的比例、专家学者担任政府顾问的情况等应视为重要评价指标。在绩效评估中,应注重高校智库咨询的实际应用价值,引导智库成果向政府、企业、社会、个人转化。另外,建立多元化的智库评价体系,积极推进“同行评议”“第三方评价”和“国际评价”等智库评价方法,形成高校同行评价、市场评价和必要的政府评价在内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框架,为各个高校智库的发展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五)培育高校智库典范,引领新型智库发展。

英国有句名言:优良的师范是最好的说服。目前随着我国高校智库时代的到来,高校智库异军突起,百舸争流,一夜之间全国各地迎来了“高校智库热”,各地政府都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型智库踌躇满志。然而,世界高校智库150强中中国只有两所大学智库上榜,其他国内高校智库发展水平良莠不齐,远远落后于国际高校。要想真正建设一批具有学术水平和国际影响力的高校智库,我们应借鉴“985工程”“211工程”模式,不仅仅是鼓励高校智库建设,更应该重点培育一批真正具有实力的高校智库,发挥高校智库的典范作用,为其他国内高校智库的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从而提高高校智库的整体质量。

注释:

① 张金马:《公共政策分析:概念、过程、方法》[M],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03页。

②《中国首个农村智库平台启动》[DB/OL],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3/24/c_127612390.htm。

③《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0年)。

④燕玉叶:《如何建设中国高校智库》[J],《高校教育管理》, 2014年第2期,第16~23页。

⑤《发挥高校优势,打造新型智库——教育部社科司负责人就〈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答记者问》[N],《中国教育报》,2014年3月12日。

⑥《2014中国智库影响力报告——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序言)》[DB/OL],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opinion/think/2015-01/14/content_34558040.htm .

⑦ 袁贵仁:《努力建设一批新型高校智库,服务党和政府科学民主决策》[N],《人民日报》,2015年1月23日。

参考文献:

[1]王善迈.高校智库建设的一些思考[J].中国教育报.2013-08-21.

[2]李友梅.高校智库,为国家和区域发展提供智力支撑[J].上海教育,2013.

[3]任玉岭.中国智库[M].红旗出版社出版,2011,第五辑.

[4]中国科协发展研究中心.智库报告:中国科协发展研究中心决策咨询研究报告[M].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0.

[5]李卫红.高校在新型智库建设中的使命担当[N].人民日报,2014-02-16.

[6]杨玉良.大学智库的使命[N].东方早报,2011-11-04.

[7]高靓.打造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写在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推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座谈会召开之际[N].中国教育报,2013-05-31.

[8]李树林.智库献辞——迎接中国高校智库时代的到来[J].管理观察,2013,(16).

[9]许共城.欧美智库比较及对中国智库发展的启示[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2,(2).

[10]秦惠民,解水青.我国高校智库建设相关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4,(04).

[11]姜晓凌,陶婷婷.大学智库,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N].上海科技报,2013-01-13.

[12]胡鞍钢.建设中国特色一流高校智库[J].中国智库,2012,(12).

[13]2014中国智库影响力报告[R].零点研究咨询集团,2015-01-15.

[14]全球智库报告2013[R].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与公民社会计划国际关系项目”,2014-01-22.

[15]全球智库报告2014[R].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与公民社会计划国际关系项目”,2015-01-15.

杜孝珍 新疆大学行政管理学院教授,博士,女)

〔责任编辑:石梦华〕

●社会发展

猜你喜欢
智库建设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微智库
微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