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 旭杨 静吴 玮
手足口病病例早期血糖监测及干预的临床研究*
冉 旭①杨 静②吴 玮②
目的:对早期血糖监测在手足口病病例中的价值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50例手足口病患儿,按照病情严重程度分组为Ⅰ期和Ⅱ期(及时就诊)及Ⅲ期组(未及时就诊),每组50例,比较三组患儿的血糖、白细胞监测结果。结果:入院初期,Ⅲ期组患儿血糖水平均明显高于Ⅰ、Ⅱ期组(P<0.05),Ⅰ期与Ⅱ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及时血糖监测、控制和相应治疗后,Ⅰ、Ⅱ期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Ⅲ期组患儿(F=16.97,P<0.05),住院时间和后遗症发生率低于Ⅲ期组患儿(P<0.05)。患儿的血糖水平也明显降低。结论:对手足口病患儿早期进行血糖监测、及时实施干预,可有效阻止患儿病情进展。
血糖监测; 重症手足口病; 预后
手足口病是临床上常见的儿童传染病,主要是由EV71型肠道病毒及A16型柯萨奇病毒所引起,好发于婴幼儿,患儿发病时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低热、厌食伴发口腔、手、足等部位的溃疡或疱疹,通常患儿的预后效果较好[1]。但对于重症患儿来说容易并发肺水肿、脑膜炎等,由于病情危重而有较高的致死率及致残率[2]。本文对早期血糖监测在手足口病患儿中的预后价值进行探讨,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5月-2014年5月本院收治的150例手足口病患儿,符合卫生部《肠道病毒(EV71)感染诊疗指南(2009版)临床诊断[3]。按照患儿临床表现分期:Ⅰ期:手足口病,患儿为疱疹性咽峡炎期;Ⅱ期:神经系统受累期,但及时就诊;Ⅲ期:心肺功能衰竭期,未及时就诊。按照病情严重程度分组为Ⅰ期组、Ⅱ期组(及时就诊)及Ⅲ期组(未及时就诊),每组50例。150例患儿中男78例,女72例,年龄1~11岁,以1~3岁为主,三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检查方法 所有患儿在入院后第1、2、3天检测空腹血糖,抽取2 mL的静脉血,利用全自动化的生物分析仪检测血糖水平,血糖的正常范围为3.89~6.11 mmol/L,当患儿的空腹血糖升高至10 mmol/L,则提示出现重症的几率明显升高[4]。血常规检测采用全自动血球计数仪检测[5]。入院后对患儿进行相应的对症治疗。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三组患儿入院时的血糖水平、住院时间和后遗症的发生概率,同时比较三组的临床治疗效果,以治愈、好转、无效评判,总有效=治愈+好转。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F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血糖水平与患儿病情的关系 入院初期,Ⅰ、Ⅱ、Ⅲ期组患儿的血糖水平分别为(6.54±1.23)mmol/L、(8.75±1.48)mmol/L、(10.64±2.63)mmol/L,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97,P<0.05)。Ⅲ期组患儿血糖水平明显高于Ⅰ、Ⅱ期组(P<0.05),Ⅰ期、Ⅱ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血糖水平与疾病预后的关系 Ⅰ、Ⅱ期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Ⅲ期组患儿(F=16.97,P<0.05),住院时间和后遗症发生率低于Ⅲ期组患儿(P<0.05),见表1。对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实施及时血糖监测和控制后,患儿的血糖水平也明显降低。
手足口病在儿科临床比较常见,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大部分患儿病情较轻短期内即可痊愈[6]。然而对于重症手足口病患儿来说,其易并发脑炎、肺水肿、心肌炎等,病情危重且进展较快,患儿的致残率及致死率较高[7]。早期发现与早期干预治疗对于改善患儿的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临床上通常认为存有发绀、呼吸困难和末梢循环障碍的患儿预后较差,疾病的恢复时间较长[8]。
表1 血糖水平与疾病预后的关系
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血糖水平通常明显升高,因此,可将血糖检测作为评价患儿病情的指标[9]。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十分容易发生代谢紊乱,其中以糖代谢紊乱较常见,但目前对重症手足口病血糖升高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据相关研究报道[10],患儿血糖升高可能与其在脑干损害等危重情况下的应激增强有关。在应激状态下,机体受应激源和损伤因子的刺激,促进大量代谢激素的分解,比如生长激素、儿茶酚胺等,这些分泌的代谢激素能够促使体内糖原分解,并利用多种方法拮抗体内胰岛素发挥生物学效应,进而导致患儿体内血糖水平在短时间内大量提高[11-14]。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血糖升高通常都为应激性,多余的血糖不能被机体组织充分利用,反过来会抑制机体组织的能量代谢和对氧的利用,进而促使患儿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血浆渗透压升高,致使患儿组织器官受损,增加其死亡风险[15]。此外,血糖水平还可评价患儿的预后,对于空腹血糖在10 mmol/L以下的患儿可不特殊的处理,只需严密监测直至病情恢复正常;对于空腹血糖在17 mmol/L以上的患儿应适当控制葡萄糖液体的静脉滴注总量,在某些情况下可皮下注射小剂量的胰岛素;对于空腹血糖在30 mmol/L以上的患儿应采取积极的诊疗措施,可通过微量输液泵连续静脉滴注小剂量的胰岛素,但同时要注意纠正电解质紊乱与酸中毒以提高患儿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促进患儿的预后恢复[16-17]。经本次研究发现,入院初期,Ⅲ期患儿血糖水平均明显高于Ⅰ、Ⅱ期组(P<0.05)。I期与II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及时血糖监测、控制和相应治疗后,Ⅰ、Ⅱ期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Ⅲ期组患儿(F=16.97,P<0.05),住院时间和后遗症发生率低于Ⅲ期组患儿(P<0.05)。患儿的血糖水平也明显降低。因此说明对患儿进行早期血糖监测、及时实施干预治疗,可以改善患儿病情,促进患儿康复。
综上所述,重症手足口病病情较危重,且病情进展较快,可在较短时间内造成患儿死亡,因此临床上应加大对其的诊断,以期尽早发现与干预治疗。血糖检测操作简单、快速、准确、损伤小,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血糖水平显著升高,可将早期血糖检测作为常规筛查指标,降低患儿的死亡率。
[1]范晓晨,都鹏飞.血糖监测对小儿手足口病病情和预后判断的价值分析[J].安徽医学,2009,37(3):253-255.
[2]周文亮,邢秀伟.216例重症手足口病高危特征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6):119-120.
[3]申琰军.手足口病患儿血糖检测的临床观察[J].中国伤残医学,2013,20(4):228-229.
[4]何玉珍,林冬云.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血清NSE和血糖的变化及意义[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8):1792-1793.
[5]刘东旺,李颖.手足口病340例临床及病原学特点分析[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2,6(17):5288-5290.
[6]王建,姜建渝.重症手足口病30例临床诊治分析[J].热带医学杂志,2012,12(11):1362-1364.
[7]崔利丹,成怡冰,宋春兰,金志鹏.白细胞和血糖监测对手足口病病情判断价值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1,6(2):49-51.
[8]江余明,曾峰,叶季萍.46例手足口病(EV71感染)重症病例临床分析[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2,39(6):472-474,483.
[9]慎强,胡爱荣,施凯舜,等.重症手足口病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分析[J].医学研究杂志,2011,39(2):93-95.
[10]莫坚,王玲,何海英,等.149例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危险因素分析[J].北方药学,2011,36(3):86-87.
[11]高晓杰,郭芳,刘琮.65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血糖检测及意义[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26(6):2293-2294.
[12]裴旭东,翟玉峰,张怀宏.手足口病患儿病情轻重及预后的目标性监测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1,41(8):1185-1186.
[13]陈祺棠,王缉干.重症手足口病预后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1,13(11):89-90.
[14]黄帅,韩明锋,李秀勇.手足口病患儿的血糖检测及临床意义[J].安徽医学,2008,36(4):361-362.
[15]张瑛.2009年367例手足口重症病例的临床特征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26(14):108.
[16]唐育鹏,黄敏,莫武桂,等.重型与危重型手足口病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及血糖特点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8):868-869.
[17]林友青.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血糖监测的意义探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27(12):1622-1623.
10.3969/j.issn.1674-4985.2015.12.012
2014-10-22) (本文编辑:蔡元元)
国家医学教育发展中心课题项目(2010-05-02-042)
①青岛大学医学院 山东 青岛 266021
②山东省郯城县第一人民医院
吴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