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仁飞
河南潢川县人民医院康复科 潢川 465150
吞咽障碍是由于下颌、双唇、舌、软腭、咽喉、食管上括约肌或食管功能受损所致的进食障碍,表现为饮水不同程度呛咳,咽下困难等。本文对35例脑卒中后伴吞咽障碍患者在采取神经内科常规处理下加用电针治疗配合康复手法,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1 纳入标准 (1)均符合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并经脑CT 或MRI检查确诊为脑卒中;(2)病情稳定,生命体征平稳;(3)无认知功能障碍;(4)愿意行电针和康复手法治疗。
1.2 一般资料 选取2014-01—2014-12在我院康复科住院的脑卒中后伴吞咽障碍患者7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5例,男24例,女11例,年龄40~75岁,平均(63.1±7.7)岁;病程2~14d,平均(5.7±3.2)d;脑梗死31例(基底节区23例,皮质下6例,脑干2例),脑出血4例(基底节区)。对照组35例,男21 例,女14 例,年龄45~75 岁,平均(64.7±7.0)岁;病程2~15d,平均(6.5±3.7)d;脑梗死29例(基底节区20例,皮质下5例,脑干4例),脑出血6例(基底节区5例,脑干1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损部位及病因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内科常规治疗。治疗组在采用内科常规治疗同时给予电针治疗和康复手法电针治疗:取穴:头针[2]:双侧头运动区下2/5(焦氏头针取穴法);体针(患侧):金津、玉液、廉泉、风池、地仓、颊车、合谷。头针选用28号1寸毫针,针与头皮呈30°左右夹角从上向下快速刺入头皮下,当针达到帽状腱膜下层时,指下感到阻力减小,然后使针与头皮平行继续捻转进针1寸后运针得气后接华佗牌电麻仪,选断续波,强度调到患者耐受为准,接电30 min,体针中金津、玉液点刺出血;廉泉选用28号1.5寸针视胖瘦向舌骨方向直刺0.8寸得气后不留针;风池选用28号1寸毫针向喉结方向直刺,进针1.5寸并嘱患者做空吞咽,地仓、颊车选用28号1寸透刺,合谷选用28号1寸直刺,体针得气后留针30min,每10min行针1次。康复手法治疗:第一步:患者取坐位,医者用双手交替对患者参与吞咽过程的肌肉如口轮匝肌、颊肌、颞肌、咬肌、咽肌等进行轻柔的推揉、后点按面颊、颈部穴位,操作约10min;然后用压舌板压住患者舌前1/3,并做水平震颤,持续约5s取出嘱患者做空吞咽,反复进行3~5次;最后嘱患者做呲牙、张嘴、吸气、鼓腮、上下、左右运动舌体等动作。第二步:患者取坐位,用冰冻好的棉棒分别对患者的软腭、腭弓、舌根、咽后壁进行缓慢的冰刺激、动作轻柔、不能引起冻伤。第三步:患者取30°仰卧位,颈部前倾,试饮小量(1~4mL)水或糊样流食。整个手法治疗要与患者做好沟通,尽量与患者产生互动。手法治疗1次/d,10d为一个疗程。
1.4 疗效评定标准 吞咽功能评定方法:采用饮水实验法[3]。患者取坐位,让患者喝下30mL 温开水,观察饮水经过及时间。1级:能顺利地一次将水咽下无呛咳、停顿;2级:2次以上将水咽下无呛咳、停顿;3级:1次,但有呛咳;4级:2次或以上但有呛咳;5级:频繁呛咳,难以全部饮完。判断疗效:治愈:饮水实验评定为1级,吞咽障碍消失,患者饮水、饮食无不适;好转:饮水实验评定为2级,吞咽障碍明显改善,患者进食慢;无效:饮水实验评定为3级以上,吞咽障碍改善不显著,患者饮水、饮食困难。
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2组疗效比较 [n(%)]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究其根源为脑实质缺血、缺氧、充血和水肿,直接和间接导致吞咽、迷走、舌下等神经功能障碍,出现假性球麻痹,此病能导致吸入性肺炎,危害患者生命。针刺头穴运动区穴位,直接作用于脑实质在头皮的投影区,兴奋脑细胞,改善缺血缺氧,促进上运动神经元功能恢复;体针咽腔部穴位,如舌根部的金津、玉液、廉泉、咽腔后壁的风池、口腔中的地仓、夹车,能刺激吞咽神经配合康复手法作用与相关的肌肉能有效调节其协调性和精准性,增加与吞咽功能相关肌肉的肌力,从而恢复和改善吞咽功能。脑卒中患者当发病后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进展,即可开始介入治疗,脑出血2周后开始治疗。本疗法操作简单,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1]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学分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8-380.
[2]石学敏.石学敏针灸全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323-324.
[3]王玉龙.康复功能评定[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12-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