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

2015-12-19 07:08杨亚莉李艳红刘艳琼刘志广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年18期
关键词:颈动脉胆固醇硬化

杨亚莉 李艳红 刘艳琼 刘志广

1)湖北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 仙桃 433000 2)江苏徐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 徐州 221009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高血压的重要并发症,早发现早诊断是减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危险的重要手段。颈动脉斑块是人体全身动脉粥样硬化尤其是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的重要窗口[1]。因此,本研究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进行研究,以减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13-06—2014-06收治入院的177例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81例为观察组,未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96例为对照组。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血糖、三酰甘油、总胆固醇、超敏C 反应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叶酸、同型半胱氨酸、24h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舒张压、体重指数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诊断标准

1.2.1 高血压诊断标准:患者入院后72h内行24h动态血压监测,若24h平均动态血压≥130/80mmHg(1mmHg=0.133kPa),或24h平均夜间血压≥120/70mmHg,或24h平均白昼血压≥135/85mmHg定义为高血压[2]。

1.2.2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患者入院前3d内出现头晕或眩晕、一过性眼前发黑、口眼歪斜、言语不清、流口水、恶心、肢体麻木和半身不遂等症状;并于发病后3d内经行颅脑CT 或MRI检查发现相应的病灶[3]。

1.2.3 排除标准:年龄>75岁;难以控制的高血压(DBP>100mmHg和或SBP>180mmHg);3个月内发生过心肌梗死或心衰;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或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脑静脉血栓者;存在其他有临床意义的呼吸、感染、消化、内分泌、血液、神经精神、免疫、肿瘤等疾病[4]。

1.2.4 操作标准:使用VIVID-7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器,取患者仰卧位,探头频率为5~10 MHz,对其双侧颈动脉、颈总动脉沿血管进行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得到IMT 平均值,定义IMT>1.2mm 为颈动脉斑块形成,1.0~1.2 mm 为内膜增厚,<1.0mm 为正常[5]。斑块分为硬斑块、软斑块和混合斑块。硬斑:斑块可呈点状或块状、大小不等,轮廓清晰,后方可伴声影,回声中等或偏强;软斑:斑块呈偏心半圆状或扁平样,形态不规则或规则,内部结构不均匀或均匀,回声中等或偏弱;混合斑块:由不均质的硬斑块和软斑块混合而成[5]。

1.3 观察指标 2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血糖(GLU)、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超敏C 反应蛋白(CRP)、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叶酸、同型半胱氨酸、24h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舒张压、体重指数(BMI),BMI=体质量(kg)/身高2(m2)。

1.4 统计学处理 选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应用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及颈动脉斑块的影响因素,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颈动脉斑块情况比较 观察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在斑块数量、部位、性质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颈动脉斑块情况比较 [n(%)]

2.2 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以是否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为因变量,年龄、性别、斑块有无、血糖、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叶酸、同型半胱氨酸、24h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舒张压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颈动脉斑块的发生增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风险(OR=5.867,P=0.001)。见表3。

表3 再发缺血性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颈动脉作为动脉粥样硬化好发部位,颈动脉斑块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一种,是反映人体动脉粥样硬化的窗口[6]。颈动脉粥样斑块常见于80%的50岁以上人群,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随着年龄增大呈增高趋势,严重者易进展导致动脉血管狭窄,影响脑部血流的正常供应,甚至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颈动脉作为脑动脉的上游血管,脑血流供应与其硬化程度直接相关,颈动脉斑块引起脑卒中的发生有多种机制。斑块的存在致使颈动脉狭窄,加快狭窄处血流速度,而远端血流的速度明显下降,加剧了脑血流的低灌注状态,造成远端血管灌注压下降,分水岭区供血不足,低灌注性脑梗死因此形成;同时,在长期高压血流冲击下颈动脉斑块可能脱落,可能引起远端血管血栓形成等多种作用机制叠加,加重了脑卒中的危险性[7]。在颈动脉斑块形成和粥样硬化的病理基础上,存在斑块的患者随时可能发生粥样斑块的不稳定,严重者斑块发生破裂出血,导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威胁患者的安全和生命质量;加上颈动脉在人体动脉所处位置表浅,临床上颈动脉超声操作和检测方便;由此可见,对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应尽早进行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临床检测和治疗,并进行动脉硬化危险水平程度的评判,尽早采取必要有效的干预对策和措施[8]。目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主要是针对原发疾病的治疗,积极控制血压在正常水平,其基础用药是以阿司匹林为代表的抗血小板药物,叶酸和普罗补考有控制斑块进展的作用,阿托伐他汀钙有减慢和控制其发展进程的作用。

总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高血压患者发生颈动脉斑块的几率高于未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是高血压患者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1]万志荣,何向楠,李继来,等.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用药依从性的现状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4):1-3.

[2]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23(1):24-43.

[3]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指南撰写组.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152.

[4]安雅臣,陈云霞,王玉浔,等.缺血性脑卒中复发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的构建[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1,32(8):816-820.

[5]李晓敏,蔡亚峰.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发生机预后关系的概述[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31(3):356-357.

[6]李静,张丹,李希.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合并高血压治疗现状的调查[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19(3):246-250.

[7]李雯,周勇,刘雪梅,等.中老年人群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及影响因素[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2,20(3):232-237.

[8]王显志,罗孝勇,邓萍,等.颈动脉斑块形成与缺血性脑卒中相关性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32):3-6.

猜你喜欢
颈动脉胆固醇硬化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谈谈胆固醇
降低胆固醇的药物(上)
降低胆固醇的药物(下)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狭窄及其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基于深度学习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识别
超声评价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贴壁不良的价值
LN17模具钢预硬化热处理正交试验
Apelin-13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4类人别轻易按摩颈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