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春红
郑州市精神病防治医院 郑州 450000
由于现代社会工作压力过大和环境因素等原因,精神病分裂症患者每年以2%速度递增,预计2030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将比现有病人增加20%[1]。氨磺必利(ASP)是一种苯甲酰胺类衍生物,它作为一种新型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近年来临床使用较广,我们就其临床优势分析,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4-01-2014-12于我院精神科住院的104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根据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诊断(PANSS总分均>80)。排除标准:严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严重躯体疾病患者;显著心电图异常患者;有药物不良反应。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依照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分成A、B 2组,A组52例,男28例,女24例,年龄18~54岁,平均(25±1.6)岁;B组52例,男30例,女22例,年龄18~51岁,平均(26±1.8)岁。2组年龄和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A组口服氨磺必利片(商品名帕可)0.2g/片,100~800mg/d,2次/d。B组口服利培酮片(商品名维思通)治疗,4~6mg/d,2次/d,疗程共8周。从小剂量开始,根据病情逐渐调整用量,观察期间不合并其他抗精神病药物,严重锥体外系反应者加用安坦或肌内注射东莨菪碱针等;失眠者可酌情使用苯二氮卓艹类药物或水合氯醛。
1.3 疗效评定 以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总分减分率作评价疗效,<30%为无效,30%~49%为好转,50%~69%为显著进步,≥70%为痊愈。减分率计算公式为:(治疗前分-治疗后分)/(治疗前分-30)×100%。
1.4 安全性评价 副反应评定:以TESS评定总体不良反应,以锥体外系副反应量表评定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分别在治疗1周末和治疗8周末进行。实验室检查:在治疗前后测定血、尿常规,心电图、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酯等。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计算机软件SPSS 21.0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临床疗效评价
2.1.1 PANSS量表评分:2组PANSS量表治疗前后评分比较,治疗后第1、2、4、8周末,2组PANSS评分总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减低(P<0.01)。除B组1周末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表1 2组治疗前后PANNS量表评分比较 (±s)
表1 表1 2组治疗前后PANNS量表评分比较 (±s)
组别 治疗前治疗后1周末 2周末 4周末 8周末A组87.4±20.99 64.1±5.17 50.1±10.00 19.4±20.12 19.4±20.55 B组 86.1±8.45 81.2±10.08 61.0±30.02 34.2±8.22 2 7.1±10.61
2.1.2 2组有效率比较:见表2。
表2 2组疗效比较 [n(%)]
2.2 安全性比较
2.2.1 锥体外系不良反应比较:利培酮致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多于氨磺必利,见表3。
表3 A、B 2组锥体外系不良反应比较 [n(%)]
2.2.2 实验室检测:2组药物对血常规、心电图、肝功、肾功能等均无明显影响。
氨磺必利和利培酮在精神科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锥体外系反应方面,氨磺必利明显优于利培酮。在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中,长期以来由于药物的不良反应,尤其是锥体外系反应,令很多患者和家属放弃治疗,导致患者治疗依从性下降和病情复发。相关研究[2]指出氨磺必利有双重多巴胺(DA)拮抗作用,低剂量可阻断突触前D2受体和D3受体,中断其间的负反馈机制,从而增加前额叶的皮质与其边缘系统内DA释放量,临床双重症状得以改善;高剂量氨磺必利可以阻断突触后D2受体和D3受体,缩短药物起效时间,迅速达到治疗效果,快速消除症状,患者易于接受。氨磺必利对阴性症状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更好,能更好地改善患者抑郁症状。研究发现[3]氨磺必利较利培酮不良反应小,尤其是锥体外系反应要小得多,且未发现泌乳素水平增高的不良反应,对患者的糖代谢、心血管影响也较小。本文结果显示,2组疗效上无显著差异,但氨磺必利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利培酮组低,值得推广应用。
[1]邹凯,刘晓伟,袁菁.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临床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4):89-90.
[2]胡君,卢玲.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对照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13,8(3):33-35.
[3]宋桂清,孙长友,李云峰.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对照分析[J].精神医学杂志,2013,19(1):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