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磊,王馨曼,王国豪,孟繁洁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
中药熏洗联合西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的系统评价
张 磊,王馨曼,王国豪,孟繁洁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
目的评价中药熏洗联合西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CBM、VIP、CNKI、WanFang Data及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并结合人工筛查相关期刊及论文参考文献,筛查符合纳入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14年1月。依据Cochrane handbook文献质量评价标准,对纳入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使用RevMan 5.1进行数据合并分析,结局数据依据研究疗程差异进行亚组分析。结果纳入32篇随机对照试验,包含2 886例受试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1)总有效率:中药熏洗组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RR=1.34,95%CI(1.28,1.39),P=0.00]。(2)不同疗程有效率:2 周疗程,中药熏洗组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RR=1.24,95%CI(1.13,1.36),P=0.00];1个月疗程,中药熏洗组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RR=1.35,95%CI(1.27,1.43),P=0.00];2 个月疗程,中药熏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RR=1.53,95%CI(1.32,1.78),P=0.00]。(3)其他指标有效率:中药熏洗组的腓总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D=2.58,95%CI(1.77,3.40),P=0.00]、腓总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MD=2.04,95%CI(1.08,3.00),P=0.00]、血浆黏度[SMD=-1.02,95%CI(-1.35,-0.69),P=0.00]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熏洗联合西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具有显著疗效,但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不高,使证据的临床推广应用受到限制。
中药熏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Meta分析;系统评价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ies,DPNs)是糖尿病神经病变最常见的临床表现类型,为糖尿病较为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1]。当前糖尿病已成为继肿瘤和心血管疾病之后的第三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DPNs可诱发足溃疡,增加截肢的风险,最终导致糖尿病患者的病死率和死亡率增加[2-3]。由于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西药在治疗DPNs方面以营养神经、抗氧化以及镇痛等对症治疗为主,有研究指出目前西药疗效不够理想[4]。中医诊疗技术在慢性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方面有显著优势,中药熏洗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辩证施治。将中药煎煮后,先利用蒸气熏蒸,再用药液淋洗、浸浴全身或局部患处的一种治疗方法,属于中医的温热疗法之一。此法能够刺激血管和神经,引起肢端血管扩张,从而促进局部血液淋巴循环,起到疏通经络、调整气血、活血止痛的作用[5]。中药熏洗作为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常用疗法之一,目前尚无相应的系统评价做指导。本研究使用循证医学方法,严格评价中药熏洗治疗临床各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分析相关试验研究内容,为临床实践及科学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1.1 纳入和排除标准
1.1.1 研究类型 随机对照试验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无论是否采用分配隐藏或盲法。
1.1.2 研究对象 本研究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符合WHO诊断分类标准 (1999)[6],或符合《中药新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7]诊断标准。研究对象种族、国籍、年龄、性别不限。
1.1.3 干预措施 试验组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中药熏洗,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中药熏洗的操作方法是:先将患肢放在熏洗液上方熏蒸,待温度降低至合适温度,将患肢放在药液中浸洗。常规西医治疗包括:糖尿病基础降糖治疗(包括胰岛素降糖、饮食、运动、健康宣教)和西药治疗(如口服甲钴胺、维生素B1、维生素 B6,肌内注射维生素 B1、甲钴胺,静脉滴注α-硫辛酸、前列地尔)。
1.1.4 结局指标
1.1.4.1 首要结局指标 (1)总体疗效指标包括显效、有效和无效。显效: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或消失,深浅感觉及键反射基本恢复正常,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较前增加>5 m/s或恢复正常,或者中医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自觉症状改善,键反射好转,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较前增加<5 m/s,或者中医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自觉症状无改善或恶化,键反射和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无变化。(2)神经电生理指标: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MN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SNCV)。
1.1.4.2 次要结局指标 包括震动感觉阈值(vibration perception thresholds,VPT)、血流变指标:血浆黏度、全血黏度。
1.2 检索策略 计算机检索 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CBM (Chinese Biology Medicine)、VIP Database、Wanfang Data、CNKI电子数据库;使用Google scholar等网络搜索引擎查找相关文献;同时手检《中华糖尿病杂志》、《中西医结合杂志》等相关期刊论文,并追溯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检索时限为各数据库建库起——2014年1月。检索以主题词结合自由词的形式进行。本研究以CNKI和PubMed为例介绍具体检索策略,见图1。
图1 CNKI和PubMed检索策略
1.3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根据预先制定的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初筛时阅读文献题目和摘要,排除明显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对于纳入文献或不确定文献,浏览全文进行复筛。所有步骤由2名评价员独立进行并交叉核对,如遇分歧,通过讨论解决。仍不能确定是否纳入的文献,通过第3方决定其是否纳入。
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在阅读全文后提取资料,具体包括:文章题目、第一作者姓名、发表年限和文献来源,各组患者的基线可比性、干预措施及结局指标。如纳入文献资料缺失,通过联系作者获取。
1.4 文献质量评价 采用Cochrane Handbook for Systematic Reviews 5.1标准[8],对纳入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其具体条目包括:随机分配方法、分配方案隐藏、是否采用盲法、结果数据的完整性、选择性报告结果、其他偏倚来源。针对以上6项采用“是”(低度偏倚)、“否”(高度偏倚)或“不确定”(缺乏相关信息或偏倚情况不确定)评价。
1.5 数据合成 采用RevMan 5.1对结局数据进行Meta分析。对于测量工具或单位一致的连续性资料采用加权均数差(weighted mean difference,WMD)作为统计量;若测量工具或单位不一致,则选用标准化均数差(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SMD)作为统计量;计数资料采用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或比值比(odds ratio,OR)为疗效分析统计量,合并结果采用效应量点估计值及其95%置信区间 (95%CI,confidential intervals)表示。采用Chi2检验对纳入研究结果间的异质性进行评价,当P>0.1和I2<50%时,各研究间无统计学异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若P<0.1,I2>50%,则各研究间存在异质性,可通过亚组分析或Meta回归等方法探索异质性来源,若纳入研究各亚组间存在统计学异质性而无临床和方法学异质性时,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同时采用敏感性分析失安全系数等方法检验结果的稳定性。对于无法定量合成的数据,进行定性分析。采用Stata 12.0进行发表偏倚评估,采用Egger线性回归以及Begg秩相关检验分析判断纳入文章有无发表偏倚。
2.1 文献检索结果 初步检索出相关文献247篇,其中CNKI 56篇,VIP 46篇,WanFang Data 85篇,CBM 53篇,PubMed 1篇,其他6篇,排除重复论文后,得到135篇文献;通过阅读文题与摘要,初步纳入文献87篇;进一步阅读全文后最终纳入32篇原始文献,对于其中31篇进行了定量Meta分析,共2 886例患者。见图2。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见表1
2.3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纳入文献中均提及随机分组,10 篇研究[11,13,17,18,25,28,36-38,40]采用随机数字表分组。1篇研究[39]采用计算机随机分组,其余文献随机分组方法不清楚。1篇研究[39]采用分配隐藏,其余研究均不清楚分配隐藏和盲法。3篇研究[17,39,40]出现不完整结果数据,9 篇研究[11-12,16,23-26,28,31]选择性报告。1篇研究[18]未报道两组基线可比性。见表1。
图2 检索流程图
表1 32篇中药熏洗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文献研究的基本特征及方法学评价
2.4 Meta分析结果
2.4.1 总有效率 该结局指标下共纳入29篇研究,包含了2 678例患者。研究间无统计学异质性(P=0.69,I2=0%),故选用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药熏洗组可显著提高治疗的总有效率,RR=1.34,95%CI(1.28,1.39),P=0.00。根据疗程,将纳入文献进行了亚组分析。6 篇文献[10,12,14—17]探究了中药熏洗干预 2 周的总有效率,总样本数341例(试验组191例,对照组150例)。各研究间无统计学异质性(P=0.89,I2=0%),故选用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表明,中药熏洗组提高了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总有效率[RR=1.24,95%CI(1.13,1.36),P=0.00]。见图3。
图3 总有效率的Meta分析森林图
纳入文献中,(1)22篇研究对于中药熏洗治疗20 d[18-19]、1 个月[20-31]、6 周[32-34]、2 个月[36-40]的总有效率,总样本数依次为188例(试验组94例,对照组94例)、1430例(试验组 719例,对照组 711例)、242例(试验组124例,对照组118例),356例(试验组199例,对照组157例),各研究间无统计学异质性,故选用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药熏洗组的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异质性检验结果及合并效应量见图3。(2)1篇研究[9]比较了中药熏洗组与对照组治疗10 d的总有效率,样本数为50例(试验组25例,对照组25例)。结果表明:中药熏洗组临床总有效率虽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15,95%CI(0.92,1.44),P=0.23]。见图3。
2.4.2 神经传导速度
2.4.2.1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有关腓总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研究可分为 6 周[32-34]、1 个月[20,29-30]、2 个月[35-39]3个亚组,样本分别为242例(试验组124例,对照组118例)、464例(试验组232例,对照组232例)、361例(试验组201例,对照组160例)。疗程为1个月的3篇研究间存在统计学异质性(P=0.00,I2=94%),故选用随机效应模型。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可进一步改善患者的腓总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P=0.00)。2 篇研究[10,12]比较了中药熏洗组与对照组2周疗程后的正中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样本数120例(试验组60例,对照组60例)。各研究间无统计学异质性(P=0.48,I2=0%),故选用固定效应模型。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增加了患者正中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P=0.00)。见表2。
3篇研究[20,29-30]比较了两组1个月疗程后胫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样本量464例(试验组232例,对照组232例)。各研究间存在统计学异质性(P=0.00,I2=81%),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中药熏洗组增加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胫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MD=4.73,95%CI(2.18,7.28),P=0.00]。见表2。
2.4.2.2 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亚组分析显示,有研究比较了两组干预6周[32-33]、2个月[35-39]的腓总神经SNCV,样本量分别为168例(试验组84例,对照组84例),361例(试验组 201例,对照组 160例)。两疗程各研究间均无统计学异质性,故选用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优于对照组的腓总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见表2。
有研究比较了中药熏洗组与对照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6周[32-33]、2个月[36-38]的正中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样本数分别为168例(试验组84例,对照组84例)、240例(试验组140例,对照组100例)。各研究间无统计学异质性,故选用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中药熏洗组进一步增加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正中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异质性检验结果及合并效应量见表2。
2.4.3 震动觉阈值 2篇研究[13-14]比较了中药熏洗组与对照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2周后的震动觉阈值,样本量128例 (试验组64例,对照组64例)。各研究间无统计学异质性(P=0.58,I2=0%),故选用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中药熏洗组进一步降低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震动觉阈值,但是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MD=-1.53,95%CI(-3.65,0.59),P=0.16]。见表2。
2.4.4 血浆黏度 2篇研究[36,40]比较了两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2个月后血浆黏度变化,样本量175例(试验组108例,对照组67例)。各研究间无统计学异质性(P=0.44,I2=0%),故选用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中药熏洗组降低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血浆黏度[SMD=-1.02,95%CI(-1.35,-0.69),P=0.00],见表2。
表2 神经传导速度 震动觉阈值 血浆粘度meta分析结果
2.5 发表偏倚评估 对30 d总有效率数据进行发表偏倚探究,Begg秩相关检验所得结果P=0.78,Egger线性回归所得结果P=0.75,均提示无明显发表偏倚。Egger漏斗图见图4。
图3 Egger漏斗图
3.1 中药熏洗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分析 本系统评价对于中药熏洗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之上进行中药熏洗治疗可提高治疗的总有效率,显著改善患肢感觉神经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同时有效降低血浆黏度。
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逐年增高,其并发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率也逐年增高,神经病变可引起感觉丧失、足溃疡、坏疽甚至截肢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41]。祖国医学认为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而其神经系统并发症则属中医“痹症”、“血痹”、“痿症”范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主要以“痛、麻、癖、顽”为特点,有学者称其为“消渴痹证”[5]。另有研究[42]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按照病机分为气阴两虚、痰淤痹阻、淤血阻络、阳虚寒凝、肝风内动五型。各研究中常用的红花具有活血祛淤之功效;桂枝具有温经通络、助阳化气、散寒止痛之功效;当归具有补血调经、活血止痛之功效,可治疗血虚血淤、风寒痛痹者[43];透骨草具有祛风除湿,舒筋活络,止痛之功效。红花可与当归、川芎相须为用,可有活血祛淤、通经止痛之功效;桂枝可与当归等配伍,可宣导活血,化淤止痛[44]。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红花具有镇痛、抗炎、降血脂的作用[45-46];桂枝具有抗炎抗过敏、抗菌、镇痛等作用[47-49];川芎具有镇痛、降低外周血管阻力、降低血黏度等作用[50-51];当归抗炎、抗氧化的作用[52];透骨草具有镇痛作用[53]。本文纳入的32篇文献中中药使用频次依次为红花28次、桂枝23次、川芎20次、当归13次、透骨草13次。
西医研究发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复杂[54],包括代谢、血管、神经营养因子、氧化应激等多种因素,常用的西药有甲钴胺、α-硫辛酸、前列地尔等。甲钴胺能够营养神经,改善肢体疼痛麻木等症状;α-硫辛酸具有抗氧化的作用,可缓解神经功能损伤;前列地尔可改善微循环和神经血供,促进神经组织功能的恢复。有关中药汤剂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的Meta分析证明,中药汤剂组的疗效显著优于单纯西药组,由此进一步证明中药联合西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优势[55]。
由以上研究可证明中药与西药在改善微循环及抗氧化等方面有协同作用,本研究中纳入文献Meta结果也证实,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药熏洗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可显著提高治疗的总有效率,显著改善患肢感觉神经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同时有效降低血浆黏度。
2篇研究[13-14]的震动觉阈值在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依据两研究的基本信息,分析可能是由于疗程较短,尚未达到药物的最佳疗效。
3.2 亚组疗效分析 本研究以疗程为分组因素,对于纳入研究的总有效率、神经传导速度等指标进行了亚组分析。通过Meta分析结果发现,合并分析结果与亚组分析结果是一致的。由此可以证明中药熏洗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选择的疗程区间较宽,疗效稳定。但是对于疗程长短与疗效的相关性尚需进一步研究。
3.3 中药熏洗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安全性分析 纳入研究中,有7篇文献[10—11,23,25,28,38,40]提及不良反应,其中2篇研究[23,40]的试验组出现了1例熏洗部位皮肤过敏的不良反应,1篇研究[11]的试验组有4例患者出现了粟粒样丘疹,但都完成了全疗程治疗。其余 4 篇研究[10,25,28,38]的试验组与对照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由此可见,在中药熏洗可能会产生皮肤过敏等不良反应。各研究均未对不良反应的原因进行研究,也未探究不良反应与治疗结局之间的关联:因此,临床应用时应注意不良反应的观察和研究。5 篇研究[10,28,38-40]将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以及肝肾功能作为安全性指标,结果发现试验前后各指标均在正常范围,表明两组干预措施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3.4 异质性分析 3篇研究[20,29-30]在治疗1个月后,胫神经和腓总神经数据的Meta分析均存在异质性,通过阅读原文,发现3篇研究的试验的西药干预措施均存在差异,干预措施分别为静脉推注甲钴胺、静脉滴注甲钴胺、肌内注射甲钴胺和维生素B1。可能由于该临床异质性导致研究间结果存在异质性。
3.5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本研究纳入文献质量普遍不高,虽均提及随机,仅有11篇研究描述随机方法[11,13,17-18,25,28,36-40]。1 篇研究描述分配隐藏的方法,其余研究均不清楚分配隐藏和盲法,这些可能降低研究质量[39]。受限于干预措施为中药熏洗治疗,难以实现对于医生和患者施盲,但是仍可通过对于指标测量者以及数据分析处理者施盲,减少研究中偏倚的发生。
另外,在今后的研究中,可采用随机及分配隐藏,避免选择性偏倚。3篇研究[17,39-40]有失访或退出病例,但是未对脱落进行意向性分析或完全随访等处理,有可能导致减员偏倚。9 篇研究[11-12,16,23-26,28,31]选择性报告结果数据,仅报告了总有效率,未报告文章中提及的电生理等直接结局指标,可能降低研究的质量。本系统评价熏洗组方、剂量、熏洗时间与次数存在差异,需进一步对各因素开展进一步研究。纳入研究缺少对于疾病的辨证论治,各研究均未对不良反应的原因进行研究,亦没有研究不良反应的发生是否影响了最终的结局指标,以后应加强该方面的研究。期待今后研究在加强方法学质量的基础上,重视对于中药熏洗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方剂配伍、疗程、不良反应方面的研究,建立起中药熏洗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规范化操作指南。
[1]Dyck P J,Kratz K M,Karnes J L,et al.The Prevalence by Staged Severity of Various Types of Diabetic Neuropathy,Retinopathy,and Nephropathy in a Population-based Cohort:The Rochester Diabetic Neuropathy Study[J].Neurology,1993,43(4):817-824.
[2]Prompers L,Schaper N,Apelqvist J,et al.Prediction of Outcome in Individuals with Diabetic Foot Ulcers:Focus 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with and without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The Eurodiale Study[J].Diabetologia,2008,51(5):747-755.
[3]Boulton A J,Vinik A J,Arezzo J C,et al.Diabetic Neuropathies:A Statement by the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J].Diabetes Care,2005,28(4):956-962.
[4]刘光伟.甲钴胺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J].中华内科杂志,1998,38(1):14-17.
[5]李金花.温经通络熏洗方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及机理探讨[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
[6]吕仁和.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西医诊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390-394.
[7]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33-237.
[8]Higgins J P T,Green S.Cochrane Handbook for Systematic Reviews of Interventions Version 5.1.0(updated March2011)[2014-10-01].The Cochrane Collaboration,2011.Available from:www.cochrane-handbook.org.
[9]孔彩霞,陈 蔚.对中药药浴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J].求医问药,2011,9(10):347.
[10]肖静海.中药熏洗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60例临床体会[J].首都医药,2013,7(14):82-83.
[11]宋惠丽,王 霞,乔 萍.中药熏洗治疗下肢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1,3(21):1-2.
[12]万 琳,潘宋斌.中药熏洗辅助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J].湖北中医杂志,2008,30(12):30-31.
[13]刘 天,黄 泽,魏爱生,等.舒筋、温筋洗剂熏洗联合α-硫辛酸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震动感觉阈值和TSS评分影响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2,26(5):57-59.
[14]熊晓东.中药熏洗联合α-硫辛酸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震动感觉阈值的影响[J].中外健康文摘,2013,10(16):402-403.
[15]胡 钢.透骨散熏洗联合甲钴铵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J].山西中医,2012,28(11):42-43.
[16]车书随.中药熏洗辅助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护理体会[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3):528-529.
[17]沈丽新.甲钴胺联合中药泡足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J].实用糖尿病杂志,2012,8(5):42-44.
[18]黄 蓓,郑承红.中药熏洗配合西药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64例[J].实用医学杂志,2008,24(5):853-854.
[19]谌 静,桑 巍,郑长虹.通络熏洗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9,23(5):58-59.
[20]高明松,彭 聪,谭 燚.中药熏洗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42例小结[J].中医药导报,2011,17(5):52-53.
[21]张霄娜,张效科,李瑞月.中药熏洗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0例[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36(6):61-62.
[22]胡筱娟,杨海侠,李 婷,等.通络止痛散1号熏洗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20例[J].陕西中医,2013,34(1):44-46.
[23]郝 东.中药熏洗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98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1,25(2):63-64.
[24]黄 桢.中药熏洗辅助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0例[J].浙江中医杂志,2007,42(8):435.
[25]张绍芬,潘卓文,钱彩凤,等.消痹熏洗液联合西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3,27(1):95-96.
[26]胡歆蕾.中药熏洗辅助治疗糖尿病下肢周围神经病变的观察及护理[J].天津护理,2007,15(5):275-276.
[27]王月凤.益气活血通络熏洗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1,9(20):59-60.
[28]朱 娜,曹雪明,房春花.中药薰洗方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56例临床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2,33(1):32-33.
[29]陈晶莹,应震红.中药熏洗联合甲钻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09,18(6):901-901.
[30]李 青,吴 泉,吴文迪,等.中药薰洗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150例临床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9,30(12):26-28.
[31]李 勤,许薏萍.中药薰洗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护理[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0,31(11):73-74.
[32]丁 泳.中药外洗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50例疗效观察[J].海峡药学,2011,23(10):140-141.
[33]范冠杰,唐咸玉,刘振杰,等.中药外洗方联合弥可保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0,42(4):27-28.
[34]孟庆贺,陈继玲.博可保联合中药泡足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22(8):675-676.
[35]王志兴,钱 茜,梁云武,等.黄芪桂枝五物汤熏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研究[J].现代医院,2012,12(11):21-24.
[36]邱晓堂,张永杰.中药熏洗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3,20(4):74-75.
[37]侯淑芳,黄淑玲,官国东.骨伤外洗剂一号熏洗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0例疗效观察[J].光明中医,2010,25(6):1063-1064.
[38]徐权胜,卢利员,张火林.中药浴足联合弥可保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0例[J].光明中医,2007,40(7):33-34.
[39]李鸣镝,林 兰,孙书臣,等.中药糖痛方外洗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J].中国康复与实践,2009,15(6):553-555.
[40]官艳华.透骨散熏洗对气阴两虚兼血瘀型糖尿病下肢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
[41]陆祖谦.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治进展[J].药品评价,2013,10(17):35-45.
[42]吴 艳.祛瘀通络熏洗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研究[D].武汉:湖北中医药大学,2011.
[43]高学敏.中药学[M].7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44]刘 洋,丁洪生.透骨草类中药的研究概况[J].中医药信息,1999(1):10-12.
[45]赵 钢,王安虎.红花的资源及药用价值[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4,23(3):24-25.
[46]杨志福,梅其炳,蒋永培.红花有效成分及药理作用[J].西北药学杂志,2001,16(3):131-133.
[47]赵 耀.桂枝的现代药理与临床应用浅议[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9):77-78.
[48]赵建一.桂枝的药理研究及临床新用[J].光明中医,2010,25(8):1546.
[49]赵菊宏,刘书苑.桂枝的药理作用和临床[J].应用医学信息,2011(4):1575.
[50]李秋怡,干国平,刘焱文.川芎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7):1298.
[51]曲培向.川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内蒙古中医药,2010,(3):78-79.
[52]夏 泉,张 平,李绍平.当归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04,15(3):164-166.
[53]王 璇,崔景荣,肖志平,等.透骨草类药材抗炎镇痛作用的比较[J].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8,30(2):145-147.
[54]刘亚玲.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J].右江医学,2011,39(3):356-358.
[55]徐之也.中药汤剂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D].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2013.
Effectiven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umigation on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A Systematic Review
ZHANG Lei,WANG Xin-man,WANG Guo-hao,MENG Fan-jie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ianjin 300193,China)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umigation on patients with diabetes peripheral neuropathy.MethodsThe retrieval as well as manual screening of related journal and references were conducted in databases including CBM,VIP Database,CNKI,WanFang Database,PubMed,EMbase and the Cochrane Library databases from inception to January 2014 to search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according to inclusion and excluding criteria.The methodological quality of the studies was evaluated by the Cochrane handbook of literature quality evaluation method, and then relevant data were pooled by RevMan5.1 software for meta-analysis.Subgroup analysis was conducted by the duration of interventions.ResultsThirty-two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involving 2886 patients were included.Meta-analysis results showed that:(1)the overall effective rat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umig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RR=1.34,95%CI(1.28,1.39),P=0.00].(2)For two-week/one-month/two-month course of treatment: the overall effective rat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umig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RR=1.24,95%CI(1.13,1.36),P=0.00;RR=1.35,95%CI(1.27,1.43),P=0.00;RR=1.53,95%CI(1.32,1.78),P=0.00 respectively].(3)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umigation group performed better in terms of 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MD=2.58,95%CI(1.77,3.40),P=0.00],sural total nerve 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MD=2.04,95%CI(1.08,3.00),P=0.00]and plasma viscosity[SMD=1.02,95%CI(-1.35,-0.69),P=0.00],with statistical difference.ConclusionThe effectiveness of Chinese medicine fumigation for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is significant, but the clinical practice is limited by the low quality of included trial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umigation;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meta-analysis;systematic review
R248;R587.1
A
10.16460/j.issn1008-9969.2015.12.036
2014-12-21
张 磊(1989-),男,安徽亳州人,本科学历,硕士研究生在读,E-mail:ZL50791770@163.com
孟繁洁(1962-),女,天津人,硕士,教授,E-mail:mfj127@tjutcm.edu.cn
陈伶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