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 蓉,曹丽君,岳 爽,严 菲
(南充市中心医院,四川 南充 637000)
降低感染病房静脉输液后针头不正确处置率的品管圈实践
蒲 蓉,曹丽君,岳 爽,严 菲
(南充市中心医院,四川 南充 637000)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感染病房降低静脉输液后针头不正确处置率中的作用。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选定“降低感染病房静脉输液后针头的不正确处置率”为本次活动的主题,拟订活动计划,利用查检表掌握现状,设定改进目标,采用鱼骨图解析主要原因,根据主要原因拟定对策并实施,比较应用品管圈管理方法前后静脉输液针头的不正确处置率。结果感染病房降低静脉输液后针头的不正确处置率由实施品管圈管理前的33.2%降低至改善后的13.7%(P<0.01)。结论实施品管圈管理可有效降低输液后针头的不正确处置率,并且提高了品管圈成员多方面的能力。
感染病房;输液针头处置;品管圈;质量管理
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又称质量管理小组,是指在工作岗位上为了解决问题,自发结合成一个小团体,在自发、相互启发的原则下,运用各种质量控制(quality control,QC)手法,全员参加,对工作现场不断地进行维持与改善的活动[1]。感染病房收治的患者主要有经血源性传播的病毒性乙型肝炎、病毒性丙型肝炎、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梅毒等,是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的高危科室。针刺伤是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最主要职业因素,使用后锐器放置处理不当,或违反操作规程,是导致职业暴露发生的原因[2]。而针刺伤发生的主要环节是在输液结束后拔针的过程中,为了规范操作行为,降低感染病房护士在静脉输液后针头拔出过程中的不正确处置率,防止针刺伤,避免发生职业暴露,我科开展了以 “降低感染病房静脉输液后针头的不正确处置率”为主题的品管圈活动,现报道如下。
1.1 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 感染病房护士于2013年7月1日开始组圈开展QCC活动,圈名为“感心圈”,共有成员7名,其中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1名,护师1名,护士4名;本科学历5名,大专 2名;小组成员年龄为23~50岁。
1.2 选定主题 7名成员通过头脑风暴法,分别提出减少老年住院患者意外跌倒的发生率、降低锐器伤的发生率、减少输液过程中静脉炎的发生率、降低感染病房静脉输液后针头的不正确处置率、提高静脉用甘露醇患者留置针的留置时间、减少肌肉注射链霉素局部硬结的发生率、降低肺结核咯血患者再次咯血的发生率共7个主题。7名成员通过从上级政策、可行性、迫切性、圈能力4个方面对各个主题分别评分,每项按5、3、1分进行评分[3],最后评选出降低感染病房静脉输液后针头的不正确处置率作为本次活动的主题,其总分最高,为17.2分(上述4项分值分别为 4.5、5.0、4.7、3.0 分)。
1.3 现状分析 未正确处置输液后针头的衡量标准是指:拔针时不推携带有锐器盒的治疗车;将拔出的输液器针头插入输液瓶或茂菲氏滴管内;针头直接裸露;对针头等医疗废物需要到治疗室后进行2次处理。本圈在现状把握阶段,利用查检表收集了2013年7月15日—10月15日在实施品管圈前未正确处置输液后针头的现状,共抽查600例次拔出静脉输液后针头的过程中护士未正确处置针头的为199例次,不正确率为33.2%。根据查检数据表明护士存在侥幸心理、拔针流程不完善、病房拥堵、工作繁忙、自我防护相关知识缺乏、患者不配合等是导致护士不正确处置输液后针头的原因。按80/20法则[4]得出最主要的原因是操作者存在侥幸心理、拔针流程不完善、病房拥堵,三者占85.0%,故本圈将此作为改善重点。见表1。
表1 2013年7月15日—10月15日未正确处置使用后针头原因统计(n=199)
1.4 目标设定 经QCC小组成员讨论,品管圈成员的圈能力为3.0÷5.0×100%=60.0%。按照目标值计算公式[5],目标值=现况值-改善值=现况值-现况值×改善重点×圈能力=33.2%-33.2%×85.0%×60.0%×100%=16.2%。根据目标设定原则设定目标:2013年11月1日—2014年1月31日静脉输液后针头的不正确处置率由33.2%降至16.2%。
1.5 原因分析 QCC小组成员针对3项改善重点项目分别进行原因分析,对导致操作者存在侥幸心理的原因采用头脑风暴法画出鱼骨图进行原因解析,(1)护士方面:知识缺乏、对针刺伤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对职业安全与职业防护不够重视、防护意识淡薄;缺乏慎独精神,图简便省时;工作繁忙没时间按正规操作。(2)管理方面:职业安全与防护知识培训不到位;操作流程不细化,对护士正确处置输液后针头的指导性不强;治疗车数量未备够;排班欠合理、人力资源不足;督查与考核不力,未将不规范操作行为纳入个人绩效考核。拔针流程不完善的原因是缺乏拔针关键环节的操作流程。导致病房拥堵的原因是因收治的患者数量较多,各病房由原来的每房间住2例增加到每房间住3~4例,加之患者用物多,放置杂乱,护士无法将治疗车推进病房。
针对以上原因从2013年10月16—31日再次进行调查,做真因验证,收集150例次拔出静脉输液后针头的过程中护士不正确处置针头的次数为38例次,再次按80/20法则分析查找真因得出未正确处置输液后针头的5个真因:培训不到位,护士缺乏职业防护知识;护士缺乏慎独精神;管理者督查与考核不力;静脉输液拔针流程不完善;病房拥堵。
1.6 对策拟订与实施 QCC小组成员通过讨论针对主要原因,就圈能力、迫切性、可行性、经济性进行评价,每个维度分别以5、3、1分进行评价,5分为最好、3分为可接受,低于3分不予采用[3]。根据评价结果制定对策并组织实施。
1.6.1 开展职业安全与职业防护知识和技能的规范化培训 由于年轻护士多,对职业危害认识不足,缺乏职业防护相关知识。针对此拟订感染病科护士职业安全与防护相关知识与技能培训计划,分阶段对各级护士开展规范化训练与考核,从而强化护士的职业安全意识,充分认识到职业暴露给自身造成的危害,增强自我防护意识,提高护理人员的规范化操作水平。
1.6.2 培养护士严谨的工作作风 个别护士存在侥幸心理,拔针时为图简便不推携有利器盒的治疗车、违规操作。针对这些不良操作习惯,按在班护士人数配备1∶1的治疗车,车上备齐利器盒,各种盛污物容器等,护士执行任何操作要求都有治疗车同行,使每一次操作后能一次性就把医疗废物完全处理到位,及时杜绝安全隐患。且在工作环境中张贴有关职业防护的温馨提示,例如:用后锐器请及时放入利器盒;到病房做任何操作请推治疗车等标识,以时刻提醒护士自觉遵守操作规程,认真落实各项标准预防措施。
1.6.3 修订操作流程,组织培训 由于管理上认识不足,输液后针头拔出与处置流程不够完善与具体,而造成错误拔出与处置输液后针头的现象较为普遍。QCC小组成员经过反复讨论与实践后制定出输液后针头的正确处置流程,该流程的关键环节是拔针时护士必须推备有锐器桶、剪刀等物品的治疗车到患者床旁;从患者身上拔针后顺势将持针的手移动于按压针眼手臂的下方,针尖垂直向下,远离身体,低于床平面;立即将拔出的针头剪入锐器桶中。将改进后的新流程由QCC成员操作制作成视频,形成标准化操作流程,并组织全科护士观看视频,按照制定的规范化操作流程对全科护士进行培训与考核,促使全体护士人人熟练掌握正确的取针方法和处置流程。
1.6.4 加强督查与考核,促使措施有效落实 建立三级质控体系加强督查、考核与评价,一级质控由责任组长每天负责检查本小组护士拔针过程中规范化操作流程执行情况,并加以督导。二级质控由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成员每周3~5次进行抽查。三级质控由护士长随时抽查各责任护士措施落实情况,并给予评分,检查结果纳入护士个人及小组护理质量考核总分,与当月个人及责任小组绩效考核挂钩,以督促各项措施有效正确地执行。按照PDCA循环对考核中存在的缺陷每月在护士会议上进行通报、分析,对存在的普遍性问题组织QCC成员进行研讨并提出整改意见,在次月做好跟踪考核,达到持续质量改进。
1.6.5 改善病房环境 与医生组沟通,加快床位周转;加强病房管理,规范放置各类物品,对患者做好宣教,取得配合;2013年11月科室搬迁至新病区,床位数量增加,病房宽敞舒适,床间距符合标准,满足了住院人数的需求。
本次活动改善前(2013年7月15日—10月15日)抽查600例次拔出静脉输液后针头的过程中有199例次未正确处置,改善后(2013年11月1日—2014年1月31日)抽查600例次拔出静脉输液后针头过程中有82例次未正确处置,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528,P<0.01)。
3.1 品管圈活动有效降低了静脉输液后针头的不正确处置率 本研究通过对护士加强职业安全知识与技能培训、培养护士的慎独精神、制定输液后针头正确处置流程并组织培训、加大督查与考核力度以及改善病房环境条件等措施,切实降低了静脉输液后针头的不正确处置率,由实施品管圈管理前的33.2%降低至改善后的13.7%,达到了预期目标。QCC由一群工作性质相似的人组成一圈,选定质量改善的主题,以PDCA管理循环为基础,利用圈员自我启发与相互启发、头脑风暴、团队合作、善用统计数据及品管工具进行持续性的改善活动[5]。本次研究表明,将QCC应用到降低静脉输液后针头不正确处置的护理质量管理中,取得了明显的改进效果,提高了护士正确处理输液后针头的依从性,对防范针刺伤,避免发生职业暴露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本次活动建立了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即 “静脉输液后针头的正确处置流程”,形成了科室的护理操作规范,使护理质量管理更严谨、更科学。
3.2 品管圈活动提高了参与者的综合能力 本次活动由7名护理人员参与,充分发挥了每位圈员的智慧和力量,大家分工协作,共同探讨影响不正确处置静脉输液后针头的原因,并针对要因制定对策,逐一落实和追踪,使护理质量得到持续改进。在活动中大家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各阶段工作,充分发挥了各自的聪明才智,增强了自信心。通过开展QCC活动,圈员在工作中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学会了各种管理工具的应用,增强了责任意识、管理意识和科研意识,提高了自身的综合能力。大家一起改善工作环境及工作方法,使工作更轻松,工作流程更顺畅。通过参与本次活动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为今后继续开展QCC活动打下了基础。
3.3 存在的不足 我科首次组圈开展品管圈活动,圈员对QCC手法的运用还不够熟练,在原因解析中层次展开还不够全面、透彻,在今后开展的QCC活动中还需进一步加强QCC手法的学习与应用。
[1]万恩桂,宁晓东,程惠玲.品管圈活动在降低骨科患者外周静脉炎发生率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13,20(11B):8.
[2]何夏君,陈淑德,黄芳玲,等.护士职业暴露后心理状态及应对方式分析[J].护理学报,2010,17(1A):71-72.
[3]徐建明,丁万红,方亭妮,等.应用品管圈实施患者跌倒管理的实践[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1):24.
[4]张幸国.医院品管圈活动实战与技巧[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5.
[5]张幸国,王临润,刘 勇.医院品管圈辅导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22-23.
R471;C931.3
B
10.16460/j.issn1008-9969.2015.12.024
2015-01-23
蒲 蓉(1962-),女,四川南充人,本科学历,副主任护师,护士长。
江 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