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生活化维度

2015-12-18 04:52
关键词:理论课生活化理论

王 建 锋

(洛阳师范学院马列理论教研部, 河南 洛阳 47102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生活化维度

王 建 锋

(洛阳师范学院马列理论教研部,河南洛阳471023)

摘要:生活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时代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生活化改革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建构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内容和生活化课外实践活动方式,要结合大学生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的实际状况,解决他们实际生活中存在的思想困惑,使抽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大学生的生活实践相融通,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生活化的价值诉求。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生活化DOI:10.13757/j.cnki.cn34-1045/c.2015.02.035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作为高校育人活动的重要方式和理论载体,本身就来源于人的生活。在当代社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生活化努力,既是社会发展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时代要求,也是有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和必要路径。

一、生活化的价值诉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时代要求

教育作为人生存、生活的重要方式,其本身就来源于人的现实生活。“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作为人特有的存在和生活方式,教育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产生。教育活动形成、开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生存、生活的现实需要;换言之,人现实活动的实际需要产生了教育,教育是人为了满足自身需要、现实的实践活动。教育受人生活水平、活动能力的限制和制约。“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1]152这就是说,人生存、生活的实际状况,需要有与之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生活化作为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既表现为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的生活化,也表现为教育活动目的的生活化。生活化是教育活动形成、开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因为,教育作为人类活动的重要方面,本质上就是人的自我改变,它通过人的自我改变,使人的生存、生活适应变化了的环境。教育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并影响着人的实践活动。从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过程来看,人类正是以劳动、实践的方式来维持自身的生存、生活,并以维持自身生存的方式来解释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环境的改变和人自我改变的过程本质上是一致的。诚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说的那样,“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1]134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活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合理回归,不仅能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育人的伦理文化功能;而且,也能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价值诉求。由此观之,教育作为人特有的生存、生活方式,本身就产生于人的实践活动,其目的在于通过人对环境的改变和适应,来促使人的生存和发展。

作为人类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在人生存、生活的活动过程中产生,而且对人的生存、生活及其他方面的教育活动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教育作为人特有的实践活动方式,它的产生、发展,既要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体需要,也要满足现实个体自我发展的实践活动需要。正是通过“自我改变”的教育活动,才使人从自然状态进入社会状态,并成为一个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现实的、且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现实个体。作为教育活动对现实人的素质、品格、道德等方面的社会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对受教育者的道德要求。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形成的历史过程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不仅来源于人的社会生活,而且,也较为真实地反映了一定时期人们社会生活的实然状况,并以一定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而存在。“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1]152这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由人的现实需要而产生的,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即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活动具有明显的时代性特征。质言之,任何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较为客观地反映着一定时期人们生活的内容和存在的方式。教育满足现实个人的发展需要,就是说教育作为满足人生存、生活的重要手段,是为人的生存、生活服务的,生活即教育的目的。在当代社会,就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个体存在的意义而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活动,就是要实现当代大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从社会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活动的要求来看,作为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活动,就是要使学生形成与社会生活要求相一致的思想观念和道德人格,并以此保证人类社会生活世界秩序的和谐[2]。

作为高校育人活动的重要方式和理论载体,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人适应社会生活并创造社会生活,进而促使人的生存和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在当代社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生活化,目的在于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加关注人的生活世界,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真正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生活世界作为人生存、生活的真实世界,是人现实生活与理想生活的统一。生活世界以人的感性存在为基础,并通过人“自我改变”的社会实践活动来了解、认识自己的本质;并较为合理、有序地安排自己的现实生活活动。就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生活化维度而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活动必须以学生的现实生活状况为中心,遵循现实性与理想性相统一、相协调的原则。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生活体验,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真正成为引导学生实际生活的精神和物质活动的重要载体。作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要维度,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相对于现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抽象性状况而言的。它是一种以生活世界理论为基础的教育理念或教育哲学思想。它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中心,遵循现实性与理想性相统一的原则,它既是一种关注人的生活世界、关心人的生活体验的教育活动,也是一种引导人生活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路径[3]。 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要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效果的生动性、实效性,就必须把抽象的教育理论转化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日常生活语言,使学生用日常生活的语言认识抽象的理论,并在生活化的社会体验中,领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所蕴含的深邃生活智慧。

二、生活化的教学活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效果提升的关键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改革的生活化,并不意味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的简单化、庸俗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生活化努力,目的在于培育更加适应社会生活,且能够进行社会生活的合格劳动者;是受教育者实然生活与应然生活双重向度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生活化改革的实然向度,主要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式要立足于受教育对象的实际,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就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活化改革的实然层面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必须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消除教学内容安排的单纯意识形态化、改变教育方法的强制化、灌输化的单一倾向及教学价值评估的科学主义化。在当代社会,以受教育对象的生活化作为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本质上是为了避免受教育对象主体精神的丧失与遮蔽。在教学活动中,当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远离学生的生活世界时,它就有可能成为空洞的说教、封闭的理论体系,其实施过程中所宣扬的意识形态,在某种意义上,极有可能成为对人的内在精神品性的抛弃,或者只能单纯地成为脱离学生实际生活根基的功利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3]。在当代社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生活化努力,在实然的层面上,就是要实现课堂教育内容、教学方式的生活化,使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当代大学生的实际生活状况相关联;使“生活化”真正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核心。

在当代社会,凸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生活化,并不是单纯地以生活的“现时性”来取代生活的“现实性”。人生活的现实性是现实生活与理想生活的统一。以“现时性”的主体生活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在根本的价值取向上,则是为了提升人生存、生活的应然性。这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改革的生活化努力,在最终的价值取向上是为了人更好地生活。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实然的层面上虽具有“现时性”特征,但在应然的层面上,则是为了追寻人生存、生活的价值和意义。这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虽然是一种由人的现实生活改变所引发的实践活动,但它本身并不具备归宿性和目的性的特征,人们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所倡导的内容,在最终的价值取向上,不是为了思想教育本身,而是为了人更好的生活和会更好生活的人[3]。 由此观之,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活动的事实是社会性的,人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现时性”生活化的活动,目的是为了询问人作为存在者的价值和意义。有价值的、有意义的生活世界才是人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目的所在。作为特殊的存在,人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人生活本身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展开和呈现,而不是仅仅为了保存人自然的生命。换言之,人的“生活与生命是不同的概念,放弃生命的行为仍然是一个人生活的行为,而放弃生活则意味着无论什么样的生活都不值得一过。”[4]13这就是说,现实的人及其现实的生活需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生活化改革的价值所在。

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合理回归,在实然的层面上就是要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式与现实生活脱离的现实状况,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活化改革的主要原因所在,但是,这种具有工具性的实然回归,不能遮蔽人生存、生活的目的性特征。人现实生活的表现样态是多重的,在人日常的生活活动中,现实生活既表现为人的物质生活存在状态,也表现为人精神生活的存在状态。作为现实的存在者,人的物质生活为人的存在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而人的精神生活则集中表现出人作为一个存在者的价值和意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生活化努力,不仅要体现关注人生存的历史现状,更要关注一个人作为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的精神状况。这是因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方面,“道德是人存在的方式,人因为有道德,以道德的方式去‘为人’、‘做事’,才是人的行为,才使自己成为真正的人。”[5]15在当代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式只有与人的社会生活相结合,才能切实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实效性。从实践哲学的视角来看,生活是理论产生的源泉。“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程度。”[1]11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活化改革的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带着课堂教育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和心理困惑到实践中去体悟理论本身的崇高性、严肃性,才有可能深化学生对抽象理论的理解与认识,进而达到思想上的认同与情感上的共鸣,并在生活展开的实际过程中,自觉地把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的道德目标具体内化为自身外在的社会行动,使抽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吸引学生、并引导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而使受教育者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道德素质。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生活化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光是思想力求成为实现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力求趋向思想。”[1]11这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活化改革的教学活动中,只有实现受教育者现实生活与理想生活的互动和深层媾和,才有可能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活化改革的价值目标。

三、生活化的社会体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活化实现的有效路径

在当代社会,要实现生活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任务,就必须立足于当代大学生生活化的社会体验。从大学生生活化的社会体验出发,进行生活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才有可能实现思政政治教育理论课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育人目标。随着人的发展和人类社会活动的深化,理论与人生活实际相结合的要求也越发明显和迫切,忽视理论与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的状况,空洞地、单纯地就理论讲理论,很难达到理论吸引学生的实际效果。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已成为当代社会高等教育发展、改革的重要方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教育改革也是如此。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克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条化、抽象化的倾向,就必须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活化改革,使学生真正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活动者、参与者;并使学生在参与、体验的教学活动过程中,领悟生活化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所产生的理论实效性与现实合理性。生活化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凸显生活化教学改革的价值理念,将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内容同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发展相联系,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时效性[6]。换言之,在当代社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活化改革就是要把生活的范式引入课堂,赋予深邃、抽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以生活化的时代内涵,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领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至善、至美,进而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生活化目标。

在当代社会,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生活化。首先,要建构生活化的课堂教育模式,使大学生生活方式自觉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体系。生活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设置的总体要求,其目的在于培育会生活、懂生活的合格公民。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课堂活动中,教育者要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尽量用生活化的语言将文本中抽象的概念、范畴、理论生动地表述出来,使文本的抽象性与生活化语言的淳朴性结合起来,使学生感性直观的思维方式向理性复杂的思维方式升华,进而把鲜活的生活语言和直观的生活事实,演变成深邃的理论智慧。其次,借用现代的教学媒介,通过大量的事实呈现,学生在生活化体验的过程中,领悟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他们生活的价值和意义。技术作为人特有的活动方式,本身就产生于人的生活。技术媒介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活动的辅助方式,合理、恰当地运用,不仅能增强教学效果的生动性、直观性,而且,也能激发学生对技术媒介与人生活化社会活动关系的理解与认识。最后,延伸课堂教学效果,加强理论性、生活性、实践性教育活动的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的道德目标,不仅仅是通过课堂的理论传授来实现,更多的则是体现在人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中。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社会生活中体验、领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深邃,从而对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社会生活产生积极影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活化改革,并不是简单地以生活化的方式来教育学生、引导学生,而是以生活化的教学、教育方式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和道德品质。生活作为人生存的意义和价值所在,是“生”和“活”的统一体,“生”体现了人作为一个存在着的自然意义,而“活”则体现着人作为一个存在者的社会意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活化的教学改革,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不仅要“生”,更重要的是要“活着”,且有尊严地、幸福地、自由地活着。“生活目的是与生活一起显现出来的东西,它不是遥远的目标,而是与生活本身的意图最接近的方向性,但它又是人永远无法完成的追求,或者是人总在现实中的某种追求。生活目的不是某种结局而是生活本身那种具有无限容纳力的意义。”[4]14在当代社会,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活化的改革,在现实层面上,就要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更能体现人作为生活存在者的地位和价值,在意义层面上,则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关注人生活的道德情怀。作为实然与应然的和谐与统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生活化改革,只有立足于人的现实生活世界,并不断超越人的现实生活世界,才能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引导人生活价值的丰富与生活意义的至善、至美。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活动对人生存的影响来看,人作为教育的目的,在根本的意义上,“人的一生都变成了一场为了寻求善的连续不断的战斗。‘思善’、‘言善’、‘行善’这个三位一体的思想就是这场战斗的领导者。”[7]89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作为提升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和重塑其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只有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才有可能发挥其育人的伦理文化功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活化改革的不断努力和深化,必将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引领当代大学生现实生活和理想生活的价值目标。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

[2]杜向民.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生活化[J].思想教育研究, 2010(6).

[3]张国启.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发展向度[J].思想理论教育,2009(7).

[4]赵汀阳.论可能生活[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5]刘玉生, 杜振汉.德性人生—一个人生活伦理引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

[6]李锐.生活化教学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路径探析[J].学习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4).

[7](德)恩斯特·卡西尔.人伦[M].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9.

责任编校:汪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730(2015)02-0151-04

作者简介:王建锋,男,河南洛阳人,洛阳师范学院马列理论教研部讲师,哲学博士。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规划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研究”(2014-MGH-063)。

猜你喜欢
理论课生活化理论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坚持理论创新
中班幼儿生活化美术活动的实践探索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的实践探究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