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 淑 晴
(安庆师范学院政治学院, 安徽 安庆 246133)
和谐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和谐文化研究》
蒋 淑 晴
(安庆师范学院政治学院,安徽安庆246133)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和谐文化研究》一书,把和谐文化熔铸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宏大的历史背景中,从文化精神层面找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点,系统诠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和谐文化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理论建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和谐文化研究》;理论建树DOI:10.13757/j.cnki.cn34-1045/c.2015.02.003
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成果已浩如烟海;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来,关于和谐文化问题的讨论一直持续升温。但是,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深入系统地考察和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和谐文化内在联系的成果尚属鲜见。安庆师范学院罗本琦教授的专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和谐文化研究》(以下简称“罗著”)最近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罗本琦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谐文化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07BKS011)的最终成果。该书的主要特色在于,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宏大的历史背景中,采用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和历史比较与中外比较相结合的多样研究方法,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和谐文化的内在联系入手,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和谐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探讨如何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问题,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理论建树。
一、提出了一个新的命题,即和谐文化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基础,并对这一命题展开了充分论证
在罗著的视野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也是或者说首先是两种文化的结合。一般来说,只有文化精神相同的文化之间才有对接与融合的可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背景、基本概念和命题等方面都不完全相同,但在文化精神上即在追求文化发展的“和谐”上是相通的。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在传入中国后能够迅速地被中国人接受,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的重要原因。
罗著认为,把马克思主义归结为斗争的理论,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理念就是斗争,实际上是对马克思主义本质莫大的误解。贯穿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主线的是对和谐的执着追求,阶级斗争显然只是一种手段。马克思主义的和谐理念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整体,是和谐价值理念、和谐目标理念与和谐战略理念的统一。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和谐价值理念,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抑或共产主义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和谐目标理念,通过制度革命实现生产方式的更新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和谐战略理念。
罗著指出,绵延几千年而不绝的中国传统文化本质上就是一种和谐文化。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原始思索、在对超越自然现象的崇拜中就孕育了天人合一的和合思维模式。随着国家的产生,天人关系在人际冲突中世俗化、伦理化,从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天人之际的论辩与实践奠定了以儒家仁学理论为主要代表的丰富的和谐伦理思想的基本框架,经秦汉以来社会实践与理论拓展,最终形成了以“天下归仁”为核心,以“和而不同”为价值选择原则,以修身正心的身心和谐精神、推己及人的人际和谐精神、群己和谐的社会和谐精神、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和谐精神为主体内容的和谐文化精神。
在上述认识基础上,罗著进而指出,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就是不同文化相互碰撞、交流与融合的历史,但并不是两种文化之间都能够实现融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虽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它们在和谐价值理念上是相通的,在和谐目标理念上是契合的。质而言之,二者在和谐文化精神上是相通的,这正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交流、融合的前提条件。因此,和谐文化精神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人文基础,成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成功结合的纽带。
二、首次界定了“和谐文化”等几个未曾明确的概念,并进行了较系统的梳理和分析
第一,关于和谐文化。罗著认为,和谐文化就是以和谐为基本内核和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于一体的一种文化理想。它包含如下含义:其一,和谐文化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基本价值取向,“以人为本”是这一价值取向的核心。其二,和谐文化以与社会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基本特征,实现社会和谐是和谐文化建设的目标之一。其三,和谐文化是不断发展着的文化理想,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其发展的基础。
第二,关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循着和谐文化的认识思路,罗著认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就是具有社会主义特质的和谐文化,特质当然体现在社会主义特有的价值理念之中。由此,罗著认同这样的界定: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发展阶段,是指在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前提之下,文化与其环境要素的协调发展,文化子系统之间相互渗透、彼此协调、共同发展的一种新型文化理想。
第三,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精神。在罗著看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精神就是以“天下归仁”为核心,以“和而不同”为价值选择原则,以修身正心的身心和谐精神、推己及人的人际和谐精神、群己和谐的社会和谐精神、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和谐精神为主体内容的和谐文化精神。
第四,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和谐理念。罗著不认同马克思主义的理念就是斗争的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追求和谐的理念。马克思主义的和谐理念是以人为本、通过制度革命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和谐价值理念、和谐目标理念与和谐战略理念的统一。
第五,关于毛泽东思想的和谐理念。毛泽东思想给人们以浓郁的“革命”色彩的印象。但“革命”旗帜彰显的是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为中国社会和谐而奋斗的崇高理想,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立足中国国情发展创新的和谐理念。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社会目标理念、人民利益至上的和谐价值理念、以斗争求和谐的实现和谐社会目标的革命战略理念构成毛泽东思想和谐理念的基本内容。
第六,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和谐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和谐理念就是以人为本的和谐价值理念、从小康社会到和谐社会的和谐目标理念以及改革开放的和谐战略理念。
三、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和谐文化内在联系的系列相关重要理论问题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飞跃与和谐文化的发展问题。中国共产党在90多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成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罗著深入探讨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和谐理念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超越,指出这一继承与发展的特点,阐明各种主客观因素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的作用,生动地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飞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之关系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在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方面的贡献,探索了这一继承和发展的实现机制。
第二,党的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与和谐文化观的形成问题。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形成了完整的具有鲜明创新特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框架。在这一创新的过程中,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观逐步形成。罗著特别指出,和谐文化观是对和谐文化的基本观点,特指党的十六大以来提出的和谐文化观。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观的形成与中国深厚的和谐文化精神的沉淀、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和谐价值的不懈追求、与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形势以及世界和谐的发展趋势是分不开的。
第三,坚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与和谐文化的发展方向问题。罗著认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的基础上,通过文化创新形成的顺应历史潮流、反映时代精神、代表社会前进方向的精神成果,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坚持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发展方向,不仅具有深厚的理论依据,生动的实践依据,而且符合现实发展的要求,体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和谐文化发展中指导地位的必然性。当今世界,古今中西文化激烈碰撞,意识形态斗争以全新的形式展开较量,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必须直面各种文化思潮,在文化的继承性与创新性、民族性与世界性、人民性与人本性、方向性与多样性等问题上做出正确的选择。
第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与时俱进与和谐文化的发展战略问题。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罗著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初,马克思主义与本土文化的结合或者说作为文化的马克思主义占重要地位。党的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被赋予更为浓厚的文化意蕴。新的文化发展观、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以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性的认识进入一个更高级的层次。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重大的文化系统工程,其战略选择应当充分体现“和谐”的价值诉求,即着重体现参与竞争与文化安全并重、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互动、体制创新与文化创新同步、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协调的战略原则。
第五,和谐文化观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问题。基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四者并列关系的考量,人们往往从党的十六大以来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理论体系结构的角度,把和谐文化观与科学发展观之间的关系揭示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或者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显然,这种考量有其合理性,但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角度来看都还是不够的。罗著认为有必要从理论的形成及理论体系(或思想体系)内在的相互作用机制、从践行科学发展观与和谐文化观需要的角度做出进一步的分析。从相互作用的机制上看,文化观的发展对发展观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同时,发展观的形成必然地厘定文化观的价值方向。
第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缘何能够引领当代社会思潮的问题。罗著指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当代中国社会思潮,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决定的,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当代国内国际形势使然,也是这一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品质使然。其一,中共的领导地位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根本。其二,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质的规定性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和谐文化的灵魂。其三,当代世界意识形态斗争的复杂性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旗帜。其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当代中国社会思潮,更因为这一核心价值体系具有理论特色与突出功能。需要指出的是,在既往的研究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当代社会思潮大多是作为实然命题来论证的,缺乏深入的必然性论证,罗著的研究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总之,把和谐文化熔铸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宏大的历史背景中,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和谐文化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彰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中的特殊地位,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罗本琦教授专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和谐文化研究》,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和谐文化结合起来,架起了二者紧密联系的桥梁,从文化精神层面找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点,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基础——和谐文化精神。这部著作的出版在一定意义上填补了该领域研究的空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
责任编校:汪沛
收稿日期:2014-10-14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730(2015)02-0010-03
作者简介:蒋淑晴,女,安徽凤阳人,安庆师范学院政治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安徽省省级质量工程项目“本土教学资源开发利用与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2013szxm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