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艳,隋树杰
(哈尔滨医科大学 护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2003—2014年我国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文献计量分析
余 艳,隋树杰
(哈尔滨医科大学 护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目的系统回顾2003—2014年我国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文献研究现况,探讨存在问题和今后研究方向。方法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全文数据库、万方全文数据库,对包含“工作场所暴力”、“医院工作场所暴力”、“医院暴力”和“护士”、“护理人员”关键词的论著、综述、评论性文献进行检索,检索时间为2003年1月—2014年11月。对检索得到的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结果共有268篇文献入选,其中临床科研型论文(包括调查性研究、实验性研究、质性研究)185篇(69%),综述型论文(包括综述和经验回顾)77篇(28.7%),述评(包括述评、评论、视点等)6篇(2.3%);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相关性文献数量急剧增加,2012年最多(19.4%,52/268);研究文献主要来自华南地区(35.6%,68/268),东北地区较少(6.8%,13/268);文献以调查性论文(59.3%,159/268)居多,但缺乏统一调查工具,调查者多采用自行设计问卷(68.2%,75/110),自行设计的问卷信效度不足。结论系统分析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相关文献,文献数量逐年增加,以2012年最多,体裁以临床科研型论文为主;但文献的研究方法较单一,以调查性论文为主,内容不够全面,多为现状调查研究,但缺少统一评价工具。因此,建立客观的评价工具,采用不同方法、在不同地区进行多中心研究,是今后护士工作场所暴力研究的重点。
护士;工作场所暴力;文献计量分析
工作场所暴力是指卫生保健人员在其工作场所受到辱骂、威胁或袭击,从而对其安全、幸福和健康造成明确或含蓄的挑战[1]。近年来,工作场所暴力事件愈演愈烈,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安全问题[2]。医院是工作场所暴力高发的地方,护士在医院工作中担负着主要角色,与患者接触机会较多,是工作场所暴力侵犯的高危人群[3-4];研究表明,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可能性是其他医务工作者的4倍[5]。国际护士协会曾发表声明指出,在所有的健康服务工作中,针对护理人员工作场所暴力的后果更严重[6]。近年来,随着社会、国家、研究者对工作场所暴力的重视,国内关于工作场所暴力的研究日趋增多,但“暴力伤医案”发生频度和恶性程度呈上升趋势[7],因此,本研究通过回顾护士遭受暴力行为相关性文献(包括综述、论著、学位论文、会议论文、述评),对文献内容进行分类和汇总,旨在了解我国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事件的研究现状,为下一步研究提供方向。
1.1 文献搜索策略 采用以下检索词:工作场所暴力与护士或护理人员、医院工作场所暴力与护士或护理人员、医院暴力与护士或护理人员与时间:2003—2014年,通过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全文数据库(VIP)、万方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检索文献时间为2003年1月—2014年11月。
1.2 文献处理过程 将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全文数据库、万方全文数据库中检索得到的文献,按照标准文献提取格式,导入 Note Express 2(NE)文献管理软件(北京爱情海软件)。首先,通过Note Express 2软件检索系统进行重复题录查询,删除重复题录;然后,按照文献筛选标准进行文献处理;最后,对入选的文献用NE题录自定义格式进行编辑,确定文献类型、发表年份,地区、内容(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具体研究内容、研究工具)等。所有入选文献相关信息收集,同时由2名研究人员根据事先设计好的数据表格独立完成。本研究文献均可获得全文,提取文献信息时,“年份”以正式出版物发表年份为准;“地区”以研究发生的地区为准;综述、述评性论文不要求提取。
1.3 文献筛选方法 入选标准:(1)文献题目、关键词、文摘中,包含“工作场所暴力”、或“医院工作场所暴力”、或“医院暴力”并且研究对象是“护士”或“护理人员”或“医务人员”的论文;(2)将“工作场所暴力”作为影响因素或在结果中出现的论文。排除标准:研究对象是医生;暴力发生场所在医院外、国外工作场所。
2.1 基本情况 通过文献检索、重复题录(文献)排查,共检索到文献472篇,根据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查,最终268篇文献入选本研究。其中,期刊论文 252篇(94.0%,252/268)、学位论文 10篇(3.7%,10/268)、会议论文 6 篇(2.3%,6/268)。
268篇文献中,临床科研型论文(包括调查性研究、实验性研究、质性研究)最多,占 69.0%(185/268),其次为综述型论文(28.7%,77/268)。在临床科研型论文中以调查研究为主(59.3%,159/268),详见表1。
表1 268篇2003-2014年我国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文献类型分布
2.2 文献时间分布特征 从总体情况看,近10年间有关护士工作场所暴力的相关性论文呈逐年上升趋势,由2003年2篇上升至2014年19篇,共计268篇,平均每年26.8篇,其中,2012年发表文章数最多(n=52,19.4%),见图 1。
图1 2003-2014年中国护士工作场所暴力相关文献数量变化趋势
2.3 文献地区分布特征 268篇入选论文中,71.3%(191/168)有明确研究地区。论文分布于26个省及自治区,平均每个省及自治区为7.3篇。其中,广东省最多为52篇;台湾、宁夏、贵州省3省最少,各为1篇,见表2。若按地域划分,则以华南(n=68,35.6%)、华北(n=40,20.9%)地区为主,东北(n=13,6.8%)、西北(n=7,3.7%)地区最少,见表 2。
表2 2003—2014年我国护士工作场所暴力相关文献地区分布(n=191)
2.4 研究内容
2.4.1 研究对象 文献的研究对象涉及到:注册护士、助产士、助理护士、实习护士、护士长、护患双方,77.6%(208/268)为注册护士,仅有 2 篇[8-9]是以护患双方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按科室分,急诊科(25.0%,67/268)和精神科(19.8%,53/268)是研究者最为关注的科室;若以施暴对象分,则以患者或家属为主,但有7篇是以护士之间或实习生之间的横向暴力为研究对象。
2.4.2 研究方法及内容 在268篇入选文献中,调查性论文为159篇(59.3%,159/268),其中现状调查75 篇(47.2%,75/159),原因及影响因素 31 篇(19.5%,31/159)、相关性调查 21 篇(13.2%,21/159),护理及应对措施 18 篇(11.3%,18/159),其他 14 篇(8.8%,14/159)。159 篇调查性论文中,98.4%(157/159)是在同一地区进行调查,仅有2篇[10-11]为不同地区的多中心研究;实验干预性文献18篇(6.7%,18/268),研究内容均为工作场所暴力事件的预防及应对策略,83.3%(15/18)为类实验研究,而设计严谨的随机对照实验仅为 16.7%(3/18)[12-14];8 篇(3%,8/268)质性研究中,4篇关于暴力事件发生后护士心理状况,3篇对暴力事件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1篇关于暴力事件先兆经历;77篇(28.7%,77/268)综述型论文,均关于暴力事件现状、原因及对策;述评6篇(2.3%,6/268)。
2.4.3 调查工具 在159篇调查性文献中,有110篇是利用工作场所暴力问卷对护理人员在调查前1年内、6个月内、3个月内、1个月内遭受的工作场所暴力进行调查。调查所用工作场所暴力问卷,有75篇(68.1%,75/110)是作者根据WHO关于工作场所暴力定义自行设计,有23篇(20.9%,23/110)是采用陈祖辉[15]的设计,5 篇(4.5%,5/110)根据陈祖辉问卷改编,5篇(4.5%,5/110)是王培席[16]根据 Schat工作场所暴力量表汉化版本,1篇(1%,1/110)是根据美国颁布的2008年版工作场所暴力问卷翻译校对得出[17];1 篇(1%,1/110)是中国工作场所暴力问卷(CWVI)[18]。
3.1 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相关研究增长快速,但工作场所暴力发生率仍高 图1显示,近10年,我国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相关性文献发表量呈直线上升,2012年文献数最多,其次为2013年和2010年。由于工作场所暴力事件发生率高且影响严重,引起了社会、国家的重视,从而使其成为医学研究的热点问题[19-20]。研究发现,我国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发生率64.3%~86.7%[21]。近期频发的医疗暴力行为受到国际医疗界的关注,2014年3年,Lancet再次发表评论性文章 “为什么当今中国医院暴力如此严重”[22],这可能与我国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流行病学阶段,缺少对其机制及先兆原因的研究,对于预防和对策的研究大多都是通过经验总结或调查分析,很少有实验研究验证其有效性等因素有关。
3.2 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相关研究分布具有区域性,但缺少多地区多中心研究 我国关于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研究35.6%集中于华南地区,而东北地区较少,占6.8%。由此可见,华南地区对于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事件的重视程度高于东北地区,这与华南地区多为沿海发达省份,经济基础良好,医疗体制健全,政府对医疗卫生服务投入较多,对医疗卫生事业重视有关。我国98.4%(157/159)的调查研究是在同一地区多中心进行,而仅有刘杰[10]和吴冬梅[11]的研究是不同地区多中心调查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地区暴力发生特点有所不同,因此,今后需要进行不同地区,不同等级医院、不同类别医院的综合研究,这样有助于全面了解我国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情况,从而提出切实有效的措施。
3.3 护士遭受暴力事件对象多为护患之间,横向暴力研究尚少 我国研究者在选取研究对象时,以注册护士为主,以精神科和急诊科为主要研究科室,与国外研究一致[23]。由于我国特殊的医疗环境,研究者对横向暴力事件进行了研究,研究显示横向暴力在护理行业中广泛存在,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并对受害者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24-26],但此类暴力事件的研究相对较少(2.6%,7/268),且均为简单的现状调查,尚未进行深入研究,因此,关于横向暴力事件还需进一步研究。
3.4 国内研究方法过于单一,严谨的实验性研究较少 研究结果显示,我国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相关研究中,59.3%的研究为横断面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现状、原因、影响因素等,缺乏创新性。虽有实验干预性研究,但83.3%(15/18)为类实验研究,由于类实验不能排除自身以及外界的干扰,所以这些干预措施是否有效还有待探讨;仅占16.7%(3/18)的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对象为急诊科和精神科护士,提出的措施具有一定的针对性,而是否能够应用于所有护士,尚需验证。3%(8/268)研究者采取访谈法进行调查,再利用定性分析的方法进行总结,但这种研究方法选用的访谈人数较少,并且有的访谈人员并不愿意将自己的经历分享给他人[27],所以,通过访谈法获得的结论是否有代表性还值得探讨[28]。因此,未来的研究不应该局限于流行病学研究,而应探讨工作场所暴力发生的机制、原因,提出切实有效的预防措施,利用严谨的实验研究方法对其效果进行验证,从而从根本上较少工作场所暴力事件的发生。
3.5 缺少统一评价工具,急需建立客观的评价方法我国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事件相关研究大多数是从护士自身角度出发,且调查内容仅局限于护理人员对暴力事件相关原因及影响因素的看法,就结果而言,缺乏客观性;同时在调查研究中,由于缺少统一的调查工具,不同地区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时,研究结果有待验证;68.2%(75/110)研究者所使用的工作场所暴力问卷,是根据WHO关于工作场所暴力的定义、研究目的自行设计,问卷信度、效度不足,导致研究结果不够准确,因此,建立一个客观、简便、统一的评价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研究通过系统回顾中国护士工作场所暴力相关文献资料发现,文献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但研究方法单一,内容不够全面,且缺少统一的评价工具,今后需要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对工作场所暴力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才能从根本上了解引发工作场所暴力的原因及相关因素,提出有针对性的预防和管控措施,为护理人员提供一个安全和谐的工作环境。
[1]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New Research Shows Workplace Violence Threatens Health Services[EB/OL].(2002-05-10)[2014-11-23].Http://Who.Int/Mediacentre/News/Releases/Release37/En/Index.
[2]余 婷,胡爱玲,温瑞娟,等.广州市急诊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后应激障碍发生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9(12):41-44.
[3]吴留广,郝长付,王 威,等.医务人员遭受工作场所暴力伤害调查[J].河南医学研究,2010,20(3):338-339.
[4]孟红燕,王海芳,林 璐,等.苏州综合医院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调查[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3):254-258.
[5]Scott H.Violence Against Nurses and NHS Staff is on the Increase[J].Br J Nurs,2003,12(7):396.
[6]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Nurses.ICN Position Statement:Abuse and Violence Against Nursing Personnel[EB/OL].[2013-08-30].http://www.icn.ch/images/stories/documents/publication/position-statement/Co1-Abuse-Violence-Nsg-Personnel.pdf.
[7]马 强.暴力伤医案频发的原因浅析[J].中华医学杂志,2014,94(18):368-1370.
[8]高 骥.护士遭受暴力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D].福州:福建医科大学,2008.
[9]林 静,邓 凌,金娅芳,等.医患双方对于医院暴力先兆认知状况的调查[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28(2):97-100.
[10]刘 杰,候安营,田 梅,等.港冀精神科护士对精神科暴力行为应对能力的对照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1):996-998.
[11]吴冬梅,王孝艳,李海源.不同地区两医院护理人员工作场所暴力的现状分析[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8):894-895.
[12]杨 瑜,冯信坚.综合干预对急诊科护士职场暴力应对的影响[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12,29(1):54-56.
[13]郑慧芳,曹新妹,聂磊嬿,等.团体心理干预对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后精神科护士心理状况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3,27(15):1427-1429.
[14]王秀萍,王玉洪.急诊科护士防范心理暴力中干预模式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05,11(4):365-366.
[15]陈祖辉,王声湧,荆春霞.广州市两所医院工作场所暴力现象调查[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3,37(5):358-360.
[16]王培席.医务场所暴力调查及理论模型研制[D].成都:四川大学,2006.
[17]潘红英,孙蒋会,叶志弘.工作场所暴力对急诊护士影响及医院应对现状的调查[J].护理与康复,2012,11(2):112-114.
[18]徐红梅,赵士宏,穆丽华.工作场所暴力对台南护士的冲击[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Sup1):165-166.
[19]汪健健,赵丽萍.医院暴力事件现状及对策研究进展[J].医学与社会,2013,26(1):13-16.
[20]李 昂,潘习龙,能伟刚,等.护士遭受医院工作场所暴力的研究进展及对策[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9):76-79.
[21]余泳琛,邹芳亮,蔡一凡,等.医护人员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后心理应激反应的深度体验[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10):6-9.
[22]Anon.Violence Against Doctors:Why China?Why Now?What Next?[J].Lancet,2014,383(9922):1013.
[23]谢伦芳.国外护理人员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7,21(4):1043-1046.
[24]郎 琪,张 艺,张丽敏.浅谈护士间的横向暴力现象[J].医药前沿,2012(20):27.
[25]傅 静,赖红梅,曾白兰,等.低年资护士经历横向暴力行为的调查[J].中国护理管理,2008,8(3):35-37.
[26]周建平,江爱玉,范瑛瑛.护生经历横向暴力现状的调查及分析[J].护理与康复,2011,10(2):102-104.
[27]Kvas A,Seljak J.Unreported Workplace Violence in Nursing[J].Int Nurs Rev,2014,61(3):344-351.
[28]Catlette M.A Descriptive Study of the Perceptions of Workplace Violence and Safety Strategies of Nurses Work ing in LevelⅠTrauma Centers[J].J Emerg Nurs,2005,31(6):519-525.
R47
A
10.16460/j.issn1008-9969.2015.18.022
2015-03-21
余 艳(1989-),女,四川雅安人,本科学历,硕士研究生在读,护士。
隋树杰(1963-),女,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教授,副院长。
陈伶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