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巾夏,张文燕,武冰玉
(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江苏 苏州 215025)
【护理教育】
上海市3所高校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对培养模式认知的质性研究
杨巾夏,张文燕,武冰玉
(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江苏 苏州 215025)
目的深入了解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对培养模式的认知与真实体验。方法采用深度访谈法,围绕选择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的原因、对其了解程度和对学校培养模式的真实体验与感受等问题,对上海市3所高校的16名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进行访谈,将获得的资料用Colaizzi关于现象学的7步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提炼出3个主题。主题1:选择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的动机主要为被动接受学校调剂。主题2:对护理专业学位的了解感到迷茫与困惑。主题3:对护理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认知(正性和负性)。正性体验包括:(1)临床实践丰富,对专科理解深刻、科研思路广、社会适应力强;(2)医院学习平台多,对前沿知识把握度高。负性体验包括:(1)学校管理制度存在偏倚;(2)理论学习不足;(3)临床实践安排禁锢;(4)临床教学师资匮乏;(5)医院与学校培养衔接不佳。结论护理管理者应加强教育,促进学生对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的理解与认知,同时进一步完善护理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为其学习与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促进其充分发挥专业潜能、实现专业价值。
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质性研究
201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了护理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nursing specialist,MNS),培养直接从事临床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科型护理专门人才[1],改变了我国长期以来只有护理科学学位硕士的现状,这一大突破促进了我国护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与专科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指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对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导师指导、论文评价等环节所采取的特定方式的总和,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保障[2]。而护理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在我国仅有5年的发展历程,其培养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3-5]。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对培养模式的认知反映了其对培养目标、过程与方式等的真实感受与体验,是评估现行培养模式是否适当的途径之一。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质性研究,探讨其对培养模式的认知,为护理教育者和管理者探索和寻求更为有效、合理的培养策略提供参考与依据。
1.1 研究对象 2014年5—10月,采用目的抽样方法,选取上海市3所高校的16名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深入访谈,分别以A~P编号。纳入标准为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有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语言表达清晰,愿意参与本研究。样本量的确定以受访者资料重复出现,资料分析时不再有新主题呈现,即资料达到饱和为标准[6]。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见表1。
表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n=16)
1.2 研究方法 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法,通过面对面、半结构式、个体化深入访谈形式收集资料。访谈前,向受访者介绍研究意义、目的,承诺访谈资料只用于研究。取得受访者口头和书面的知情同意,并对访谈内容进行录音,用编码代替姓名,绝对保护其隐私。访谈地点选择氛围轻松、安静的场景,如教室、医院花园、受访者宿舍或家中、餐厅及各类休闲吧。访谈时间30~60 min,以受访者谈完自己的想法,没有新信息出现为原则。访谈过程中,充分运用有效沟通技巧鼓励受访者提供细节,不断澄清话语,描述其真实体验和感受。访谈者对其谈话内容不加任何评价,用录音设备现场录音,同时笔录受访者的回答要点、情绪变化及伴随的非语言表达 (如表情、语气、动作等)。研究者根据文献资料初步制定访谈提纲[7],并征求相关专家的意见进行修改与完善,访谈提纲内容包括:请您谈谈(1)为什么会选择专业学位;(2)对专业学位的了解;(3)对学校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真实体验与感受。
1.3 资料分析 每次访谈后在24 h内将录音转录成文字资料,借助NVIVO 10软件,按照A,B,C……对每份访谈记录依次编码建档。采取Colaizzi的关于现象学的7步分析法[8]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1)仔细阅读所有资料;(2)析取有重要意义的陈述;(3)对反复出现的观点进行编码;(4)将编码后的观点汇集;(5)写出详细、无遗漏的描述;(6)辨别出相似的观点;(7)返回参与者处求证。
1.4 质量控制 (1)本研究选取了有代表性的研究对象,采用目的抽样法,根据人口学特征、就读院校、入学时间来选择个案。(2)研究者经过质性研究的深入学习,具备一定的访谈经验。(3)资料分析采用合众法,研究者将资料分类、编码,提炼出主题后,邀请第2人对编码和主题进行核对,并不断与原始资料进行对比,并将资料整理的最终结果反馈给受访者,核对资料的真实性。
2.1 主题1:选择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的动机 “被动接受学校调剂”是受访者选择护理硕士专业学位最主要的原因。大部分受访者表示,学校对科学学位的招生要求(考研成绩、面试成绩)高于专业学位,因此成绩低者只能接受“调剂”与“放弃”两种选择,迫于“读研心切深、考研付出大”,大部分人则无奈的接受调剂。如受访者D“肯定要读研的,已经辞职考研了,迫于一种无奈读专业学位,不是自愿的。”此外,也有受访者表示“自己是主动选择”,一是因为热爱临床,二是专业学位招生要求较低,更利于录取。如受访者A“我喜欢临床,接受、认可护理硕士专业学位角色,与我的期望一致。”受访者H“担心考研考不上,网上查招生信息后觉得专业学位好考一些。”
2.2 主题2:对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的了解 由于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的新兴性与选择的被动性,大部分受访者对其并不了解,感到迷茫与困惑,而学校对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的解释也较少、较模糊,“咨询学姐、对比其他专业”是受访者了解的主要途径。如受访者K“第一届,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很多困惑。”受访者B“学校解释了表象:专业学位没有寒暑假,两年半在医院,没有奖学金,交学费。”受访者D“院长说护理硕士专业学位将来发展是一个优势,比科学学位更好,但我们自己还是挺困惑的。”受访者J“学校解释不多,咨询过学姐,科学学位在学校跟导师做科研,专业学位去临床。”受访者L“向有专业学位硕士的其他专业同学了解,说是重视临床实践,具体不清楚。”
2.3 主题3:对护理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认知
2.3.1 正性体验 (1)临床实践丰富,对专科理解深刻、科研思路广、社会适应力强。受访者表示,长时间的临床实践学习增加了对专科的理解,更善于发现科研问题;同时,医院社会化的环境更利于其适应职场、适应社会。如受访者G“对专科(神经内科)有特别深的了解,工作能很上手。”受访者E“贴近临床,在临床发现的问题可以做研究,视角、思维更多、更灵活一点。”受访者D“完成工作之余,会自己发现问题,查文献寻找解决的方法(曾遇到病人,对固定导管的贴膜过敏,查文献后,先检查消毒有没有问题,再检查贴膜的问题,寻找改进方法)。”受访者O“实践上的积累使我能更早适应职场。”受访者L“临床科室积累了很多人脉,科室团队对我的科研学习、适应工作环境都很有帮助。”(2)医院学习平台多,对前沿知识把握度高。受访者表示,医院作为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单位,能够给研究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平台(如学习班、学术会议、业务学习等),利于其开拓视野、掌握专业领域的前沿知识。如受访者C“医院整体氛围好,科教科重视研究生培养,参加学习班的机会多。”受访者M“参加各类会议、培训,让我对临床的认知、对护理的感官、对该领域前沿的把握、对科研有了更多的启示。”受访者L“科室里遇到罕见病例、疑难病例,是书本上看不到的。”受访者K“科室里有一些高、尖、难、新的东西,会有机会去接触。”
2.3.2 负性体验 (1)学校管理制度存在偏倚,带来不公平感。大部分受访者表示,学校在科学学位、专业学位的管理制度上存在差别对待,如专业学位交学费、无奖学金、出国交流学习的机会少、理论学习少、临床实践多、毕业学位证不同于科学学位等。这些差异让受访者感受到不同程度的失望、彷徨与不公平感等。如受访者N“学费差异有心理落差,学生时代温饱问题还是很重要的,所以会在意这个。”受访者D“觉得科学学位比较优越、专业学位低人一等,长时间在临床,跟护士做一样的活儿。”受访者J“受临床实践限制,各种出国长期交流都不能参加,而且专业学位毕业后是‘护理’学位证,科学学位毕业后是‘护理学’学位证,可能会影响就业(部分学校招人明确招‘护理学’硕士)。”(2)理论学习不足,带来矛盾感。受访者表示,由于理论学习时间短,一方面很多喜欢的课程不能选择,另一方面,深感自己理论知识不足。如受访者A“半年上课时间较少,希望有更多时间学习。现在是知识还未充足的情况下就转入临床,而临床对我的期待值又很高,导致临床对我的期待与我真正拥有的知识存在落差,很矛盾。”受访者K“半年的课程,只能学到皮毛。”此外,“文献检索、统计学、流行病学、护理科研、专业英语”在受访者最希望为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增设的课程中排名前5位。(3)临床实践安排禁锢,带来疲惫感。受访者表示,临床实践过程中,医院管理严格、时间安排僵化、实践内容机械导致其在临床学习中缺乏灵活性、自主性,繁重的临床工作不仅使受访者感到身心疲惫,还影响到科研学习。如受访者L“实践计划应灵活调整,学生精力有限。临床实践应围绕学生的课题方向开展,不应过分注重基础实践。”受访者F“希望能灵活安排临床实践时间,比如每周几天在临床、几天跟医生一起查房、几天跟护士长学习管理。”受访者G“临床太多的时间在量体温、测血压等,会因为做基础工作错失参与医生查房的机会,缺乏自主性;而且临床科室管理严格,导致在临床投入太多,没有时间做课题。”受访者C“临床花的时间太长、实习时间不够灵活,导致在临床发现问题后不能立即花时间去查文献、搜资料,希望能够给我们更多自己把握的时间。”受访者I“18个月的临床实践时间略长,可适当缩减。例如,让我们机动选择3个月,每个月几天的形式,用于对临床实习做一个总结,同时有时间做科研。”(4)临床教学师资匮乏,带来失望感没有针对性的带教、带教能力不足等在临床实践中是受访者普遍认为较突出的问题,受访者表示希望管理者建立一个多成员的团队共同完成带教工作。如受访者O“由于护理硕士专业学位是新出现的,其带教老师的队伍还不是很完善,在新理念、科研能力、计算机和英语等方面欠缺,甚至不如学生。”受访者D“带教老师也很迷茫,不知如何带研究生。希望临床带教能对我们有比较明确的、递进的安排,正确的引导对学习很重要。”受访者G“带教老师不懂科研,学校懂科研的老师又不在临床环境。”受访者K“临床师资不太完善,跟不上设定的培养目标,应该选拔有相应资质的人带教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受访者P“带教临床经验丰富,但理论上还是不能胜任带教研究生,思想落后。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带教需要具备善于发现问题、逻辑性思维、评判性思维能力,学历高、临床经验丰富,有教学意识、责任感,有教学规划。”而对临床教学师资的期望大多如下,如受访者F“最好有一个团队来带教我们,包括护士长、专科护士、医生等。”受访者I“可以设置两种带教,一种已经毕业的研究生,在理论、方法方面指导我在临床中如何发现问题、做科研;另一种是现存的带教老师,在临床能力上指导,加深对临床的思考。”(5)医院与学校培养衔接不佳,带来彷徨感。访谈资料显示,各校的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都要在医院进行1.5~2.0年不等的临床实践学习,因此,除了学校,医院也是其学习的重要场所之一。然而,医院和学校在对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教学管理的衔接存在诸多问题,这也让受访者倍感迷茫。如受访者E“在科室里只安排实习工作,除了自己没有人(导师、护士长、带教)会关心我的课题情况;在医院只参加科室活动,在学校只参加学校教研室活动,没有交互。”受访者A“更多的被医院管理,学院对医院护理部的约束力较小,医院要求我们按照医院的思路做,受制于学校的范围很小,而学校也更尊重医院的意见。”受访者L“学校和医院的衔接、合作很差,双方安排出现冲突时,相互推卸。”此外,部分受访者也提到了一些利于两者衔接的良好模式,如定期召开研讨会等。如受访者C“在临床时,每2个星期回校开1次研讨会,交流课程学习、临床实习、科研课题以及生活上遇到的一些问题。”受访者L“1个月召开1次读书研讨会,回学校交流,有问题能及时沟通解决。”
3.1 加强教育,促进学生对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的理解与认知 目前,国际上护理研究生的培养定位主要为培养具有各专科专长的高级实践护士[9-10],毕业后可成为临床护理专家 (c1inical nursing specialist,CNS),而我国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正是塑造高级专科实践护理人才[11]。本研究显示,目前护士、护理教师及护理研究生仍然缺乏对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的正确认知,认为其科研能力不足、临床实践太多、社会地位低于科学学位、就业前景不如科学学位等。大部分受访者都非自主选择专业学位,而是无奈、被动地调剂为专业学位的,即使在就读期间,仍然存在着失望、无奈、迷茫等负面的心理情绪。此外,受访者对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的了解也很少,这也可能源于学校没有重视对其宣传与教育。而护理硕士专业学位主要是衡量学位获得者在临床医学领域的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以学术为依托,是内含学术性的职业性教育[12]。因此,护理教育者与管理者应进一步加强对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的宣传与教育,让学生能够对其有正确的理解与认知,并根据自己的职业发展期望自主选择,以便在心理上欣然接受护理硕士专业学位,从而自主地、有目标地进行专业学习。
3.2 完善护理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为其学习与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 本研究显示,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就读过程中,对现行的培养模式存在诸多困惑,包括学校管理制度偏倚、理论学习不足、临床实践安排禁锢、临床教学师资匮乏、医院与学校培养衔接不佳,这些真实的体验都是对现行培养模式不完善的一种反应。这与国内研究结果有相似之处,如孙宏玉研究指出我国临床一线能够承担研究生指导工作的护理师资明显不足[13],牛洪艳研究显示护理研究生的临床护理实践安排禁锢,体现不出研究生自身的价值[14]。而造成护理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不完善的原因,一方面是护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另一方面可能是管理者和教育者不够重视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并且医院和学校在共同培养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时未建立成熟的院校合作机制[15]。因此,护理管理者与教育者应进一步推进院校联合培养模式,联合探究护理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构建相互交流的平台,从根本上改善培养目标、过程和方式中存在的不足,为其学习与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促进其在专业领域中充分发挥潜能、实现价值。
[1]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护理硕士(MNS)[EB/OL].(2010-10-22).[2015-02-01].http://www.chinadegrees.cn/xwyyjsjyxx/gjjl/szfa/hlss/index.shtml.
[2]刘东玲,张振香,杨培常.护理硕士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比较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11,11(8):48-50.
[3]杨巾夏,陈翠萍.国内外护理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现状与进展[J].上海护理,2014,14(6):71-75.
[4]陈 媛,李亚洁.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考评指标权重的确定[J].护理学报,2012,19(5A):13-17.
[5]张 瑛,卢国华.“订单式”培养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研究进展[J].护理学报,2013,20(12B):16-18.
[6]刘 明.护理质性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9,59.
[7]Pranee Liamputong,Douglas Ezzy.质性研究方法[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43-57.
[8]李 峥,刘 宇.护理学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258-267.
[9]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of Nursing.The Essentials of Master’s Education for Advanced Practice Nursing.[EB/OL].(2008-07-07).[2015-02-01].http://www.aacn.nche.edu/education-resources/MasEssentials96.pdf.
[10]李 沐,金 莉,谢 晖.基于能力本位的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能力研究现状[J].护理学报,2011,18(5B):549-550.
[11]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of Nursing.Consensus Model for APRN Regulation:Licensure, Accreditation,Certification&Education.[EB/OL].(2008-07-07).[2015-02-01].http://www.aacn.nche.edu/education-resources/APRNReport.pdf.
[12]彭 易,程 云,钟亚萍.护理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就读体验与应对的质性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1,8(8):339-342.
[13]孙宏玉,路 潜,王志稳,等.护理学研究生教育设置专业学位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0,7(2):51-53.
[14]牛洪艳,倪静玉.护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职业认同的质性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10):901-903.
[15]杨巾夏,陈翠萍,段 霞,等.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职业期望与就业体验的质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5,30(7):6-8.
Cognition on Cultivation Mode of Specialty Master Nursing Students:A Qualitative Research
YANG Jin-xia,ZHANG Wen-yan,WU Bing-yu
(Children’s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oochow University,Suzhou 215025,China)
ObjectiveTo understand the real experience of specialty master nursing students and their cognition on cultivation mode.MethodsSixteen specialty master nursing students from three universities in Shanghai were selected by purposive sampling.The data of students’motivation for the major,their understanding and real experience of the major were collected by in-depth interview,and data were analyzed by Giorgi’s phenomenological procedures.ResultsThree themes were extracted as followed.In terms of motivation, most students passively accepted the regulation of the university;meanwhile students were confused about professional degree.As to the real experience of the major,there were positive experience(adequate clinical practice,wide research area and good social adaptability;more learning platform and more frontier knowledge)and negative experience (imperfect school management,inadequate theoretical study,inflexibility of clinical practice,insufficient clinical teaching faculty and poor link-up between hospital and school).ConclusionNursing managers should promote students’understanding and recognition of the major,and perfect the cultivation mode to provide better learning platform,then to promote specialty master nursing students’professional potential.
nursing;specialties;master of nursing student;cultivating mode;qualitative research
G424.1;G643
A
10.16460/j.issn1008-9969.2015.18.008
2015-04-17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国内合作项目(13695840700)
杨巾夏(1991-),女,江苏东台人,硕士,护士。
张文燕(1978-),女,江苏苏州人,本科学历,主管护师,重症监护室护士长,E-mail:1551778697@qq.com。
方玉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