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创业能力解码及其可培养性评价
——基于415名知识创业者的分析

2015-12-17 09:47段玉厂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15年19期
关键词:创业者模型能力

● 段玉厂

知识创业能力解码及其可培养性评价
——基于415名知识创业者的分析

● 段玉厂

在知识经济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浪潮中,知识创业是创业的主要类型之一,对符合国内实际的知识创业能力研究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本研究对调查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将知识创业能构念为机会识别开发能力、创新与判断能力、学习能力、担当与自制能力、坚持信念能力、团队领导力和创业驱动力七个因子,验证性因子分析的各项检验表明此模型是可靠、有效、可识别的。多数受访者认为,知识创业能力的41项指标都具有可培养性。按照创业能力可培养性评价的平均值排序,七项能力的可培养性依次为担当与自制能力、团队领导力、坚持信念能力、学习能力、机会识别开发能力、创业驱动力和创新与判断能力。对知识创业能力及其可培养性的探讨,对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创业辅导及高校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具有现实参考价值。

知识 创业 能力 可培养性

在知识经济时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新常态下保持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创新创业成为促进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驱动力。2014年以来,中央发布了《关于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局面的形成,高校大学生已经成为创新创业实践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高校开展知识创业教育,培养知识创业者等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已经成为应对知识经济时代挑战、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从根本上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等问题的迫切需要。

相较于其它创业群体,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几率偏低,这与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水平不无关系。然而,当前高校创业教育还处在起步阶段,尚未形成科学的体系。在高等院校尤其是理工科高校大力开展知识创业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创业素养的有效途径,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几率,也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局面形成的重要抓手。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创业成功的创业者的调查,探索知识创业能力的核心要素,讨论哪些能力是可以通过高校创业教育和创业课程进行培养的;对标成功创业者的能力特征,分析成功创业者视野中的知识创业核心能力及其可培养性,并以此为基础检视当前高校创业教育体系,优化创业教育模式的开发设计,改进创业教育课程。这对促高校动知识创业及创业教育管理实践有重要价值。本文通过对创业者调查数据进行的探索性因子分析构念了知识创业的关键能力,用验证性因子分析验证了数据模型的可靠性,并基于调查数据讨论了知识创业能力的后天可培养性,结果表明,知识创业能力是可识别的,大部分关键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的。

一、文献综述

一般认为,早期对于创业者的研究较多使用的是性格特质分析方法。后来,研究者试图使用胜任力研究方法分析创业者的性格,概括出创业的关键能力。从规范研究结果看,Huck 和McEwen(1991)将创业能力分为管理、计划和预算以及市场营销三个维度;Baum等(2001)将创业能力区分为一般能力和特别能力两个维度;Sony和Iman(2005)将创业能力结构分为管理能力,行业能力,机会能力和技术能力四个维度;张立平(2011)将创业能力区分为创新决策、经营管理、工作方法和综合素质四个维度;郑琦(2013)将创业能力分为资本力、知识、个性、思维和能力五个维度。

从实证研究结果看,如表1所示,创业的关键能力被认为主要包括识别和利用机会的能力、关系能力、承诺能力、组织能力、战略能力、概念能力、技术能力和运筹能力。

此外,被提及的关键能力还有坚持信念(Chandler & Janson,1992)、行业能力(Baum et al.,2001)、人文能力(Li,2009)和投资能力(谢雅萍等,2014);刘汉东(2013)提出的关键能力还有资源整合能力、时间管理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张瑾等(2013)提出的关键能力还有道德能力、坚韧能力和内驱能力。

知识创业教育是新兴交叉领域,在全球开展最早也是开展最好的美国只有20多年的实践。目前有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马里兰等一批美国大学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开展研究。知识创业指的是依托自身所学进行创新再将创新成果产业化的创业类型。已有文献关于创业能力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经理人和在校大学生,也有部分创业者,但对创业者素质、创业者创业类型及其是否创业成功未作界定;既往研究的研究目的主要是识别创业关键能力,创业能力的可培养性和可教性不是研究的重点,也没有讨论这些创业的关键能力是否是“可转移能力”(Transferable Skills)及其是否可以通过创业教育实现转移。因此,其结论对知识创业、科技创业能力解构及开展知识创业教育的支撑不足。

二、研究设计

(一)问卷设计

为大致了解知识创业能力的构成要素,我们对优秀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者进行了深度访谈,并对访谈资料进行了内容分析,再经专家研讨,设计了《知识创业能力构成及可培养性调查问卷》。问卷包括个人信息、知识创业能力构成调查和可培养性调查三个部分,其中个人信息17项,知识创业能力构成调查和可培养性调查各41项。

1. 访谈提纲

(1)请简要介绍您公司的创业历程。您创业初期的角色是?其间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您是如何应对的?

(2)请介绍您企业近几年的收益增长情况和遭遇的风险情况。与您的预期相比如何?

(3)您企业从创立到实现盈利历时几年时间?您和您的团队为实现盈利重点从哪些方面开展工作?

表1 实证研究中发现的创业关键能力

(4)请讲述您创业过程中最成功和最遗憾的一件事情,包括起因、经过、结果、启示、经验、教训等。结合上述经历,您认为成为一名成功的科 技创业者需要具备哪些能力?

(5)您是否获得了风险投资(或天使投资)?您认为机构提供资金支持时最看重您或您团队的哪些方面?

(6)求学期间什么样的经历对您以后科技创业的影响最大?

(7)您选择创业的原因、动机(或动力来源)是?您认为创业成功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

(8)请您用3-5个关键词描述一下您的性格特征。

(9)您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见和建议?

2. 内容分析

经过文献分析,以30名优秀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者的深度访谈资料为数据基础,借助内容分析工具,对访谈资料进行总结和归类整理。使用Nvivo 8对接受访谈的创业者的回答进行内容分析,经编码和调整,构建了涉及知识创业能力的5个关键节点,包括性格、知识、技能、态度以及个人特质,并据此在每个节点下编写了10个问题,共50个问题。

表2 受访者企业特征

3. 专家研讨

组织20名从事创新创业教育、企业管理、心理学研究以及投资机构的专家进行研讨,最终确定了问卷内容。《知识创业能力构成及可培养性调查问卷》包括个人信息、知识创业能力构成调查和可培养性调查三个部分,其中个人信息17项,知识创业能力构成调查和可培养性调查各41项。

(二)调查对象

在学科背景上主要选取理工科背景的创业者,在创业时长上主要选取注册且存续时间超过2年以上的公司,在公司规模上主要选取中小微企业,在创业领域上主要选择新兴产业的创新型创业者。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拟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出知识创业能力的主要构成因素,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检验拟合优度,并计算出知识创业能力模型的路径系数。对于创业能力的可培养性,主要采取由受访者进行主观评价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使用的工具为SPSS22和AMOS22。

三、调查数据

(一)数据来源

2013年9月-2014年8月,课题组共在北京、武汉、厦门等地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留学人员创业园、科技企业孵化器及产业园区发放《知识创业能力构成及可培养性调查问卷》700份,共回收问卷459份,回收率为65.57%;作废其中信息缺失程度较高的44份问卷后,最终形成有效问卷415份。

(二)样本特征

1. 受访者企业特征

表2汇总了受访者所在企业的特征,样本数据中创新型创业企业占72.29%,还有部分上市企业、海归创业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创业、技术创业特征明显。

2. 受访者特征

如表3所示,80%以上的受访者拥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60.17%的受访者为理工科背景,41.67%的创业者有创业经历,有三分之一的受访者参加过创业教育,受访创业者知识创业特征明显。

表3 受访者个人特征

四、基于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知识创业能力构念

(一)缺失值处理

问卷整体数据的缺失率比较低(各项指标和总体数据缺失率均不超过3%),对于缺失数据,采用了均值插补的方法进行处理,即将题项的样本均值作为该题项缺失数据的替补值。

(二)基于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的知识创业能力构念

对KMO检测值和Bartlett球体检验值进行检验,结果显示,KMO=0.955,巴特里球体检验显著(Chi-Square=11938.336,df=703,p<0.001),样本数据适合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

根据旋转后的载荷系数,删除了载荷系数在每个因子中都低于0.5的3个问项。最终,提取七个因子最为显著,此时七个因子的起始特征值均大于1,累计解释的方差比率达到70.424%。如表4所示,知识创业能力构念七个因子的信度系数均在0.75以上,表明各因子问项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合已有研究,分别将七个因子构念为机会识别开发能力、创新与判断能力、学习能力、担当与自制能力、坚持信念能力、团队领导力和创业驱动力。

五、知识创业能力构念验证——基于验证性因子分析

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构建了知识创业能力模型后,使用统计软件AMOS22.0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CFA),检验创业能力构念层面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一)模型检验

1. 模型设定

根据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采用全样本(N=415)进行创业能力概念的效度及信度检验。对于知识创业能力概念二阶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的设定和识别,做如下几点说明:首先,规定模型中每一个潜变量的观测标识中都有一个因子载荷系数设定为常数1;其次,由一个潜变量(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的主要因子)所影响的观测标识对于其他潜变量的因子载荷系数皆为0;第三,规定观测标识的测量误差项之间彼此不相关。

2. 模型违犯估计的检验

在二阶CFA模型分析过程中,未出现负的误差方差,所有标准误差的值也都是比较合适的,没有过大的值出现。

3. 模型整体效度的检验

从卡方检验结果看,卡方值为562.487,自由度为474,显著性检验p<0.01(P=0.003),这表明假设模型对实际数据的拟合效果较好。

表4 知识创业能力测量条目和信效度检验

4. 模型整体适配度检验

经检验,模型绝对适配度指数:RMR=0.020,RMSEA=0.021,GFI=0.936,AGFI=0.900。 增 值 适 配度 指 数:NFI=0.954,RFI=0.932,IFI=0.993,CFI=0.992。 简 约适 配 度 指数:PRATIO=0.674,PNFI=0.644,PCFI=0.669。卡方值为1.187。AIC值和CAIC值也都小于独立模型值,且同时小于饱和模型值。上述指标检验均表明理论模型与数据拟合良好。

5. 模型单一变量效度检验

模型数据检验得到的标准化载荷系数都为正数,且并未出现过大的参数,这些系数值表明,所有的观测标识都可以有效地作为其维度因素的指标。

(二)模型参数估计

根据模型设定,修正后的模型中待估计参数为267个,样本数据所能提供的数据点数目为741个,满足模型识别的基本条件,模型可识别,可以进行参数估计。模型参数估计方法为最大似然法,设定估计出的参数为标准化系数。当设定创新与判断能力载荷系数为1时,根据标准化系数,七种创业能力构成因素按重要性排序依次为机会识别与开发能力(0.954)、团队领导力(0.947)、学习能力(0.861)、坚持信念能力(0.842)、担当与自制能力(0.649)和创业驱动力(0.525)。

六、知识创业能力可培养性分析

(一)知识创业能力可培养性评价总体分析

在415份有效样本中,填写了知识创业能力可培养性的有效样本共355份,占总有效样本的85.54%。在355个有效样本中,各项指标信息缺失率和总体信息缺失率均不高于3%,对分析结果影响不大。如表5所示,知识创业能力可培养性问卷的41项指标中,60%以上的创业者认为可培养的指标有8项,占19.51%;50%以上的创业者认为可培养的指标有38项,占82.68%。

表5 知识创业能力要素后天可培养性

(二)知识创业能力可培养性评价分析

如表6所示,按照七项创业能力可培养性评价的平均值排序,从高到底依次为担当与自制能力、团队领导力、坚持信念能力、学习能力、机会识别开发能力、创业驱动力和创新与判断能力。按照七项创业能力不可培养性评价的平均值排序看,认为创新与判断能力、创业驱动力不可培养的占比是最高的,认为团队领导力、担当与自制能力不可培养的占比是最低的,这与知识创业能力后天可培养性的评价是高度一致的。

七、结论与讨论

1.知识创业能力是可以被科学识别的

基于样本数据,使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构建了知识创业能力概念模型七个因子分为为机会开发能力、创新与判断能力、学习能力、担当与自制能力、坚持信念能力、团队领导力和创业驱动力。

基于实证数据对知识创业能力的二阶七维度概念进行了维度层面和概念层面的效度与信度检验,证实知识创业能力概念是一个多维度的指标,且构建的创业能力概念不论在维度层面还是概念层面都具有较高的效度和信度。各类指标验证分析的结果表明,知识创业能力的概念模型是可以被接受的。

已有研究中讨论了识别和利用机会的能力、关系能力、承诺能力、组织能力、战略能力、概念能力、技术能力、运筹能力等创业关键能力,本研究中探索出的机会开发能力、坚持信念能力、创业驱动能力与此前研究基本一致。有所区别的是,知识创业能力更加强调创业者的创新与判断能力、学习能力、自律能力和团队领导力。这说明,知识创业者需要更强的创新能力,具备快速学习能力、担当与自制能力,同时,知识创业者还需要具备团队合作、团队意识以及团队领导等能力,这也符合当前团队创业成为主流的事实。

表6 知识创业能力后天可培养性评价

2.知识创业能力是后天可培养的

已有研究普遍认为创业者的素质和能力是能够后天培养的,美国、加拿大学者(Kantor,1988;Vesper &William,1997;Hak,2009)都做过调查研究,国际学界人士普遍认为创业者的素质和能力是能够后天培养的,而不是天生的(Kantor,1988;Barr et al.,2009)。在上世纪70年代由英国率先开始,直到现在还方兴未艾的高等教育“可转移能力”(Transferable Skills)研究,直接或间接给出了这种证明。心理学对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培养研究,对胜任力的培养研究,也提供了对科技创新能力部分构成因素是可教的佐证。

这一观点在本研究中也得到了调查数据的支持。本研究中,多数受访者也认为,知识创业能力的41项指标都具有可培养性。按照七项创业能力可培养性评价的平均值排序,从高到底依次为担当与自制能力、团队领导力、坚持信念能力、学习能力、机会识别开发能力、创业驱动力和创新与判断能力。

3.关于如何开展知识创业能力培养的讨论

本研究通过实证分析建立了知识创业能力模型,并讨论了知识创业能力的可培养性,为发展知识创业、科学设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及创业教育管理实践提供了一定的启示。在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如何将这些能力科学的转化为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以及在创业教育过程中如何塑造和强化大学生的知识创业能力将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笔者认为,“可教性” 的内涵与“后天可培养性”的内涵是一致的。那么如何开展知识创业能力培养?笔者认为至少应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科学设计培养体系。根据教育学的“出口设计”理念,结合对教育环境、教育主导性主体、学习者条件适合性的分析,引入工程科学的“逆向工程”设计原理,对逆向工程设计的概念与内涵、指导原则、目标层次、内容和程序分析,对大学 “可教”的知识创业能力按照基础、强化、专业化(高级)三个目标层次展开逆向工程设计原理研究分析,为提高大学生知识创业能力的科学施教方法进行初步的设计和探索。第二,系统完善实践体系。在创业理论教学外,还必需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对上述关键能力进行重点强化训练,如:宣传国家支持大学生投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校园创业文化,树立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先进典型,提高大学生的创业驱动力;依托大学科技园和大学创业园等载体,为学生搭建创新创业素质训练平台,提高大学生创业团队的创新与判断能力,为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提供创业辅导、场地和经费支持,提高学生的担当与自制能力;以科技竞赛为平台,鼓励创业团队开展项目路演等活动,引入企业家、风险投资公司和天使投资机构共同参与创业指导,提高大学生创业团队的团队领导力;加强创业教育师资培训和创业咨询师队伍建设,结合创业者及其团队的实际情况分阶段给出建议,同时加强创业后的跟踪机制,总结经验和尚需完善之处,提高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的学习能力;在创业教育中充分讨论创业过程中的各种风险,讨论创业失败的鲜活案例,提高学生坚持信念能力以及创业机会识别和开发的能力。

1. 林崇德等:《创新人才与教育创新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2. 刘汉东:《创业者创业胜任力与创业成功的关系研究》,南京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3. 任胜钢、舒睿:《创业者网络能力与创业机会:网络位置和网络跨度的作用机制》,载《南开管理评论》,2014年第1期,第123-133页。

4. 唐靖、姜彦福:《 创业能力的概念发展及实证检验》,载《经济管理》,2008年第9期,第51-55页。

5. 谢雅萍、黄美娇:《社会网络、创业学习与创业能力——基于小微企业创业者的实证研究》,载《科学学研究》,2014年第3期,第400-409页。

6. 张瑾、刘丽君:《 科技创业能力构成要素调查研究》,载《技术经济》,2013年第10期,第62-67页。

7. 张立平:《大学生创业基本能力形成与创业环境关系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8. 郑琦:《新型创业人才素质模型构建——基于中山市创业孵化基地的分析》,载《科技和产业》,2013年第12期,第160-163页。

9. Barr S H, Baker T, Markham S K, Kingon A I. Bridging the valley of death:Lessons learned from fourteen years of commercialization of technology educa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Learning and Education, 2009, 8(3): 370-388.

10. Baum J R, Locke E A, Smith K G. A multidimensional model of venture growth.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1,44(2):292–302.

11. Chandler G N, Jansen E. The founder’s self-assessed competence and venture performance.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992,7(3):223-236.

12. Huck J F, McEwen, Thaddeus. Competencies needed for small business success: Perceptions of Jamaican entrepreneurs.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1991,29(4):90-93.

13. Kantor J. Can entrepreneurship be taught? A Canadian experiment.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Venturing, 1988,5(4):12-19.

14. Man T W Y, Theresa L, Chan K F. The competitiveness of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a conceptualization with focus on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ies.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2,17(2):123–142.

15. Schindehutte M, Morris M. Adaptation as a core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y:Components, antecedents, and Outcomes. 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 Conference Proceedings, 2000.

16. Sony H P, Iman S. Relationship between entrepreneurial learning,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ies and venture success: empirical study on SME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05, 5(5/6):454-468.

17. Tam H, Hansen G. Does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make students more entrepreneurial? An empirical pilot study. United States Association for Small Business and Entrepreneurship. Conference Proceedings, 2009.

18. Li X.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ies as an entrepreneurial distinctive-An Examination of the competency approach in defining entrepreneurs. Doctoral Dissertation, Singapore Management University,2009.

19. Vesper K H, William B G. Measuring progress i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997,12(5):403-421.

■ 责编/ 王震 Tel: 010-88383907 E-mail: hrdwangz@126.com

Knowledge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y and its Teachability: Evidence from A Survey of 415 Entrepreneurs

Duan Yuchang
(Beijing City University)

In the wave of knowledge economy and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by all, knowledge entrepreneurship is one of the main type, and it’s an important trend to research on knowledge entrepreneurship. Through the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of the survey data, the thesis construct the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y with 7 factors as the ability to identify and develop opportunities, the ability of innovation and judgment, the ability of learning, the ability of commitment and self-control, the ability to keep in faith, the ability of leadership and the ability of entrepreneurial drive; he confirmative factor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construction is reliable, effective and identifiable. The vast majority of the respondents deem that the 41 items of the knowledge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y are cultivabl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mean of the evaluation of the cultivability of knowledge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y, the order of the cultivability of knowledge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y from high to low is the ability of commitment and self-control, the ability of leadership, the ability to keep in faith, the ability of learning, the ability to identify and develop opportunities, the ability of entrepreneurial drive and the ability of innovation and judgment. There exists reference value between the discussion of the knowledge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y and the evaluation of its’ cultivability, and the entrepreneurial education, entrepreneurial guidance and the practice of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ship.

Knowledge; Entrepreneurship; Competency; Teachability

段玉厂,北京城市学院,助理研究员,法学博士,管理学博士后。电子邮箱:duanyc@bcu.edu.cn。

本文受国家社科基金“理工科大学生知识创业能力的培养模式研究”(11AGL003)资助。

猜你喜欢
创业者模型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适用于BDS-3 PPP的随机模型
郭江涛:一个青年创业者的“耕耘梦
重要模型『一线三等角』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模型小览(二)
让创业者赢在起跑线上
互联网创业者
离散型随机变量分布列的两法则和三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