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互联网舆情及其掌控机制研究

2015-12-17 21:55张艳梅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高校

张艳梅  安 平

(1.沈阳理工大学 思政部,辽宁 沈阳 110159;2.辽宁广播电视台,辽宁 沈阳 110159)



高校互联网舆情及其掌控机制研究

张艳梅1安平2

(1.沈阳理工大学 思政部,辽宁 沈阳 110159;2.辽宁广播电视台,辽宁 沈阳 110159)

摘要高校互联网舆情直接关系高校乃至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深入研究高校互联网舆情的发展态势及其影响,对及时了解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情绪、权益诉求,有效掌控高校互联网舆情、维护高校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校;互联网舆情;掌控机制

一、不容忽视的高校互联网舆情现状

(一)低成本、强时效,参与人数众多,互联网是高校大学生最为重要的意见表达与信息交互平台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4年12月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7.9%,网民规模达6.49亿,且主要以10~39岁年龄段为主要群体,比例合计达到78.1% ;而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到了31.5%。同时,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了5.57亿,较2013年底增加5 672万人;其中青少年手机网民规模继续攀升——截至2014年12月,青少年手机网民规模达到2.43亿,比去年同期增长近10个百分点[1]。青少年网民手机上网的比例为87.6%,比网民整体85.8%的手机上网比例高出1.8百分点。 特别是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舆情扩音器”——微信等即时通讯软件的广泛使用,因其具有传播内容私密化、传播方式多元化、传播功能“集大成化”和社交全方位、立体化等传播特质[2],加之兼具移动性强、“永远在线”、低成本等移动互联时代的传播优势,使得移动互联网成为高校大学生须臾不可分离的“信息交流神器”。

另据数据显示,同期我国手机即时通信使用率91.2%,较2013年底提升了5.1个百分点。其中微信用户已经突破8亿,微信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网民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和获取信息的重要入口。尹韵公在《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2版No.3)/新媒体蓝皮书》中指出,在互联网和移动通信融为一体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介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基于网络而兴起的新媒体已经成为人类有史以来发展最快、影响深广的强势媒体,成为中国社会文化生活的中心和推进中国社会成长的新力量[3]。当前,驾驭这股新力量的正是朝气蓬勃的高校大学生。在这个最为重要的意见表达与信息交互平台上,一旦发生重大事件或者出现与大学生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短时间内就会引起他们的广泛关注,情绪高涨、热血沸腾地形成大面积的“网络围观”,产生强大的舆情压力,并快速传播进而引爆高校舆论场甚至全国舆论场,成为高校互联网舆情事件。

(二)知识层次高、参与意识强、好奇心理重、极易形成群体认同感,大学生的自身特点使得互联网成为高校舆情的集散地和风向标

作为高校互联网舆情传播主体的大学生,他们思维活跃,喜欢表达个人见解,敢于质疑,有寻求话语权的强烈愿望;他们居住相对集中,受教育程度相似,具有知识层次高、参与意识强、好奇心理重、极易形成群体认同感等特点;同时他们更乐于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并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但是这些年轻的、活跃的特质,在传统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往往受到压制:大学生处于整个教育管理体系的末端,话语权被校方掌控[4]。 在话语权受到压制的现实社会中无法发声,得不到积极、合理的呼应,互联网的“虚拟环境”正好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思想自由表达和意见充分交流空间,即互联网的交互传播、即时传播、匿名传播、自由传播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有的话语权掌控方式,为大学生群体提供了自由、便利、功能强大的交流平台,他们借助网络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诉求和呼声,互联网成为高校大学生表达心声、释放社会压力的有效途径。

但是在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影响下,互联网给高校大学生带来的影响无疑是双向的。一方面能够使大学生通过互联网这个便利快捷的信息交流平台,及时了解日常难以接触到的校内外乃至国内外事件最新发展动态,进而客观、真实地了解高校以及社会的发展变化;另一方面,互联网也给涉世不深的大学生带来负面影响:由于年龄、心理以及思维模式等原因,大学生的思想尚未完全成熟,明辨是非的能力还不强,自控能力弱,而且青春期的大学生们普遍具有反传统、反主流、反权威的逆反心理,在严峻的现实学习和生活中,他们往往面临着升学、 就业、经济等方面的巨大压力,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大学生对社会现状的不满,严重影响思想认知。特别是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种种社会矛盾与困境也会不可避免地引发大学生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在遇到一些重大事件或突发事件时,尤其是遇到涉及大学生群体切身利益或刺激到他们政治敏感点的问题时,互联网必然成为他们宣泄不满、甚至不负责任扭曲事实真相的平台,加之大学生的盲从心理又容易相互感染,迅速形成群体共鸣,在蝴蝶效应的作用下,网络不仅不能成为有效的“传声筒”,还会变成舆论“放大器”[5]。严重的群体盲从或冲动行为极易造成网络舆情表达的扭曲和极端化,进而演变成群体性事件。因此,加强高校互联网舆情的引导和掌控势在必行。

(三)开放性、全球性、共享性、交互性,互联网的特性使其成为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渗透的前沿阵地

互联网在给大学生带来便捷的同时,也会引发一定的风险,尤其是国内外敌对势力经常利用互联网,别有用心地煽动不良情绪或发动串联[6], 以期影响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进而影响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意识形态领域历来是敌对势力同我们争夺的重要阵地,在长期的意识形态斗争实践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外攻措施[7]。由于在信息技术和国际互联网操控等方面的绝对优势,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经确立了其互联网“信息霸权”地位,这使国与国之间的网络信息交流失去了对等性和交互性,从而形成了几乎是单向的灌输和渗透的局面——互联网已经成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渠道。

互联网成为全球社会各种思潮碰撞融汇的重要场所,西方国家籍此源源不断地向处在理论前沿和思想最前沿的高校大学生灌输西方社会思潮和思想观念,企图改变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这对思维活跃、思想单纯且喜欢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大学生造成了强烈的影响和冲击。目前,一些大学生已经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8]。所以,西方国家利用互联网进行的文化渗透极易导致我国主流价值观念的异化,在特定条件下也会引发一定的价值观的偏离与变异,对高校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有时甚至引发高校互联网舆情危机。

(四)缺乏完善的应对机制、工作滞后、被动应付,高校互联网舆情危机处置不力

当前,高校互联网舆情管理制度尚不健全。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制度则缺乏完善的应对机制,危机发生时必然手忙脚乱,抓不住重点。部分高校在处理互联网突发舆情危机时,由于没有制定先发制人的措施,失去了最佳的处理时机;尤其是发现网上的负面舆情时,不注重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仍然习惯于采取“拖”和“压”的方式,采用“封”“堵”“撤”的办法以及关闭评论、网站等硬性的处理方式[9],对互联网舆情既不能及时监测和上报,也不能及时发布权威性信息以引导舆情平息事件,缓和矛盾,造成了学校公信力的下降,损害了高校的形象。高校互联网舆情管理专业队伍建设严重滞后。有的高校不重视互联网舆情管理工作,缺少专业的互联网舆情管理人员和管理队伍——一些从事互联网舆情管理工作的人员大多为兼职,基本没有经过专业的互联网舆情工作培训,既缺乏专业知识,也不具备专业素养。高校互联网舆情管理重在事发前的分析和研判,对潜在舆情危机的科学评估,事发时的管控和善后处理只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补救措施,如果没有互联网舆情管理的专业基础,根本不可能进行科学的舆情研判和评估。

作为传承文化、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高校管理的最终目标是通过有序管理,建设和谐校园,维护高校的稳定发展。因此,高校互联网舆情管理必须摈弃被动型应付模式,建立主动型应对机制,以专门的、常态的多部门协同合作的互联网舆情分析预警机制和长效的舆情监控机制,既防患于未然,也在出现互联网舆情危机时做到快速反应,进而有效实现事前预防遏制、事后有效处理的目标。

二、亟须完善的高校互联网舆情管理机制

高校网络舆情监管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直接关系高校以及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了预防高校互联网舆情危机的频繁出现,有效掌控互联网舆情走势,高校必须强化舆情管理的危机意识,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互联网舆情管理机制。

(一)设立互联网舆情应急指挥中心,完善互联网舆情危机处置机制

社会转型期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突发事件,一旦处理不当,就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在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的新媒体环境下,极有可能迅速发展成为不可遏制的互联网舆情危机。为此,高校要设立互联网舆情应急指挥中心等类似的常设机构,变滞后应对为积极主动引导,及时评估危机,及时化解矛盾。具体做法是:首先要在“风平浪静”的时候,关注、研究高校互联网舆情产生发展的原因、传播规律以及应对措施等,形成一整套科学的高校互联网舆情危机处理方案,一旦发生危机能够临危不乱,迅速掌控局面;其次是要定期收集、整理、分析互联网舆情,这样才能在遇有突发事件时利用互联网技术手段在第一时间内掌握事件的本质,在互联网舆情升温发酵的关键阶段及时发声,澄清真相,主动回应质疑,尽快化解对立情绪,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赢得舆论话语权和引导主动权[10], 从而有效引导舆论、最大限度减少突发事件带来不良影响的有效手段;再次是要建立公开、快速、畅通的信息渠道,这是互联网时代引导互联网舆情的不二法门[11]。实际上大多数互联网舆情危机的产生,均与相关部门没有及时公布准确信息,没有及时回答公众质疑有关。为避免类似现象频繁发生,高校在处理互联网危机之前,必须建立畅通的信息通报渠道,建立公开透明、及时有效的信息发布制度,通过各种微博、微信和各种论坛等渠道,及时、准确地发布权威信息,释疑解惑,化解危机,平息舆情风波,在高校和大学生之间搭建有效沟通交流的机制。

(二)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管理队伍是提升高校互联网舆情工作的关键

2014年2月27日,习近平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的讲话中指出,“建设网络强国,要把人才资源汇聚起来,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强大队伍。要培养造就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网络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高水平创新团队”[12]。 具体到高校互联网舆情管理队伍建设,则需要高校对相关人才进行有效整合,从网络管理人员、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心理咨询教师以及学生干部等业务骨干中选拔,建立一支网络舆情管理的专职队伍,专门从事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的监控和引导工作。高校要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的业务培训,使这支队伍既具有精湛的网络技术,能够迅速熟悉新媒体平台的运用和开发,不断提高互联网舆情事件的监控、研判和分析处理等能力,而且还能够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定期对互联网舆情进行分类整理,及时提供互联网舆情监测分析报告;同时还要使他们能够很好地了解党和政府的相关政策,具备敏锐的洞察能力和准确的分析能力,能够从海量的互联网言论信息中及时发现潜在危机。

高校互联网舆情管理工作者要成为大学生的良师益友,既能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明之以法,更能与大学生进行情感沟通,准确掌握其思想动态,以便能够及时引导大学生明辨是非、理性思考,从而引导高校互联网舆情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加强网络道德伦理建设,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当前的互联网管理还存在很多技术漏洞,各种虚假信息、负面信息、谣言信息肆虐,特别是突发事件引起的负面信息更容易成为大学生关注的重点。大学生媒介素养普遍不高是当前高校互联网舆情危机频繁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培养正确使用互联网媒体、负责任地表达自己意见的能力,这是优化高校互联网环境的坚实基础。为此,高校可以通过网络法律专题讲座、网络文化活动思政课课堂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相关的网络行为教育,提高自律意识,培养网络信息识别能力,做到遵纪守法,文明上网,自觉约束网络行为,促进网络和谐共处,营造良好的高校互联网舆情环境。互联网道德教育对于互联网主力军——正处在成长关键阶段的高校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高校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重要平台对大学生进行伦理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文化、道德和心理等方面素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更要依靠互联网舆情及时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生活、感情等方面问题,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在互联网时代避免互联网舆情危机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CNNIC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yicheng.zdyrs.com/index.php/index.php/index.php/hlwzx/424.html.

[2] 党昊棋.从传播学角度解构微信的信息传播模式[J].东南传播,2012(7):71-72.

[3] 新兴媒体已经成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强势媒体[EB/OL].http://news.itxinwen.com/2013/0518/493381.shtml.

[4] 李影溪.高校新媒介网络舆情管理探究[EB/OL].http://www.snedu.gov.cn/sxjy/201407qi/201409/03/3735.html.

[5] 李庆波,邵晶.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现状与提升[J].人民论坛,2014(20):151-153.

[6] 吴绍忠,李淑华.互联网舆情预警机制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38.

[7] 张艳梅.论全球化趋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现实意义[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3):85-88.

[8] 徐柏才.关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探讨[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165-169.

[9] 李庆波,邵晶.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现状与提升[J].人民论坛,2014(20):151-153.

[10] 高德毅.微时代危应对:高校舆情引导的变革之路[J].思想教育研究,2013(7):8-9.

[11] 2012年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EB/OL].http://www.doc88.com/p-5955472734767.html.

[12] 习近平的6个“互联网思维”[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1120/c1001-26064303.html.

(责任编辑:刘士义)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Anshan Normal University2015-10,17(5):86-89

Internet in universities and its control mechanism

ZHANG Yanmei1AN Ping2

(1.IdeologicalEducationDepartment,ShenyangLigongUniversity,ShenyangLiaoning110159,China;

2.LiaoningRadioandTelevision,ShenyangLiaoning110159,China)

AbstractInternet in universities are important to the stabilit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university and the society.Therefore,deep research on the internet and its influence and gaining the students’ thought,mod and requirements is very important to control the internet in universities and maintain the stability of it.

Key wordsuniversities;internet;control mechanism

作者简介张艳梅(1971-), 女,黑龙江大庆人,沈阳理工大学思政部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本文为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校互联网舆情掌控机制研究”(W2013042)及2015年度辽宁省高校党建研究课题“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GXDJ2015-C032)阶段成果之一。

收稿日期2015-06-2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篇号1008-2441(2015)05-0086-04

猜你喜欢
高校
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知识管理
浅议高校仪器设备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
高校安全隐患与安全设施改进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新常态下高校档案工作发展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提升的策略研究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