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明初中朝关系与辽东社会

2015-12-17 21:55:51张晓明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张晓明

(鞍山师范学院,辽宁 鞍山 114007)



元末明初中朝关系与辽东社会

张晓明

(鞍山师范学院,辽宁 鞍山 114007)

摘要蒙古征服朝鲜半岛后,高丽王朝被纳入元之藩属体系。高丽通过政治联姻、贡献方物、提供军事援助等方式,缓解元朝对高丽的政治压力。元朝对高丽进行封赐,双方宗藩关系逐渐成为定式。元末,双方宗藩关系破裂,高丽王权得到强化,并趁机控制鸭绿江东岸的缓冲地带及占领双城、婆娑府一带女真族活动地区。明初,高丽与辽东各方势力存在着复杂的正式或非正式的关系。本文以高丽随元南征(1354年)至恭愍王被弑(1374年)为时间段限,梳理这20年间在辽东地区高丽与元廷、明政府及辽东故元势力之间的交往事件,分析中朝关系变化对辽东社会的影响。

关键词元末明初;中朝关系;辽东社会;藩属体系

朝鲜半岛与中国东北山水相连,交往历史悠久。朝鲜半岛三面环海,仅北部与中国辽东半岛相接。元代,元军长期留驻朝鲜,置征东行省、设达鲁花赤等职官监控高丽。高丽王室为维系统治,主动采取与元宗室联姻、频繁贡献巨额方物、出兵助元作战等方式,缓解元廷政治压力[1]。元末,农民起义蜂起,江淮、闽粤地区徐寿辉、张士诚、方国珍等起义队伍发展尤为迅速。高丽随元南征张士诚,窥得元廷政争不已、军威不复,恭愍王随即采取措施铲除国内亲元势力。而后,元朝与高丽之间贡使仍往来不断,实则高丽作为藩属国已开始脱离束缚,谋求自身发展。

一、元朝与高丽宗藩关系破裂与高丽拓边

元代,高丽虽保有社稷,但国王废黜、政令颁布仍受元廷左右。特别是高丽奇氏之女成为元顺帝皇后,其子爱猷识理达腊被立为太子后,高丽国内奇氏集团势力强大,甚至可以操控朝堂。恭愍王即位前曾入元充任宿卫,亦由元朝将其扶上高丽王位。当时高丽“风俗颓靡,朝多幸位,仓无宿储,邻寇侵疆”,恭愍王采取废“政房”“佥议监察典法司”“开城府选军都官”等措施,以应对高丽内忧外困的局面。然因“罢政房”等触动了亲元大族的核心利益,遭到亲元势力抵制。元廷遣宗正府断事官哈儿章、兵部郎中刚升等入高丽,迫使恭愍王诛杀赵日新、郑天起、高忠节、廉伯颜帖木儿、郭允正、李君常、李龟龙等人,并抄没其家产[2]。恭愍王被迫暂缓改革,妥协于奇氏集团。

至正十四年(1354),张士诚占高邮,阻断运道,元京师出现饥荒,元廷令右丞相脱脱为统帅,领兵南征[3]。六月,高丽收到脱脱向高丽请兵,云:“吾受命南征,(高丽)王宜遣勇锐以助之。”高丽国王遂派遣柳濯、康悌臣、权谦、李芳实等将领两千精兵出征。加之燕地高丽人,合为两万多人,作为先锋,随元南征。高丽军经历“累战六合城”,“血战淮安城”等大小二十七战[3]。但元廷政治斗争中,丞相脱脱失势,被剥夺兵权。阵前元军四散,张士诚乘机大败元军。高丽军士回国,将起义军势盛、元军腐败等情况反映到高丽王廷。恭愍王趁势摆脱元廷控制。至正十六年(1356),高丽以“太司徒奇辙、太监权谦、庆阳府院君卢頭谋反”的罪名[3],将左右高丽王权的元皇室姻亲奇氏及其党羽尽行诛杀。

同年五月,恭愍王废除征东行省理问所,恢复高丽旧有官制,并趁势攻取鸭绿江以东地区。六月,高丽引兵渡鸭绿江攻婆娑府等三站,停元“至正”年号。七月,高丽枢密院副使柳任雨攻破双城总管府,控制登定、长预、高文、宜州、宣德、元兴、宁仁、耀德、静边等镇,尽收咸州以北“自高宗戊午没于元”之土地[4]。元廷囚高丽节日使金龟年于辽阳行省,并声言:欲发八十万兵来讨。高丽济师以备,但此时辽阳、广宁地区反元斗争不断,元廷疲于应对,无力征伐高丽。所以,元朝不得不放低姿态,维系与高丽的宗藩关系。元顺帝派魏王太子(魏王之女鲁国大长翁主嫁予恭愍王为妻)前去高丽会晤恭愍王。魏王太子被阻在鸭绿江,未能与恭愍王会晤。元廷陆续派使接触高丽,施以怀柔。双方最终将此争端归罪于“奇辙等谋动戈兵欲危社稷”[2]。至正十六年(1356)十二月,元廷遣使责高丽以轻罪,高丽上表谢罪。双方恢复贡使往来。元廷默认高丽政局及所占土地,高丽复行“至正”年号[2]。此后,元廷继续对高丽亲和,高丽亦依然按制度定期朝贡,元朝求女、求布等索求零星可见,仿佛一切如前实则嫌隙已生。

二、红巾军北上辽东与元朝、高丽宗藩关系终结

在众多起义军中,以韩山童、刘福通等领导的红巾军规模逐渐壮大。元朝与高丽恢复关系后,北伐的红巾军与辽东元军与朝鲜半岛高丽军陷入混战。元朝势力在辽东地区受到重创。红巾军起义被平定后,元朝与高丽就辽东边地问题发生冲突。元朝无法坐视高丽公开脱离藩属束缚,试图采取另立国王等方式控制高丽。但因元朝国之将破,高丽与元朝的宗藩关系终结。

(一)红巾军袭扫辽东与高丽趁机拓边

至正十七年(1357),刘福通分三路红巾军进行北伐。中路军由关先生、破头潘、冯长舅、沙刘等率领战晋、冀。至正十八年(1358)十二月,“关先生等陷上都,焚宫阙”[5]。至正十九年(1359),关先生率领起义军攻占辽阳行省,而后分兵“围(广宁)城亘数十里”,破城后杀广宁路总管郭嘉[6]。红巾军又克辽阳、金州、复州等地。红巾军一方面在辽东攻势锐不可当,另一方面派兵攻打高丽,以切断高丽对元朝的援助。至正十八年(1358)十二月,毛居敬率领四万红巾军,“渡鸭绿江,陷义州,杀副使朱永世及州民千余人”[2]。后连陷义州(鸭绿江东岸)、静州(义州南)、铁州(今朝鲜平安道铁山)等地,直至攻克高丽西京(今平壤)。时值寒冬,红巾军补给不足,于次年二月渡鸭绿江而走。三月,红巾军出动战船百艘袭击朝鲜西海道丰州、凤州、黄州一带,攻占西凉德岛、席岛等岛屿。至正二十一年(1361)十月,破头潘、沙刘、关先生等率领十余万大军渡鸭绿江攻朔州、泥城、兴义驿、直捣高丽都城开京(今开城)。次年正月,李芳实、黄裳、韩方信、李余庆、金得培等将领率军二十万围攻开京。“斩贼魁沙刘、关先生等”,斩杀红巾军十余万,获元帝玉玺、金银铜印、兵仗等物。红巾军余部由破头潘带领,“遁走渡鸭绿江而去[2]”。

红巾军北上极大地冲击了元对辽东的控制,高丽趁机蚕食元控制下鸭绿江一带之州县,并攻占、收拢双城附近的女真部落。“双城总管府,设在高丽侵占的女真之地。它在最前面,而靠近边界。合兰府、水达达、胡里改等为主要的女真居住区。”至正十六年(1356)六月,双城人赵都赤来朝,赐金牌,授高丽双城地面管军千户。同年,高丽遣泥城(今朝鲜平安道北昌城)万户金进等击走林土、碧团地区的女真部落,改林土为阴潼(东距鸭绿江五里),下辖碧团,强徙南界人口实之[2]。次年二月,济州来降,献方物。七月,济州星主来献马,赐米三十石。至正二十二年(1362),前双城府总管赵小生与纳哈出合议出击高丽,夺回高丽趁战乱控制的元之边地。双方战于三撒(今青州)、忽面(今洪源)一带。后纳哈出败走,高丽东北鄙悉平,元朝势力退出了鸭绿江以东地区[2]。

(二)元朝与高丽宗藩关系终结

红巾军袭扫辽东,进一步打击了元朝统治,元朝与高丽宗藩关系难以维系。至正十八年(1358)十一月,高丽贺太子千秋节,因红巾军攻伐辽东与高丽,道路不通,停止贡使。至正二十年(1360)三月,高丽遣户部尚书朱思忠入元,告贼平,至辽阳,道梗而还。至正二十二年(1362),辽东红巾军,被平定后,元帝虽自身难保,但仍希望控制辽东等边地藩属。其一方面在辽东布置力量;另一方面督促高丽仅守藩属之责。至正二十二年(1362)二月,元将纳哈出据守沈阳,称辽阳行省丞相。五月,元使臣入高丽,令其出兵助剿盖州、海州红巾军。高丽未允,仅于边境追剿红巾军。八月,元使入高丽,赐恭愍王衣、酒,命高丽出兵与高家奴夹击盖、海红巾军,高丽没有执行此项谕令。封赏等怀柔方法没有达到控制高丽的目的,元廷希望通过政治、军事手段打压高丽王室。至正二十二年(1362)十二月,元帝颁旨:废高丽国王伯颜帖木儿,立塔思帖木儿为国王。派遣崔帖木儿以兵送塔思帖木儿至高丽。其间,高丽王朝亦未与元廷真正决裂。至正二十三年(1963)四月,高丽仍遣使入元,通报红巾军入寇朝鲜情况,解释因道路不通无法献捷。二十四年(1364)春正月,崔帖木儿与高丽人战于定州,元军大败。冬十月,元廷妥协,谕令恢复高丽国王伯颜帖木耳官爵,将崔帖木儿押解送于高丽[5]。但此后,高丽实际上断绝与元中央政府之间的宗藩关系。洪武六年(1373),北元与高丽取得联系,但已无力恢复之前的藩属关系。辽东地区大部仍在元朝残余势力控制之下,他们与高丽之间仍互通往来。洪武初年,高丽、明朝、故元势力在辽东进行较量,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辽东社会也因此动荡不安。

三、明初高丽与辽东元朝残余势力

洪武元年(1368)正月,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南京。洪武二年(1369)四月,明太祖朱元璋遣符宝郎偰斯入高丽,赐玺书、赏纱罗。五月,高丽停元“至正”年号,上表谢恩。明太祖颁诏,册封恭愍王为高丽国王。九月,高丽王遣使入明京师贺正、贺圣节、贺皇太子千秋节。众多史料表明,高丽已奉明廷为正朔,明朝与高丽已建立新的宗藩关系。明初,辽东政局未稳,高丽与辽东故元势力暗中往来,北元势力对高丽仍有影响,致使朱元璋怀疑高丽臣属的诚意。洪武七年(1374),恭愍王被弑,辛禑王即位,高丽恢复与北元故交。明朝与高丽在辽东边界划定问题分歧严重,双方关系高度紧张。李氏朝鲜建立,极力修复对明朝关系。但明初中朝关系的波动使得李氏朝鲜在修复中朝关系的过程中颇为被动。

(一)高丽与元朝残余势力交往

元帝北逃后,元朝将领扩廓帖木儿盘踞西北,辽阳行省平章刘益等“故臣”拥兵辽东。东北元势力“各置部众,多至万余人,少不下数千,互相雄长,无所统属”[7]。洪武元年(1368),辽东残元割据势力与高丽通使报聘,以寻求对抗明朝的盟友。洪武元年(1368)七月,辽阳行省平章洪保保、哈剌不花等遣客省大使卜颜帖木儿谕高丽:大明兵势甚盛,请悉心备卫。洪武二年(1369)正月,辽阳省纳哈出及平章洪保保遣使来聘。十一月,纳哈出遣使来献马。洪武三年(1370)二月,纳哈出遣使来献方物,仍求官,且以黄金八两求妇人腰带。恭愍王授三重大匡司徒,赐细布二匹,妇人金带一要。还其金。十二月,纳哈出遣使来朝。洪武四年(1371)七月,置定辽都卫指挥使司,以马云叶旺为都指挥使,总辖辽东诸卫军马[8]。当时,元平章高家奴固守辽阳山寨,知院哈剌张屯驻沈阳古城,开元则有丞相也先不花之兵,而金山则有大尉纳哈出之众,彼此相依,互为声援。因辽东为残元势力控制,高丽与明朝通使皆取海路,路途遥远且艰险异常,双方交往仍十分有限。

洪武四年(1371)六月,明廷开始经略辽东。《辽东志》载:“洪武辛亥(四年),元刘益归款,以云勇敢有谋,属龙虎将军都指挥使,同叶旺领兵渡海,进至金州,闻刘益遇害……[7]”由前文可知,刘益于洪武四年五月遇害,叶旺队伍已登陆金州。六月,元右丞张良佐、佐丞房嵩遣参政张革行、枢密院副使焦偶、廉访司佥事李茂等,自辽东来贡马,并提送杀害刘益的平章八丹、知院僧儿等入京。明军接管了原刘益控制的盖州、金州地区。高丽一方面遣使入明,维系新建的宗藩关系;另一方面,高丽与辽东故元势力纳哈出、北元朝廷进行接触。高丽两端外交的原因有二:高丽与辽东接壤,辽东政局混乱有利于高丽进一步控制辽东边地的领土及人口;同时,洪武五年(1372),明军征战漠北时败给扩廓帖木儿,北元诏请高丽帮助恢复天下,高丽国内亲元势力抬头。洪武五年(1372)四月,纳哈出遣使高丽献土物。洪武六年(1373)六月,北元遣波都帖木儿、于山不花入高丽,希望高丽助北元重夺天下。高丽王因恐明廷知晓,夜间元使,并附献苧布[3]。

洪武五年(1372)五月十七日,明朝宦官前元枢密院使延达麻失里、孙内侍护送陈理、明升两家二十七人入高丽。五月二十七日,“孙内侍自缢于佛恩寺松树”。太祖致书高丽,质疑“自缢”说法,警告高丽勿要因小失大,并限制高丽入京进贡次数。同时,严格限制高丽人入辽东境内。朝鲜半岛至南京的路线中,由旅顺口入海,抵达登州,由海或由内陆运河南下京师较为安全。明初,高丽希望从辽东金州、复州入海,经渤海海峡,抵登州入内陆运河,赴京朝贡。洪武四年(1371)七月,十一月,高丽咨中书省曰:“于本年八月遣同知密直司事郑思道驾海赴京贺明年正,到乔桐岛,船着浅穿漏,不得前去。又于本年九月更遣密直副使韩邦彦贺正,开船忽被暴风淹没。小邦去京师隔海甚远,天寒冰合,难以发船,恐违进贺之期。金、复等州涉海稍近,驿路可通,经由辽东,庶望及期。 今遣韩邦彦前往辽东都司,赴京进贺。请闻奏施行[2]。”洪武五年(1372)十一月,纳哈出寇辽东,劫掠牛家庄。明廷怀疑有高丽到辽东做买卖的商人为纳哈出刺探军情。拒绝高丽贡使前往定辽卫经陆路入京师的请求。洪武六年(1373)年,高丽遣判书张子温移咨定辽卫曰:“前遣郑庇赴京献马,称到定辽城,有守门官不许入城……如果圣旨,请路全文”。张子温未看到圣旨,但定辽总兵官派人转达圣旨内容,即“高丽使臣,止教海道朝京”[3]。

(二)高丽与明朝在辽东地区的复杂关系

明太祖朱元璋虽对高丽“事大”之诚有所怀疑,但双方使臣仍往来频繁。在获得明廷准允的前提下高丽使臣是可以进入辽东的。如洪武五年(1372),海难幸存者郑梦周返程由明政府送回,其著作《赴南诗》记述了此次出使经历。其中《旅顺驿呈管驿马镇抚》《蓬莱驿示韩书状》《淮阴驿分道别庞镇抚》等诗文,清晰可见明廷至高丽贡路行经辽东。《金州韦指挥宅画鹰走笔》《复州呈王指挥兼简列位指挥相公》等诗文,表达了驿站镇抚护送、照拂之情;《蓬莱驿示韩书状》中“地经辽霫军容壮”、《熊岳古城》中“瘦马荒城路”等诗句亦描绘了明军控制下的辽东社会[9]。

元末,高丽趁机占领了鸭绿江东岸、双城一带的辽东半岛与朝鲜半岛接壤的过渡地带。明与高丽确立宗藩关系后,高丽并没有减缓向辽东地区拓边的步伐。洪武三年(1370)正月,李成桂引兵渡鸭绿江,袭击元时东宁卫(朝鲜半岛西北部,与以慈悲岭为界),城中二十余女真头目率众出城投降,其它各城万余户人口、两千头牛、百余匹马皆归高丽。“东至皇城,北至东宁府,西至海,南至鸭绿江,为之一空”[2]。八月,高丽继续“往击东宁”,但因明军已至辽东,迫使高丽放弃占领东宁府。洪武四年(1371)二月,女真千户李豆兰帖木儿遣百户甫介以一百户来投[2]。洪武五年(1372)以后,纳哈出等元朝势力在辽东已无法与明军抗衡。明军控制辽东后,势必就边界问题对高丽提出要求。高丽一方面与纳哈出合作,协助其与明军对抗,同时,暗通北元,国内亲元势力抬头。洪武七年(1374)九月,恭愍王为其男宠洪伦、宦者崔万生杀害。其养子辛禑在权臣李仁任的拥戴下即王位。在李仁任的建议下,辛禑王与北元亲和。同年十一月,纳哈出之子哈剌不花入高丽献骆驼两头、马四匹等财物。高丽密直副使金义杀明使蔡斌,拘扣林密,逃往北元。这一事件使高丽与明朝的关系更为紧张。洪武九年(1376),高丽遣使通聘纳哈出。洪武十年(1377)正月,纳哈出遣使入高丽献羊、马。洪武十年(1377)二月,高丽复行北元“宣光”年号,接受北元昭宗(爱猷识理达腊)册封,入北元贺节日。但高丽君臣深知北元实力远不及新兴的明朝,仍尽力维系与明朝的宗藩关系。洪武七年(1374)十一月,高丽遣使入明京师告讣、请赐谥、承袭。洪武八年(1375)正月,高丽遣崔源入京师告丧、请谥及承袭。同年三月、九月、十二月,高丽遣使入京师献贡马、贺正。次年,高丽继续派使入京师、定辽卫朝贡、通好。洪武十年(1377)九月,北元要求高丽发兵夹击辽东定辽卫,高丽以“天寒草枯”为由委婉拒绝。洪武十一年(1378)三月,高丽遣使入明京师谢恩、请谥、承袭。同年七月,北元遣使高丽告之:昭宗去世,其子脱古思帖木儿即位。辛禑王称疾不迎。九月,复行“洪武”年号。

“孙内侍自缢”事件、“金义杀使”事件使明太祖朱元璋对高丽“以小事大”的诚意深表怀疑。恭愍王被弑后,明太祖指责高丽:“其君臣多不怀恩,惟挟诈以构祸……尔如不信,朕命舳舻千里、精兵十万,揭帆东向”。高丽虽不断遣使入明“陈情”,以图恢复正常的藩属关系,但明廷对高丽两端外交印象颇恶,采取却贡、执使等方式对高丽加以制裁,并制定苛刻岁贡条件以考验高丽的“诚意”。高丽王朝深恐辽东明军发兵高丽,时刻警惕辽东动向。洪武九年(1376)八月,有人自定辽卫逃至高丽,称定辽卫将乘秋来袭。高丽王遣使至诸道点兵以备。事实表明,明军并未入境。明廷虽声言会发兵高丽,但当时明军的主要目标仍为元朝残余势力。洪武二十一年(1388),纳哈出投降明朝,辽东地区完全为明军控制。明廷欲立铁岭卫,范围包括元时双城总管府地区。同时明廷照谕辽东都司“招抚鸭绿江以东夷民”。辛禑王在大臣崔莹的支持下力主进攻辽东。武将李成桂在行军途中发动兵谏,辛禑王被废黜,其子辛昌即位。明廷将铁岭卫移至辽东,默认高丽对鸭绿江以东及双城地区的领属,希望高丽“俾安本分,毋生叛端”[3]。至李氏朝鲜建立,高丽虽极力与明廷修好,但太祖朱元璋始终对高丽的“事大”诚意持怀疑态度,对高丽君王不予册封。永乐帝即位后,朝鲜与明朝的宗藩关系才得以恢复。

综上而论,元末,中国处于社会巨变时期,中朝之间关系的演变过程,值得我们深究。本文选取高丽随元南征(1354年)至恭愍王被弑(1374年)20年间中朝关系作为研究对象;选取辽东这一特定地理环境,作为研究的空间范围,通过梳理史料,我们发现高丽与明朝宗藩关系的终结不是一触即溃,而是经历了主动调整、被迫松动、最终破裂的变化过程。其间,高丽与各割据势力间互通往来,阐明了国家实力、地理空间、政治导向等是影响元末中朝关系发展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 叶泉宏.明代前期中韩国交之研究[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8.

[2] 郑麟祉.高丽史·恭愍王世家:卷三[M].北京:中华书局,1990.

[3] 吴晗.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M].北京:中华书局,1980.

[4] 刘永智.中朝关系史研究[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

[5] 柯劭忞.新元史:卷二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6] 宋濂.元史:卷一九四[M].北京:中华书局,1976.

[7] 金毓黼等.辽海丛书·辽东志[M].沈阳:辽沈书社,1984.

[8] 明太祖实录:卷六七,洪武四年七月辛亥条[M].上海:上海书店,1982.

[9] 林基中.燕行录全集[M].首尔:东国大学出版部,2001.

(责任编辑:刘士义)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Anshan Normal University2015-10,17(5):31-35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Korea in Liaodong

at the period of Mine taking over Yuan dynasty

ZHANG Xiaoming

(AnshanNormalUniversity,AnshanLiaoning114007,China)

AbstractSince the Mongol empire made a conquest of the Korean peninsula,the Goryeo had been brought into tributary systems controlled by Yuan dynasty.Korea eased the pressure from Yuan dynasty through political marriage,contribution property and military assistance.Yuan dynasty granted titles to Korea.The relationship of Zongfan between Yuan and Korea had gradually become stereotypes.At the end of the Yuan,the relationship of Zongfan broken,the kingship of Goryeo strengthened.The government of Yuan can’t control the Liaodong region effectively.Korea occupied buffer zone along the east coast of the Yalu river,and controlled Shuangcheng and Posuo areas where Nüzhen nation lived.At the earlier years of Ming dynasty,Korea was related to Liaodong forces with complex relations of formal or informal.This article combs communication events among Korea,Yuan,Ming and Separatist forces in Liaodong region during twenty years,which was from the 1354 to 1374.The beginning time is that Korea provided military assistance to Yuan for fighting with Zhang Shicheng in south of China.The ending time is that the King of Gongmin was killed.Then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social influence of Liaodong region brought by the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Korea.

Key wordsperiod of Ming taking over Yuan dynasty;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Korea;Liaodong society;tributary systems

作者简介张晓明(1981-),女,辽宁鞍山人,鞍山师范学院讲师,博士生。

收稿日期2015-06-21

中图分类号K2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篇号1008-2441(2015)05-0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