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贫困生就业心理危机成因及干预策略研究

2015-12-17 14:33:52黄梅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贫困生就业指导危机

黄梅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设备与市政工程学院, 江苏 徐州 221116)

高职贫困生就业心理危机成因及干预策略研究

黄梅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设备与市政工程学院, 江苏 徐州 221116)

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贫困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出现了就业心理危机,在主体认知、情绪表现、价值观等方面出现了偏差,这需要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个层面分析成因并提出解决策略,以提升高职贫困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其顺利就业。

高职院校;贫困生;就业;心理危机;干预

在当今就业竞争宏观压力和个体经济微观压力的双重压迫之下,高职贫困生在就业择业过程中会把这种外在于个体的诸多压力不自觉地渗入到内在微观世界,从而诱发或催生心理问题或心理危机,表现为焦虑、迷茫、敏感等症状,这种负面情绪一旦扩散,会引起家庭、学校、社会等一系列连锁问题。相关研究表明,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压力大于一般普通高校的学生,而高职贫困生的就业压力又大于高职非贫困生。[1]关注高职贫困生就业心理危机,探索可行性策略,已成为高职院校高度重视的问题。

1 高职贫困生就业心理危机现状

由于市场对学历的感性偏好,高职生就业难已是不争的社会现实,而高职贫困生因社会人脉关系、家庭经济状况、个人因素等制约,在就业道路上面对的困难、遭遇的挫折更多,从而易于诱发心理问题或心理危机,主要表现如下:

1.1 认知方面

在自我认知方面,学历层次低、家庭经济条件差、无兴趣特长等客观存在的个人负面信息经由个体社会化过程中他方选择不自觉的强化与放大,诱发贫困生产生自卑、压抑和封闭的心理问题,甚至绝望的心理危机状态。如部分贫困生相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技能可以创造未来,因而一味地埋头读书,不善于与人交往,不能正确认知自身能力与职业技能,在面试时往往会表现出过分紧张的情绪,不敢向用人单位主动推销自己,甚至参与就业竞争的意愿极低。在社会认知方面,虽然在求学过程中积累了相对较好的智力资本,但社会资本相对贫弱,因而在求职过程中,看到周边一些成绩不如自己的同学凭借家庭雄厚的经济能力或父母较好的人脉关系找到合适的工作,部分贫困生不能理性地看待求职过程中存在的社会现象,心理极度不平衡,感性地把怨恨的情绪归结于家庭的贫困和社会的黑暗。

1.2 情绪方面

大部分高职贫困生进校后因家庭经济压力会持续性地产生一些内在的心理隐忧,如家庭经济能力能否维持自己的学业、如何通过自身劳动行为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怎样才能去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等。长时间的经济困扰必然会引发心理焦虑、生理失调和行为偏差。有关学者对高职贫困生的心理调查与研究成果充分表现了这一点。由于缺乏殷实的家庭经济实力支撑和丰富的人脉资源和社会资本支持,毕业后的职业生涯充满了很多的不确定性,学生个体常常感到前途无望,或是沉浸在紧张、苦闷或焦虑的心理状态下,个别贫困生还会出现一定的躯体反应症状,如坐立不安、心慌失眠、强迫性思维等。[2]

1.3 价值观方面

高职贫困生学业完成的经济保障多来自借款或贷款。正是这个不稳定的保障,促使贫困生在本能上确立了尽最大努力谋求最大程度的幸福,如借助读书改变自身及家庭的命运,故功利性动机较强。但在求职的现实中,高职贫困生大多进入民营或私营企业,从最基本的工作做起,薪酬较低,职业收益的现实与求学功利性理想相去甚远,往往会引发失落、抑郁等心理危机。[3]

2 高职贫困生就业心理危机成因分析

高职贫困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因是经济贫困,究其实质,则是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诸多内因的综合作用。

2.1 个人综合能力不高

高职贫困生多来自农村或偏远地区,基础教育资源滞后,个人综合才能也相对不足。进入高职院校后,面对纷繁多样的社团及大学生活,他们一方面内心非常渴望有机会弥补在过去教育过程中形成的社会技能的差距,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却不得不用更多时间与精力去勤工俭学。客观上,那些通过过度应试教育才得以升入到高校继续学习的贫困大学生在知识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往往会成为他们求职择业的障碍。

2.2 家庭期望值过高

为尽父母教养子女的传统使命,多数贫困家庭举全家之力倾其所有承担着每年逾万元的费用,以为子女进入大学就获得了个人及家庭经济窘境改善的机遇。现实是多数贫困家庭遭遇重大变故、重大疾病,或是子女众多、经济能力极弱。家庭的高期望值和低支持力使得贫困生一入学就背负着沉重的心理压力。临近毕业时,面对找工作不易的现实,部分学生在家庭的高期望与社会的低就业现状中挣扎、煎熬。当他们不能依靠自身能力找到满意工作时,心理包袱会越来越重,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这种情绪的积压会导致心理危机的产生。[4]

2.3 学校指导不到位

虽说政府与学校非常重视贫困大学生的帮扶工作,每年用于资助的财政投入高达500亿元左右,但却缺乏相应的心理和就业指导。在心理辅导方面,缺乏专业的人员对贫困生就业心理进行专门研究和辅导,同时多数辅导员亦没有心理学背景,缺乏谈话技巧,不懂咨询原则,贫困生不愿敞开心扉,反而加重了心理危机。在就业指导方面,多数高职院校重视就业管理工作,忽视了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导致学生在求职时无法准备合适的简历,面试时不知道要注意什么,对未知的不可确定性增加了学生的焦虑情绪。

2.4 社会供需关系失衡

随着大学毕业生以及其他大量剩余劳动力数量的的增加,经济新常态下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传统产业用工需求不断萎缩,新兴产业技能要求不断提高,以及人才市场对学历的看重,导致人才供需市场消费的非合理性,使得盲目追求高学历成为一种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这种用人机制的不合理,给高职贫困生敏感、脆弱的心理带来沉重的打击,由此会带来悲观失望等不良情绪。

3 高职贫困生就业心理危机对策与建议

高职贫困生就业心理危机虽说单靠一己之力无法改变现状,但如果不及时通过适当方式加以干预疏导,将会给自己或他人带来一定的伤害。为此,我们需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加强心理干预,提高指导质量,通过政策支持,减轻他们的就业压力,缓解心理危机。

3.1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目前在高职贫困生身上存在的错误就业观主要有:过于看重职业薪酬的高低,忽略职业的发展空间;眼高手低,面对理想的工作往往难以胜任;不愿意到基层就业;过于注重环境因素与外在因素,忽视职业发展的正常规律;对求职难度准备不足,想一次成功,一步到位,没有做好就业期间打硬仗的准备。[5]因此,针对这些错误的观念,高职院校需要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首先,大学生要从普通劳动者做起。现在的精英教育已转变为大众教育,学生们要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意识到高职院校是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主要工作岗位分布在生产、建设和服务的一线。同时,学生也要及时多与家长沟通就业形势,达成就业共识,减少求职时家庭带来的压力。其次,大学生要树立到基层工作、支援中西部建设的观念。高职贫困生多来自农村和经济欠发达的边远地区,更应意识到在家乡建设和西部大开发过程中需要大量一线的技术性人才。立身基层、扎根西部既是为国家的建设、家乡的建设添砖加瓦,同时也是高职贫困生就业的一个重大机遇。

3.2 加强就业心理辅导

高职贫困生是心理危机的高发人群,特别是毕业季,心理危机达到高发期。因此,学校需要建立常态化心理辅导工作机制。一是要组织精干力量对贫困生就业心理进行专门研究,在贫困生就业心理调研的基础上掌握他们的心理困扰及其原因,对症进行专业心理辅导,及时排除就业心理危机,防止意外事件发生。二是要对贫困生心理健康予以积极关注,从积极、正能量、阳光的方面对于他人的行为以及言语给予关注,从而让他人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所在,激发积极向上、改变自我的内在动力。[6]贫困生普遍比较敏感,能感知到别人对他的特别关心和帮助,这也会让他们客观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发觉自身优点和优势,从而提升自信心,增加就业积极主动性,也能坦然应对挫折。

3.3 提高就业指导的质量

贫困生因为自身条件限制,对于未知的就业问题很焦虑,以期通过就业指导寻找答案。高职院校应当把提高就业指导质量,解决贫困生就业问题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努力开展全程化、个性化就业指导,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切实做好贫困生就业指导工作。一是构筑全程化的职业规划指导体系,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分析就业形势,专业发展前景,求职岗位的设定,帮助贫困生及早明确职业理想,提高职业素养,让他们理性认识社会,走一条先就业、再择业、最后立业的求职路线,跳出一步到位、终身不变的心理误区。二是注重培养贫困生的职业技能。在贫困生基金中专门设置一项贫困生教育基金,用于为贫困生开设英语提高班、计算机扫盲班,开放机房、实验室等。[7]三是树立个性化的职业指导观念,增强学生个人就业实力,如组织贫困生简历大赛,指出每一份简历的优点与不足,并选出优秀作品可以作为模板供其他人参考;模拟面试,锻炼贫困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临场应对能力、专业知识归纳能力等;自我介绍演讲比赛,克服贫困生在公共场合发言的紧张感,锻炼其口才。

3.4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高职贫困生就业属于弱势群体,政府应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支持贫困生就业,不能让学生因贫困而影响就业。一是继续提供经济支持。高职贫困生求职时,制作简历、参加招聘会的食宿及路费等都需要一定的经济支出,国家可为其求职提供一定的经济援助,以期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二是规范就业相关政策。进一步完善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监督和管理机制,尽可能减少就业过程中的主观人为因素的影响,真正做到坚持公开、公平、公正,择优录用的原则,为每位毕业生尤其是贫困毕业生就业创造一个公平健康的竞争环境。[8]三是继续就业政策的倾斜。鼓励贫困生到艰苦边远基层单位和中西部地区就业。如高职贫困生到中西部和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就业的,实施学费国家代偿制度;应征入伍,享受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就业服务等优惠政策。四是建立贫困生创业专项基金。加大对贫困生创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他们根据自身的强项和专业优势进行创业。五是国家要鼓励一些大中型企业录用高职贫困生,并给予税收减免。

总之,高职贫困生的就业心理危机干预是一项紧迫的工作,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国家、学校、社会和学生共同努力,帮助贫困生度过经济难关,扫除求职障碍,顺利摆脱就业心理危机。

[1]张晓慧,闫秀明.高职贫困生就业压力感调查[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3,25(5):642—644.

[2]祝玉芳,郭海宁.地方普通高校贫困生就业心理压力的特点分析及对策探讨[J].孝感学院学报,2006,26 (4):90.

[3]冯云平,夏雁军.微探普通工科院校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 73—75.

[4]马建新.高校贫困生就业焦虑的现状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4,29(10中):91.

[5][6]乔心阳,武灵芝.心理学视角下高校贫困生就业心理素质的有效提升[J].教育与职业,2015,11(4中):74—75.

[7]柏丽华.高校贫困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1(9):118.

[8]毕蕾.高校贫困生就业弱势成因及对策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3(22):30.

(责任编辑:窦静)

In face of the employment status,which becomes more and more serious,the poverty-stricken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are under hugemental pressure,appearing psychological employment crisis.Therefore,deviation in some aspectswill occur,for example,subject cognition,emotional expression,ethical values and so on.It is necessary to analyze the causes such as individual,family,school and society analyzed and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are put forward,which can improve poverty-stricken students'psychological quality and make a promotion for them to find jobs successfully.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poor students;employment;psychological crisis;intervention

G444

A

1672—9536(2015)01—0054—03

2015—06—13

江苏省教育厅2012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指导项目(2012SJDFDY021);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资助专项课题(JYAID2014-12)

黄梅(1979—),女,江苏睢宁人,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贫困生就业指导危机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活力(2019年17期)2019-11-26 00:43:18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英语文摘(2019年4期)2019-06-24 03:46:08
停电“危机”
“危机”中的自信
汽车观察(2016年3期)2016-02-28 13:16:35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高校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中国火炬(2014年9期)2014-07-25 10:23:07
以人为本,深化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中国火炬(2012年5期)2012-07-25 10:44:08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
中国火炬(2012年10期)2012-07-25 10: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