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岩松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 办公室, 安徽 合肥 230011)
论新形势下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途径
宣岩松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 办公室, 安徽 合肥 230011)
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同时也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文章结合当前高校和谐校园建设实际,对在现代社会背景下,构建和谐校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高校和谐校园建设中需要处理好的几种关系、创建高校和谐校园的对策等,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方法和建议。
高校;和谐校园建设;途径
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同时也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早在第20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就指出,高校是教育培养青年人才的重要园地,也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青年的重要思想阵地。[1]为此,他要求要以更加扎实有力的措施维护高校的和谐稳定。当前,高校正处于从外延扩张转向内涵建设的转型期,新老矛盾交织、利益诉求多样成为高校和谐校园建设面临的新挑战。因此,高校必须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紧密联系实际,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大力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思想基础和舆论支撑。党的十八大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我们树立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统一师生员工的思想认识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无论是人才培养,还是学术创新,我们都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第二,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治校的原则。一要保障全校师生员工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利,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障人民在教育、就业、收入、财产和发明创造等方面的合法权益;二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创造有利于人们平等竞争、全面发展的环境和条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三要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提高师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四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师生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保证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师生。
首先要妥善处理好办学规模与办学质量的关系,努力实现学校规模、结构、质量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学校办学效益。一是要正确理清高校办学规模与办学质量的辩证关系;二是要坚持多元化质量标准的发展观,积极为少数智力发展水平高的学生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三是要有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质量观,努力给大多数学生成长成才提供良好的空间。
其次,高校应处理好学校发展与师生员工发展的关系。高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实现学校和师生员工的和谐发展。一方面,高校管理应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既要着眼于人的终身发展,又要着眼于学校的长远发展。另一方面,高校要做到两个统一:学校发展与教师的个人发展的和谐统一;学生的个性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和谐统一。实践证明,高校只有坚持学校和师生员工的和谐发展,才能把全校师生员工凝聚在一起,共同把学校的教育教学推向新的台阶,不断实现学校的跨越发展。
再次,协调高校的校园文化设施建设。要协调高校的校园文化设施建设,就必须处理好高校校园硬件与软件建设的关系,努力使高校校园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同步推进,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硬件建设方面,高校要根据各自校园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有序推进硬件建设,着力营造更加整洁文明的校园环境,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良好的设施和条件;在软件建设方面,高校要把自身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去,努力营造更加浓厚的学术文化氛围,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环境和氛围。
最后,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高校多年来的发展实践证明,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是相互促进的。高校应避免教师只重教学而不重视科研的现象,或者只愿意做科研、对教学工作敷衍了事,导致教学与科研相割裂的现象。引导教师将最新科研成果,积极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同时,围绕培养科学研究人才等目标,高校还应当不断创新机制,完善管理,进一步调动和激发包括广大在校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努力培养他们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3.1 创造良好的校园内外环境
(1)要加强高校校园内部文化建设,营造和谐校园文化。首先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不断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次是积极开展实践活动。要有针对性地积极开展各类增长知识、拓展视野、服务社会的社会实践活动,使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到生活实践中,积极创造丰富而健康的精神文化生活;再次是充分利用环境熏陶。要注重处理好物质与文化、人文环境与物质环境的关系,把物质建设与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实现物质与文化的相互渗透、有机统一,使人文氛围与特色渗透到学校的自然环境中,使学校的自然环境体现深厚的人文底蕴,实现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2)构建和谐、健康的校园生活环境。构建和谐校园,关键是协调好高校内部各方面利益关系。[2]一方面,高校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努力构建文明、诚信、向上的校园氛围,积极构筑良好的校园人际关系,使高校校园生活中的各种内耗和摩擦得到最大限度的减少和控制,让人们切实感受到做人的尊严和价值,享受美好生活和幸福人生;另一方面,要从营造整洁美丽的校园环境等方面入手,努力为学生学习和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高校要利用自己的优势,让整个校园幽雅、和谐,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使学生在赏心悦目之余,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3)鼓励引导高校师生间建立纯洁、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贯彻高等教育理念,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基础。一要营造教育宽容民主的氛围。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所以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二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关心、理解、信任每一位学生,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并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选择相应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目标,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三要用情感教育拉近师生距离。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教师要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使学生感触到教师的关心,从而表现出学习等方面的积极性。
3.2 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
(1)加强大学生通识教育。所谓通识教育是相对于专业教育提出的,是指向学生进行一种普通的、全面的教育。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为适应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客观需要,高校必须在承认专业教育合理性与必须性的同时,重视加强通识教育,并探索高等教育中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的方式与途经,努力寻找两者的最佳结合点,使培养专业人才与高素质合格公民合为一体,把教书与育人很好地纳入到高等教育工作中来。
(2)提高高校德育教育水平。为应对多元文化的挑战,高校德育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应该明确德育的内容,重点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道德判断能力,形成学生的核心价值观。
一是要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每一种文化都是一个独立整体,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3]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的培养就是使学生认识到当今中国多元文化的社会现实,理解多元文化的价值,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包括本民族文化在内的世界文化,审慎多元文化之间的关系,用批判的眼光审视各类文化信息,并对之做出恰当的判断和选择。
二是培养大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所谓道德判断,一般认为,它是指道德上的价值判断,“是主体根据自己已有的道德价值观念和社会的道德原则及道德规范对自身或他人的思想观念和实践活动所进行的善恶价值的断定”。[4]高校德育固然要传授社会公认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大学生以道德原则、道德规范为依托的道德判断能力。首先,应使大学生明确道德判断标准;其次,确保大学生的道德主体地位应得到充分尊重。“在人的道德活动中,作为道德实践者,如果无法行使主体的权利,用自己的意志支配道德行为,那么作为其个人的道德性便是虚幻,在根本上是不存在的”。[5]高校在开展德育过程中,要让学生能运用自己的大脑,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自行做出道德判断,使他们的道德判断自主权得到充分实现,使他们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践履道德,从而不断增强他们明辨是非能力。
3.3 加强高校教师师德、业务培训,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由于知识经济时代高校教师职能的变化,对高校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但要有正确的政治思想和优秀的道德品质,更要具有适应变化与积极创新的素质。因此,高校应在帮助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的同时,也要提高教师的自身道德素质。一是要为教师创造多种学习机会,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打造学习教师队伍;二是要优化思政教师队伍结构,抓好教师的“质”与“量”;三是适当减轻高校教师的工作任务,便于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征进行教学,加强师生交流,提高教学效果,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3.4 坚持以人为本,完善高校管理制度,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1)坚持民主依法、公平正义,努力实现管理科学化。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最根本的指导原则和最重要的运作机制则是民主法治。高校要建设民主法治的校园,就必须要保证师生员工在高校建设中主人翁地位,要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广泛调动学校内各方面积极因素。一是要从制度上保证师生员工参与学院建设、改革、管理的知情权、建议权、监督权和自我管理权等,充分发挥工会、教代会、学生会等群众团体的作用;二是要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做到以制度管人,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充分体现管理工作的公正性、公平性和公开性;三是逐步扩大学术权力,形成学术权力对行政权力的合理制衡机制。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并存是大学权力结构的特殊性。中国高校目前普遍存在行政权力过于泛化、学术权力的主体作用不明显的弊端。和谐校园建设要充分尊重学术权力在大学建设、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逐步过渡到“教授治学”、“学术归学术,学术也要参与管理”的治理状态。
(2)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努力促进学生就业。实践证明,改革创新、开拓进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动力和源泉。同样,当前高校面临的所有问题,也只能在改革创新、科学发展中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是摆在各高校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大学生就业难,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大学生绝对数量来看,大学生扩招与大学生就业困难有直接的联系。高校连续扩招,就业渠道不畅,使供需矛盾日趋突出。从高校自身的人才培养模式来看,我国的大学教育计划性强,与市场需求联系不足,导致高校对社会需要反应迟缓,教育理念陈旧、模糊。另外,高校学科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滞后,导致培养的人才综合素质不高。所以,要解决当前高校就业问题,促进校园和谐,就必须要加大高校学科、专业建设改革力度,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切实增强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3)注重社会公平,促进利益群体之间和谐。促进高校利益群体之间的和谐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近年来。伴随着高校的改革、扩招、教
师队伍的壮大、学校间的重组与合并等,使得高校在人际关系、利益分配等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个人与集体、小团体与大集体的利益冲突难以避免。因此,高校要实现和谐发展,就必须要解决这个关键问题。为此,高校要逐步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兼顾各种利益关系。要针对大学生经济“弱势”、身体“弱势”和心理“弱势”等特点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在经济帮助上、心理干预上最大程度地对其进行援助,保证教育的公平和正义。
[1]习近平.以更加扎实有力的措施维护高校和谐稳定[N/OL].[2012—01—04].http://www.chinanews.com/gn/2012/01-04/3581092.shtml.
[2]宣岩松.试析构建和谐高校校园与和谐社会关系[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10—11.
[3]尹继佐.当代文化论稿[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30.
[4]陈建兵,黄富峰.论道德判断[J].齐鲁学刊,2006 (3):136.
[5]鲁洁主.德育现代化实践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21.
(责任编辑:李庆华)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campuses is a necessity and also provides spiritual power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ety.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methods and suggestions according to the reality of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campuses,basic principalswhich the constructionmust abide by,the relationshipswhich the construction need to dealwith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creation of harmonious campus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modern society.
university;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campuses;approach
G711
A
1672—9536(2015)01—0068—04
2015—04—20
2011年度安徽高校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SK2012B269)
宣岩松(1970—),男,安徽六安人,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