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路径选择

2015-12-16 01:47张梅霞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48期
关键词:历史课堂路径选择教学情境

张梅霞

摘要:本文认为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需教师强化课程资源意识,因地制宜地开发和有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并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来展示。笔者结合自己教学实例阐述了历史课堂教学情境创设切入点的选择:导入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点、难点处创设,突破认知矛盾的焦点;知识点衔接处创设,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文中最后还提出了创设课堂教学情境需遵循的几点原则。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情境;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8-0232-02

一、充分挖掘课程资源,运用多种展示的方式和手段

教学情境的创设需要教师强化课程资源意识,因地制宜地开发和有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并通过多种方式和手段来展示。

首先,教科书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课堂教学要激活课本知识,用活教材,实现为迁移而教:一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特点,对所掌握的基础知识按一定的结构关系进行重组,帮助学生初步掌握形成结构的方法和运用知识结构的能力,提升学生在陌生的环境中(即呈现的各种情景材料中)用综合的眼光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学习能力的迁移和增生;二是把课本知识与学生所处现实生活中已有的经验和成长需要相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探究的欲望和能力,最终引导学生从“活学”走向“活用”。

其次,教学中要围绕教学目标因地制宜地开发和有效利用各种其他课程资源,如图书馆资源、校外历史课程资源、历史题材的视频资料、网络资源、教师资源、学生资源等人力资源,服务于学生的学习。

再次,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展示创设的教学情境。情境的设置和呈现的方式手段丰富多彩:可以运用文物信息、文献材料、时政材料、经典论述、数据资料、乡土资料、影视资料、图片(漫画)展示、形象比喻、游戏、故事等内容,也可采用口头表述、朗诵渲染、展厅展示、图文展示、角色模拟、现场报道、导读引领等方式实施。这些方式和手段的优点:简洁生动、言简义丰、减少阅读量、增加思维量,符合初中生的特点,受到初中生的普遍欢迎,对课堂效率的提高有着直接的推动作用。

二、历史课堂教学情境创设切入点的选择

如果说教学情境的创设需要教师的灵感和智慧,那么,教学情境创设切入点的选择则需要教师的理性分析和思考。一般而言,切入点的选择要服务于课堂教学,要有利于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我仅结合自己教学实践中的做法略谈浅见,希望得到专家指导。

(一)导入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堂课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节课的导入。自然、新颖、富有趣味性的导入能使学生精力集中,思维活跃,理解和记忆的质量相应提高,并以最佳状态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所以,有经验的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往往特别注重艺术性,或是凭借富有渲染力的语言,或是运用影、音多媒体手段,或是借助形象趣味的图片漫画等,巧妙创设适宜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引起学生追求新知的强烈愿望。

如在七下《君主集权强化》一课导入时,我呈现出一组图片,在学生观察之后,提出问题:(1)同学们猜猜这三种君臣礼仪分别是中国什么朝代的?(2)君臣礼仪的变化反映了君主权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图片形象直观,坐、站、跪姿势贴近学生的生活,君臣之间的这三种情形对初一学生也不陌生,在影视中常见到,所以很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点,促使进一步思考并积极回答:君臣由坐而论道到站立议政再到大臣跪受笔录,说明君主权力不断强化。于是我顺势引导:大臣跪受笔录这种情景出现在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中国古代最后一个朝代——清朝。那么清朝是如何建立的呢?又采取哪些措施加强君主集权并使之达到顶峰呢?这样自然地过渡到本课的主題——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并让学生带着疑问和兴趣,与老师共同学习、探讨新课的内容。

(二)重点、难点处创设,突破认知矛盾的焦点

衡量一节课优劣的重要指标之一是本课的重、难点是否被突破。教师只有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才会扫除学生学习上的障碍,解除学生心理上的困惑,增强学生学好本学科的信心,从而使我们的课堂渐趋于高效。所以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是教学研究中永恒的主题。

如在七上《秦王扫六合》一课中,秦朝为巩固统一而采取的措施是教学重点。为让学生理解秦朝在经济、文化方面实行的措施及作用,我设计了如下情境故事——《孔虚经商记》。

场景一:齐国富家子弟孔虚,想经商致富,便贩运盐和丝绸前往魏国大梁。到了大梁,得知这里的每斗盐、每丈丝绸都比齐国贵得多,很高兴。谁知魏国的斤、尺都比齐国大得多,孔虚一不小心亏了大本。

场景二:孔虚卖掉货物,只得到不多的布币,又发现这些钱在齐国不能用,就决定用这些布币进货再博一次。他把货押往赵国的邯郸,到邯郸后发现,赵国的斗比魏国的小得多,而两国每斗货物的价钱差不多,大有赚头,孔虚趁机赚了一笔。

场景三:商场得意,孔虚日渐出名,一位赵国商人登门向他贷款,并立字据作证。但孔虚发现赵商写的字和齐国的不一样,认为这个商人有意欺骗他,竟不知是赵国的文字。后来,孔虚思念家乡,于是把赚的布币换成刀币,用马驮着往齐国奔去,快到家时,发现袋子被刀币扎穿,空无一钱,十分沮丧,从此再也不经商了。

设问:(1)孔虚经商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2)秦朝统一全国后,为巩固统一,需采取哪些措施来解决这些困难?(3)你认为秦朝采取的这些措施对后世产生了哪些影响?通过具体的事例加深了学生对这些措施实施的必要性及历史作用的理解。

(三)知识点衔接处创设,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

由于教材编排体系的需要,有些存在一定逻辑关系的知识点不在同一课呈现,甚至不在同一单元,在教学中,如果不揭示这种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很可能使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历史现象的分析就成为空谈。因此,教师应善于在各知识点的衔接处设置教学情境,挖掘这些隐蔽的知识链,促成知识体系的建构,这在中考最后复习阶段尤为重要。

如九上第四单元第13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法国大革命的特点之一及革命彻底性的原因是启蒙思想为其做了思想动员,因此在分析革命爆发的原因时,一定要提到启蒙思想,但“启蒙思想”这一知识点在教材的第八单元第23课《科学和思想的力量》中才出现。因此,为顺利引出并自然过渡到这一知识点,在教学中我投影出这段材料:1789年7月14日,国王路易十六在日记本上写下这样几个字:“14日,星期二、无事。”从国王的日记来看,他显然没有预见到这样一场革命的发生,当然,他也不可能理解革命爆发的真正根源。时隔3年,路易十六在被关押期间阅读了启蒙思想家的著作之后,才如梦初醒,心酸地叹息说:“是伏尔泰、卢梭灭亡了法国!”

再如,美国史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历年中考考查重点。中考复习前,为了帮助学生对美国史有一个清晰脉络,我设计了梳理美国史的年代尺(如下图),并通过设问进行引导:

(1)根据课本所学知识,按照时间顺序,列出17、18世纪至二战后美国发生的重大事件。

(2)概括出①~⑥所处的时代特征,如①属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⑤为“一战”。

(3)你能分别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概括图示中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美国发展的特点吗?

(4)你心目中最伟大的美国总统是哪几位?陈述理由(或概括他们的主要功绩)。

(5)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世界上两个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为恢复经济都曾进行了经济改革。请问是哪两个国家?改革措施分别是什么?这些措施有何共同点?

(6)综观美国崛起的历程,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

(7)美国在当今世界格局中处于何种地位?如果从当今世界发展的主题出发,给你一次向美国总统进言献策的机会,你会怎么说?

通过这样的知识铺垫和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既有对教材中涉及的美国史史实纵向的梳理,又有与其他国家横向的比较,同时还有对现实社会的思考,在构建新旧知识联系的同时,也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课堂教学情境创设需遵循的原则

(一)针对性与适度性相统一

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不能随心所欲,要有一定的针对性:从《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要求出发,要有利于重点知识的理解和难点的突破,要围绕教学主题来构建情境;此外还要符合初中生认知水平,甚至针对初中阶段不同的年级,在情境呈现方式和情境问题难度值的设置上也要有所不同。

课堂教学情境的设置不是哗众取宠,不是为了设置而设置,而是想通过情境化的方式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把枯燥的问题趣味化、把理性的问题感性化,因此设置的情境内容要精选、要适量,不能滥用,否则会让学生目不暇接,浮于表面。

(二)真实性、生活性与挑战性相结合

真实性是历史学科的特點和底线,即使是虚拟情境也要符合大的历史背景,否则会对学生起误导作用。因为创设情境只是一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是为教学服务的,而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设置的教学情境要想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必须要贴近生活,尤其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让他们身临其境,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引起他们的关注,从而引发探究的欲望。在注重教学情境真实性、生活化的同时,也应考虑它是否带有一定的挑战性,即设计的情境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要能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引导学生从贴近生活、貌似常规的历史现象中发掘深层含义,提炼出发人深省并具有一定思维价值的问题,获取快乐和成功的体验。

猜你喜欢
历史课堂路径选择教学情境
引多维思考创灵动历史课堂
信息技术下的小学语文高效教学探究
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课堂情境教学模式刍议
小议初中英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