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色:走入高原生态世界

2015-12-16 11:05喻添旧编辑李颜岐
中国三峡 2015年7期
关键词:咖啡豆湄公河老挝

文、图/喻添旧 编辑/李颜岐

巴色:走入高原生态世界

文、图/喻添旧编辑/李颜岐

通过血管一样的蜿蜒溪水,波罗芬高原与湄公河取得了联系。一些不起眼的小巧寺庙散落在巴色的湄公河畔,在占巴塞没落之后,这里可能是最世俗化的老挝了,从这里往北,便是老挝佛国的世界。

在湄公河将近5000公里的奔流旅途中,泰柬老边境靠近老挝位置的河道最为宽阔,老挝高地的众多瀑布倾斜而下,在此汇聚成不含盐的海洋。旱季的时候,许许多多土地露出水面,形成数不清的小岛,据说有4000座之多,那就是声名远播的四千岛。

而相比较来说老挝城镇巴色(Pakse)要低调得多,它大多数情况下是作为由南向北进入老挝的门户存在,被背包客当成长途跋涉的中转站——要知道,老挝南部,甚至于整个老挝的交通状况都糟糕透顶,这样一个既没有太多景点,又四通八达的枢纽城镇在老挝的长线旅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巴色实在没有什么好转的,但竟然有一座小小的国际机场。同样小小的城区,贴着湄公河岸平缓地生长——这里的河道因为色敦河的汇入而骤然宽阔。在河流的对岸,城市以西,层峦叠嶂的苍翠远山在浓云密布之下蔓延成长长的起伏线条。而巴色向东,则是广阔得好像没有尽头的波罗芬高原,湄公河如同从两山之间穿过一样,为老挝的高地地区提供了难得的适合耕种的肥沃土地。

雨林深处的咖啡种植园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法国人将法棍引进老挝的同时也引进了咖啡树。相比起越南和柬埔寨,法国在中南半岛北部这个温和的内陆小国所采取的殖民措施也更加温和,出产阿拉比卡和罗布斯卡豆种的咖啡树被深植地下,形成壮观的种植园,老挝人负责管理和栽培这些树木并且生产咖啡,直至法国人离开。到今天老挝依然持续出产亚洲最好的咖啡之一,烘焙的工艺和工序都传统而原汁原味,只不过咖啡园的老板已经是老挝人自己了。

鲜红圆润的咖啡果实被采摘之后,经过半人力的脱壳机,两瓣白色微黄的种子被分离开。如果不经过迅速处理,这些在外形上已然是咖啡豆的东西将会很快腐烂。光照充足的炎热高原为咖啡豆的处理提供了便利,一粒粒柔嫩的豆子铺满底部透气的晒网,阳光使其水分尽失,成为干枯却香味初现的半成品。再经过不同级别的烘焙后,咖啡被装入纱布袋里,打上老挝标签送往世界各地,也送往万象和琅勃拉邦的夜市里,它们是最受游客欢迎的纪念礼品。

在依靠咖啡种植拉动经济的新式农场旁边,高脚楼和长屋构建的村落依然大量存在,老族人和由北方低地迁移至此的傣族人是主体居民。虽然原始部落的参观项目渐渐在波罗芬高原的游客中流行——有一些被政府保护的古老村落需要门票,有一些村落可以买到价格不菲的传统手工织锦,但是大部分人的生活仍难以宽裕,有时候村子里的小孩儿会长时间地缠着你,只是想索要一支铅笔。

度假村在波罗芬高原的丛林和瀑布之间被建立起来,简陋的设施和粗糙的服务却能让你极尽贴近自然,并与现代城市完全脱离,就如这个地区长久以来与统治政权的脱离一样。即使如吴哥王朝般强大的帝国,也只是征战到了占巴塞,却没有能力触及兀自生长的高原深处。数不清的瀑布在高山峡谷中奔流,一部分流向低地城市巴色。通过血管一样的蜿蜒溪水,波罗芬高原与湄公河取得了联系。一些不起眼的小巧寺庙散落在巴色的湄公河畔,在占巴塞没落之后,这里可能是最世俗化的老挝了,从这里往北,便是老挝佛国的世界。

上左:咖啡树开着米白色的花朵。

上右:鲜红的咖啡豆得益于高原地带完美的日照。

中左:挤开红色的硬壳,鲜嫩的咖啡豆就露了出来。

中右:咖啡在这里完成半成品加工。

下:在高原的民族村里,人们保持着原生态的服饰妆扮和生活方式。

猜你喜欢
咖啡豆湄公河老挝
老挝肉牛输华实现突破
朝发夕至 乘着火车去老挝
走近湄公河
骑转湄公河平原越南胡志明市
狗狗是我的小帮手
走进湄公河
湄公河印象
两袋咖啡豆
咖啡豆的另类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