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文明,陈继明
(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山东青岛 266032)
我国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流行与防控
蒋文明,陈继明
(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山东青岛 266032)
高致病性禽流感不但严重危害养禽业,而且还对人类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本文对我国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流行历史与现状进行了阐述,对现阶段的流行特点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控措施建议,为该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禽流感;流行历史;流行现状;防控
禽流感(Avian influenza,AI)是由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引起的、以感染禽类为主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根据其致病力不同,可以分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包括H5、H7亚型的部分禽流感毒株,它们不仅对家禽造成严重危害,也对国际贸易有严重影响,还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高致病性禽流感列为法定报告的动物疫病,我国农业部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在《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中,高致病性禽流感被列为优先防控的重大动物疫病之一。
1878年,Perroncitom首次报道了在意大利鸡群中暴发一种严重的疾病,当时称之为“真性鸡瘟”或欧洲鸡瘟[1]。1901年,Centenni和Savunozzi从鸡体内分离到病原,这也是第一次有文字记载的流感病毒的分离。1955年,Schafer首次证明病原是A型流感病毒。1959年,科研人员首次在苏格兰鸡中分离到H5N1禽流感病毒。1972年,Slemons证实水禽是流感病毒的重要储存库。自1959年以来,全世界范围内暴发了多次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尤其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外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频频暴发,疫情范围不断扩大,侵袭着全球养禽业,尤其2004年亚洲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的暴发引起了全世界的高度关注。从2003年开始,
世界上每年都有多个国家发生H5或/和H7亚型禽流感疫情。
2014年以来,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持续在亚洲、欧洲和非洲暴发流行;其他亚型重组病毒不断出现,如H5N8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相继出现在韩国、日本、德国、荷兰、英国、美国、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与此同时,美国、加拿大相继发生了H5N2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2]。
近年来禽流感病毒感染人事件时有发生。1997年,香港18人感染H5N1病毒,其中6人死亡;2003年,香港2人感染H5N1病毒,其中1人死亡。根据WHO的统计数据,2003至2015年3月31日,埃及、印度尼西亚、中国、柬埔寨、越南等16个国家共有826人感染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440人死亡,死亡率高达53.27%。
1996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从广东省发病鹅中分离到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A/Guangdong/1/96(GS/GD/1/96),这是我国内陆首次分离到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从1999年开始,从华南地区的健康水禽,尤其是鸭中多次分离到H5N1病毒。
1997年,香港暴发H5N1禽流感。1997年5月,中国香港地区的一个养鸡场出现了这一区域首例H5N1亚型禽流感病例,在随后的几个月里,禽流感病毒迅速蔓延,导致大批感染该病毒的鸡死亡。更为严重的是,这种病毒发生变异后,还传染给哺乳动物和人类:1997年8月,香港一名3岁的男童因感染禽流感而死亡,这也是全球首例人类感染H5N1的个案。在随后的几个月中,共有18个人感染H5N1病毒,其中6人死亡。香港政府两天内把全港130万只鸡销毁。这是目前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严重的一次禽流感暴发。
2001年,香港再次暴发禽流感。2001年5月 18日,香港特区政府渔农自然保护署宣布,香港三个菜市场的活鸡发生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随后,澳门特区从鹅中分离到H5N1禽流感病毒。
2004年1月,我国内地公布湖北武穴、湖南武冈出现第一起疑似禽流感疫情,随后,疫情不断扩散,在不到1个月的时间里,我国就有16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超过40个县(市、区)暴发了禽流感疫情。2005年10月以后,国家针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实施全面免疫政策,禽流感疫情得到了有效的防控,疫情发生的数量大幅下降。但随着病毒的变异,疫情还是有零星散在发生。
在包括全面免疫政策等一系列综合性防控措施下,我国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防控取得了初步成效。近年来,随着高致病性禽流感全面免疫防控策略的不断深入,加上我国养禽业发展规模化程度越来越高,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流行得到一定控制,在我国的流行整体呈下降趋势(图1),但在局部地区仍有持续性地方流行,免疫失败和免疫带毒现象持续存在,防控中仍存在薄弱环节。
图1 2004—2011年中国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时间分布
3.1 H5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威胁仍然很大,造成的损失比较严重
根据OIE的数据统计,2013年12月以来,我国发生的贵州荔波、河北焦庄、湖北黄石、贵州安顺、云南通海、黑龙江双城等6起H5疫情,共计扑杀5438350只家禽,给我国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
损失。从发病时间看,冬春发病较多,主要集中在12月至次年3月,但是全年发病的态势依然严峻;从发病地区看,长江南北均有发生。虽然各地都在执行强制免疫政策,但部分地区仍然存在免疫家禽抗体水平参差不齐、自然发病和排毒等现象,发病禽群的临床症状与生物安全状况、禽种的敏感性、健康状况、抗体水平高低、病毒变异与疫苗匹配性等因素密切相关。
3.2 H5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NA亚型发生显著变化,多亚型病毒同时出现
十余年来,我国H5亚型禽流感病毒多为H5N1亚型;但是,近两年来,我国H5N2、H5N8、H5N6、H5N5等亚型显著增多[4-6]。2012年之前,我国流行毒以H5N1亚型为主;2013年,我国流行毒以H5N8亚型为主;2014年以来,H5N6亚型毒株成为主流。2014年,四川出现了全球第一例H5N6亚型流感病毒感染人的病例。这些情况给今后的禽流感防控工作带来了重重困难。
3.3 我国H5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A基因谱系发生显著变化,多个分支病毒共存
病原生态学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监测结果表明,我国H5亚型禽流感病毒呈现复杂多变的特征。从序列分析结果看,2013年上半年以前,以第2.3.2.1分支病毒为主,同时也有第2.3.4和第7.2分支的病毒[7]。但是从2014年至今,第2.3.4.6分支病毒呈大幅度上升趋势(WHO称之为2.3.4.4分支),是目前最主要的流行分支。从抗原性角度来看,目前第2.3.2.1分支的部分毒株出现了较大变异,与现在使用的Re-6疫苗株之间的交叉反应性较差,因此,随着变异株的出现和增多,Re-6疫苗对该分支病毒的防控效果值得商榷。第7.2分支和第7.1分支(Re-4疫苗株)的部分毒株之间存在明显的抗原差异[8],为此,农业部已推出Re-7疫苗株替代Re-4疫苗株。鉴于新出现的第2.3.4.6分支病毒与Re-4、Re-5、Re-6、Re-7疫苗株的抗原性差异较大[9-10],农业部已推出Re-8疫苗株替代Re-5疫苗株。
3.4 病毒在水禽中污染严重
调查监测发现,H5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在水禽中的分离率远高于其他家禽中的分离率,这可能与水禽免疫效果不理想有关,而且水禽还是禽流感病毒的重要储存库。
4.1 全面免疫后病毒变异加快
以中国(2005年以后实施全面免疫政策)、印度尼西亚(2003年以后实施免疫政策)、泰国(不实行免疫政策)为例,选取GenBank中的中国(1996—2004年、2005—2010年)、印度尼西亚(2003—2009年)、泰国(2004—2008年)的毒株HA1序列,使用BEAST 1.6.1软件计算基因中每个位点的年均替代率(核苷酸和氨基酸)[11]。结果显示,大规模免疫后,中国(2005—2010年)和印度尼西亚(2003—2009年)毒株的HA1核苷酸和氨基酸替代率都明显高于没有实施大规模免疫的中国(1996—2004年)和泰国(2004—2008年),相差1倍以上(95%最高后验概率密度区间)(详见表1)。
表1 HA1基因替代率(10-3/位点/年)
4.2 H9N2亚型禽流感污染严重
近年来的监测结果显示,H9N2亚型禽流感在我国养禽业中污染面广、存在持续流行,呈现感染日龄早、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高、传播速度加快、部分免疫禽群也发病、个别毒株对哺乳动物致病力增强等特点,严重危害我国养禽业的发展。H9N2病毒主要对产蛋率、料肉比、死淘率和免疫机能等性
能有较大的影响,如果引起免疫抑制,可能会增加其他疾病,如H5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发生风险。而且,H9N2大面积流行可增加病毒重组的几率,加大病毒变异的机会,如2013年出现的H7N9病毒就是由H9N2病毒参与重组后产生的。监测结果显示,72.4%的H9N2病毒能够结合人的受体(α2,3-唾液酸),说明了H9N2病毒的巨大潜在威胁[12]。
4.3 活禽市场病毒污染严重
近年来的监测结果显示,活禽市场不但病毒亚型复杂众多,而且病毒检出率、分离率最高。活禽交易(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和大范围调运是造成我国禽流感病毒持续感染和疫情持续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比较之下,规模化养禽场,尤其是大规模养殖场病毒检出率较低。一是养殖户普遍意识到高致病性禽流感可能带来的巨大危害,因此实施免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好。二是我国的养殖模式正发生转变,规模化和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4.4 野鸟携带禽流感病毒,存在传播风险
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和野生动物保护力度加大,野鸟数量和栖息地不断扩大,而野鸟可携带禽流感病毒等多种禽类病原,对家禽,尤其是放养的家禽和防疫条件较差的小型养禽场,构成严重威胁[13]。
4.5 养殖模式落后,不能满足现代化养殖和疫病防控的需求
调查监测发现,我国90%以上的养禽场仍然属于防疫条件较差的小型养禽场,且小规模养禽场在我国许多地区分布特别密集。一些地区建立的家禽养殖小区,也存在饲养密度过大等问题。而且,一些养殖小区生物安全管理水平较低,鸡粪随意堆放,病死鸡随地乱扔,养殖环境极为恶劣。
5.1 加大监测力度,密切监视禽流感的流行动态与流行趋势
应加强基于风险的主动监测,包括对候鸟的监测,密切关注H5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变异及流行趋势。同时,要加大对病死禽的被动监测力度。因为病死禽可直接反映出临床发病情况、病毒变异情况以及疫苗防控效果等,通过病死禽的监测能更好地发现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要充分调动和利用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技术力量和资源优势,及时把握禽流感疫情动态,及早发现变异和可能形成流行的毒株,做好疫苗研发储备工作,并及早制定预防和控制措施。
5.2 加强疫苗监管与效果评估
兽医主管部门应加强对禽流感疫苗的质量管控和临床应用效果的监测评估,并根据疫情的变化及时调整疫苗生产用种毒,鼓励有条件有实力的单位参与研发针对性强、更加有效的禽流感疫苗。
5.3 调整防控策略,由单纯依赖疫苗转向综合性防控
加快集约化、规范化、科学化饲养方式的进程。加快防疫条件差的小型养殖场的退出[14]。目前,我国90%以上的养殖场仍是小型养殖场,虽然这些小型养殖场为农民增收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作用,但是它们防疫条件普遍较差,染疫后,除了自己遭受损失,还对外传播疫病,导致其他养殖场遭受损失。所以,政府应出台一系列政策,加快产业的结构优化升级。
疫苗全面免疫可导致病毒变异加快,病毒分支增多,临床上需要更多的疫苗进行免疫,而后导致病毒的变异分化进一步加剧,如此恶性循环,使得禽流感更加难以防控。政府要研究和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禽流感消除计划,适时启动全面免疫退出计划的第一步,争取早日实现控制和消灭禽流感的目的。
5.4 提高生物安全管理水平
合理布局养殖场,如设置家禽防疫隔离带,从地理上阻断禽流感的传播。禽流感病毒能通过气溶胶、灰尘、水流、人车流动等途径,进行传播,随着养殖场之间的距离延长,禽流感传播的风险可大大降
低。在养殖密度较大的地区,设置家禽养殖隔离区,必须与上面所述的加快小型养殖场退出、鼓励大型养殖场发展的措施联合使用,才能发挥疫病预防作用。如果只是单纯地设置一些隔离带,不显著提高养殖场的规模和防疫条件,那么这些小型养殖场将进一步地集中在某些区域,如一些地区发展的养殖小区,是不能降低疫病传播风险的。
监测和调查中发现,鸡粪随意堆放,病死鸡随意丢弃,养殖环境恶劣,生物安全管理水平较低,会造成环境病毒污染,短期内难以根除。因此,政府部门要加强对养殖户、养殖企业、养殖小区的宣传,改善养殖环境,倡导无害化处理政策的落实与实施,减少散养和小规模饲养,提升规模化饲养管理水平,同时要避免局部地区养殖密度过大,进一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此外,要加强对养殖企业和养殖户的注册和市场准入管理,对无防疫合格证的养殖场和养殖户,进行适当的行政处罚,以提高生物安全水平。
禽流感的防控需要我们综合运用宣传教育、财政补贴调控、行政处罚等措施,才能产生理想的效果。政府及行业组织要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加快养殖行业的优化升级;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和生物安全水平;加大监测力度,对疫病作出快速确诊;政府要加大财政补贴的力度,对感染禽采取果断扑杀措施,消除传染源,降低禽流感扩散的风险[15]。政府要研究和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禽流感消除计划,争取早日控制和消灭禽流感。
[1] Lupiani B,Reddy S M. The history of avian influenza[J]. Comp Immunol Microbiol Infect Dis,2009,32(4):311-323.
[2] 朱迪国,宋建德,黄保续.当前全球禽流感流行概况及特点分析[J]. 中国动物检疫,2015,32(3):41-47.
[3] 田怀玉. 中国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暴发的时空分析与环境危险因素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4] Wu H,Peng X,Xu L,et al. Novel Reassortant Influenza A(H5N8)Viruses in Domestic Ducks,Eastern China[J]. Emerg Infect Dis,2014,20(8):1315-1318.
[5] Gu M,Liu W,Cao Y,et al. Novel reassortant 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H5N5)viruses in domestic ducks,China[J]. Emerg Infect Dis,2011,17(6):1060-1063.
[6] Gu M,Huang J,Chen Y,et al. Genome sequence of a natural reassortant H5N2 avian influenza virus from domestic mallard ducks in eastern China[J]. J Virol,2012,86(22):12463-12464.
[7] Jiang W M,Liu S,Chen J,et al. Molecular epidemiological surveys of H5 subtype 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viruses in poultry in China during 2007–2009[J]. J Gen Virol,2010,91:2491-2496.
[8] Li Y,Zhang X,Xu Q,et al. Characterisation and haemagglutinin gene epitope mapping of a variant strain of H5N1 subtype avian influenza virus[J]. Vet Microbiol,2013,162(2-4):614-622.
[9] Gu M,Zhao G,Zhao K,et al. Novel Variants of Clade 2.3.4 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A(H5N1)Viruses,China[J]. Emerg Infect Dis,2013,19(12):2021-2024.
[10] 蒋文明,侯广宇,王素春,等.H5N6亚型禽流感病毒反向遗传疫苗株的构建及免疫保护试验[J].中国动物检疫,2015,32(1):64-67.
[11] Wang Z G,Jiang W M,Liu S,et al. Increased substitution rate in H5N1 avian influenza viruses during mass vaccination of poultry[J].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12,57(19):2419-2424.
[12] Jiang W,Liu S,Hou G,et al. Chinese and global distribution of H9 subtype avian influenza viruses[J]. PLoS One.2012;7(12):e52671.
[13] Cardona C,Yee K,Carpenter T. Are live bird markets reservoirs of avian influenza?[J]. Poult Sci,2009,88(4):856-859.
[14] 陈继明.我国禽流感等禽病防控六大新策略[J]. 中国动物检疫,2014,31(2):82-85.
[15] 蒋文明,刘朔,陈继明.当前我国禽流感流行情况分析[J].中国动物检疫,2015,32(1):60-63.
The History,Present Situation an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 uenza in China
Jiang Wenming,Chen Jiming
(China Animal Health and Epidemiology Center,Qingdao,Shandong 266032)
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is not only an acute and highly infectious disease causing serious damage to poultry industry,but also a serious threat to human health. In this paper,the history,present situation an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in China were described. The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 of the disease and the problems existed in the practice were analyzed. Some suggestions 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of the disease were put forward according to the main problems in the field,in an attempt to provide the basis for scientif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the disease.
avian influenza;history;current situation;prevention and control
S858.3
A
1005-944X(2015)06-0005-05
青岛市科技计划14-2-4-105-j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