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春华
(淮阴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淮安223001)
Varghese指出,要弄懂课堂教学是如何实施的就要弄懂教师,要弄懂教师就要弄明白她们是谁。[1]在过去的20年,越来越多关于教师身份的研究证明了这个观点。在过去的10年当中,关于语言和身份的研究经历了空前的发展,在人类学、语言学和社会学领域的研究已经确立了在身份的创造、协商和建构的语言进程和语言策略的基本地位。很多话语分析的方式也用来分析身份的建构,认为身份是在具体的交互场景过程中发生的。言语分析认为身份是在谈话中产生的,分析学家们应该将分析保持在本地交互的水平。而批判话语分析学家倾向于分析身份构建中的政治和意识形态的语境,主要分析各种文本和话语如何为各种意识形态利益服务,以及所产生的各种强大政治后果。交互社会语言学家认为身份是参与者在使用和理解语境化提示中协商的结果,它考虑到了不同层次的身份。
从基本的理解来看,身份指的是人们的自我感,也就是“我是谁”。从出生伊始,每个人就具有一些往往与生物因素相关的身份特征。在应用语言学领域,不同的学科对身份有不同的表述方法。一些常用来描述身份概念的方方面面的术语包括:“自己”、“角色”、“定位”、“主体定位”、“主观”。从根本上来说,“自己”与个体的感觉相关联,而“角色”强调更为静态的、正式的、不变的身份特征的方面。“主体定位”暗示了有意识的行为和身份。
与身份的定义一样,话语的定义也因话语分析的方式多样而不同。Stubbs从语言学层面提出了理解话语的方式,他将话语比作是大于句子的语言单元,例如话语交流或书面文字。[2]而更多的社会学角度研究认为话语的含义延伸到了包括想和做在内的文化方式等方面。[3]79也有学者将这两者融合起来。在目前的研究中,话语既指在师生交互中语言的使用,也指本土交互情境中的社会价值和信念。
课堂话语指的是在课堂中使用的情境化语言,作为具体的交互情境,它反映了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从社会文化角度看,一个人的语言是身份的标签。在课堂中,身份和语言的情境化使用之间的交错的关系已经引起了后结构主义和社会结构主义研究者们的关注,他们把课堂看成是一个社会和文化空间,在此空间,权利政治和思想冲突一直相互作用,要理解政治和冲突是如何产生的就要理解师生身份作为一个动态的、可协商的、有力的因素存在于相互影响的关系中,这也反过来影响教和学的方式。语言按照功能性可以分为两种:信息性功能和互动性功能。前者用来表达命题和传达信息,后者用于建立和维持社会关系。
课堂话语的分析路径有多种,主要有:交互分析路径,话语分析路径,批评话语分析路径,多模态话语分析路径和社会文化话语分析路径。
Flanders首先提出了交互编码机制,[4]也是最广为人知的最系统的课堂话语数据分析方式。他提出的FIAC是较早的交互分析系统。他的这个机制运用了一套限定的已事先选择好并先已决定的类别来确定并解码教师进行的语言行为,试图建立教师行为(如:表扬,提问,反馈)与学生成绩之间的关联性。在Flanders的解码机制中,诸如“老师”和“学生”这样的术语,以基本的、指定的标签出现在解码类别中,用这两个词表示在课堂中的两类参与者。课堂话语分析系统受到很多课堂研究者们的批判,因为它前后矛盾并且有局限性和不可靠性,无法解释在某一具体情境中课堂交互是如何发生的,无法解释为何某种语言行为占主导。因此,一个教室交互研究等更为定性的话语分析方式产生了。在此方法中,重点在师生话轮的书序结构,强调交互的上下情境特征,并将人种志作为数据收集的方式。Mehan提出了师生交际模式为IRF(启动——应答 ——反馈)结构,[5]即教师引发话步提问,学生回答话步提问,教师继而反馈话步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反应。另外一个类似的课堂交互模式由Sinclair和Coulthard提出的。[5]他们提出的分析系统是以师生交互的语言描述和语言结构为基础的。
IRF课堂交互顺序也广泛用于其他的课堂分析,而且相对于对频率计数方法的作用,它对交互中意义解读的作用更大。它让读者看到真实发生了什么,是怎么发生的,为什么会这样发生。研究者也能从话语轮替和组织模式中梳理出交互规范。尽管身份不是研究者们关注的重点,但是承认“教师”和“学生”这样的标签所带来的角色含义并且对他们各自的制度性权利和义务做出反应是很重要的。例如,Sinclair和Coultard强调了提出如下问题的必要性:“谁控制话语?”“其他参与者是如何控制话语的?”“说话者与听话者的角色互换是如何从一个参与者转换到另一个参与者的?”
Mehan让我们意识到通过社交提高学生交际能力并使他们以一种别人能接受的方式进行有效交互的重要性,从而也表明了身份的发展性。[6]通过观察在课堂中进行的一系列的话轮中的序列安排,解释了一个学生试图在话轮中有所为的想法是如何并且为什么被教师拒绝的。学生被看成是规则的违反者,因为他在之前的话轮中弄错了教师的指令信息。在揭露如何、推测为什么有些事会发生得出了结论,说话者在一个语境中往往在扮演一个角色。例如,教师有权利忽视学生甚至冷落他们,不给他们分配话轮。
随后关于课堂话语分析的发展偏向于将身份视为动态的、低决定性的可预见的因素。把身份看成是具有一系列生物指示的做法受到了一些后现代主义研究者质疑。身份由一个标准的、固定的、前语言学的本质主义的概念转移到一个社会构建的概念化的身份,它正在不断地兴起和变化。身份不仅关注“我们是谁”,还有“我们会变成什么样”。这个情况随着不断变化的话语模式显得尤为强烈,话语模式变化可能是因为学了一种新语言,抑或是因为将一门不同的语言当做学习的媒介。人们开始建构和执行新形式的个体和文化身份,因为适应要接受新的意识形态和世界观,并且要在一个新的社会团体里立足。因此,一个人的身份是可以跨过时间和空间而转变、颠覆和协商的。
一个人的身份也可以通过话语构造。Le Page提出一个影响深远的关于话语和身份的理论,就是有人为了能与某一群体保持一致的身份特征,他们会创造一种新的语言体系。[7]Le Page发现,自利伯兹(一个拉美的国家)摆脱英国的统治独立之后,该国的孩子们就发展了各种形式的克里奥耳英语以示伯利兹自己的身份特征。Le Page的著作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是因为他的理论传达给人们的信息就是语言的作用远远大于交际。语言还是能表达社会意义的身份特征的载体,通过对语言的不断完善和调整,某个群体的人会呈现相像的语言行为。
Le Page的关于话语是身份行为的观点被其他的批判社会理论学家们进一步发展。Butler就提出与性别相关的社会类别,[8]例如女性确实是社会构造的,并且是通过在社会交际中不断地参与来表现自己的。人们通过不同类别的语言来传达自己的特征。尽管这些研究没有具体地放到课堂情境中,但是与身份的建构和其表现相关的话语特征是与课堂高度相关的,因为课堂也是社会情境的一种。
在课堂中,学习者来自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背景,早期研究认为师生在交互中的语码转换是以参与者为导向的。例如:在二语课堂中,教师可能会转换成学生的第一语言来增强学生对他的理解并以此建立牢固的师生关系或者讨得学生的喜欢。
然而,有学者指出,双语教师转换成学生的第一语言是为了与学习者建立稳固的师生关系这一说法过于简单。当这两种语言的社会地位与功能是不对称的时候,例如一个是社会主流语言——英语,而另一个是方言,它们之间的语码转换就会产生很高的社会政治含义。教师进行语码转换,一方面是想通过英语来影响学生以扮演他们的社会角色,即教师角色。另一方面,确保学生理解课堂内容,教师的职业作用不会因为使用了生疏的语言而受影响。这样的转码行为揭示了身份建构正在发生这一微妙的过程。
参与结构的研究主要关注参与模式或参与机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结果和课堂表现。在一些教学情境中,教师在分配角色和对学生的点评的制度性权威有助于学生参与课堂,而在有些情境中,教师会置学生于一个尴尬的境地,会剥夺他们的参与机会。
在一个多语言和多文化的课堂情境中进行的研究发现,有些学生可能会拒绝教师直接指派的话轮来避免当众向大家暴露他们母语文化的一些习俗,这让他们感觉到不自在。课堂话语中的抵触和紧张可以通过交际民族学这个分支来进行解释和探讨。
课堂话语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会随着时间、情境、人物、环境等变化而变化,课堂和师生关系的研究应该是多角度、多领域的。课堂话语与师生身份是相互作用的关系,教师在矫正自己课堂话语的同时要鼓励、帮助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交际活动。良性的课堂话语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提高教学的水平。
[1]Varghese M,Morgan B,Johnston B &Johnson K.Theorizing Language Teacher Identity:Three Perspectives and Beyond[J].JournalofLanguage,IdentityandEducation,2005(4):21-44.
[2]Stubbs M.DiscourseAnalysis:theSociolinguisticAnalysisof NaturalLanguage[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3.
[3]Weatherall A.Gender,LanguageandDiscourse[M].New York&East Susex:Roughledge,2002:79.
[4]Flanders N.AnalyzingTeacherBehavior[M].MA:Addison-Wesley,1970.
[5]Sinclair J.M,Coulthard R.M.TowardsanAnalysisofDiscourse[M].Oxford,Englan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5.
[6]Mehan H.LearningLessons:SocialOrganizationinthe Classroom[M].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9.
[7]Le Page R B.Tabouret-Keller A.ActsofIdentity:CreolebasedApproachestoEthnicityand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
[8]Butler J.GenderTrouble:FeminismandSubversionofI-dentity[M].London:Routledge,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