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高职校报文化育人功能的实现

2015-12-15 18:48李楠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49期
关键词:文化育人

李楠

摘要:在网络等新媒体的冲击下,高职校报如何找准自身定位,体现高职文化的特色,实现文化育人功能的最大化是校报工作者面临的一大难题。作为高职校园舆论最重要的传播载体,高职校报必须把握时代脉搏,将“文化育人”理念植入高职校报编辑;突出办报特色,加强文化品牌版块的建设;创新版式与内容,提升文化的感染力;借势新媒体,实现校报文化的全覆盖,从而达到高职校报文化育人的功能。

关键词:高职文化;文化育人;高职校报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9-0272-02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离不开文化的浸润滋养。针对社会转型期在核心价值观、道德诚信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和职业院校重技能轻文化的偏颇,高职院校近几年越来越注重文化育人,并通过以文化人来提高其核心竞争力。然而,在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冲击下,高职校报如何找准自身定位,办出自身的特色,体现高职文化的特色,实现其文化育人功能的最大化是校报工作者面临的一大难题。

一、新媒体环境下高职校报发展现状

高职院校校报是高职院校中占主导地位的媒体,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导载体之一。它的产生、发展、壮大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紧密相连。随着21世纪的来临,数字媒体愈演愈烈,全球已进入到了全新的媒体时代。以互联网、互联网+为核心的新媒体对传统媒体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也对高职院校校报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1.新媒体的涌现削弱了校报的功能。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兴媒体,如网络媒体、手机媒体、微信、微博等,以其时效性、互动性、图文并茂等特点,使人们接触信息的容量达到无限,接触信息的时间越来越短,对校报构成了极大的冲击。高职校报正逐渐失去了它原本的魅力。大部分校报都是半月刊或月刊,很多时候在出版前,大家就早已知晓这个新闻事件了,校报刊发的“新闻”沦落到了“旧闻”的境地。此外,信息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越来越多的人热衷通过网络、3G手机等新媒体获取信息而取代看报,报纸等传统媒体的发展空开始萎缩,校报更是如此。

2.网络的发展也为校报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校报如果能积极与新技术合作,学习新技术的优势,从信息技术革命中寻找机会,那么就能为自身发展带来新机遇。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其实都只是一种技术和载体,两者之间非常需要相互补充,取长补短。高校校报的发展如果能打开视野,广泛化用网络这个现代化传播手段为自身服务,让其内容资讯与网络手段更好地结合,相信也会留住受众的“心”。

二、高职校报的“文化育人”功能

“文化育人”是近年提出的一种教育理念,各高职院校都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大力倡导和实施文化引领技能型人才培养,重新构建高职院校文化,推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理念和质量内涵的提升。在构建过程中,作为大学文化传播的主体——高职校报,应该主动承担起构建校园文化和打造文化育人氛围的使命;对师生来说,校报代表文化认同、身份认同和归属自豪感。开展高职校报的文化建设,发挥校报的文化育人功能,对提高学生思想品质、人际交往、审美情趣和人格精神的塑造将起到巨大作用。[1]

1.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报的传播不仅为师生营造了良好的大学文化,提升了人文精神,而且在校园内创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促进了优秀校风和学风的形成,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也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培养。英国著名报人马丁·沃克在其《报纸的力量》一书中说:“一家报纸的历史就是出版这家报纸的国家的历史”、“一家报纸就是一个国家的文化的一部日记”。作为高校校报何尝不是如此,一所大学的校报就是这个大学的历史和文化日记。[2]

校报通过宣传校园活动,营造了学校的整体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志愿服务文化是这几年高校中极其盛行的一种。《深职院通讯》很好地将这一大学文化精髓进行“精加工”,在报纸上开辟“志愿者之校”栏目,不定期推出志愿者活动和“志愿者之星”小故事,让志愿服务精神在文字中得以弘扬,对营造良好的志愿文化环境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2.传播积极的文化育人理念。文化理念是“文化育人”的前提,没有正确的文化理念,“文化育人”就没有明确的方向。但是很多高职校报的文化育人理念,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还停留在一种势能,应该将其转变成动能,也就是提高高职校报的管理者和建设者的自觉性、增强主动性、凸显创新型,实现“文化自觉”。校报可以通过消息、通讯、图片等多样的形式和内容,将学校的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理念等具体化、形象化,从而植入人心。

3.倡导正确的价值取向。高职校报是高职校园媒体的主要形式,作为青年人的报纸,在校园文化建设、共青团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及培养民族情感中都有重要作用,是校园文化主流价值观的重要传播媒介。2012年下半年,《深职院通讯》二版设立了“校友风采”栏目,每期推出一位优秀校友的事迹,不少文章由学生记者撰写。他们在采写过程中,了解了校友的思想和心路历程。通过新闻报道来解读学子的心路历程,着力推广主流价值观,创造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作品自然能满足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

4.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高职校报还可以开辟文化传承、文艺文学、素质讲堂等品牌专栏,为学生搭建人文素质教育平台,创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高雅文化的熏陶和感染,让思想素质和文化修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如《深职院通讯》四版中以体现深圳特有文化的“深职印象”、“醉人风情”,反映传统文化的“采薇南山”,点评时政文化的“平人利语”,配以新书导读、特色展览等系列栏目,既贴近校园、师生和生活,又在传播内容上关注中华民族的文化积淀和传统美德,真正引导和推动高校校园文化朝健康、高雅的方向发展,为学生的成长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搭桥铺路。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职校报实现文化育人功能的途径

在新媒体环境下,高职校报必须把握时代脉搏,体察学子需求,适应新时代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趋势,承担起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时代要求,在文化传承创新中有所作为。

1.将“文化育人”理念植入高职校报工作全程。引领思想进步的根本途径是文化育人。作为优秀思想文化载体的高职校报要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两为”方向、“两百”方针和“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3],始终将“文化育人”的理念植入编报全程。

要贴近学校、师生员工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就要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出发,在对党的理论政策、方针路线的宣传中,坚定师生的爱国主义信念。在对社会、学校热点问题、道德问题的探讨中,引导师生顾全大局、明辨是非、辨析荣辱。在对明星学子、师德楷模的宣传中,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术探讨、文学怡情中,让师生在真善美的熏陶中提升人格修养和魅力。

2.突出办报特色,加强文化品牌版块的建设。在“文化快餐”盛行时期,校报想要占有一席之地,应扬长避短,主动承担起构建新时期大学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的重任,在深度报道、专题特色上下工夫。只有报道有策划、有亮点、有深度,才能达到“以深取胜”的效果。

同时,主动开辟和打造文化品牌栏目,把校报文化版块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战场”。比如向地方、校内专家约稿,提升校报品味,聚合当下的社会和校园热点进行探讨,吸引读者阅读和参与。《深职院通讯》从2013年开始,设计了“文化育人”栏目,对学校文化育人的新理念、新举措等给予有特色的深度宣传和报道,如《文化育人需要情感智商》、《以文化为学子成人成才导航》等,不但引领了校园的主流文化,体现了教育理念等校报的主旋律,还传递了校园文化信息,解读了当代大学精神。

3.创新版式与内容,提升文化的感染力。在新媒体的扩张和冲击下,校报板式适当换些“新颜”十分必须。如多增添一些活泼朝气、人文关怀的栏目,或在版面中突出主图片、大标题,符合“读图时代”、“读题时代”受众的需求。像《超越,从下一秒开始》、《为每位新生备好两双“跑鞋”》等特色标题,既吸引了眼球,也让读者更快获取信息。此外,标题的长短、文章的编排、色彩的搭配……都是吸引读者眼球的重要因素。

4.借势新媒体,实现校报文化的全覆盖。网络媒体将逐渐成为媒体的主流形态。报纸想继续生存发展必须与新媒体融合。现在,不少社会报纸已经实现了“报网合一”。由于受资金和技术条件的限制,高职校报实现“报网合一”有一定难度,但是,绝大部分高校都是既有网络平台,又有校报纸质媒体,这是校报发展的方向。网络媒体信息量大、沟通便捷、传输迅速等优势都是报纸所不具备的。校报可以利用网络媒体这一有利工具,取长补短,既扩展了报纸的时间空间性,又借此延伸了自己的内容优势,从而更快更好地扩大自身影响力。

此外,校报还可以与学校网页、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紧密结合,最大程度地实现资源共享,并对校园网站和微博上的新闻进行“深加工”,以全新的面貌出现,从而打造校报网络信息的独特风格和品牌,真正实现校园文化的全覆盖。

参考文献:

[1]张亚林.高职院校校报文化育人探究[J].职业教育,2013,(9).

[2]陈雪华.高职院校校报文化育人作用探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12).

[3]孙伟.校报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责任与担当[J].教育与职业,2014,(9).

猜你喜欢
文化育人
基于“文化育人”的校服研发与品牌建设
技术文化
第五届全国职业院校“文化育人”高端论坛举行
广东省和平县实施“文化育人”获批复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