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艳萍 齐宪磊 冯国营 刘敏 李继发 王斐 康跃
摘要: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也在逐步改变,由最初的适应人数较少规模的一级管理模式,后来的二级管理模式,直至现在正在兴起的三级管理模式。每一种模式都是为适应不同历史阶段研究生的教育应运而生的,并发挥了或正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分级管理模式;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9-0210-02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培养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据统计,2014年全国共招收研究生63.1万人,与2007年的44.9万人相比,7年间研究生招生人数增长了40.5%,由此可见,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张速度之快。鉴于此,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相继对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进行改革,由高度集中的一级管理模式逐渐转变为二级、三级分级管理模式,以适应不同时期研究生教育管理需求。
一、研究生教育一级管理模式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张之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管理主要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统一管理模式,即一级管理模式。一级管理模式主要是以学校管理(研究生处或研究生部)为主,这种管理模式的行政管理职能相对强些。由于早期研究生招生人数较少,这种管理模式基本能够适应。但随着近年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研究生招生规模急速扩张,高校研究生进入规模化培养阶段后,集中统一的管理模式表现出其滞后性,管理效率大幅降低,严重影响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制约了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从而逐渐被大多数高校所摒弃。
二、研究生教育二级管理模式即将走过兴盛期
取代一级管理模式的是校—院(系)二级研究生管理模式。二级管理模式是以院系和导师管理为主,学术分量相对强些。在二级管理模式中,研究生部(处)是学校研究生教育的职能管理机构,主要职责是根据上级和学校的宏观决策制定研究生培养方式、培养要求、培养目标与发展规划等,以及建立学校相关规章制度和管理条例,对研究生培养环节、日常管理和学科建设进行宏观指导,同时与研究生培养相关的职能部门进行横向联系,保持宏观调控。学院的主要职责是遵循学校研究生部(处)的宏观指导,保证校级管理目标得以实现;同时根据学院发展特点制订院级发展目标,对研究生培养方案、培养计划、教学科研、答辩就业以及日常生活等进行管理。实行校—院二级管理模式,究生部(处)可以放下大量的事务性管理工作,从而着重进行宏观管理及思考,做出符合本校校情的长远规划和决策;找出研究生培养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着力解决;学习和借鉴国内外院校先进的研究生管理理念,不断改革创新;加强研究生培养教育管理工作的宏观调控和目标管理职能,监督、指导院系的研究生培养管理工作,对各个培养环节严格质量要求,切实提高研究生的整体管理水平和培养质量。
然而,随着研究生人数和学科数量的不断增加,二级管理模式也逐渐表现出其不足。
1.信息沟通效果不良。随着研究生人数的快速增长和学科建设的日渐丰富,研究生招生、管理、培养、学位等部门与学院之间的信息交换量越来越大,学院要将研究生处(部)信息及时准确无误地传达到每一位研究生、每一位导师,再将学生和导师反馈的信息汇总上报到研究生处(部),工作量何其之大。更何况现在大多高校研究生专职管理人员明显不足,无形中又增加了工作的难度,势必影响工作的效果。
2.无法充分考虑学科间发展的不平衡性。随着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好多二级学院的学科平台不断得到充实扩大,有的二级学院下设十多个二级硕、博士专业,而且这些学科间发展很多时候存在明显的不平衡性,有优势学科与弱势学科,有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有不同门类的学科,在招生、培养、评优评奖、答辩等各环节,如果仅靠学院层面上专职研究生管理人员来组织完成,不仅无法充分考虑学科间差异,也很难保质保量完成工作。
3.不利于学科主观能动性发展。学科间或多或少地存在方方面面的差异,校、院二级管理模式针对不同的学科,容易搞一刀切,难以对不同学科准确定位并制定不同标准,从而造成弱势学科更难发展,优势学科得不到及时有力地推动,学科缺乏主观能动性,进而阻碍学科的良性发展。
三、研究生教育三级管理模式顺应形势逐步兴起
为了适应当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研究生教育三级管理模式,并被很多高校所采用。这里“三级”是指学校—学院(系)—学科三级,其中学校,实际是以其权限的执行者—研究生处(部)为代表。这种管理模式的实质是校级研究生管理机构把大量权、责下放到学院(系)和学科两级,通过下放管理权力和相应职责,调整管理权限,规范管理职能,改变管理职能过于集中的状况,充分调动学院(系)、学科两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对教育教学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尤其是第三级——学科的参与,使得研究生教育管理执行得更具体、更切实际。
1.实行研究生教育三级管理模式是教育模式创新的需要。研究生教育三级管理模式针对原有的一、二级管理模式的弊端,拓展了管理层次,强调了“学校—学院(系)—学科”三个层次不同的管理职能,使得每一层管理级别的职能和权限更具体,更易操作,更切实际。这种管理模式的出现是创新研究生教育管理方式的有益尝试,是新形势下高校教育管理创新的具体体现。
2.实行研究生教育三级管理模式是适应研究生规模扩大和学科多样化的需要。一名研究生从招生到毕业,包括了大量的日常管理和培养环节管理工作,特别是目前研究生规模扩大、学科以及培养方式的多样化,使得原本就繁琐的工作变得更复杂和繁重。有的学院下设多学科门类、多专业,还有人数日益增长的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如果仅靠研究生处和学院层面的管理,不管从工作精力还是时间上,显然不能做到精益求精,从而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这时,学科的参与就恰如其分。学院从全局把握,做好统筹和分工,具体权限下放到学科点上,学科点可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制定相应标准、方案。这样既能考虑学校、学院大局发展,还能照顾到不同定位的学科的发展,适应当前研究生规模和学科多样化的形式需要。
3.实行研究生教育三级管理模式是保障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需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研究生教育是最高层次的教育,肩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和输送高层次人才的使命,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高低,更能集中反映出一所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水平。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10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飞速发展,基本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研究生教育也随之达到了相当的规模。从总体上看,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在规模扩大的同时在质量上也得到了一定的保证,但是从社会需求和研究生就业质量来看,都对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我国研究生教育主要集中在校和院管理层面,过多地强调培养方案、方式的统一,强调教育管理的统一,忽视了学科门类的不同、专业方向的不同以及学生个体的差异,导致培养出的学生缺乏主动性、创新性。
研究生三级教育管理模式加入了学科层面的管理,给予学科一定的自主管理权限,使得学科可以结合自身特色和优势,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的教学、培养,从而建立符合学科规律和特色的教学模式,培养出具有专业特点的研究生,以适应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
4.实行研究生教育三级管理模式是顺应不同学科具体发展的需要。有的学院下设多门类学科,例如山东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现设有管理学、工学、农学三门类学科,每类学科下又分设不同的专业。学科或专业之间发展具有不均衡,有的学科师资科研力量雄厚,生源质量较好;有的学科相对较弱,这种情况下对所有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要求就不适宜一刀切。学校根据国家《博士硕士培养基本要求》制定本校研究生培养基本要求,学科则可根据学科实际情况制定等于或高于学校要求的学科研究生培养基本要求,并设立一定的奖惩办法。这样对于促进学科发展、激励研究生成长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综上可见,不同的研究生规模和培养形势下适用不同的管理模式,不管哪一种模式,都是以“保证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中心。三级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是近几年刚发展起来的一种模式,模式的完善与优化还需要研究生管理工作者的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钱进,吴宁萍,马孟珂.论综合性大学研究生教育三级管理模式[J].前沿,2007,(4).
[2]吴宁萍,马孟珂,钱进.综合性大学建立研究生教育三级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问题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3).
[3]王恒亮,宋华明.研究生教育校院二级管理的难点与对策[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