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湘陵 侯勇
摘要:党的十八大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新任务和新要求,为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引,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着力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帮助学生成长成才。
关键词:十八大;立德树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3-0038-02
2012年11月8日,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下简称:党的十八大)在北京开幕,这是一次继往开来、高举旗帜的大会。在党的十八大上,胡锦涛同志做出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将教育排在第一位,这表现出我党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和加强教育建设的决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首次提出的,这为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一、树人必先立德,有德才能有为
德是做人的根本,只有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志向,从小打牢思想道德基础,学习才有动力,前进才有方向,成才才有保障,才会为国家培养新型人才提供动力和保障。如何培养人才和培养人才的类型,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路途中必须面对和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十八大”指出我们要培养有道德的人。“立德树人”这一理念是关乎我们国家发展的问题,为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提供了依据。这一理念明确了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和本质,这一理念顺应了规律的发展,加深了人才培养的含义。当代社会,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还没有成形,要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必须要注重德育的重要性。为了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要重德育,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坚持中国梦,使理想教育深入人心,坚持弘扬中华优秀的民族精神,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坚持改革创新,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的德育教育,不断加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从实际出发,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培养出信念坚定、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导作用下,大学生才能够以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姿态来建设我们社会主义社会,将我们的国家和社会建设成为美好的家园。
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助学生健康成长
当前的素质教育是一种以提高教育者各个方面的素质为目的的教育模式。素质教育看重的是人的思想道德、能力、身体指标和个人发展素质以及心理健康方面的素质。实施素质教育才能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组织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让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感知劳动的艰辛、增强与人民群众的感情。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断丰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发挥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扎实做好高校维护稳定工作,使广大学生进一步增强民族团结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做到不受蛊惑煽动,不参与违法活动,自觉维护稳定大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终身发展和健康成长。
三、名师引领,教书育人,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充分发挥名教师、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实施“人文素养提升工程”。通过开展读书活动、创建“人文素养”专题网页、开展“走进经典”系列活动等方式,为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创造各种条件,提供各类人文滋养的素材,搭建互动交流的平台,完善长效工作的机制。开展“温馨教室”创建活动,以班级为组织形式,为学生的全面成长和教师的发展创造民主、温馨、和谐的教育环境。开展“温馨教室”工程的建设,将实现师生、生生关系和谐互动,推动“和谐校园”的建设,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促进师生人格和心理的健康成长。
四、坚持培育学生的健全人格,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教育是心灵之间沟通的桥梁,是塑造灵魂的一项伟大工程。教育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能够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心理品质,并教会学生共享快乐;(2)提高对学生内心的关注,帮助其塑造出良好的心灵;(3)对特殊困难群体予以重视,加强心理方面的辅导;(4)能够将显性与隐性教育统一结合起来,发掘健全的人格教育资源,让学生同时受益;(5)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创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同窗关系,创造良好环境;(6)将学生的发展层次提高到生命发展的层次,发掘学生的潜能与活力。
世界各国均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而言,要成才,先成人,健全的人格是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以积极心理学理论、观点为依据,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入生涯辅导,丰富和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让新时期的大学生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学校培养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教育发展的规律,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受教育环境,公平的接受教育,在愉悦的环境下成长,并且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秉承“有教无类”的思想,一切为了孩子更好的发展,让学生的性格得到锻炼,人人都能成才。
五、构建课外、校外教育活动体系,加强大学思想道德建设
构建校外教育体系,充分开发和利用课外活动中的社会教育资源,达到校内与校外教育的贯通。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系列”、“民族文化教育系列”等活动,建立开放性、公益性和服务性的实践基地,开展以“行、习、赏、唱、礼”五种形式为主的系列活动,丰富拓展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从学校走进社会这个大校园,参加了集知识性、趣味性、导向性、服务性为一体的课外活动,使学生从道德实践中体验,从体验中感悟,从感悟中提高,从而提高公民的综合素质。跨越围墙的德育实践创新,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使校际间的软、硬件资源实现互动、互补,为广大学生创设平等、开放、没有围墙的社会大校园,这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六、着力培育创业创新氛围,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教育如果想要在当前知识与经济社会的人才竞争中处于先锋位置,就必须不断地培养出创新型人才。知识与经济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使其必须要拥有创新能力、创新思维与创新意识。人才素质是由多种素质构成的,有科学文化素质、创新素质、身体健康素质等,其中的创新素质对学生的整体素质提升具有直接制约性。创新是一种关系到多种心理活动的复杂劳动。通过举办多种培养创新素质的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自主的思考学习和创新能力,还能够更加深入地培养其团结合作意识和良好的集体精神与社会交往能力,并且培养其接受挫折和失败的良好心理等。创新教育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因此,也是一项综合性的教育工作。
强化创新意识,拓展创新教育手段。创新是以人类文明为新起点的攀登,是继承当今已有的科技学术成果基础上的新发展。我们应注意培养大学生查阅最新科技文献的习惯,学会用“分析的”眼光阅读资料的技能,“批判地”继承现有科技成果的精华,为学生的创新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创新本身就是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是“实践—理论—再实践”不断深化与提高的过程,使学生逐步领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真理,是创新意识培养中必不可少的。多学科的交叉是当今科技发展的一个主要特点,因此,真正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也是众多科技人员相互密切合作,共同奋斗的成果。所以,对于当前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成长的学生来说,在校期间,开展定期学术研讨活动,有意识地组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培养他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发扬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精神也是十分重要的。科学技术的灵魂在于创新,抱残守缺、墨守成规,背上沉重的历史包袱,是难以追上科技发展的激流的。同时,否认继承,不把科学技术创新作为一个历史进程看待,不善于站到前人的肩上去攀登新的高峰,也只能是欲速则不达。注重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培养,造就一代有科学头脑、有协作精神、敢想肯干、踏实勤劳、勇于为祖国繁荣昌盛而不断进取的新人,是时代赋予教育界的使命。
通过对“十八大”精神的学习,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倡导全员全程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坚持思想政治工作的开放性、针对性,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加强德育教育,切实采取措施,通过加强学工队伍建设、落实经费支持,把握课堂、网络、社团、宿舍等工作重点,这样才能真正把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冯刚.以党的十八大精神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3,(2).
[2]金凤秋,苑颖.以学习十八大精神为契机,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36).
[3]刘淑艳,姜全红.我国高校教师参与学校决策的方式研究[J].北京教育,2010,(8).
[4]陈太忠.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理念基础与对策分析[J].教学与管理,2009,(11).
[5]龚波.学校组织的有限理性及对学校决策的实践反思[J].中国教育学刊,2006,(2).
[6][美]H·A·西蒙.管理行为——管理组织决策过程的研究[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