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孝道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2015-12-15 16:27:20孙琳瑶
关键词:论语反思启示

《论语》中的孝道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孙琳瑶

(安徽工程大学 办公室, 安徽 芜湖 241000)

摘要:《论语》中提倡的孝道能够提升个人的道德素质,维护家族、社会的稳定。在当代老龄化社会中,一方面,每个人都应该准确理解孝道,知道尽孝的必要性,懂得如何尽孝;另一方面,还需健全法制,确保老有所养。

关键词:《论语》;孝道思想;反思;启示

中图分类号:B8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47(2015)03-0059-02

Abstract:Filial piety advocated i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can improve personal moral quality, maintain stability of families and societies. In the contemporary aging society, on the one hand, everyone should understand filial piety, knowing the necessity of filial piety and how to fulfil filial duty, and on the other hand the legal system should be improved to ensure that the elderly can be supported.

收稿日期:2015-03-10

作者简介:孙琳瑶(1989-),女,安徽马鞍山人,安徽工程大学办公室助教。

The Idea of Filial Piety and Its Contemporary Enlightenment intheAnalectsofConfucius

SUN Lin-yao

(Office of Anhui Engineering University, Wuhu 241000, Anhui,China)

Key words:theAnalectsofConfucius; the idea of filial piety; reflection; enlightenment

《论语》中“孝”字共出现19次,谈到“亲”但与“孝”密切相关的有5处,虽没出现“孝”字或没出现“亲”字,但与“孝”有关的有8处,其中有2处为曾子引孔子语。这些内容体现了孔子对于孝道的观点。[1]本文就此书中涉及的孝道内容予以探讨。

一、为何提倡孝道

首先,孝是实行仁德的根本。[2]《论语》围绕着“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3]3三方面来阐述。“仁”是核心,体现在恭、宽、敬、慧、敏等多个方面,而遵守孝道则是拥有仁德的根本所在。《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句话说孝顺爹娘,敬爱兄长,这两种品德就是“仁”的基础。所以孝敬父母可以看出一个人修养的高低,是做一个君子最基本的品德。

其次,《论语》还认为,遵守孝道有利于构建以父子纲纪为主的伦理纲常核心,巩固家族地位,进而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及国家的统治。《论语·颜渊》:“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论语》构建的父子纲纪中,孝是父母子女都应遵守之德,父子纲纪属权威类型,使家庭具有超强的凝聚力与资源整合力,以伦常统贯是非,子女得以自主成人。[4]要先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而遵守“孝悌”的人是不会“犯上作乱”的,那么遵守孝道,也就进一步巩固了国家的政权统治。

由此看来,提倡孝道不仅可以提升个人的道德素质,还具有维护家族、社会稳定的现实意义。

二、何为孝道,如何行孝

什么是孝道,怎样尽孝道?二者其实可以看作是一个问题。因为解决了其中任何一个,也就给出了另一个的答案。《论语》中孔子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总结来看,有以下几点。

父母生前,要做到:(1)孝敬父母不仅要在物质上有所给予,也要有精神上的尊敬。《论语·为政》:“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在物质上养活父母,这是做为子女最基本的要求,但是仅有物质,那养活爹娘和饲养狗马没有任何区别。所以不应该仅仅在物质层面,还应该在精神层面,有一颗尊敬父母的孝心,这一点相比于物质上的帮助会更重要。《论语·为政》篇中,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做儿女的要尽孝道,最难的事是对父母和颜悦色。这一点说起容易做起难,只有对父母能真正地尊敬和关心,才会有好的态度对待父母,更不会动怒。(2)孝敬父母就要时刻惦记父母,尽量减少父母对自己的担忧。《论语·里仁》:“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我们一方面为父母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这是子女对父母年纪增长一种正常的矛盾心理,所以提醒我们趁父母健在要多多关照他们。具体再分,有生活方面,《论语·里仁》:“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古代交通不便,通信设备也不发达,为了让父母少一些担心,孔子教导人们不要离开父母的身边,即使出去了也一定要告知去处以便父母召唤。有工作方面,子女要继承父辈的志向。《论语·学而》:“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考察子女是否孝顺,要看他能否一直继承父亲制定的规矩和志向,如果做到了,就可以说是孝了。

父母去世后,要做到“葬之有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孝道是一种“仁”的体现,但要在“礼”的范围内实践出来才是最恰当的。在重视“礼”的孔子看来,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照规定的礼节侍奉父母。父母逝去,对他们的安葬和祭祀也要遵守礼的观念,曾子概括为“葬之以礼”是“慎终”,“祭之以礼”是“追远”,“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所以子女无论在父母生前还是逝后,都以尊敬如一的态度对待父母,做到“不失礼、不辱亲,敬亲、爱亲”这四个方面,能够善事父母者也才是一种孝。[3]27

三、当今现状与反思

《论语》中关于孝道的一些观点,在今天看来还是具有思辨性和思考的意义的。

比如“父母在,不远游”这句话,在今天看来真的现实吗?在古代可以理解为由于交通、通讯的不便,所以子女去了远方,那就会造成父母的担忧,就是一种不孝。但是今天,一方面年轻人希望去远行,因为可以拥有不同的体验,看到不同的风景。同时通讯的发展,交通的便捷,也让回家和沟通变得快捷便利。还有可能因为工作学习的需要等一些客观原因,让很多人在主观上或者客观上很难做到一直陪在父母身边,那么这句话就变得非常不现实。另一方面,现在的子女大多是独生子女,当父母年老的时候,子女却不在身边,对于父母来说,是非常孤独寂寞的,如果父母突发状况,可能就是因为距离遥远来不及赶回家而让子女日后心存遗憾。这时候的陪伴就是一种直接的孝顺,这句话又可以看成是非常必要的。那就有了一个矛盾,到底该不该留在父母身边呢?其实,孝敬父母,重点并不在距离的远近,而在乎你的孝心是否发自真心。现实生活中,有一直留在父母身边的,却变成了“啃老族”,虐待父母的新闻也时有发生;相反,远行不代表就不能尽孝,只要关爱父母的心是真挚的,就会时常用电话等通讯方式联系父母,节假日有空就会常回家看看,虽然不在身边,父母却是满足的理解的开心的,给父母的这种精神慰藉又何尝不是一种孝顺呢?当然,如果有条件,子女最好可以带上父母一起远游,岂不两全其美?

再比如,孔子认为,孝道的作用和功能是“不犯上、不作乱”,认为一个在家族中能遵守孝悌的人,那么在社会中也一定不会造反,会服从统治者的管理,从而维护了社会的稳定。这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是吻合的,是一种“三纲五常”的体现,也说明了人道在治道中的作用和地位。这种思想对于治国来说,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来说,其实是有缺憾的。现实生活中因为主客观原因的限制,并不会使每个人都能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而单纯地认为推行人道,加强教化就能实现国家的稳定其实是一种最高的标准,把所有的人都设想成了最好的一面,设想为潜在的君子。而最低的标准通常就是做人的底线,每个人必须要遵守的,也就是法律。在古代,可以用家族主义教化人,也有严厉的宗族习俗规范人们的行为,但是却没有一个统一的相对客观的法律来共同制约,同时对最高领导者君主怎么理解和约束他“不犯上?”,没有配套的权力机构和法制来监管他的作为,那就可能会导致管理的严宽标准不一和皇帝的集权和专制,最终反而束缚了发展。即使是在现代,有一些人在社会上误入歧途,但他在家里的表现却大相径庭,判若两人,其行为与内心却还是非常孝敬父母的。所以孝道的作用和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被夸大了,仅靠人治的教化是不够的,还需要法律的制约。

再者,《论语》中说,一定要为去世的父母守丧三年,即使父母说错了话,也一定要和颜悦色地对待父母,很多人会觉得这是一种“愚忠、愚孝”。其实在孔子看来,这是一种“礼”的体现,能这么做的人则具备了“仁”。我们不能简单草率地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虽然在现代看来守丧三年并不太现实,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要看到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父母去世的伤心和孝心,是一种对父母的敬爱。和颜悦色,不仅是尊重父母、不让父母伤心,更是自己优秀品德的一种体现。现代社会中,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应该是一种双方共同的学习和参与互动,不应该只是父母对子女的规定和要求,父母本身也应该学习一些教育子女的正确方法。父母做错事,我们可以指出父母的不对,但是态度上仍然应该是尊敬的。

四、结语

现在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而新闻中却时常出现子女“不养不敬”、“养而不敬”的现象,所以探讨什么是孝和怎样尽孝就显得尤为重要。践行孝道应该是每个人一生的课题,会随着每个人的个人经历和人生感悟而变得形式多样。但是孝的本质是不会变的,那就是对父母尽孝要做到“养且敬”,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关怀,更应是精神上的尊敬和慰藉。实践孝道跟距离的远近、物质的多少关系都不大,最重要的是有一颗孝敬父母的真心。“百善孝为先”,一个人只有对父母尽孝,尊敬父母,才有可能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才有可能对社会有所贡献,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更重要的是,在知道了孝敬父母的重要性后,就要马上行动。尽自己所能,让父母在世时就能感受到你的孝心,切切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那时虽然为父母好好守丧也是一种孝,但却会让自己留下莫大遗憾。

除了自身的修行,社会上也要对赡养老人给予重视。现实生活中,独生子女“上有老下有小”的负担确实可能会比较沉重,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失独”(中老年父母失去独生子女)等弱势老年群体。政府和国家需尽力完善社会养老体制。比如改善养老院的设置,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补助保障和医疗服务保障等,这些都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社会矛盾和困境。仅有家庭和学校教育的熏陶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法律的规定、政府的扶持才可能做得更好,让老年人真正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参考文献:

[1]赵宇.《论语》孝道思想的当代价值[J].学理论,2013(22):76-77.

[2]高敏.浅谈孔子孝道观及其在现代社会发扬的必要性[J].青春岁月,2012(8):323.

[3]邓秋柏.论语通解[M].北京:长征出版社,1996.

[4]查昌国,陆爱勇.论父子纲纪的权威与平等关系——以《论语》为主要材料范围[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00-104.

(责任编辑文双全)

猜你喜欢
论语反思启示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如何读懂《论语》?
西方管理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有效实施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中国市场(2016年36期)2016-10-19 04:36:03
论美国警察院校政府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及启示
中国市场(2016年35期)2016-10-19 03:28:23
武陵山片区高校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的建设与启示
中国市场(2016年35期)2016-10-19 03:01:16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23:04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2:02:43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10:08
《论语·为政第二》